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武隆世界遗产不明侵蚀现象

武隆世界遗产不明侵蚀现象

时间:2023-08-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侵蚀”并非人们想象中那么难以理解,这其实是在诠释一个物理现象与化学现象相结合的过程。俗话说“水滴石穿”,而武隆后坪侵蚀性天坑群则是将“水滴石穿”这个物理现象进一步升级到化学现象的典范之作。这是目前国内已发现的唯一的侵蚀型成因天坑群,并具有完整的系统性和发育的阶段性,在国内外甚是罕见和稀有。

武隆世界遗产不明侵蚀现象

“侵蚀”并非人们想象中那么难以理解,这其实是在诠释一个物理现象与化学现象相结合的过程。俗话说“水滴石穿”,而武隆后坪侵蚀性天坑群则是将“水滴石穿”这个物理现象进一步升级到化学现象的典范之作。

它属于地表水侵蚀型成因天坑,即由地表外源水流的集中冲蚀(侵蚀)与溶蚀作用形成的天坑,天坑本身就是地下河的发源地,形成“流入型”洞穴和“起源式”地下河。这是目前国内已发现的唯一的侵蚀型成因天坑群,并具有完整的系统性和发育的阶段性,在国内外甚是罕见和稀有(图4-25)。

在世界上目前已发现的约75 个天坑中(其中在中国境内有46 个),除后坪天坑群—例外,其余悉数为塌陷型天坑。可见,若塌陷天坑在喀斯特现象中是“鹤立鸡群”,那么,侵蚀型天坑更是“凤毛麟角”了。武隆后坪的箐口天坑不仅成为最新近年代喀斯特强烈发育的生动范例,还为天坑及洞穴系统研究指出一条新的道路。

据目前的研究,侵蚀型天坑的形成条件主要有:

(1)岩性分布的二元结构,即地表为非喀斯特岩层(砂页岩),下部为巨厚的碳酸盐岩层。产状平缓的岩层为最佳条件。

图4-25 二王洞与箐口天坑交界处的洞口

图4-26 后坪—天平庙天坑

图4-27 箐口天坑俯瞰

图4-28 箐口天坑瀑布

图4-29 石王洞天坑(www.xing528.com)

图4-30 二王洞洞口

(2)地表非喀斯特岩层中的水文网,在其中游或下游部分已深切到碳酸盐岩分布的空间界面位置,并在沟床中形成集中流入的落水洞或竖井。

(3)下伏的碳酸盐岩含水层已被更深切的河谷切穿,并在含水层中形成厚度足够并完全开放的包气带。为此,新构造上升区是最为有利的。

(4)地下洞穴或地下河系统得以与天坑同步发育。

(5)地表外源水有足够的水量或工作能量。为此,湿润多雨的热带、亚热带气候条件是必要的(年降雨量应在1000 毫米以上)。

(6)最后是有足够的凿井式冲蚀作用的时间。

后坪天坑喀斯特系统位于长江、乌江分水岭地段,深切的木棕河的源头;岩性为二元结构;下奥陶统至寒武系的厚层灰岩有局部裸露;喀斯特含水层被切开;并形成了厚度在200 米以上的包气带;为开放的畅排水文地质系统;当地年降水量在1500 毫米以上,具备了侵蚀天坑发育的各项条件。其中多项是特殊的、罕见的条件。同时,在武隆多个共同由大面积地壳抬升运动导致形成的喀斯特系统中,后坪天坑喀斯特系统的发育年代应该是最晚近的。

图4-31 塌陷天坑型与冲蚀型天坑成因差异示意图(据朱学稳等,200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