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交,普遍均等的公共服务理念以文字的形式进入各级政府的视野,成为政府推行公共服务的目标和要求,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一系列政策的指引下,在对图书馆学研究者所提出的新的理念的思索和认同中,我国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开始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这种局面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支持,学者们为图书馆发展实践注入的新理念,更渗透着图书馆工作者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努力。
北京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对于全国具有带动和示范作用。2002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文化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指导意见》。同年10月,北京市政府根据《意见》的精神,颁布了《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意见》,要求各级政府要把基层文化建设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重要议事日程,区县政府承担起基层文化建设工作的主要责任。2002年7月北京市人大通过了《北京市图书馆条例》,为各级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条例》对基层图书馆的建设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其中规定,街道(乡镇)图书馆的建筑面积应当达到100平方米以上,阅览座位应当达到30席以上,年入藏信息资料不得少于1000册(件)。此后,北京地区的基层图书馆建设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至2007年,北京地区的街道(乡镇)图书馆已达497所,面积25万平方米,藏书1165万册,阅览座位1.2万个。[26]
2003年,北京市政府把建设全市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纳入了政府的60件实事,由政府主导推进以首都图书馆为中心、以区县图书馆为地区分中心、以街道(乡镇)图书馆为支撑、以社区(村)图书室为基层服务点的四级服务网络的建设。在市文化局的推动下,北京公共图书馆计算机信息服务网络系统建设启动,这又为基层图书馆的服务延伸提供了新的契机和现代化的条件。至2006年底,全市已经形成了以首都图书馆为中心馆,22个区、县级图书馆为分中心馆,118家街道、乡镇级图书馆加入的服务网络;2007年5月,有18家图书馆正式开始通借通还业务。[27]
通过基层图书馆的建设和普及,北京地区的公共图书馆服务延伸到社区、企业、中小学,服务不仅面向北京市民,而且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服务,还与北京监狱管理局合作建立了监狱分馆。服务网点遍及密云、延庆、平谷、房山、门头沟、怀柔、昌平等边远郊县。[28]
2000年9月11日,上海市委、市委宣传部领导在视察上海图书馆时提出了建设特大型城市中心图书馆的未来发展目标。2000年11月22日,市委和市委宣传部领导对上海图书馆的“十五规划”、跨世纪的战略目标和任务做了重要指示,要求上海图书馆要进一步扩大图书馆的服务功能,把上海图书馆的服务功能辐射到本市高校和各个区县,联手建设“上海市中心图书馆”。“上海市中心图书馆”建设正式启动,其建设宗旨是“资源优势互补,消除数字鸿沟,满足读者需求,提升服务质量”。在联合体内,以上海图书馆为总馆,其他区县图书馆、高校图书馆或专业类图书馆等作为成员馆,以网络为基础,使图书馆的服务辐射到城区的每一个角落,加入到服务网络的成员馆按照各自的性质和特点向读者提供服务。
自2000年12月上海中心图书馆正式启动,到目前服务网络已经覆盖了全市各区县。图书馆的服务遍及各居民区、农村乡镇,而且向企业、学校、机关、商厦、军营、工地、监狱等地延伸。针对行动不便的残障人士,还开展了送书上门等特殊服务。
