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寿险大单销售技巧:助你提升80%业绩

寿险大单销售技巧:助你提升80%业绩

时间:2023-08-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媒介的这种消费价值,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一种欲望报道和谋生途径。

寿险大单销售技巧:助你提升80%业绩

这个客户是我去云南香格里拉旅游认识的,李女士,现在是一家电视台的知名主持人,经常在电视上能看到她主持的新闻节目,她外表清新大方,对人很真诚,职业素养很高,有相当的人文底蕴,见多识广,喜欢聊天,谈话有深度,下面呈现的就是我们之间的一次关键性沟通过程:

我:您好,咱们又见面了,您比以前更年轻,气色更好了,看来您最近工作和生活过得不错吧?

李:呵呵,托您的福,一切都挺好的,您呢?

我:我啊,自从咱们去香格里拉旅游回来以后,各方面都有不少进展,看来我们去那里旅游,回来都沾上福气了。

李:是吗?您真会逗人开心啊,不过我们这些做主持人的,什么时候都得战战兢兢的。

我:哈哈,只要一切按照台里的要求来办,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呢?况且以您的地位和实力,都应该不是问题啊!

李:咳,从电视上看到我们很风光,其实有时也是很无奈的,比如自己策划了一个很好的视角或者独特的观点,只要制片人不认可,立即毙掉。

我:或者是制片人没有真正的理解您的表达意图,那您可以继续与他们沟通,以赢得支持啊,当然制片人可能会有其他的考虑吧!

李:那是因为制片人担心我们的观点或者想法被观众误读而引来风波。

我:我估计他们还是为了你们主持人着想,毕竟现在媒体竞争也是很厉害的,一着不慎可能给你们的职业生涯带来负面影响。

李:也是,现在媒介已经市场化和社会化,加之微博等新兴媒体的出现,使得新媒体呈现了草根性,所以今天的媒体经常误读新闻或者报道。

我:自然,我们这些受众也就跟着误读。近一两年来,应该说是媒体误读比较多的年份。

李:没错,蒋昕捷写过一篇《媒体因何屡屡“新闻误读”》,其中列举了多篇被误读的媒体事件。

我:除此还有,2010年曾经轰动全国的新闻图片《挟尸要价》获得“金镜头”大奖,其后长江大学宣传部部长李玉泉公开发文称,《挟尸要价》是一张被误读的照片,照片的原意应为“牵尸靠岸”,他建议组委会和评委会撤销该照片的获奖资格。

李:而首发该图的媒体给出的图片说明则是,照片上的捞尸人王守海手势的意思是拒绝靠岸,而且当时王守海正在说:“说好的三万六,钱到位了再往上拉……我只听老板的……”

我:但如果按照王守海和李玉泉说法,那这个手势就是指挥让船往前靠。双方的文本解释完全是一种背离的说法,读者信谁呢?

李:这样一些媒体误读的新闻事实,有些已经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坏影响,媒体失信,实际上是在向社会倾倒垃圾。

我:这篇文章我也看过,据蒋昕捷分析,媒体屡屡被“新闻误读”的原因,一是感性解读的误判,二是力不从心的浅读,三是信息缺失的误读,四是主观故意的误读。

李:说的轻一点是媒体和个人素养问题,说到底是媒体责任缺失,我们有些报道缺少一种对新闻真实性的敬畏。不管到什么时候,引用别人的话一定要有前因后果,不能断章取义。

我:面对老百姓的责难,有些人说,尊重事实可能会影响思维和思想,其实这是错误的。事实并不排斥思想,正如思想不排斥事实一样。

李:有时,为了证明或核实一个新闻事实,编辑、记者可能要坐牢甚至被杀头。有一次,外国一家著名杂志记者采写一篇关于一个南美洲某国总统府的文章,记者在文章开头写道:“上百级台阶,通向环绕总统宫殿的高墙”。

我:我估计编辑看后会认为,这样写不准确,太模糊,“上百级”到底是多少级,“高墙”到底高到什么程度,在我们现在的报道中,这样的模糊数字是司空见惯。

李:您说的很对,因此编辑立刻给那位记者拍电报,要他补充台阶的精确数字和围墙的高度,否则很难发表。记者接到电报后表示立即照办,可是编辑等了好长时间,却没有收到需要补充的材料,而杂志很快就要付印,编辑又给记者拍了两封加急电报进行催促,但仍没有收到回电,编辑又拍第三封电报,并说:如果再不立即回电,将被解雇。

