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生三桥喀斯特峡谷系统中,较有地质景观价值的峡谷段为猴子坨至龙水峡峡谷段,统称为羊水峡,峡谷深度多在200 ~400 米,宽十几米至两三百米。通常,人们习惯性沿羊水河河段将羊水峡分为四段,其分别为龙门峡、“三桥、两坑、一峡”、子房沟、龙水峡。
(1)龙门峡
自猴子坨伏流入口至天龙桥,长约2 千米,为箱形深大峡谷和完全干谷段。峡谷雄壮,两岸山峰高耸,海拔为1100 ~1400 米,谷底高程915 ~1015 米,谷深230 ~400 米,宽100 ~200 米。龙门峡两岸陡崖峭壁绵延,陡崖大多高度为100 ~230 米,因此视觉上颇为壮观。在谷底边缘分布有大量崩塌堆积的岩块,谷底中心部分主要为黏土充填。在龙门峡段中地质遗迹有:猴子坨伏流入口(落水洞)及其下游峡谷壁上流入型洞穴、七十二岔洞、悬崖绝壁、双门洞等。
图4-19 羊水河峡谷简图
(2)三桥、两坑、一峡
该段全长2.1 千米,为天生桥与天坑相间分布段,主要由天龙桥、青龙桥和黑龙桥这3 座天生桥,青龙和神鹰2 个天坑,以及神鹰峡谷组成。
在前面讲到过,3 座天生桥所在的羊水河段在喀斯特作用下形成地下暗河,暗河侵袭之处形成了洞穴,随着溶蚀的发展,洞穴不断变大,最终导致洞穴顶部发生串珠式的坍塌。坍塌的地段形成天坑,暗河暴露变成地表河。而在天坑之间尚未坍塌,相对狭窄的残留洞穴,便形成了天生桥。天龙桥、青龙桥和黑龙桥这3 座喀斯特天生桥均由羊水峡谷上崩塌残留所致,它们共同分布在峡谷中段约1.5 千米的干峡谷内。其中,青龙桥因雨后飞瀑自桥面倾泻成雾,夕照成彩虹,似青龙直上而得名,黑龙桥因其拱洞幽深黑暗似有一条神龙蜿蜒于洞而名。最让武隆人津津乐道的就是天龙桥、青龙桥和黑龙桥3 座桥总高度、桥拱高度和桥面厚度指标皆居世界第一位,高度为223 ~281 米、厚度为107 ~168 米、拱高96 ~116 米、跨度28 ~34 米、宽度为124 ~193 米,天生三桥也因此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串珠式天生桥群。(图4-20,图4-21)
图4-20 青龙桥
图4-21 天龙桥(www.xing528.com)
值得骄傲的是,天生三桥不仅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串珠式天生桥群,而且桥间还有“青龙”“神鹰”两个天坑,这种现象放到世界范围上看也是不多见的,因此让天生三桥在世界天坑领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中“神鹰”天坑平面形态略呈心形,坐落于青龙桥和黑龙桥之间,由天生桥及周围的陡崖绝壁围合而成。在“神鹰”天坑西北侧绝壁下还有一泉水长流不断,一到雨季,悬瀑纷飞。桥的雄壮、崖的高耸、泉的灵巧、瀑的壮丽,在这里浑然天成般融合到一起,直叫人心旷神怡。(图4-22)
“一峡”即神鹰峡,位于黑龙桥下游,由于青龙桥南侧的山顶上有数根岩柱,高达21 ~42 米,其组合状如雄鹰,因此得名神鹰峡。神鹰峡长度只有600 米,两岸绝壁顶部标高850 ~1075 米,谷底标高830 ~850 米,绝壁高度变化于20 ~225 米,特别是近黑龙桥的前半段绝壁高达150 ~200 米,甚为壮观,其中有“龙门屏障”“雄狮镇关”等景点。
(3)子房沟
子房沟龙泉洞至白果伏流出口段,有龙泉洞、仙人洞及多处泉水补给,因此沟床尚有常年性少量水流,沿河谷时隐时现。这一峡谷段长约3000 米,可分为前、中、后三段。前段的上半部分东岸为断续的陡崖,西岸是一长长的斜坡,下半部分则为典型嶂谷,且陡崖高度仅为60 ~85 米,谷底宽约20 米;中段谷壁大部分为陡崖,高度只有40 ~50 米,从距白果伏流入口近200米开始,峡谷变窄,最窄处不足2 米,谷深达百米;后段为白果伏流段,长约1000 米,通道高达60 ~100 米,洞宽10 米许,窄处不足3 米,堪称地中峡谷。此段中的主要地质遗迹有鹅岩村附近的“大洞”,峡谷下游谷壁上揭露的洞穴及早期地下河堆积的砾石、子房沟典型的基座阶地、白果伏流等。
图4-22 神鹰天坑
(4)龙水峡(图4-23)
龙水峡是从白果伏流至柏香林段,全为地缝式峡谷段,因此又称龙水峡地缝式峡谷,其狭窄处不及5 米,是由于两侧陡壁纵向坡度大而形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