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翻转课堂在数学教学中的理论基础

翻转课堂在数学教学中的理论基础

时间:2023-08-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对于翻转课堂来说,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也是重中之重,课堂翻转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得到结论,夯实知识基础,完善认知结构。在翻转课堂备受瞩目的同时,微课程也逐渐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热点话题。微课程正是微学习的一种,它是翻转课堂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重要资源,它的设计和使用为翻转课堂的实施提供了重要支撑。微型学习理论的内涵和特点为翻转课堂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翻转课堂在数学教学中的理论基础

(一)混合式学习理论

1.混合式学习理论的概述

Blending的原意是指混合,而Blending Learning(或Blended Learning)是指将多种形式的学习方式融合在一起的一种学习方式。混合式学习的基本思想是将面对面讲授的形式与在线学习相混合,是认知主义、行为主义建构主义的融合,强化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习者的主体地位。

翻转课堂恰恰就是学生在课前借助信息技术观看教学视频进行自主学习,在课堂上教师面对面辅导学生进行问题讲解和一对一答疑,正是整合了面对面授课和在线学习形式。

2.混合式学习的观点介绍

(1)印度国家信息学院(简称NIIT)在《B-Learning白皮书中将混合式学习定义为一种由面对面学习、在线学习和自定步调学习三种学习途径构成的学习方式。此外,混合式学习还可以通过多种传输媒体、不同的学习事件、多种技术和智能学习导师的混合运用来实现。

(2)美国培训与发展协会(简称ASTD)的学者Singh(哈维·辛格)和Reed(盖瑟·里德)将混合式学习定义为使用“合适”的技术手段,搭配“好的”学习风格,在“适当”的时间将其转换成“正确”的技能传递给“适合”的人,从而完成最佳的学习目标。

(3)Jennifer Hofmann(2001)在“混合学习案例研究”一文中指出,混合式学习就是教学设计者将一个学习过程分成多个学习模块,然后再去选择更好的传输媒体将这些模块呈现给学习者。

(4)在我国,何克抗教授是最早提出混合式学习的人。何教授认为混合式学习就是将传统学习和网络学习(E-Learning)中各自的特点结合起来,也就意味着在保留传统教师在授课时控制教学节奏、启发学生思考的主导地位的同时,又要借鉴学生在线学习时主动探索、积极思考的主体活动形式。

(5)上海师大教育技术系主任黎加厚教授认为,混合式学习又指融合性学习(B-Learning),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而将全部的教学要素进行优化选择和重新组合。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师生可以根据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手段、策略、技术等,从而升华到一种艺术的境界。

(6)华南师大李克东教授认为,混合式学习(B-Learning)是人们反思网络学习(E-Learning)之后开始盛行的,它主要指将面对面教学和在线学习方式有机地融合,以期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一种教学方式。

(二)微型学习理论

1.微型学习理论的概述

奧地利学习研究专家—林德纳(Lindner)首次提出微型学习的概念,也称为微学习。他认为微学习是一种指向存在于新的媒介生态系统中,基于微型学习内容和微型媒体的学习方式。

国内学者通常将微学习称为微型学习(Micro-Learning简称为M-Learning),“Micro”的原意是指有微、小、轻等。2011年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课题《信息技术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证研究》中明确界定了微型学习是以特定的学习目标为依据,具有学习时间短(10分钟之内)、学习内容精炼(只涉及某一个知识点或者某一个具体问题)等特点,在信息化环境(移动学习环境或网络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习者主体作用的一种学习活动。

2.微型学习的主要特点

微型学习主要有以下特点:

(1)学习时间短。微型学习的时间通常在10分钟左右,最长不超过20分钟。而且在课前自主学习阶段,没有教师和家长的督促,多数学生很难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力集中的状态,这样短小精悍的学习类型正是翻转课堂所需要的,能够提高学习效率。(www.xing528.com)

(2)学习容量小,目标准。微型学习的任务就是针对一个问题集中解决,深度剖析,目标明确单一,是与传统课堂中解决多个教学任务、完成多个教学目标的重要区别。这样的一种学习形式更加适合翻转课堂,翻转课堂要求学生课前学习教学内容,小型的容量才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如果知识点过多,学生很难在课前全部掌握,会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翻转课堂的实施。

