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武隆世界遗产保护对象与措施

武隆世界遗产保护对象与措施

时间:2023-08-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巨幕飞瀑、生命之源、珊瑚瑶池、石花之王、犬牙晶花池和目前尚未对外开放的石膏花支洞既是芙蓉洞的特色所在,也是最主要的保护对象。这些地质遗迹中,以峡谷、天生桥、天坑、洞穴、喀斯特泉等为主要保护对象。

武隆世界遗产保护对象与措施

芙蓉洞芙蓉江喀斯特系统

芙蓉洞芙蓉江片区重要的喀斯特景观有芙蓉洞、天星竖井洞穴群(汽坑洞、垌坝洞、新路口洞、水帘洞等)、芙蓉江峡谷等,以及芙蓉江两岸的珍稀动植物,共同构成保护的主要对象。

芙蓉洞

芙蓉洞空间巨大,洞中各类次生化学沉积形态琳琅满目、丰富多彩,尤其是非重力水沉积形态分布之广泛、质地之纯净、形态之完美,在国内外目前尚属少见。正在水池中形成的犬牙状方解石晶花和浮筏石笋,以及文石晶霜、石膏花、鹿角状卷曲石更是国内稀有、世界罕见,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地下艺术宫殿和科学博物馆,具有很高的游览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可跻身世界最精美洞穴之列。

巨幕飞瀑、生命之源、珊瑚瑶池、石花之王、犬牙晶花池和目前尚未对外开放的石膏花支洞既是芙蓉洞的特色所在,也是最主要的保护对象。

保护措施:

一是芙蓉洞洞体的稳定性。应对芙蓉洞洞穴稳定性做进一步监测,建立预警系统。监测洞穴本身的围岩及其周围发育的钟乳石类的稳定性,围岩是否会崩塌、滑落,钟乳石类是否会坠落、倒塌等,以保证芙蓉洞的安全游览。

图6-7 芙蓉洞监测系统

图6-8 芙蓉洞监测系统

二是洞穴环境保护。注意监测洞内主要环境因子的变化,包括洞穴空气的温度、湿度、CO2、正负离子、风、氡及其子体浓度;水体(滴水、流水、池水)的温度、pH 值、电导等要素。在对所获得的大量数据进行分析基础上,了解洞穴环境系统各要素的时空变化;对不同数量游客入洞后所引起的环境变化及洞穴自净能力,即芙蓉洞环境系统抗干扰能力进行观测和分析研究,确定在确保洞穴沉积物精品的前提下游人最大容量。(图6-7,6-8)

三是珍稀洞穴次生化学沉积物的保护。监测主要水池的水质、水化学成分的变化,以保持池水的天然状态。弄清洞穴景观退化的主要原因,探讨洞穴景观的保护方案,开展芙蓉洞景观修复试验研究,以达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永续利用。

四是芙蓉洞洞顶上方植被的保护和恢复,实行退耕还林

天星洞穴群

天星竖井洞穴群与芙蓉洞处于同一水文地质单元,位于芙蓉洞的上游补给区域,那里有汽坑洞、垌坝洞、新路口洞等竖井状洞穴。汽坑洞洞口标高1162 米,终点标高242 米,深920 米,全长5.88 千米,为目前国内探测的垂向深度最大的竖井状洞穴。此外,还有漏斗、河(干)谷等,它们与芙蓉洞的形成、发育和演化过程密切相关,亦应作为重要保护对象。

保护措施:一是这些竖井状洞穴本身的保护;二是植被生态环境保护。这一地区的植被状况、水流的多少和是否被污染还直接影响到芙蓉洞洞穴环境和景观的变化,应特别注意保护这一区域的生态环境。

芙蓉江峡谷

芙蓉江峡谷既是重要的喀斯特景观,亦是重要的旅游资源。除了对峡谷总体注重保护外,还应特别注重下列地质遗迹的保护:

(1)峡谷两岸被切割近千米的古老的寒武系地层,距今已有5 亿多年,其中可观察到地层层面、裂隙、褶皱、崩塌等多种地质现象,造型独特的地质构造形迹,也可构成一幅幅天然画卷,形成有意义的景观。