天津的公共图书馆服务有着很悠久的传统,建国以前,天津地区的通俗图书馆、巡回文库服务就已经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2002年以来,天津图书馆利用已有的基础,不断延伸服务领域,拓展服务功能,扩大服务覆盖面。截止到2007年5月,天津图书馆已设立社区分馆和各行业分馆123个,建立汽车流动服务点36个,网上阅览“一码通”用户6324个。[29]
广东一直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2002年底,广东省委九届二次全会提出了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目标,2003年省政府制定了《广东省文化大省建设规划纲要(2003—2010)》。这对广东省社会建设发展有重要意义。这意味着以政府作为主导力量,广东省开始了打造文化大省,实现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新阶段。《广东省文化大省建设规划纲要(2003—2010)》提出,从2004年至2008年,每年政府财政投入500万元用于广东省流动图书馆建设,并逐年增长10%。《纲要》还提出,增加全省公共图书馆藏书量,到2010年,省立中山图书馆的藏书要达到1000万册以上,各地级市图书馆的藏书达到100万册,全省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达到0.6册以上。
2003年初,由包括省立中山图书馆馆长李昭淳在内的17位省政协委员提出了《关于建立广东流动图书馆的建议》提案,引起与会者的共鸣,也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同年9月召开的广东省文化大省建设工作会议上,省委、省政府决定从2004年起,每年单列广东流动图书馆购书经费500万元,流动图书馆建设由此启动。流动图书馆建设的目标是在省内经济欠发达的县建设分馆,并以“广东省流动图书馆分馆”冠名,分馆之间实施资源流动和共享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
截止到2006年底,广东省已建流动图书馆分馆39个,各分馆以多样化的服务手段,丰富的图书和免费的借阅方式受到广大民众的欢迎。2006年,流动图书馆共接待读者270万人次,阅览图书535万册次,办理借书证1.2万个,外借图书26.5万册次,上网咨询人次3万余次,解答咨询37583次[30]。流动图书馆的建设还带动了地方政府对图书馆事业的支持和投入。2005年地方政府为流动图书馆投入经费600多万元。目前广东流动图书馆的建设以满足农村农民需要为切入点,将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进一步延伸到乡镇,例如,紫金、端州、新兴、高州等地的流动图书分馆直接与乡镇、村图书室挂钩,定时送书,定时开放,服务覆盖人数超过200万。[31]
进入21世纪以来,广州市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在地方政府的主导下快速发展。2002年颁布的《广州市文化发展“十五”规划》中提出,“十五”期间完成广州图书馆天河新馆建设,筹建广州少儿图书馆新馆,发展和完善广州图书馆、广州少儿图书馆。创新图书馆管理体制,逐步建立总馆/分馆制的管理体制,形成广州公共图书馆市、区(县级市)、街道(村)、居委(社区)四级服务网络。全市区、县级市图书馆全部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建立专业图书馆。同时,各图书馆增加藏书,形成新的藏书体系。到2005年,广州公共图书馆总藏量达到1500万册(件),平均每人1.5册。[32]2007年颁布的《广州市文化发展“十一五”规划》中也强调“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对公共文化事业以及图书馆的发展目标作了规划:将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纳入全市城乡建设统筹规划。到2010年实现街(镇)有综合文化站,居委会(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做到区(县级市)有三馆(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一镇一站(文化站),一村一室(文化室),一人一册(书)。[33]
到2005年,广州已经形成了一个包含3个层次、68个服务点的图书馆服务网络,其中包括分馆33个,其中1个是数字图书馆分馆。图书流通站6个、汽车图书馆服务点29个。分馆面积一般都在200平方米以上,藏书3万册以上,大部分分馆服务社区人口在5万人左右,达到了一个较为合理的服务保障水平。图书流通站一般藏书在5000册以上,汽车图书馆保有图书5000册左右。目前,广州图书馆的服务点已分布在乡镇、街道、社区、农村、部队、住宅小区、劳教所、医院等领域。[34]
