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客户是一个客户朋友转介绍的,陈先生,国内知名演员,曾扮演过很多知名的角色,在圈内有很高的口碑,熟悉国内外影视发展动态,人文底蕴非常深厚,待人比较谦和,喜欢和人探讨中国人文问题,看待问题视角独特,有深度、有高度,喜欢品茶,下面呈现的就是我们在茶馆里的一次关键性的沟通过程:
我:陈老师,下午好,非常荣幸认识您!
陈:客气了,您来了很久了吧?
我:嗯,我是十分钟之前来这里的,您请坐,请问您来什么茶呢?
陈:随便,龙井或者普洱都行,你们年轻人都喜欢咖啡这些洋玩意儿吧,现在的年轻演员比较好这口,您随便。
我:哦,我也喜欢品茶,我爸爸就是我们老家非常知名的炒茶师呢,也许是耳濡目染的缘故,我也从小就跟他一起学会品茶。
陈:是吗?那太好了,您是怎么看中国茶道的?
我:我知道您是这方面的专家,我今天来就是向您请教的。
陈:中国人视“道”为体系完整的思想学说,是宇宙、人生的法则、规律,所以,中国人不轻易言道,不像日本茶有茶道,花有花道,香有香道,剑有剑道,链摔跤搏击也有柔道、跆拳道。在中国饮食、玩乐诸活动中能升华为“道”的只有茶道。
我:没错,茶道属于东方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在于东方文化中往往没有一个科学的、准确的定义,而要靠个人凭借自己的悟性去贴近它、理解它。
陈:早在我国唐代就有了“茶道”这个词,例如唐代刘贞亮在饮茶十德中也明确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我:日本人把茶道视为日本文化的结晶,也是日本文化的代表。近几百年来,在日本致力于茶道的人层出不穷,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近几年才开始有学者给茶道下定义。
陈:是的,1977年,谷川激三先生在《茶道的美学》一书中,将茶道定义为:以身体动作作为媒介而演出的艺术。它包含了艺术的因素、社交因素、礼仪因素和修行因素四个因素。
我:而久松真一先生则认为:茶道文化是以吃茶为契机的综合文化体系,它具有综合性、统一性、包容性。其中有艺术、道德、哲学、宗教以及文化的各个方面,其内核是禅。
陈:熊仓功夫先生从历史学的角度提出茶道通过人体的修炼达到人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
我:不过我们国家的学者对茶道的解释受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思想影响。
陈:最典型的就是陈香白先生认为:中国茶道包含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道引导七种义理,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
我:中国茶道认为喝茶是过程,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过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
陈:陈香白先生的茶道理论可简称为:“七艺一心”。而周作人先生则说得比较随意,他对茶道的理解为:“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现实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
我:他的意思就是所谓茶道是指品茗的方法与意境。中国人的民族特性是崇尚自然,朴实谦和,不重形式。饮茶也是这样,不像日本茶道具有严格的仪式和浓厚的宗教色彩。
陈:但茶道毕竟不同于一般的饮茶。在中国饮茶分为两类,一类是“混饮”,即在茶中加盐、加糖、加奶或葱、橘皮、薄荷、桂圆、红枣,根据个人的口味嗜好,爱怎么喝就怎么喝。
我:另一类是“清饮”,即在茶中不加入任何有损茶本味与真香的配料,单单用开水泡茶来喝。
陈:“清饮”又可分为四个层次。将茶当饮料解渴,大碗海喝,称之为“喝茶”。如果注重茶的色香味,讲究水质茶具,喝的时候又能细细品味,可称之为“品茶”。
我:如果讲究环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等,则可称之为“茶艺”。
陈:而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位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这才是中国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
我:茶道不同于茶艺,它不但讲求表现形式,而且注重精神内涵。什么是茶道的精神内涵呢?日本学者把茶道的基本精神归纳为“和、敬、清、寂”。
