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小脑袋里的问题
常常听别人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什么意思呢?
生活小博士
古语说:“诱之以利,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胁之以威,授之以渔绳之以法导之以行勉之以恒持之以恒学之以恒行之以德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其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意思是:用真情让他感动,用道理让他知晓。
美国宣传理论家埃柳利指出:单靠理性论据去说服人,过程太长而且往往还靠不住。应该首先对情感产生影响,不仅因为这种影响最直接,而且还因为它并非总要有合理的论据不可。这或许把“晓之以理”贬得低了一点,但却鲜明地突出了“动之以情”。动之以情是直接激起人的情感反应,拨动对方的情感之弦,以获得情感的共鸣。
心理学中谈到情感的两极性质:肯定、积极的与否定、消极的,如满意和不满意,愉快和悲伤,安全和恐惧等等。前者是要追求的,后者要避免。由于这两种极性,“动之以情”就有了两大类:愉悦诉求和恐惧诉求。前者唤起肯定性的情感体验,促成对方的心理卷入;后者唤起否定性的情感体验,引起对方的害怕、惊恐、厌恶或不适,使对方急于减轻或避免。两种诉求,只有理论上才能明确分开。现实是复杂的,同一事物可能同时引起两种乃至多种情感,因而两种诉求并不互相排斥,它们可以同时或交替出现。并且,尽管“动之以情”不一定需要理性论据,但是得牢牢记住人总有理性与情感两个方面,如果能将“晓之以理”结合上两种动情诉求,那效果是最好的。
生活大帮手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解释起来容易,可是真正要做到,那可就难了。如今的孩子个性很强,叛逆心理也很重,在劝导他们的时候“棍棒底下出好人”的老教条已经不再适用,反倒会让他们不服气,产生抵触情绪。如果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可能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来看一下下面这个故事吧:
小东这个孩子聪明、爱动脑筋,就是不遵守纪律,上课想起什么就说什么,总是和小朋友嘀咕个没完,为此,老师不知说过他多少次,可他就是不长记性。渐渐地,一看见他上课说话,老师的气就不打一处来。下课罚他自己反省,可是他还是外甥打灯笼——照旧,一点也没有悔改的意思。(www.xing528.com)
如果换一种教育方式,可能会产生如下的情况。老师蹲下来拉着他的手问他长大了想干什么,他说想当一个科学家。接着老师可以告诉他当科学家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而且还要能管住自己才行。然后再表扬他一番,说他很聪明,懂得许多其他人不知道的东西,还很喜欢动脑筋。再引导说现在在幼儿园不守纪律,长大了就会不喜欢遵守法律,而不守法的人会怎样?他说会被警察抓起来。最后可以下结论说如果被抓起来了就当不了科学家了,所以应该从小学会遵守纪律,他那么聪明一定能做到的。
如果你认为老师的方式你无法接受,不妨很诚恳地和老师沟通一下,希望老师不用粗暴的方式来对待你的过错。
知识链接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讲述的是郑国的烛之武对秦穆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终于成功地让来入侵郑国的秦国退兵。
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南。郑国的君王就派烛之武当说客,尽量避免战争的爆发。
烛之武对秦穆公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是不会满足的,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您好好掂量掂量吧”
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帮郑国守卫,就率军回国。后来晋国看到秦国退兵了,考虑再三,也退兵了。
就这样,烛之武用其高超的说话技巧,成功地让秦国退兵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