(2)蚀余地貌形态,以“大、小石笋”这两个蚀余石峰为主,小体量的石景是由江中或江边具特殊造型的岩石所构成的微地貌景观。

(3)芙蓉江两岸峭壁上由喀斯特泉和季节性地表水形成数十条瀑布,水量有大有小,形态各异。

(4)洞外钟乳石:通常也将其称为石灰华,在生物参与作用下,峡谷两岸绝壁上形成大量的石灰华,构成生物喀斯特景观。

(5)动植物。要保护好芙蓉江峡谷两岸的森林植被。

保护措施:芙蓉江峡谷总体上植被覆盖良好,不仅有效地减少了水土流失,而且有很好的造景作用,植被对主体喀斯特景观起到强烈的衬托和强化作用。峡谷中的主体景观是陡峭的绝壁、狭窄的河谷和谷中的水流,陡壁上的植被进一步衬托和强化了整个峡谷景观,使它不仅有了峡谷共有的壮观,而且增添了有些峡谷所没有的幽静、秀美。芙蓉江的特色植物和特色植物群落,还突出了它的亚热带气息。芙蓉江两岸生存着多种以森林或灌丛为栖居地、繁衍地的珍稀动物,如黑叶猴、猕猴等,对峡谷地区植物的保护将有效地保护这些珍稀动物资源。

天生三桥喀斯特系统

天生三桥喀斯特系统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多样且分布集中,以天生三桥及其间的天坑为核心,向中石院天坑、白果地缝式峡谷、三潮圣水多潮泉辐射,有70 多处自然和人文景观。这些地质遗迹中,以峡谷、天生桥、天坑、洞穴、喀斯特泉等为主要保护对象。

天生桥群及所在的峡谷

天生三桥喀斯特峡谷系统在羊水河1.5 千米距离河谷内相继分布有3 座宏大的天生桥,它们是世界上目前已发现和被报道的规模最大的喀斯特天生桥,是非常难得、极为珍稀的喀斯特景观。为使这一世界奇观得以永续利用,必须对其进行重点保护。

保护措施:一是生态环境的保护。现今,不仅昔日塑造天生桥的巨大水流基本上已经渗入地下,而且地下水主要径流也已不在天生桥群的下面,因此地表水流量很小,而一旦离开了地表水流,天生桥的整体景观形象就会大为削弱,所以尽量地保持现有的地表水流显得非常重要;二是天生桥桥体本身的保护,在其上不能再增加其他建筑,并杜绝放炮爆破等行为,以防止人为因素造成的桥体的崩塌和破坏;三是注意峡谷两岸的陡崖的稳定性,在可能发生危害的地方及早进行防护加固处理,设立预警标志,做好预防工作,确保游览安全。(www.xing528.com)

天坑

青龙天坑、神鹰天坑、中石院天坑、下石院天坑为主体。青龙天坑和神鹰天坑与3 座天生桥相间分布,共同构成天生三桥罕见的景观;中石院天坑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口部面积位居第二的喀斯特天坑,其上部开口面积为27.8×104 平方米,天坑底部还有梯田景观和农家院落。

保护措施:应保护好中石院天坑的原貌和周围的植被,不得在天坑附近开山采石或未经规划修建建筑物。

白果地缝式喀斯特峡谷

包括白果伏流进口上游的地缝式峡谷、伏流段洞穴和伏流出口以下的龙水峡地缝式峡谷,以飞天悬瀑、下游峡谷、崩塌岩块形成的“小小天生桥”等最为重要。

保护措施:一是峡谷底部及周围植被生态环境的保护,不要随意增加人工建筑物;二是注意峡谷两岸的陡崖的稳定性,在可能发生危害的地方及早进行防护加固处理,设立预警标志,确保安全;三是水源的保护,包括水源(水量)和水质两方面,地缝式峡谷谷底常年流水潺潺,清澈见底,峡谷因水而增添了几分灵气,因此要注意保护补给区的植被生态环境。

