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世界大战后,针对世界遗产在战期间所遭受的破坏,国际联盟(即联合国的前身)开始积极寻求保护世界遗产的方法。1945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成立,为拯救具有特殊意义的遗产,该组织起草了新的国际公约及保护人类遗产的具体细则,以推动遗产保护工作的进行。
20 世纪50 年代,在埃及建造阿斯旺大坝的决定引起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国际性反应,新建的阿斯旺大坝将使菲莱岛上古埃及文明的瑰宝—阿布辛拜勒神庙毁于一旦。(图5-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动员各国都来拯救这一项重要遗产,这引起了世界极大的关注,警示世界需要迅速采取协调的保护行动。经过埃及和苏丹两国政府的呼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59 年发起了一场保护阿布辛拜勒神庙的国际性运动。通过努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得到了大约50 个国家的支持,在紧急保护运动的18 年中这些国家共捐献了大约8000 万美元。
现代工程创造了奇迹。菲莱岛上的庙宇经过一砖一石的拆除,又重新耸立在了附近的阿纪基亚(Agikia)岛上,使它完全脱离了尼罗河水泛滥的危险。为了将遗址迁移到该岛上,人们用炸药崩开山石,然后将庙宇的石碑和重石块嵌在用炸药炸出来的石壁上。每个石块重达0.5 ~12 吨之间,需要移动的石块约有4 万块。每个石块都做了特殊的标记以保证在新址不会错放。
图5-4 埃及阿斯旺大坝
世界上还有很多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遗产,拯救阿布辛拜勒运动显示人们对这些遗产的关注已远远超出了它们所在地的疆土本身。同时,这也显示了世界各国在保护世界遗产时共同承担的责任和团结一致的重要性。
在拯救阿布辛拜勒活动的直接影响和非政府组织—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的协助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始就保护文化遗产起草公约。
1972 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为保护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奠定了国际基础。斯德哥尔摩大会委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拟定一个公约,该公约主旨为共同保护世界遗产。
斯德哥尔摩大会结束后几个月(即1972 年11 月16 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巴黎召开的第十七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上正式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公约》是第一个国际官方文件,它规定了那些迫切需要我们认识和保护的具有普遍价值的、不可替代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同时极力主张,通过国际合作保护我们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是我们在道义上和财力上共同的责任。
为了保证《公约》的实施,1976 年11 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正式成立,它是由21 个成员组成的政府间组织,主要负责执行以下职责。
(1)在挑选录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地时,负责对世界遗产的定义进行解释。在完成这项任务时,该委员会得到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和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盟的帮助。这两个组织会仔细审查各缔约国对世界遗产的提名,并针对每一项提名写出评估报告。国际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也对该委员会提供建议,如文化遗产方面的培训和文物保护技术的建议。
(2)审查世界遗产保护状况报告。当遗产得不到恰当的处理和保护时,该委员会会让缔约国采取特别性保护措施。
(3)经过与有关缔约国协商,该委员会作出决定把濒危遗产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
(4)管理世界遗产基金。对为保护遗产而申请援助的国家给予技术和财力援助。(www.xing528.com)
截至2019 年7 月10 日,世界遗产总数达1121 项,分布在世界167 个缔约国,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39 项,53 处濒危,世界自然遗产213 项,世界文化遗产869 项。中国拥有世界遗产55 项,居世界第一,包括37 项文化遗产,14 项自然遗产,4 项文化与自然双遗产。
延伸阅读
濒危世界遗产
截至2019 年,濒危世界遗产共有33 个国家的53 项世界遗产(包括文化遗产36 项和自然遗产17 项)。
非洲
续表
阿拉伯地区
续表
亚洲及太平洋地区
续表
亚洲及太平洋地区
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