我:估计编辑仍没有得到复电,无奈之下编辑只好将原稿编发了。

李:是的,一周之后,编辑终于接到那位记者的来电,说他在总统宫殿现场正在数通向环绕总统府的15英尺高墙的台阶时被捕了,被关进监狱,好在还被允许发这份电报。

我:记者作为一种职业,具有异于其他职业的特殊性,其一是身份意义。记者不像作家画家、工人、农民,尤其是作为主流媒体的记者,具有一种典型的“替代”性,这种“替代”反映在受众大多时候是把记者当做党和政府的代言人。

李:您谈得很专业,还有就是行业意义。一般讲,人们的劳动可以分为个体性劳动和社会性劳动两种。个体性劳动是兴趣使然,社会性劳动是责任铸就。记者这个行业大多时候是属于社会性劳动。

我:记者采访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是为了传播、报道新闻。

李:没错,当今社会已经进入到全媒体社会,在这样一个时代,新闻传播事业已经形成一个非常庞大的社会建制与体制,渗透到各个方面,引起民众的高度关注。

我:因此,大媒体、名媒体、有公信力的媒体还是相对偏少。大媒体、名媒体、有公信力的媒体,要承载起社会信任与历史重托。马丁·沃克在其《报纸的力量》中说,“一家报纸的历史是出版这家报纸的国家的历史”。

李:他还说,“一家报纸就是一个国家的文化的一部日记”,“一家大报所说的话本身就可能是新闻”。

我:不过在媒体传播的过程中,有些文章有相当的实事价值,也有很多文章只能说是仅有消费价值。

李:媒介消费,说到底是一种基于事实价值前提下的使用与满足。因此,事实价值就是消费价值和使用价值。但是我国的媒介消费在许多地方已经远远背离了人们的初衷。甚至可以这样说,事实价值正在逐渐淡出。

我:近年来,媒介消费的典型特征之一是新闻文学化、娱乐化倾向。

李:没错,一般讲,媒介消费是在商业利益刺激下逐渐兴盛起来的,从其内容上讲,主要集中在煽情、花边新闻、星闻星事等。这类新闻的特点可以用一个字概括,那就是“俗”,甚至打一些擦边球,以吸引人的眼球

我:还有就是一味追求趣味性,走新闻情节化的路子。把新闻等同于消费,以商业利益为最终价值追求。

李:如近年来的“超级女声”、“加油,好男儿”、“梦想中国”、“绝对唱响”、“非诚勿扰”等,都无不具有强烈的消费价值和市场意义。

我:新闻娱乐化倾向使得媒体在其中不仅成了媒介消费的推行者、引导者,更是践行者。媒介的这种消费价值,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一种欲望报道和谋生途径。

李:在这样一种使用与满足的语境中,电视娱乐、影视娱乐、印刷娱乐等各行其道。

我:以致像传媒消费主义的倡导者、实践者默多克,在展望中国时都不无溢美地指出,中国已经具有成为一个新的全球性媒体和娱乐中心的潜能,而这种潜能带来的是一个巨大经济利益的市场。

李:不过默多克说的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我们有些媒体具有策划新闻的能力。

我:哈哈……您很风趣,您是指要新闻策划,而不要策划新闻,对吗?

李:没错,新闻策划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源”与“传”的有效性问题。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源是“本”,传是“末”。

我:源是有无的问题,而传是解决时效与传播效果的问题。

李:是的,一般讲,新闻策划要有四个重要环节和三个意识,即调查研究是基础,创新思维是关键,找准选题是突破,社会效果是目的,以及开阔的大局意识,强烈的问题意识和独特的认知价值。

我:跟您聊天,让我增长了很多见识啊。新闻策划着力于三个方面:策划人、策划事、策划文。

李:您也懂得不少嘛,所谓人,就是名人、要人、有争议的人。所谓事,即大事、大情、大理。所谓文,就是美文、美图、耐欣赏。

我:可以说,凡是成功的策划,都是人、事、文的完美统一,都是以扎实的调查研究为基础的。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没有深入的调查研究就不可能发现并提出好的选题。

