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科学的社会组织的治理结构是有效治理的前提。虽然在不同的阶段,社会组织的治理结构有所不同,然而典型的国际标准的非营利组织(无论规模多大)的治理结构基本架构如图4-2所示。这个组织机构图明确地表示了它们自身的主要职能和关系。
我国社会组织治理结构的基本框架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社会组织治理结构是实现组织目标的一种制度安排,其基本框架的构建是以实现组织目标为前提的,即促使组织完成社会公益使命、承担社会责任。
二是治理结构的基本框架由组织内部机制的设置和组织机构的规范两方面构成。组织内部机构包括权力机构(如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决策机构(理事会)、执行管理机构以及监察机构。组织机构运行的规范除了四大机构之间应该形成权责明确、相互制约、运转协调和决策科学的统一机制外,外部的利益相关者起到重要的监督作用。外部利益相关者主要来自政府部门、捐赠人、受益人和社会公众,他们通过建立独立的评估机构来代表行使监督职能。
(www.xing528.com)
图4-2 国际通行的非营利组织机构图
三是对于没有会员的基金会、社会服务机构,不存在作为权力机构的会员大会,其权力职能主要由理事行使;对于规模较大的组织,在决策机构下面还可以设置若干专业委员会,以提高决策的效率和效果;对于监察机构,不同类型以及不同规模的社会组织有不同的具体设置,如基金会、社会服务机构设有监事会以及审计委员会,而社会团体一般设有会员代表委员会。
由于利益相关者具有不确定性,需要有一个固定的机构来代表行使监督职能,这一机构通常为独立评估机构。
理事会治理结构是中国社会组织实行法治的工具。国外非营利组织普遍采用理事会制度作为自身的治理机制。在中国,社会组织在这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很多组织在创办初期,创办人集决策与执行于一身,没有健全的管理和治理机制,组织的兴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别人的献身精神与明智决策。长此以往,组织很难长期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
我国社会组织的治理结构主要包括理事会、监事会、执行机构及其各自的职责和相互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