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的生成性是在教育情景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教学目标,是教师关于经验和价值观生长的方向感。所以,教育的生成性最根本的特点就是过程性。正如著名课程论专家塔巴(Hilda Taba,1902-1967)所言:“教育基本上是一个演讲过程。而且,它是渐进生长的,它扎根于过去而又指向未来,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又是一个有机的过程。在此过程的任何阶段上,我们能提出的目的,不管它们是什么,都不能看成是最终目的;也不能武断地将它们插到后面的教育过程中去。目的是演进着的,而不是先存在的。目的是演进中的教育过程的方向的性质,而不是教育过程的某些具体阶段的,或任何外部东西的方向的性质。它们对教育过程的价值,在于它们的挑战性,而不在于它们的终极状态。”生成性教育追求“实践理性”,强调学习者与具体情境的交互作用,主张目标与手段的连续、过程与结果的连续,否定预定目标对实际过程和手段的控制,对学习者、教育者在教育中的主动性表现出应有的尊重。强调学习者和教育者在教育中的主体精神和创造性表现,体现了教育对人的主题价值和个性解放的不懈追求,反映了时代精神的发展方向。
(1)在教学理念与教学目标上,由知识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从化学学科的角度说,就是从传统的化学“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向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方向发展。具体而言,化学学习必须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化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时空上,由封闭走向开放。内容和时空的开放给化学教育打开了广阔的天地,符合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这对化学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应具备开放的心态、开放的思维和开放的眼界,能够结合学校和社会实际对化学教学进行创新实践。年轻教师要发挥知识、技能方面的优势。中老年教师要摆脱传统和经验的束缚,更多地关注和了解社会生活、科技发展与化学的关系。
(3)在知识结构和储备上,由局部知识向网络知识发展。这是新课程改革给我们提出的新要求,也是高素质教师必备的学术背景。新课程改革“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强化“化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注意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及渗透,强调学生“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储备提出更高的发展性要求。(www.xing528.com)
(4)教学方式由教师单向传授式向师生合作互动式发展。过去主要考虑的是教师如何教,现在教师应重点研究学生如何学,即落实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转变。
(5)教师角色由课程任务执行者向课程实践研究者发展。新课程改革明确规定:“实行国家基本要求指导下的教材多样化政策”,并指出“教材改革……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新课程改革则更为具体化:“教材在内容体系、活动方式、组织形式和考试评价等方面应留给教师较大的创造空间。”据此我们认为,教师角色的发展方向应当是:教书型教师—研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学者型教师。
(6)教学技术由传统型向现代信息型发展。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的基础,既是化学教学的优势,又是实际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充分发挥化学实验教学的功能(获知、练技、激趣、求真、循理、育德)。这样才可能使化学教育真正有特色、有魅力。而随着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重要性的提升,必然导致实验技能和实验教学技术的研究与熟练成为化学教师职业素质发展的重要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