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4日,《地心引力》影评人观影评论活动在中国电影博物馆成功举办。影评人们在中国电影博物馆的巨幕影厅领略了这部3D大片的风采,并于观影结束后展开讨论,分享了各自的观影感受。
1.一句话感受和评分
孟雯婷(编辑):9分。非常现实主义的外太空电影。敢写外太空独角戏,非常牛。
王超(编辑):9.5分。震撼的视觉效果,紧扣心弦的情节。
扈任(公司职员):8分。大制作,故事中规中矩。
刘杰(教师):9分。题材新颖,视听效果好,演员表演逼真。
仇笑平(金融行业职员):7分。比预期差一些。
孔丽丽(纪录片策划):7分。是银幕空间和太空题材的开拓,但是内核有点拖沓,有点失望。
陈亦水(学生):9分。终于打破了摄影空间和人物心理空间的限制,但主题有点散,没解决3D电影空间的切换和人物视角上的矛盾关系。
李秋菊(广告策划):8分。特效震撼,题材好。
张瑶萱(教师):8分。这是一部考量事物最基本层面的影片。
韩景峰(编辑):9分。电影虽然被推上神坛,但不是神作,可就目前来说仍然是难得的好电影。
丁璐(学生):8分。关于拯救与生存的主题,特效很棒。
左树丽(学生):7.5分。这是在外太空华丽的外表下,包含的骨感的情节表述,没有达到我的心理期待。
张雨蒙(学生):7.5分。标准的好莱坞制作,但故事太过简单。
于歌子(学生):8.5分。配乐、3D效果、表演都是一流的,超高水平的外太空电影,故事较为合理。
卢少科(自由撰稿人):9分。用最尖端的电影技术实现了最疯狂的电影想法。
徐阗(公司职员):8.5分。一场视觉的盛宴,《阿凡达》之后最好的3D技术体现。
程雁侠(旅游行业职员):7.5分。这是外太空的历险旅行,刻画人物内心求生欲望很逼真。
陈东文(公司职员):8.5分。把3D拿到外太空,完全没想到。
贺永标(网络推广):9分。摆脱了科幻电影的打打杀杀,深入人心,感觉震撼。
周成云(公司职员):9分。技术高于思想。
周强(学生):8分。简单的故事中包含一个非常明确的主题。
刘晋京(公司职员):视听效果很震撼,故事简洁有力,但是思想内核不够独到。
杨春果(电视剧发行):体现了好莱坞电影工作人员在表演、题材、技术方面自我突破的精神。
李治昊(IT行业职员):8分。3D效果好,故事情节略弱。
吴丽颖(老师):8.5分。故事简单,但能引发对生命和生存哲学的思考。
张晋辉(学生):7.5分。故事很好,效果一般。
谢斐(美编):7分。一个迎合女性观众的科幻大片。(www.xing528.com)
周斌(公司职员):7分。好的音响,好的演员,好的导演,差的情节。
孙铸麟(学生):7分。精致的细节,漫长的故事。
张一凡(学生):8分。符合当今的科技发展水平,很真实。
孙海涵(自由职业):8分。眼睛和耳朵比较震撼,但是大脑很淡定。
2.印象深刻的电影元素
孟雯婷:喜欢编剧,独角戏很好地展现了一个女性在外太空时的寂寞、恐惧、内心成长和蜕变,很难得。
卢少科: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导演,尤其是他对电影各个环节的掌控力,他可以让包括特效、摄影、音效、表演等都为他整个电影的主旨来服务,目的就是要营造出一种非常极端的、我们地球上是没有办法遇到的这种孤寂感,他把这种东西做到了极致,给我们心灵带来了强大的冲击。这种构思,在电影技术达不到一定水准的时候很难去实现,放到十几年前,没有现在这样一种摄影技术,根本没有办法实现两个人在太空上飘着的孤寂感。
给我印象最深的镜头,大家都没有提到,是男主人公让女主人公看地球,这个时候他是抬头看地球,也就是说在这个镜头中,地球是在这些演员头顶上的,这种景别,这种景象,是我们很难看到的,几乎是不可能看得到地球会在我们头顶上。电影给观众什么?就是给观众看一些没有看过的东西,甚至是不可能看到的东西,这个电影就实现了这种效果,所以它非常棒。
徐阗:给我感觉最深的应该是导演和剪辑,尤其开始的三四分钟营造出的太空没有上下的感觉很逼真,配合3D效果可以把太空表现得很好。
配乐也很好,但音效有瑕疵,上来就说太空是没有声音的,但是我们可以清晰地听见拧螺丝的声音。
周成云:影片在摄影上比较细腻。