陈:“和”不仅强调主人对客人要和气,客人与茶事活动也要和谐。“敬”表示相互承认,相互尊重,并做到上下有别,有礼有节。
我:“清”是要求人、茶具、环境都必须清洁、清爽、清楚,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寂”是指整个的茶事活动要安静、神情要庄重、主人与客人都是怀着严肃的态度,不苟言笑地完成整个茶事活动。
陈:日本的“和、敬、清、寂”的四谛史创于村田珠光,400多年来一直是日本茶人的行为准则。
我:而中国台湾认为的茶艺基本精神是“清、敬、怡、真”。
陈:我认为是比较准确的,台湾教授吴振铎解释:“清”是指“清洁”、“清廉”、“清静”、“清寂”。茶艺的真谛不仅要求事物外表之清,更需要心境清寂、宁静、明廉、知耻。“敬”是万物之本,敬乃尊重他人,对己谨慎。“怡”是欢乐怡悦。
我:“真”是真理之真,真知之真。饮茶的真谛,在于启发智慧与良知,诗人生活的淡泊明志、俭德行事。臻于真、善、美的境界。
陈:我国大陆学者对茶道的基本精神有不同的理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茶业界泰斗庄晚芳教授提出的“廉、美、和、敬”。庄老解释为:“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
我:而“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认为“和、静、怡、真”应作为中国茶道的四谛。因为“和”是中国这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事茶道的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怡”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终极追求。
陈:“和”是儒、佛、道三教共通的哲学理念。茶道追求的“和”源于《周易》中的“保合大和”。“保合大和”的意思指实践万物皆有阴阳两要素构成,阴阳协调,保全大和之元气以普利万物才是人间真道。
我:陆羽在《茶经》中对此论述的很明白。惜墨如金的陆羽不惜佣金二百五十个字来描述它设计的风炉。他指出,风炉用铁铸从“金”;放置在地上从“土”;炉中烧的木炭从“木”木炭燃烧从“火”;风炉上煮的茶汤从“水”。煮茶的过程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并达到和谐平衡的过程。
陈:可见五行调和等理念是茶道的哲学基础。儒家从“大和”的哲学理念中推出“中庸之道”的中和思想。在儒家眼里和是中,和是度,和是宜,和是当,和是一切恰到好处,无过亦无不及。
我:儒家对“和”的诠释,在茶事活动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泡茶时,表现为“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的中庸之美。在待客时表现为“奉茶为礼尊长者,备茶浓意表浓情”的明礼之伦。
陈:而在饮茶过程中表现为“饮罢佳茗方知深,赞叹此乃草中英”的谦和之礼。在品茗的环境与心境方面表现为“普事故雅去虚华,宁静致远隐沉毅”的俭德之行。
我:应该说“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之径,中国茶道是修身养性,追寻自我之道。
陈:如何从小小的茶壶中去体悟宇宙的奥秘?如何从淡淡的茶汤中去品位人生?如何在茶事活动中明心见性?如何通过茶道的修习锻炼人格,超越自我?答案只有一个——静。
我:老子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庄子说:“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伏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
陈:老子和庄子所启示的“虚静观复法”是人们明心见性,洞察自然,反观自我,体悟道德的无上妙法。道家的“虚静观复法”在中国的茶道中演化为“茶须静品”的理论实践。
我:记得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写道:“茶之为物,……冲淡闲洁,韵高致静。”
陈:中国茶道正是通过茶事创造一种宁静的氛围和一个空灵虚静的心境,当茶的清香静静地浸润你的心田和肺腑的每一个角落的时候,你的心灵便在虚静中显得空明,你的精神便在虚静升华净化,你将在虚静中与大自然融涵玄会,达到“天人合一”的“天乐”境界。
我:得一“静”字,便可洞察万物、道铜天地、思如风云,心中常乐,且可成为男儿中之豪情。道家主静,儒家主静,佛教更主静。我们常说:“禅茶一味”。
