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武隆世界遗产:地质传奇的从前世到今生

武隆世界遗产:地质传奇的从前世到今生

时间:2023-08-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武隆喀斯特亿万年漫长而复杂的地理演化,是一部真正的地质传奇。而这三个系统所展现的不同样貌,也清晰勾勒出了武隆前世今生里的变化轨迹。生动证明长江三峡地区新近纪晚期的地壳抬升运动,前期为快速抬升,中期具震荡性质,近代又趋于快速抬升的鲜明特性。

武隆世界遗产:地质传奇的从前世到今生

武隆喀斯特亿万年漫长而复杂的地理演化,是一部真正的地质传奇。武隆丰富多样的喀斯特地貌,更称得上是一部喀斯特的地理教科书。

图1-3 武隆喀斯特分区图

图1-4 芙蓉洞-天星竖井洞穴群分布图

武隆喀斯特由芙蓉洞芙蓉江、天生三桥和后坪冲蚀天坑三个系统构成,分别位于武隆区的东南部、中北部和东北部。(图1-3)这三个系统分别发育于寒武系、奥陶系及二叠—下三叠统碳酸盐岩地层中,是在地壳大幅度间歇性抬升、河谷深切、排水基准面下降、含水层包气带不断增厚的宏观机制引导下,以及不同水文地质与地貌条件下发育形成的,综合形态迥异的峡谷喀斯特系统。它以峡谷、洞穴、伏流、竖井、天坑等形式,生动地记录和表现了地球发展这一阶段地壳抬升的具体特征和喀斯特发育演变的过程,代表了长江三峡地区新近纪晚期以来地球历史演化的典型事例。

而这三个系统所展现的不同样貌,也清晰勾勒出了武隆前世今生里的变化轨迹。

在芙蓉江右岸发育有百余个竖井和洞穴,分布在岸顶、岸坡和岸边,由垂向竖井、横向洞穴和现代地下水道组成,洞口分布标高180 ~1234 米,高差千余米。(图1-4)

尽管洞口标高不一样,但是,它们的竖向洞道向横向洞道转换的海拔标高呈现高度的一致性。以标高450 ~500 米为度,以上的竖井多以连续数百米(700 米)的竖向洞道为主;以下的洞穴,则横向与垂向通道交替发育,以横向洞道占优势,但总体上横向洞穴发育并不成熟。生动证明长江三峡地区新近纪晚期的地壳抬升运动,前期为快速抬升,中期具震荡性质,近代又趋于快速抬升的鲜明特性。

天生三桥喀斯特系统,以峡谷、伏流、洞穴、天生桥、成熟型天坑等多种喀斯特组合,记录其形成、演化历史。(图1-5)

图1-5 天生三桥——古驿站

上游现代落水洞、羊水峡干谷、白果伏流和龙水峡的形成、天坑和天生桥的形成、现代河谷持续深切、地下水不断溯源侵蚀、落水洞向源头区后退、地表地下水流多次改变方向以至乌江最终对天生三桥水系的袭夺等等,构成一幅幅喀斯特峡谷演化和转化的生动画卷,展现了第四纪以来峡谷喀斯特地貌系统的形成演化过程。

后坪冲蚀天坑喀斯特系统,生动地反映了第四纪地壳抬升、河谷下切和天坑深度不断增加的过程与特征。(图1-6)(www.xing528.com)

图1-6 后坪天坑——箐口天坑俯视

地壳抬升、峡谷向纵深发展,为包气带厚度增加和外源水流入含水层,并导致冲蚀型天坑与洞穴地下河系统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三个喀斯特系统现代地下河(芙蓉江水面附近的四方洞、干矸洞,羊水河猴子坨至乌江边老龙洞伏流,后坪箐口—麻湾洞泉等)发育一致的不成熟性,还说明最新阶段地壳抬升运动正处于相对快速的过程中。

正因为如此,武隆亿万年的变迁,既是地球演化历史的杰出范例,更是地球成长的生命记录!

延伸阅读

水经注》中的三峡

【原文】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译文】在七百里的三峡中,两岸群山连绵,没有一点儿空缺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岩峰像屏障一样,遮盖住了天空和太阳。除非正午看不见太阳,除非半夜看不见月亮。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了两岸的山陵,顺流而下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隔断了。如有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有时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着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行得快。到了春、冬两季时,白色的激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水,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古柏,悬挂着的泉水瀑布,从它们中间飞泻冲荡下来。水清,树荣,山高,草茂,实在有很多乐趣。

每到秋雨初晴,降霜的早晨,树林山涧一片清冷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在叫,叫声连续不断,音调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所以打鱼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