随着广州市政府对社会公共文化事业的重视,广州市的公共图书馆不断扩大服务的覆盖范围,使服务向更多的民众延伸。2001年与广州市残联合作开设了全国公共图书馆首个盲人电子阅览室,盲人读者使用计算机全部免费。广州图书馆还与广东省残联职业培训中心、广州市残联职业培训中心联合举办了“自强不息、实现自我——残疾人读书、学习、就业”专题讲座。与此同时,广州图书馆还取消或弱化了一些歧视性的规定,对所有的人开放,实行户籍与非户籍无区别的服务,取消借书证押金的差额、实行无证阅览等。取消文化程度、行政级别的差异性,规定借书册数、借书期限统一。[35]
2003年,深圳提出建设“图书馆之城”的规划:用三年时间,争取让每个社区(村)都有一座规模不等的图书馆(室)或“共享工程”基层网点;到2005年底,基本实现每15万常住人口拥有一座公共图书馆,每1.5万常住人口拥有1个社区图书馆(室);以现有的各级公共图书馆和新建的社区图书馆网点为基础,联合其他系统图书情报部门,建立覆盖全城、服务全民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网络,使深圳成为人人可用任何图书馆的没有边界的大图书馆网。其中,对基层图书馆的建设要求是,用三年时间,在每个社区(村)建一座图书馆(室),使居民可以就近享受图书馆服务。
与深圳“图书馆之城”建设同样具有意义的是深圳市委、市政府在2006年提出的建设深圳民生净福利指标体系的要求。其中将人均公共图书馆藏书量作为指标体系的任务之一。这意味着,从政府的角度已经充分认识到图书馆已不再仅仅是一种形象工程,图书馆的有效利用是一种民生福利行为,是社会健康发展和安居乐业的具体体现。由此,深圳图书馆的服务不仅具有基础和条件,而且具有与之适应的“平等、开放、公益”的服务思想和理念。为了保障外来务工人员享受公共文化的权利,深圳还在工业区兴办图书馆,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点,由各区财政给予支持。使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进一步贴近基层和这些外来务工人员。[36]
面向基层建设分馆和流通点是苏州图书馆的传统。20世纪30年代苏州图书馆就开始了这一服务模式;20世纪90年代苏州图书馆又因扶持建设万册街道及乡镇图书馆而受到关注。
2001年,苏州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要把苏州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市”。随后,《苏州市2001—2010年文化强市建设规划纲要》和《“文化苏州”行动计划》都对“文化强市”战略提出了具体的发展规划。《苏州市2001—2010年文化强市建设规划纲要》提出,到2005年,苏州市公共图书馆的藏书达到人均1.5册以上,图书利用率大幅度提高;要健全市(县)、(区)、街道(镇)、居委会(村)四级图书馆网络。《“文化苏州”行动计划》进一步强调,要推进以苏州图书馆为龙头,各县级市、区图书馆、文化馆(站)联动的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加快苏州城区图书馆设施网络的规划和建设;要发展各县级市、区级图书馆信息服务点,逐步向全市基层镇村、社区、学校、企业辐射,全市基层镇村和街道社区争取至2010年全部建成公共信息服务点。在这样的背景下,苏州图书馆开始了与公共图书馆服务目标和理念相适应的图书馆建设与服务模式的探索。探索中,“苏州图书馆社区分馆”的服务模式产生并逐渐完善起来。
以“利用社会资源,构建服务网络,实现普遍均等服务”为宗旨,苏州图书馆研究制定了《苏州市城区图书馆服务网络建设方案》,并主动与各区政府和街道办事处联系、协商,与基层政府合作建设苏州图书馆社区分馆。为使分馆贴近读者和社区居民的实际生活需要,每个分馆都按照读者的需求不断调整开放时间和服务项目。市馆与分馆实行统一管理、资源共享、通借通还。为了规范服务,苏州图书馆还制定了《苏州市图书馆社区分馆建设标准》《苏州市图书馆乡镇分馆建设标准》,开发了一系列的管理软件,在分馆安装远程监控系统,使总馆就可以即时了解和掌握分馆的开放和服务情况。
苏州图书馆的社区分馆建设实践,卓有成效地推动了公共图书馆服务延伸与推广,使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就近享受到图书馆服务。江苏地区的其他图书馆也以其丰富多彩的服务创新使图书馆贴近民众。
杭州市图书馆的“一证通”工程最早完全是图书馆界自发的行为,被业内人士善意称为“穷人的联合”。“一证通”的实现,使公共图书馆服务真正做到平等、免费、无障碍。