陈:在茶道中,静与美常相得益彰。古往今来,无论是羽士还是高僧或儒生,都殊途同归地把“静”作为茶道修习的必经大道。因为静则明,静则虚,静可虚怀若谷,静可内敛含藏,静可洞察明激,体道入微。
我:可以说:“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当然中国茶道是雅俗共赏之道,它体现于平常的日常生活之中,它不讲形式,不拘一格。突出体现了道家“自恣以适己”的随意性。
陈:同时,不同地位、不同信仰、不同文化层次的人对茶道有不同的追求。历史上王公贵族讲茶道,他们重在“茶之珍”,意在炫耀权势,夸示富贵,附庸风雅。
我:而文人学士讲茶道重在“茶之韵”,托物寄怀,激扬文思,交朋结友。佛家讲茶道,重在“茶之德”,意在去困提神,参禅悟道,间性成佛。
陈:道家讲茶道,重在“茶之功”,意在品茗养生,保生尽年,羽化成仙。普通老百姓讲茶道,重在“茶之味”,意在去腥除腻,涤烦解渴,享受人生。
我:无论什么人都可以在茶事活动中取得生理上的快感和精神上的畅适。中国茶道的这种怡悦性,使得它有极广泛的群众基础,这种“怡悦”性也正是中国茶道区别于强调“清寂”的日本茶道的根本标志之一。
陈:中国人不轻易言“道”,而一旦论道,则执著于“道”,追求于“真”。“真”是中国茶道的起点,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我:中国茶道在从事茶事时所讲究的“真”,不仅包括茶应是真茶、真香、真味;环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挂的字画最好是名家名人的真迹;用的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还包含了对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说话要真诚,新静要真闲。
陈:没错,茶事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认真,每一个环节都要求真。追求道之真,即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达到修身养性,品味人生之目的。
我:是的,同时也要追求情之真,即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得以发展,达到茶人之间互见真心的境界。
陈:还要追求性之真,即在品茗过程中,真正放松自己,在无我的境界中去放飞自己的心灵,放牧自己的天性,达到“全性葆真”。
我:总之,爱护生命,珍惜生命,让自己的身心都更健康、更畅适,让自己的一生过得更真实,做到“日日是好日”,这是中国茶道追求的最高层次。
陈:没想到,您这么年轻,也对茶道有如此高深的理解,非常难得啊!
我:谢谢您的鼓励和肯定,因为我知道现在社会变化太快,如果没有给自己持续充电,特别容易被社会淘汰。
陈:嗯,这倒是,我们做演员的也是如此啊,如果不能持续给观众带去新的有价值的影视作品,我们也会被观众抛弃的。
我:因为这是你们演员的价值所在,不过我相信凭借您的市场号召力和良好口碑,您的作品只要一出来,就会有观众给您捧场的,我就是第一个啊!
陈:咳,您这就是在逗我开心了,我们这些老家伙迟早是要给年轻演员让道,毕竟随着年龄的增大,也没有太多适合我们的角色了,而且脑子反应慢,很多年轻演员都嫌弃我们了。(www.xing528.com)
我:陈老师,您客气了,我看您最近的几部作品依然是那么苍劲有力,还是那么有力道和感染力。
陈:哈哈,这是我们在苟延残踹啊!
我:您过谦了,不过多年演戏,可能使你们的身体素质有所下降是真的,我听说你们在外地演戏经常就是吃盒饭,你们的同行傅彪先生可能就是因为睡眠不足,生活无规律,还常感到各种压力,从而在52岁的时候就因肝癌匆匆离开了我们。
陈:没错,我们演员都一样,他经常加班拍戏至深更半夜,饱一顿、饥一顿,生活没有规律。
我:从而导致脂肪肝、高血糖和高血压一起向他袭来。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迁延性乙肝变成了肝癌,从而让他承受了更大的压力。
陈:这种压力来自责任,成为中年人的“幕后狙击手”。你不知道背负的重量有多重,你也不知道步履维艰还需要走多远,还能走多远。
我:中年危机对普通人一样,名人又何尝不是?外表的“不惑”坚强暂时掩盖了重重杀机。但不规律的生活、被透支的生命,还有在烟酒催杀剂中的饮鸩止渴!他的离去同时也给家人留下了巨额的债务。
陈:是的,因为他一生都在勇负责任,临死还留下了一笔责任账单。
我:2003年底,经过拍戏的积累傅彪的经济情况,已有了一些改善。当时圈内人盛行在北京郊区买别墅,傅彪的好友张纪中就在小汤山的纳帕溪谷别墅区买了一幢独立别墅。