吴丽颖:声音用的是反好莱坞传统大片的感觉,很细腻,用一种低频在营造着,非常有意思。音乐跟音响的结合也非常好,用得很节制,有一些电子音色,辅助影片完成了生命的思考和重生的过程。
谢斐:感觉是把一个试验电影用一个科幻大片的外衣包裹一下做出来的,这个包装很成功。
孙铸麟:故事情节很弱,也有一些过了,把完整的空间站也变得很零乱,但细节做得很好,比如哈气和窗户上的灰尘。
张一凡:有几点硬伤。首先太空真空中尸体会因为气压变化而引起肺炸,最后变成干尸一样。第二,男女主角间有个带子一直在飘,其实在太空环境下是不会来回晃的。第三,影片中说提前3秒看见了碎片,以太空速度20000公里/时计算,影片中主人公能看见20公里以外的碎片,这不太可能。第四,女主角去到天宫一号的时候,天宫一号已经进到大气层了,但是女主角完全没有受到空气阻力的影响,反而还在失重的状态。
3.影片剧情VS视觉效果
谢斐:用大量的镜头营造视觉奇观,因此就必须舍弃一定剧情篇幅。所以感觉女主角内心的矛盾解决得如此轻易,突变式地就升华了,但其实哪有那么快?人为的剧情和视觉之间缺乏必然的联系。
徐阗:说实话我就是看视效的,失重感觉的视效,从《阿凡达》之后我就知道这种3D影片不要太纠结于情节,因为情节是为视效服务的。来之前我知道这是一部独角戏,就没打算看像《月球》那样惊悚、悬疑或者《2001太空漫游》那么深的主题的太空题材影片,就是看视效的。但无论是卡梅隆还是阿方索都证明了一个事,就是3D更适合拍的是两个环境,太空和水下。
孔丽丽:如果说生命有不能承受之重的话,那同样有不能承受之轻,女主角失去孩子以后她内心的空间就是失重的状态,然后把这种化为一种外太空失重的感觉,这点做得蛮好的。
卢少科:像好莱坞电影工业发展到这个水平,产生出很多种类型的电影,这些影片对剧情的依赖程度也是有很大区别的,况且电影也并不是单纯的讲故事的艺术形式。这部影片最大的突破在于它所采用的技术手段,这些技术让整个影片的太空呈现显得非常真实可信。另外,有人提到女主角心理转变太快,那是因为她身处那样一个极端的环境中,因此是可以理解的。
4.中国要发展科幻大片的着力点
徐阗:其实中国不乏自己好的科幻作家和好的故事,像刘慈欣的《三体》三部曲,故事很宏大,如果作为太空史诗的话,可以超越《星球大战》这样的片子,但是中国有没有好的导演把这个概念和想法实现。中国不是没有好故事,但是谁能表现是很关键的问题。
卢少科:我认为中国要发展科幻大片最需要的是技术上的支持,阿卡索在拍摄该片期间也得到了很多技术支持,比如参观哈勃望远镜等。而我们的电影工作人员只是掌握电影技术和一些特效技术,可以拿电脑画出个太空舱来,但是太空舱究竟在科技上成不成立,没有办法去参考。
此外,我们还需要尽快架构起一些世界观,这包括整个科技环境、文化环境等,这其实都需要设计与架构的。看很多国外的科幻电影,电影是90分钟,但是为生产这个电影而研究的各种资料就不计其数了。比如说这个生物应该几条腿合适?耳朵多大?和另外一种生物生的宝宝会是什么样?这个星球上的人应该说什么语言?这种语言覆盖面有多大?其实这些影片所呈现的世界和他们的世界观完全可以出很多本书。而我们现在就缺这个。我们其实有很多的小说已经做到这个地步了,但是电影人还没敢去碰,因为它很庞大,这种项目如果没有相当的支持的话,是做不出来的,因为前期投入很高。
韩景峰:其实没有一部电影可以满足所有人,中国要发展科幻大片可以先拍个“科幻小片”来试试,但目前没有。因为没有这种故事和这种编剧。要我说最厉害的科幻大片是《那人来自地球》,主角就坐在房间里,没有眼球刺激,但是整个世界都出来了,你觉得很神奇。所以还是应该从创作好剧本出发。
刘杰:印象里中国的科幻片有20世纪80年代的《珊瑚岛上的死光》,还有儿童片《霹雳贝贝》。现在我们已经成为世界的制造工厂,但我们创新的能力却要打个问号。所以先别期望太高,别总期待一下弄出个什么来,还是应该循序渐进。
谢斐:中国最缺的就是包装意识,就像这部影片,用科幻外壳包装艺术家的内心,但其实中间全是“室内剧”,所以包装也挺重要的。
吴问胜:我觉得中国要发展科幻电影最需要的是一种态度,有人能去认认真真地做,现在中国聪明的人多,真正笨的人少了,像愚公那样的人少了,但是,还是希望有这种人。
整理:郭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