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中所讨论的社区图书馆是指分布于居民区中的小型图书馆、图书室。社区图书馆是根据居民聚居区域形式的变化而形成的公共图书馆形式,是建立在社区中的基层图书馆。它是最贴近社区居民的文化场所,是学习型社区的核心组成部分,具有区域性、公益性、灵活性、多样性等多方面的特征,其服务方式相对于大型公共图书馆来说更为灵活、方便和快捷。
社区是社会关系和共同价值、规范、兴趣产生的场所。社会资本总量的多寡与分布状况,决定了社区活力和凝聚力的强弱以及社区治理的效率和效果。一些学者认为,社区居民之间普遍的信任、互惠的规范和通过社区组织所建立起来的致密的社会参与网络构成了社区社会资本,既是社区治理的基础,也是实现社区发展和社会和谐的社会资源,因而有必要培育作为社会资本的认同感、人际互信、平等交换规范和公民参与网络,以推进社区治理与社会和谐[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宏大的工程,既要有坚实的政治保障和雄厚的物质基础,又要有强大的精神支撑和良好的文化条件。社区图书馆作为向社区提供文化服务的基础文化设施,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必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从构建和谐社区开始。2005年8月27日,民政部部长李学举在全国社区建设工作会议上,对和谐社区的解释是: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区应当是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社区。他认为城市和谐社区就是指在城市政治经济发展的一定时期,旨在追求一种经济消费适度化、基层政治民主化、社会管理多元化、邻里关系和谐化、居住环境生态化,并且具有浓郁的人文精神和地方文化特色的特殊地域空间。一个健康的、成熟的和谐社区,应该是社区与政府、社区与企业、社区与社会、社区与生态、社区与群众处于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的社区[2]。
近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福利、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正在动摇长期以来单位制组织体系,社会成员的社会身份正在由“单位人”向“社区人”转变[3],这种转变正逐渐弱化社会成员对单位的依赖,城市社区将成为社会成员个人和家庭日常生活、活动以及满足各种需求的主要场所。然而,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市场化与住房商品化的经济社会变迁给城市社区在治理形态、邻里关系、阶层结构等方面带来了深刻的影响[4],现有的《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在很多方面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很多城市社区中出现了人际关系冷漠、关系网络缺乏、内部信任程度低、公众参与程度低、归属感和认同感不足等社会资本缺失现象,同时在制度规范上也不可避免地呈现出分散、零乱、缺乏凝聚力等问题。社会资本的缺失必然会制约社区的发展,因此,以重构社区社会资本为切入点,来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定位于文献信息中心、社会教育中心、文化娱乐休闲中心的社区图书馆在服务大众精神需求、提升城市文明程度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其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
图书馆与社区建设和管理联系紧密,已经成为社区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图书馆不仅是社区文化中心、信息交流中心、社会交往中心,而且还是社区建设和形成社区文化氛围的关键。图书馆通过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参与社区管理与决策、参与社区生活、参与社区教育及参与社区经济建设等方式,实现发展社区建设的目的[5]。公共图书馆开展社区信息服务,能够实现资源共享,促进自身发展,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同时,图书馆具有丰富的馆藏资源、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和丰富的服务经验,这是开展社区信息服务的潜在优势[6]。我国的很多学者都对社区图书馆的文化作用和建设意义有过研究和论述,认为,社区信息服务的形成和发展给公共图书馆事业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服务的多样化能够进一步拓展图书馆的读者服务,信息化程度的加深必将加快对公共图书馆自动化和数字化的建设步伐,同时社区信息服务还可以活跃图书馆的公共关系,使公共图书馆的社会地位得以确认和提高。[7]
与此同时,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强社区建设和图书馆建设的政策文件,为社区图书馆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2001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文化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文件中明确指出文化基础设施要建到城市社区和农村村庄,还明确指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各级政府的责任,并且对文化事业经费的来源和增加幅度都做了明确的规定[8]。2006年颁布的《国家“十一五”时期的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在坚持围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这一指导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十一五”期间文化工作的重点之一是要“力争到‘十一五’末,城市的文化设施、服务网络和文化产品基本能满足居民就近便捷享受文化服务的需求”。[9]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应“完善大中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加强图书馆、博物馆和文化馆(中心)建设。在巩固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的基础上,基本实现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室。”[10]随着以上一系列文件的逐步落实,为社区图书馆建设和其服务的推广提供了良好的契机。(www.xing528.com)
2001年,在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IFLA)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出版的《公共图书馆服务发展指南》一书中,将公共图书馆基本作用概括为:“通过提供各种形式的资源与服务来满足个人和团体在教育、信息和个人发展,包括娱乐和休闲等方面的需求。它们向个人提供获得广泛多样的知识、思想和见解的途径,为民主社会的发展和维护起到重要的作用。”[11]
2004年美国学者希伦布兰德(Hillenbrand)曾选取某社区图书馆作为案例馆开展了社会资本测量,重点探索了图书馆作为社会资本的开发者所发挥的作用,她在研究中强调“尽管大多数用户意识到的是图书馆的传统作用,但是图书馆的新型作用已经形成或者正在形成”。她还提出了公共图书馆发展社会资本潜力的指标和度量,包括关系和信任的建立、合作和网络、社会包容、社区资源能力建设以及社会使用空间等五个方面[12]。2005年希伦布兰德(Hillenbrand)提出了“公共图书馆是社会资本的开发者”的观点,“图书馆发挥出的作用便于提高社会的互动和信任,而且培养了其所在社区里的公平感和公正感,继而又促进社会资本形成”,从而可以为社会资本的创造和积累做出贡献[13]。
以“利用社会资源,构建服务网络,实现普遍均等服务”为宗旨,2005年苏州图书馆研究制定了《苏州市城区图书馆服务网络建设方案》,以及为规范服务制定了《苏州市图书馆社区分馆建设标准》《苏州市图书馆乡镇分馆建设标准》,苏州社区图书馆的建设步入成熟阶段,并卓有成效地推动了公共图书馆服务延伸与推广。
基于上述研究背景和苏州图书馆总分馆制的建设模式相对成熟,本研究在对苏州图书馆研究的基础上,从苏州图书馆所属的社区图书馆中选择了四个社区馆作为研究案例。研究试图通过对社区图书馆的调研,发现社区图书馆对所在社区凝聚社会资本方面的作用及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社区图书馆为促进社会资本生产,建设和谐社会应提供的服务和发挥的作用。研究目标具体包括:
第一,通过问卷调查、案例分析、网络调查等方式,以所选择的四个社区图书馆为例,阐明当前社区图书馆在凝聚社会资本方面的优势与劣势;
第二,分析社区图书馆实现凝聚社会资本功能的服务支持,结合其他社区图书馆的工作实践,阐释社区图书馆在建设和谐社会中应具有的使命,为支持社会资本生成应提供的服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