目前,杭州市已在全市范围内实施“一证通”。这种服务方式使每个图书馆的图书从以往的数千册陡然增至上百万册,丰富的图书资源使更多的市民就近享受到图书馆的服务。一些学者评价,“一证通”制度使我国图书馆开始摆脱“小众化”“精英化”的服务弊端,使图书馆这座“知识的殿堂”变成“百姓的书房”。至2007年8月,杭州全市9家公共图书馆、76家社区图书馆、15家乡镇(村)图书馆、16个集体流通点已经组成图书联盟,统一使用杭州图书馆网站,所有图书纳入“一证通”运行体系。全市从城市居民到农民、外来民工都可凭电子借书证在全市城乡所有图书馆免费借阅图书,并可A地借,B地还。[37][38]
杭钢北苑社区位于城乡接合部,现有住宅楼68幢,杭钢租赁房10幢,居民2884户,常住人口8032人。为了丰富社区群众的文化生活,社区将杭钢集团公司提供的废旧仓库改建成120平方米的社区图书馆,配有电脑10台,各类图书3000余册,500余张碟片,60种杂志,20种报纸。图书馆内设有阅读区、电脑区、绘画区、棋艺区、休闲区等五大功能区域。2005年9月27日,杭州图书馆“一证通”社区服务在杭钢北苑社区启动。从此,通过办理“一证通”就可以得到市所属所有图书馆及社区服务点提供的文献通借通还服务,极大地方便了居民阅读的需要。图书馆自开放以来,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居民,他们络绎不绝地前来借书、阅览、上网。暑假里,社区图书馆还特意为孩子们举办了各种有特色的活动:书法绘画大赛、征文比赛等。老年人在这里参加“老年电脑班”,喜欢下棋的老人在这里对弈。结合社区的实际情况,图书馆的管理人员在图书馆的开放时间上也动足了脑筋。因为考虑到社区的老人上午要买菜做饭,图书馆开放的时间就调整到了下午和晚上。
杭州市淳安县文昌图书馆创办于2006年10月,是文昌村创市级东海明珠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图书馆设在文昌文化活动楼内,现设有图书室两间,阅览室一间,共计面积150平方米。馆内目前共有藏书8500册,其中市、县两级图书馆赠书3500册,上级文化部门赠新书2000册,自备图书3000册。作为杭州市公共图书馆“一证通”基层服务点之一,为方便群众借阅,图书馆为全村360农户每户免费配发杭州市公共图书馆“一证通”借书证一张。[39]
“一证通”工程的实施使城市中心图书馆向基层的延伸服务有了实现的依据和条件,创设出平等、公平的文化传播空间。保障了公众获得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权益,使“平等、免费、无障碍”服务具有实现的可能性。[40]
2001年开始,宁波市图书馆为了实现“构建15分钟文化圈”的目标,创建新型的社区阅览室,使图书馆的服务不断向全市各角落延伸。所建的流动图书馆延伸到居民社区、重点工程工地、儿童福利院、敬老院、外来民工子弟学校、驻甬部队、劳教所等处。在宁波市图书馆的网站上,还有一项面向所有市民“你读书,我买单”的服务项目。市民需要的图书如果图书馆没有收藏,可以登录图书馆网站的“点书台”。图书馆每天收集读者的点数要求,与书店、出版社联系,图书购进和加工后,将及时通知读者办理借阅手续。这一服务举措被市民评价为“图书馆的服务更加便民、亲民、利民和悦民。[41]
进入21世纪,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目标的提出,与之相适应的中央和各地方政府对公共文化的重视和建设投入,图书馆学研究者为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思想和理念,特别是公共图书馆发展,其服务方向、服务宗旨、服务对象的变化。我国的公共图书馆在继续承担着传统的传播知识、鼓励阅读等传统功能的同时,是否还应该在更加广阔的领域中彰显其社会影响力,在促进社会科学、民主的发展中以自己的形式承担更多的使命?公共图书馆彰显更大的社会影响,应通过何种方式和途径?这正是本研究在考察了21世纪以来公共图书馆发展的背景后,希望通过研究获得的答案。
【注释】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2]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3]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
[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5]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新华网.http://www.xj.xinhuanet.com/2012-11/19/c_113722546.htm.
