首页 理论教育 创设安全自由的心理环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创设安全自由的心理环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时间:2023-08-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调查表明,学生不良情绪的80%来自身边的长者,教师因为采用不恰当的方法,直接间接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伤害,这一现象不容回避。所以,要创设安全自由的心理环境,应从还学生以自信做起,把学生看成一个发展中的人。内在自由是精神的自由,精神的自由就是心理的自由,就是思维与想象的自由。

创设安全自由的心理环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一、创设安全自由的心理环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主动、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实施的前提。

●从允许学生出错,善待学生出错做起。实际上,“出错”并非是问题,而恰恰是一宗宝贵的教学资源。因为纠正错误的过程正是提高认识、增强自信、走向完善过程。

●不以统一意志束缚学生,让他们用“心”说话。

●还学生以“话语权”。

案例1:一节数学兴趣课上,老师出示了这样一道题:路边停放着一辆车,挡住了商店所挂彩灯的一部分,问用什么样的办法可以知道挡住了几盏灯,分别是什么颜色的?显然,老师是想让学生通过两边露出的灯,发现这串灯的排列规律,然后利用规律来推理,得到答案。这时,有一个学生把小手举得高高的,老师请他发言,他特别认真地说:“把汽车开走就行了!”听课的老师全乐了,讲课的老师却涨红了脸,样子很窘,认为这个学生的回答没有价值,急忙对大家说:“不对!要找规律!”

案例蕴含的行动策略1——出错是孩子的权利

出错是孩子的权利,而课堂又应该是最会出错的场所,出错后的学生是最忐忑不安的时候,是最缺乏安全感的时候,也是最容易丢失学习支持心理的时候。“把汽车开走就行”,多好的回答啊,真实地展示了学生的原创性,如果教师说:“你想得真好,开走汽车是个好办法,可是司机不在,怎么办呢?”孩子的探索得到了肯定,其他同学也会由此产生发言的安全感,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会更近,课堂的探索会更加活跃。

我们说学生在学习中的心理障碍很大程度上是由教师的种种不当造成的,被称为师源性心理障碍。有调查表明,学生不良情绪的80%来自身边的长者,教师因为采用不恰当的方法,直接间接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伤害,这一现象不容回避。据北京一项调查发现,46%的学生承认在学校不快乐,有52%的学生在老师请他谈话时感到紧张。另外,有80%的刚刚入学的学生对自己有信心,到中学后降到18%。学生经常被教师惩罚的比率在30%以上。案例1、2中的教师虽然没有呵斥、惩罚孩子,但那种缺乏人文关怀的教学环节推进,那种“请君入瓮”式的教学模式,很难说没有挫伤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很难说这不是一种变相的心灵施暴。如果说这种疏忽、这种“请君入瓮”已经成为教师教学行为的惯性,那么,是不是可以说我们的教师就是这样制造所谓的“差生”的。因为这些学生历经多次“冷遇”后,就会强烈感到学习不快乐,发言不安全,思维不自由,其发展走势也可想而知,他们就渐渐地进入了教师的差生档案,便很难从中走出来。

所以,要创设安全自由的心理环境,应从还学生以自信做起,把学生看成一个发展中的人。学生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有不完善是极其正常的,期望学生十全十美是不正常的,请允许学生出错,善待孩子出错,并把孩子的出错视为教学资源、教学财富加以利用,引导学生正视不足,把错误作为学习的一种途径,引导学生自己走向完善,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获得一份自信,当学生在课堂上有了自信的时候,课堂对学生才有一种亲和力。

案例2:

真的很美吗

《荷花村》教学揭题。

教学情景:

(实物投影仪出示荷花图。)(由于光线的原因,图片看上去没有一点美感。)

师:大家看,这荷花怎么样?

生齐答:很美。

师:有个地方叫荷花村,大家想去看看吗?

(实物投影仪出示第二幅图)(比第一幅更糟,只能看到一块块的淡红和淡绿,像一幅不太美的地图)

师:这就是荷花村。

生惊呼:哇,真美呀!(www.xing528.com)

师:同学们想去吗?