洞穴

天生三桥喀斯特峡谷系统内的仙人洞、龙泉洞、七十二岔洞等为主要保护对象。

保护措施:保护仙人洞的要点是水源和环境,由于它是伏流型洞穴,上游下干沟的地表溪流直接流入洞穴中,因此,保护上游地表水环境尤为重要。龙泉洞内水塘中有通体透明的盲鳅、蟾类、大蝌蚪等洞穴生物,应加以保护。七十二岔洞位置较高,形成年代较为久远,洞底的松散堆积层较厚,是研究天生三桥片区古水文特征的重要场所,应避免对洞壁和洞内沉积层的破坏。

岩溶泉

最重要的是三潮圣水间歇泉,岩溶泉水的动态变化及水量大小直接受制于补给区状况的控制,三潮圣水之所以成为重要的景点,就在于它的水量大小具有一定的变化规律,如果其补给区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那么它的这一最重要的属性有可能消失或被大大削弱,从而丧失其观赏价值。因此,保护好其补给区的植被生态环境尤为重要。

后坪冲蚀天坑喀斯特系统

后坪冲蚀天坑喀斯特系统有冲蚀型天坑群、洞穴系统、喀斯特泉、峡谷、石林、石柱等地质遗迹,为主要保护对象。

冲蚀型天坑群

地表水冲蚀型天坑群由箐口、石王洞、天平庙、打锣凼和牛鼻洞等5 个天坑组成,是我国乃至世界上目前发现的唯一的由地表水冲蚀成的天坑群,是极为稀罕的喀斯特景观。因此,必须加以重点保护。

保护措施:其一,保护天坑坑壁及坑底的岩石,严禁开山采石;其二,对具有造景功能的天坑内外植被进行保护、封育,严禁采伐;其三,不要在天坑内及附近修建筑物,以保持天坑原貌。

洞穴系统

冲蚀型天坑为吸纳地表水流的主要场所,其下发育的洞穴即为汇入水流的集中通道,如箐口天坑下的二王洞、三王洞、麻湾洞等,是蕴含天坑形成与发育演化及地壳抬升运动等信息的主要载体,不仅在科学研究上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有些洞穴(如三王洞)洞内沉积景观较为丰富,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探险价值。因此,需要对该系统内的洞穴实施保护,以防洞内次生化学沉积物受到破坏。

喀斯特泉

该系统内主要泉水为麻湾洞泉,属喀斯特大泉,是天坑群分布区域的地下水的总出口。麻湾洞泉域作为一个完整的水文地质单元,有明确的流域边界与补、径、排条件,是了解天坑发育动力的主要地质遗迹,意义重大。完好的植被是泉水源源不断产生的条件,因此应对泉域内的地表植被加以保护。

喀斯特峡谷

阎王沟喀斯特峡谷全长2300 米,总深度约500 米,是盲谷式现代峡谷,峡谷在雨季汇集的地表水从其南端的灶孔眼汇入二王洞地下排水系统中,最终在其南部约2500 米的麻湾洞泉排出地表,成为木棕河的源头。阎王沟峡谷的发育经历了早期宽缓开阔峡谷和后期地缝式峡谷两个阶段,研究其发育过程,对了解这一地区的水文、地貌发育演化史有重要意义。阎王沟峡谷谷深林幽,特别是靠近灶孔眼段,谷底深切,两岸下部近直立,狭小逼仄,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应对峡谷进行保护,不要在峡谷段随意开山采石,并注意保护周围的森林植被。

石林

在后坪乡以西地表发育有宝塔状石林,是一种有观赏价值的地表喀斯特景观,也是了解喀斯特发育速率、发育控制因素的一种地质遗迹,应加以保护,严禁开采石林,并保护石林周围具有构景功能的山体和森林植被。

古生物化石产地

片区内早奥陶世时期沉积了大量角石于大湾组中。这些角石化石个体巨大,分布密度高,形态典型,成为了解早奥陶世大湾期海洋古生态的重要研究对象,具有较高的学术与观赏价值,应重点保护这些化石及其赋存的岩层,严禁开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