(3)以学生为主体。微型学习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符合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思想。教师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设计实践活动,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进行有意义建构,提升认知水平。而对于翻转课堂来说,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也是重中之重,课堂翻转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得到结论,夯实知识基础,完善认知结构。

(4)信息技术的支持。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借助信息技术实现微型学习。学生学习过程中与老师和同学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也需要通信设备的支持,因此信息化环境是必不可少的。这和翻转课堂实施的环境是一致的,课前学生自主观看教学视频,一定要依靠信息技术的支持,否则是无法实现课堂的翻转。

在翻转课堂备受瞩目的同时,微课程也逐渐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热点话题。微课程正是微学习的一种,它是翻转课堂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重要资源,它的设计和使用为翻转课堂的实施提供了重要支撑。微课程重视知识的碎片化,虽然这样的知识讲解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内涵,但是不要忽视了该知识点与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微型学习理论的内涵和特点为翻转课堂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ARCS动机理论

1.ARCS动机理论的概述

20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约翰·M·凯勒(Jhon.M.Keller)教授创立了一种教学设计模式—ARCS动机设计模式。他在《动机与教学设计:理论视角》中提出了动机系统设计的萌芽思想。他综合了有关动机方面的研究,在1983年提出了ARCS动机模型的四个要素:即兴趣(Interest)、相关(Relevance)、期望(Expectancy)和满意(Satisfaction)。1987年,他将兴趣改为注意(Attention),将期望改为自信(Confidence)。最后取这四个单词的首字母A、R、C、S组合,简称为ARCS动机设计模型。

ARCS动机模型其实是这样一个过程:为了让学习者对某个知识产生学习动机,首先应该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使他产生学习的兴趣;其次让他找到这项学习与他自身所处的世界或者生活中的关联;然后应该给予学习者信心,让他充分相信自己可以完成这项学习;最后使他对自己的表现感到满足,让他感受到完成任务的成就感。根据模式中注意、相关、自信、满意四要素来看,它强调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相结合,主要以激发内部动机为目的,促使内部动机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系统,ARCS动机理论循环模式如图2-2所示。

图2-2 ARCS动机理论循环模式图

2.ARCS动机设计原理四要素

(1)注意(Attention)。源于认知论,主要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激发并维持学生对所学课程的注意,即引起学生的探索兴趣。一些新鲜新颖的事物比较容易吸引学生的好奇心,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应该运用一些新奇的教学工具和教学手段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望,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2)相关(Relevance)。源于人本论,主要指学习任务与学生之间的相关关系。在学生成功集中了注意力后,可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学习这个内容呢?这有什么用呢?这个时候教师必须积极回答这样的问题,要告诉学生为什么要学习这部分内容,这样他们才会有继续学习的动力。

相关性有两种:目的指向相关性和过程指向相关性。目的指向的相关性主要是指具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相关性,即教学内容对学生有什么实际的用处。例如,学生可以利用不等式的知识计算如何打电话最省钱,这个就是实用主义的相关性。过程指向的相关性主要是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能否满足学生个人的需要。例如,学生学习数学这门课程,可以培养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等。

(3)自信(Confidence)。源于社会学习论,主要指学生本身要相信自己能够成功完成教学任务。在学生对学习任务产生兴趣并且明确学习任务与自身的相关性之后,教师必须采取教学策略提高学生自信心,否则学生可能在学习过程中中途放弃。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表扬学生,培养他们坚定的信念,提高自己面对学习困难不放弃的信心与决心。

(4)满意(Satisfaction)。源于行为论,主要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后,学习结果与预期值一致所产生的一种心灵上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感能够保持学生继续学习的内在动力。

学习者对于完成学习任务的满足感主要来源有两种: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外部评价主要是指外部针对学习者完成学习任务之后的赞许和认可,主要是学生在考试中取得良好的成绩。内部评价也被称为认知评价,主要是指学习者通过自身努力,在学习某些内容之后感觉到个人在某方面的能力有所提高。

翻转课堂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积极参与、合作交流能力。ARCS动机理论可以为教师布置观看视频时的学习任务单和设计教学活动等过程提供理论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