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压力:遗产地位于比较偏僻的山区和峡谷地带,人口稀少,农业生产活动少,周边居民也相对较少。目前周边的许多地方属于退耕还林区,农业活动在不断减少,植树造林面积不断扩大,有力地促进了风景区的保护工作和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的发展。芙蓉江峡谷区由于水库修建而使居民有所减少,有利于濒危动物及其栖息地的保护。
环境压力:受当地居民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遗产地及周边的植被曾一度受到较大的威胁,随着风景区的建立、保护意识的提高和生态农业的推广,这种环境压力现已大为缓解。
遗产地及周边没有污染工业企业,因而环境大气和水体的总体质量较好,同时遗产地人口密度小,对当地的大气、土壤和水体所造成的污染很小。
遗产地的大部分地域,属于性质不同的保护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已受到良好的保护,人类活动的影响不大,没有使武隆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受到环境的压力。
旅游压力:自2007 年武隆喀斯特成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及仙女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挂牌成立以来,武隆旅游人次从164 万人次增加到2450 万人次,增长15 倍。这些地点的年游客最大容量皆在百万人次以上,即使在旅游旺季,游客人数目前也未达到日容量标准。遗产地内设有生活服务区,不安排住宿和餐饮,游人在各个景区停留时间一般在2 小时左右。在近期游人数量不会超过游客容量。但从长远看,由于天生桥风景区游览道路的狭窄和芙蓉洞洞穴空间的有限性,瞬时游人数量必然受到一定制约,要制定措施以应对旅游高峰期游人过多可能带来的压力。
自然灾害:武隆位于云贵高原和长江三峡地区的接合部位,是地质灾害多发地区。武隆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内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喀斯特塌陷、地震等。要及早加强对各种地质灾害的监测监控工作,制定预警避灾措施,在可能发生危害的地方及早进行防护加固处理,对危岩作定期检查,在必要处设立了预警标志、标牌,向广大游客广泛宣传灾害预防知识,以增强群防意识,做好预防工作,确保安全。(www.xing528.com)
芙蓉洞的洞底堆积有大量的崩塌岩块,自1994 年作为游览洞穴对公众开放之后,曾出现过3 次因洞穴顶板的局部不稳定而造成的崩塌,2003 年江口水电站蓄水后所引发的地震导致洞内发生零星的钟乳石坠落。针对这种情况,已进行了芙蓉洞稳定性调查评价工作,并采取相应措施。
三座天生桥和诸多天坑的陡崖都比较稳定,迄今未发生过明显的崩塌,但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发生崩塌的可能性依然存在。现今已采取一定措施,由安全监管人员加强巡视和对危岩的监测,对局部位置出现的危岩体,予以加固、排险,确保游人安全。天生三桥片区内有少量设施建在天生桥顶之上,而其下部为河流和天坑,对这一地点应特别予以注意,对可能产生危石、滚石而危及下方游人安全的陡崖处,必须建有防止石块等物体坠落的防护网或防护墙。同时,应逐步减少此处的服务设施和游人活动,以确保天生桥的完好保存。
武隆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的某些地方,如芙蓉洞景区的道路修筑在峡谷地区,山高坡陡,弯道较多,因暴雨或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时,有可能引发滑坡和泥石流。对泥石流的防治,一是植树造林、拦截降水,减缓瞬时水流量;二是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进行喷浆防护、拦挡、排导等。
地震是内动力地质作用的结果,根据《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武隆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的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有史记载以来,未发生过危害性大的地震,在其周围发生的地震对遗产地的影响烈度均小于Ⅳ度。对地震灾害的防治,一是做好监测工作;二是工程设计、施工中,注意抗震强度标准要在5 级以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