陈:为了和好朋友做邻居,傅彪也咬咬牙买下了一幢别墅,购房价超过两百万。傅彪采取分期付款的形式购房。
我:之后为了还房贷,傅彪勒紧裤腰带,一部接一部地拍戏。但买下这幢房子还不到一年时间,傅彪就被查出了肝癌,之后再也没住进过新家。
陈:傅彪已经走了,他可能欠下了80万元的房贷。
我:不光是给家人留下了80多万元的房贷,而且还有要让自己的儿子承受未来留学费用拮据的麻烦。
陈:傅彪是有一个儿子,当时15岁,正上初中。傅彪去世后,按计划再过三四年让孩子出国留学。
我:出国留学要准备多少钱呢?英国院校平均学费5200~8000英镑,生活费每月500~550英镑;澳大利亚的教学水平不亚于欧美,学费一年由7000~12000澳元不等,生活费每年需要9000~11000澳元;而美国大学一年学费都在两万美元以上,加上生活费,一年开销少说也得3万美元。
陈:如果没钱就不去国外留学了,但是他对父母的赡养职责估计也没法尽忠了。
我:是啊,“养儿防老”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思想,近些年虽不常提了,但老年人靠子女照顾仍然是中国的主要状况。傅彪走了,却丢下了一对体弱多病的双亲。
陈:早在傅彪患病前,其老父亲一年中有半年的时间都在医院度过。
我:按这对老夫妻每月花费2000元、起码还有10年时间计算的话,傅彪就欠下父母24万元养老费。
陈:傅彪两次肝移植手术花掉90万元,加上傅彪住院期间集中了最好的医护专家,以最好的医疗设备和休养环境,特医特护,并供应贵重药品。
我:据说每天各种费用加在一起就超过2000元。一年下来,傅彪的治疗费就超过100万元。
陈:傅彪第一次肝移植手术成功后,他老婆张秋芳曾向媒体袒露心境:“回去就重过普通人家的日子,每天亲自去菜市场买菜,以节约开支。”
我:其实傅彪也是有名的大孝子啊,在外边拍戏,只要一听说父母生病,无论多远都会赶回来。
陈:没错,说来您也许不信,连他买车都是因为亲情所致。1997年,为了照顾长期卧床的父母,傅彪才忍痛买了一辆便宜的“捷达”。买完车后,傅彪手里就只剩三千块钱。
我:据说早在傅彪患病前,其年迈老父就一直住院。傅彪二次肝移植手术失败后,身体每况愈下,媒体给予了大量关注和报道。
陈:为了不让老人担心,傅彪不得不把老人转移到别的医院,并时时小心翼翼,避免让老人看到电视和报纸。
我:是的,就连自己生命到了最后一刻,他都坚持不通知父母。这是一个儿子对父母的真爱!
陈:没错,真孝子感天动地!其实娱乐圈的很多演员,未成名前一般都是跑龙套的角色,生活是极度艰苦,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成名之后接拍的影视剧多了,很多时候都是日夜的连轴转,从而因为过度劳累而短命。
我:是啊,被叶剑英元帅钦定的扮演毛泽东主席的特性演员古月老师,2005年因突发心肌梗死抢救无效,在广东三水人民医院去世,享年68岁。
陈:同年,著名画家和知名导演陈逸飞先生因为胃出血而去世,这些都是早年因为拮据的生活和成名以后毫无规律的生活方式而引起的。
我:据说傅彪的家人曾说了句让病榻上的傅彪泪流满面的话:“健康没了,一切都等于零!”这句话,也同样应该成为当下过劳演员的自我拷问的警句。
陈:如果突然失去生命或健康,无法承担应负的责任了,甚至自己成为累赘,把责任嫁接给了后来人,把痛苦挪向了更多人的肩膀。
陈:没错,即使自己闭上眼睛,可自己欠下太多责任,能安心九泉吗?所以,人,别太累了。
我:是的,演员年轻时为了理想就玩命的打拼,成名后为了更多的创作作品,就更没法停下来了。
陈:是啊,我就是因为年轻时多年跑龙套,所以留下了胃病,而且经常有腰酸背痛的烦恼,所以现在如果没有精彩的作品,我一般都不接戏。
我:除了身体因素之外,像您这样的国内顶级演员,选择剧本也是必然的。因为你们演员和剧本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一样,只有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才能成就一部经典的影视作品。
陈:是这样的,我们和剧本都彼此沾光,一个好的剧本只有找到合适的演员,才能把内容演绎的活灵活现;同样,一个好演员才能把剧本的张力展示得淋漓尽致。
我:这就是传说中的相融相生啊,而且一个出色的演员往往能够让一部普通的剧本增添不少价值。
陈:随着我们年龄增大,这种边际溢出效应也在逐渐减弱了,您没看到很多知名的演员都在逐步退出舞台了吗?因为年龄大了,身子骨软了,脑子反应迟缓了,慢慢地就没有剧组邀请出演了。
我:这倒是,身体的自然进化规律嘛,就是参加剧组演出,那自己的身价也会逐步降低了。
陈:没错,到了一定年龄,最多也就是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偶尔露脸。
我:嗯,从总的发展趋势来看,确实如此。陈老师,我们今天聊了这么多,既增长了我的见识,但同时也让我对您的未来之路产生了一些担心啊!