[6]P.Bourdieu.Distrinction:A Social Capital Part of the Institutions Continuum and is it a Deep Determinant of Development?Research Paper,No.2006/25.
[7]罗伯特·普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8]卜长莉.社会资本与社会和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382-424.(www.xing528.com)
[9]周晓丽.论社会资本与中国和谐社会的实现[M].重庆社会科学,2005(10):104.
[10]徐永祥.社区发展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3/16/c_121193916_24.htm.
[12]范并思.维护公共图书馆的基础体制和核心能力——纪念曼彻斯特公共图书馆创建150周年[J].图书馆杂志,2002(11).
[13]范并思.图书馆精神的历史缺失[J].新世纪图书馆,2004(6).
[14]范并思.公共图书馆精神如是说[J].图书情报知识,2005(2).
[15]范并思.政府公共图书馆服务理念的根本性转变[J].图书与情报,2007(5).
[16]程焕文.图书馆精神——体系结构与基本内容[J].图书馆,2005(2).
[17]程焕文.面向大众的图书馆关怀[J].图书馆建设,2006(5).
[18]程焕文.以民为本——21世纪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路向[J].图书馆建设,2006(5).
[19]程焕文.普遍均等惠及全民——关于公共服务普遍均等原则的阐释[J].图书与情报,2007(5).
[20]李国新.对图书馆自由的理论思考[J].图书馆,2002(1).
[21]李国新.图书馆服务与利用者权益保护[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2(4).
[22]李国新.图书馆权利的定位、实现与维护[J].图书馆建设,2005(1).
[23]于良芝.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J].图书与情报,2007(5).
[24]于良芝.探索公共图书馆的使命—英美历程借鉴[J].图书馆,2006(5):1-7.
[25]于良芝.公共图书馆存在的理由:来自图书馆使命的注释[J].图书与情报,2007:1.
[26]董海“一卡通”给北京街道(乡镇)图书馆发展带来活力.http://www.chnlib.com/Zylwj/tsgjianshe/200710/5759.html
[27]数字来自课题组的调研。
[28]北京市文化局.拓展公共图书馆服务范围,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文化部社会文化图书馆司: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经验交流会,2007.5:71-76.
[29]天津图书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延伸公共文化服务,努力建设读者满意的公共图书馆.文化部社会文化图书馆司.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经验交流会,2007.5:1-12.
[30]第四届广东流动图书馆年会在肇庆隆重召开——“2006年度广东流动图书馆总结表彰大会”简讯.
[31]广东省文化厅.积极探索服务新模式,推进图书馆事业发展.文化部社会文化图书馆司: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经验交流会会议材料,2007.5:55-56.
[32]广州市文化发展“十五”计划.http://www.gz.gov.cn/vfs/content/newcontent.jsp?contentId=4 06324& catId=4 100.
[33]广州市文化发展“十五”计划.http://www.gz.gov.cn/vfs/content/newcontent.jsp?contentId=406324& catId=4100.
[34]江红辉.图书馆与和谐社会建设——访广州图书馆馆长刘洪辉[J].全国新书目,2007(2).
[35]江红辉.图书馆与和谐社会建设——访广州图书馆馆长刘洪辉[J].全国新书目,2007(2).
[36]深圳市文化局.抓好图书馆服务创新,提高图书馆服务水平.文化部社会文化图书馆司: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经验交流会会议材料,2007:5.
[37]万润龙,周宇麟.杭图书馆“一证通”图书可异地借还.http://www.rfidworld.com.cn/news/200_8/20078695581262.html.
[38]数字来自课题组调研.
[39]杭州地区图书馆率先实现“一证通”工程,引来专家热议.http://www.hangtu.com/whdt_bs/t20061226_8359.htm.
[40]苏威谦.“一证通”让杭州人享受家门口的图书馆.http://www.zj-art.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4942.
[41]宁波市图书馆.把服务向更广泛、更深的领域延伸.文化部社会文化图书馆司:全国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经验交流会会议材料,2007.5:167-17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