李:新闻策划是创造性劳动,它不是一般的工作计划或盘算,新闻策划一定要有创造性思维。而这种创造性思维不仅表现在立意和包装上面,同时也反映在传播形式上。

我:当然,在寻找选题方面,还反映在如何确立新闻由头上。在新闻策划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社会效果,必须注重社会效益。

李: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近年来新闻策划成了策划新闻,新闻报道远离新闻源,新闻成了无源之水,无中生有,移花接木,以假乱真。(www.xing528.com)

我:还有就是炒作,把部分事实当成新闻引子和酵母粉,媒体不去关注新闻事实。

李:然后用很大的气力去刻意包装那一点可怜的“新闻引子”,把精力花在对“新闻引子”的“美容”上,成了真正的“功夫在诗外”。当然也有人说这是媒体自由,别人管不着。

我:在我看来,这并不矛盾,新闻要自由,但是也要有社会担当。

李:没错,新闻自由,就其本来意义,是人们通过出版或其他媒介传播形式获得彰显人权的一种言论自由。新闻自由绝不是无政府主义,它是一种严格法律意义下的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新闻自由必须是国家意识和国家利益下的自由。

我:新闻自由无法摆脱强大国家机器对它的制约,任何超越国家利益,超越意识形态的“新闻自由”都是没有的。萨缪尔·约翰逊也曾指出:“无限制的自由的危险与限制自由的危险,已经构成一个政治学上的问题,似乎人类理智迄今还无法解决……”

李:所以说我们新闻主持人的这碗饭也不好吃啊,内容只要一播出,就有成千上万的观众在关注着自己的一言一行,稍有不慎,轻者罚款,重则下岗。

我:哈哈,也没有这么恐怖吧,虽然你们是社会舆论的口舌,但是新闻播出的内容大多时候都是后台编制人员已经定调的。

李:这倒是,其实我们更多的危机感还是来自于内部的激烈竞争,我们台里还有很多主持人都面临着无岗可上的尴尬局面,一旦稍有差错,就有可能“光荣”下岗了。

我:这倒是事实啊,毕竟咱们电视台每年都会在全国各地招聘优秀的主持人加盟,而且现有无岗可上的主持人也大有人在,可以说你们面临着前有劲敌、后有追兵的境地。

李:是啊,这些待岗的主持人不是他们不优秀,也许是因为台里目前没有适合他们主持风格和知识结构的栏目,所以一旦我们出现了失误,他们中的一些人就有可能顶替我们了。

我:毕竟主持人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他们能到咱们电视台来,这本身就说明了他们都是有相当实力的。

李:没错,而且每年都有很多优秀的电视传媒专业的大学生毕业,而我们电视台也在打造优秀人才蓄水池,让这些优秀的大学生在电视台各个岗位实习。

我:这实际上是增加他们未来的工作能力,一旦某些人冒尖儿了,台里也可能搞一些竞聘上岗的活动,他们也完全有可能在这样的竞聘活动中脱颖而出。

李:加之观众也有审美疲劳,而我们随之年龄的增大,家庭负担也会加大,学习能力也会逐步衰退,知识结构会进一步老化。所以从长期来看,我们被新人取代是必然的趋势。

我:看得出来,您的危机意识非常强烈。

李:没办法,在电视行业,就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没有提高自己就意味着退步了。而新人往往没有什么负担,他们年轻漂亮,学习能力很强,成长的非常快,这是我们这些人没法媲美的

我:嗯,您说的倒是有一定道理,加之咱们国家媒体也在逐步走向世界化,将来主持人的人才配置,可能不仅仅局限于国内了。

李:您说的没错,将来人才的配置就会在世界范围内展开,我们面对的竞争压力将会进一步加大。

我:而且从世界范围来看,一个主持人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节目的收视率来决定的,如果节目没有带来高的收视率或者不能为电视台带来更多的广告,就意味着这个节目快要走到尽头了。

李:一旦节目走到尽头,我们主持人也就下岗了。

我:也就是说,节目本身和主持人是相互支撑的,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李:正是因为如此,一旦我们的节目出现了收视危机或者是我们的私生活出现了问题,都有可能遭受封杀。