生:想去。

面对二幅并没有美感的画,学生们居然都回答:很美,太美了,而且表情十分夸张,投入。在笑孩子们天真可爱的同时,我们不能不反思:是我们的孩子感情丰富吗?是我们的孩子懂得欣赏,真的感受到了荷花美吗?不,这是因为孩子们在老师们的长期熏陶下,学会了揣摩教师的心理,学会了如何迎合老师,他们知道此时教师希望听到同学们说荷花和荷花村是美的。

例蕴含的行动策略2——让他们用“心”说话。

是什么使孩子学会了揣摩与迎合?是教师的教学思想垄断了学生自由的天空,是教师的集权意识扼杀了孩子自主的心灵,使孩子们逐渐学会了“不知四季的颜色,只看老师的脸色”,在学习时不是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去感悟,去体验,去欣赏,而是诚惶诚恐,人云亦云。长此下去,孩子们就会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激情和灵性、个性与自我也消陨殆尽。

课堂是学生舒展灵性的空间。课程实施中的自由是指学生自主而非强制地学习的一种状态。它可以分为内在自由与人身自由。人身自由,指在课程运行过程中教师允许学生随意走动,相互交谈,学生可以选择想做的事,能够按照他们的意愿参与课程实践;内在自由指学生智力上、情感上和心灵上的自由。创设安全自由的心理环境就必须既有人身自由,更要有内在自由。内在自由是精神的自由,精神的自由就是心理的自由,就是思维与想象的自由。教学中只给学生时间和空间的自由仅仅是形式的自由,是绝对不够的,还必须真正能保证学生舒展灵性,畅所欲言,我口说我心,我口表我意。

要保证学生直抒心灵,敢说真话,必须发扬民主,教师要在课堂上着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用自己的爱心和热情去感染学生、激励学生,使学生在课堂上能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表露自己的情绪、表现自己的才干。甚至教师必须放低姿态,做出表率,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在上课的时候,如有学生突然提问,这个问题是你所不知道的,这时候你怎么办?一位老师这么说:“这个问题我们课内暂不讨论,下课后我们单独对这个问题探讨一番。”下课后,教师去查阅资料,然后回答学生。一位老师说:“这个问题我不先回答,先请其他同学来说说看?”回答对象一换,于是从学生众说纷纭中,教师整理出一个得体的回答。这样回避“教师也不懂”的事实,维护着教师的完美无缺,也维护着教师的假面具,而这种虚假性给学生带来的心理压力是什么呢?教师很神圣,不会错,那么作为弟子的也必须“字字是珠玑”了。

案例3

珍视固执的举手(吕型伟)案例蕴含的行动策略3——必须还学生“话语权”。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当你圆满地完成一个环节的教学或是准备顺理成章地归纳总结,在课堂的一角会冷不丁地举起固执的手,那么显眼,那么执着,一副不让回答“誓不罢休”的态势。你是视而不见,或是冷眼相待,还是倍加珍惜?

在教师统治着课堂的昨天,视而不见,冷眼旁观都会有。教师的权威和意志过分膨胀,他们主宰着课堂的时间、空间和话语霸权,造成课堂上学习者应有的话语权的缺失,学生的话语权需要教师的恩赐才得以拥有,这种关系失衡、和谐扭曲的现象导致学生在学习中缺失安全自由的心境。

那么今天呢,在新课程理念下今天的老师,会不会考虑:也许他的固执是因为身体的不适或是受到同学的干扰,这不正需要我给予关爱?也许他的回答纯属钻牛角尖,这不正需要我们耐心引导?也许他的见解只是漫无边际地东拉西扯,这不正可以检验我的教学机智?但如果固执的背后隐藏的是孩子独特的思维,独到的体验,那么他的发言将会使课堂波澜起伏,呈现勃勃生机。

所以,必须还学生“话语权”,把学生看成一个完整的人,在教师的暗示、努力下,首先让学生知道“我”在学习中的权利,并促其萌发自我维权意识,教会学生自尊和他尊,让学生在拥有尊严的环境中愉快学习。那么,学生在自由发言中错了,也不会有同伴的讥笑嘲讽,因为学生也知道人的学习就是在不断的尝试错误和改进错误中不断前进的,表达我的所思所想和倾听别人的意见都是我的权利和义务。为学生创设安全自由的心理环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作为教师必须要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从居高临下的权威形象转变为可信赖的朋友形象。

●学会倾听:即便是学生有缺陷的表述,也应耐心倾听,不要随意中断。

●学会商量:对学生存在的某些局限或偏差,应延缓评价,并以商量的行为方式,引导他们梳理思路、自发我完善。

●学会宽容:对学生的多种思维路径与方法,应宽容地允许他们自主选择、自我体验、自由交流。

●学会理解: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不仅理解学生的表面行为、态度,而且理解其较深层的、本质的情感。

●学会幽默:充分发挥教学机智,使自身的形象少一点严肃性,多一点亲和力和幽默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