陈:哦,此话怎么讲?
我:是这样的,就像您所说的那样,作为演员,你们在成名之前承受了太多的苦难,成名之后承受了太多的劳累,我想问一句:您觉得您的身体将来会怎么样呢?
陈:说实话,我的身体毛病也不少,但让我说肯定不会出现重大疾病,我想就是医院的院长也不敢打包票,生死我看得很淡,哈哈……
我:我想任何人只要和您在一起,就会被您的这种淡定的心态所感染,既然是这样的,那假如未来的某一天您因为重大疾病或者重大意外失去了创造财富的能力,而且需要付出像傅彪老师那样高昂的医疗费用和护理费用,那您的孩子和家人的未来怎么办呢?
陈:严格来说,您的这种假设是完全有可能发生的,但是我这几十年的财富积累应该足以应付这些风险。
我:哦,那冒昧问一下,您的财富都是银行存款还是做了其他投资呢?
陈:没关系的,我的资金主要是购置房产,银行存款很少。
我:您真是一个理财高手啊,不过地产投资属于固定资产投资,一旦您或家人出现了人身风险需要大笔资金的时候,那么就必须尽快把房产出售,而这时往往被人趁机压低房产价格,到时会使您的投资带来巨大的损失,您说呢?
陈:这倒是。
我:而且还有一个问题,建议您考虑一下,如果咱们因为重大疾病,比如像古月老师那样突发心肌梗死而离开人世,那么就意味着自己永远失去了创造财富的可能性。
陈:那是肯定的,人都没了,怎么可能去创造财富呢?
我:是啊,既然是这样的,我给您一个建议,既能确保您的地产投资不会因为急需大量现金低价出售而带来巨额亏损,而且还能让您在急需现金的时候,能够马上创造出成本最低的大量现金。而且您把现有资金换一个投资方法,就能让您的一小部分资金在自己百年之后,还能给家属创造出更大的一笔现金财富,这笔巨大的现金就是您的生命价值,您觉得怎么样?
陈:生命价值怎么衡量呢?
我:找到正确的方法就基本上能估算出来,根据美国保险界的说法,对生命价值的计算方法是这样的,就是客户从离开人世的时间算起,到假设客户不能创造财富的那一年终止,然后剔除自己开支和贴现率因素,所能创造的财富总和,就是一个人的生命价值所在。
陈:如果是这样的,那我的生命价值还不小啊。
我:没错,前提是如果您给自己安排与您生命价值等额寿险的话,那么您的生命价值最后都会变成传承给家属的巨额财富。
陈:如果真有这样的好事儿,我想我也没有理由拒绝啊!
我:那太好了,我建议您马上给自己和家人安排足额的人寿保险,因为客户遇到人身风险时保险公司会是他们最忠诚的朋友,只要符合理赔给付条件,马上给客户巨额资金支持,而且即使客户没有出现风险,也能让客户的投资回报越滚越多。
陈:嗯,我相信!您的这个建议不错。
【经过细节沟通,陈老师给自己和家人都安排了寿险,分5年缴期,每年缴纳保费1200多万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