我:作为新闻主持人,确实面临着很多挑战,因为你们每天要面对鲜活的新闻事实和新闻当事人,一旦自己的观点或者评价不当,就会招来观众在私下或者网络上的攻击。

李:领导会在观众的压力下让自己下岗,有可能因此永远没有出头之日了。

我:对于你们这些名人来说,可能更让人揪心的是你们的私生活,一旦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拿来炒作,可能会对你们的声誉造成无法挽回的重大影响。

李:我们主持人在电视上看起来光鲜亮丽,但是背后付出的努力是观众永远都没法了解的。

我:要发展,就必须比别人付出更大的代价,据说很多主持人每天只能休息几个小时,因为他们必须主动吸收很多知识和技能。

李:因为一个节目从策划到播出,我们是要做很多准备的,比如说我们要弄懂一个科技名词,就要广泛搜集各种材料,请教相关专家,直到非常清楚才肯放过。

我:是啊,如果要做一个综合的新闻节目,就要从节目策划开始全程参与,经常加班加点,弄明白导演和制片人的意图,而且以最佳的状态呈现给观众。

李:我们自己也要准备很多材料,然后去伪存精,整合各种材料的信息。只有持续这么做,观众才能在电视机前看到一个鲜活的新闻节目。

我:我在想,你们经常这样快节奏和高强度的工作,加之你们平时锻炼的比较少,身体能吃得消吗?

李:吃不消也要这么做,就像咱们刚才说的那样,有那么多的人等着接咱们的饭碗呢!

我:远的不说,就拿中央电视台的知名新闻主持人罗京来说,每天忙于自己的工作,最后竟然患上了淋巴癌而不知,在自己48岁的人生黄金阶段就离开了观众和亲人,实在是太令人意外了。

李:说实话,罗京的去世给我们这些节目主持人也敲响了警钟,工作重要,身体更重要。

我:没错,没有身体就没有未来啊。

李:很多知名艺人不是被自己的竞争对手打败,而是被自己的病魔夺去了生命,他们虽然走了,但是却给家人留下了无限的伤痛。

我:是啊,同样患上淋巴癌的明星也很多,比如曾在《情深深雨蒙蒙》里扮演方瑜的李钰33岁英年早逝,香港知名填词人林振强54岁去世,前国奥主力球员张亚林29岁去世,他们离世不光给家人带来巨大伤痛,而且家人也许自此陷入了生活的困境。

李:确实是如此啊,这些名人在世时,家人享尽无限荣光,但是这个造钱机器停止转动以后,家人就只能在困苦中匍匐前行了。

我:因为他们的离去,再也没有创造财富的能力了,家人也只能在原来的生活起点上苦苦挣扎。如果他们在世的时候,能够英明的给家人准备一份财富,那就再好不过了,您说呢?

李:那当然,问题是这个世界上哪有早知道啊。

我:您说的没错,正是因为风险没有长眼睛,所以我们就需要在自己还没有发生危机的时候,提早拿出一部分资金给自己和家人安排寿险,您说呢?

李:嗯,有道理,但是我觉得自己应该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因为我每年都在做体检,身体倍儿棒的。

我:我能理解您的心情,但是一些癌症病情的发生,往往都是身体上一些细胞发生突变才产生的,我们个人永远没法知道自己会不会遇上可能的重大疾病,况且您作为主持人,就像咱们刚才讨论的那样,还面临着职场竞争离岗的风险和个人品牌遭遇重大损害的风险。

李:这倒是,如果离岗了或者个人声誉出问题了,那么自己的收入也就大幅度降低,生活品质肯定会大打折扣啊,毕竟我也不想靠我老公来养活我。

我:既然是这样,那您还犹豫什么呢?

李:咱们也聊了这么多,看得出来,您也非常专业,那您就给我设计一个实用的理财方案吧!

我:没问题,下面我需要详细地了解一下您目前财务状况和未来的理财目标,怎么样呢?

李:没问题。

【经过细节沟通,李女士给她老公做工作,最后她给自己和家人都投了寿险,20年期,每年缴纳保费510多万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