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电影崛起于20世纪80年代,其风格往往给人一种极端写实的印象,从细节入手,自觉地回避曲折而富戏剧化的情节,贴近自然。导演阿斯哈·法哈蒂传承了伊朗电影的写实风格,制作成本仅为30万美元的影片《一次别离》以纳德和西敏夫妇一次分居生活展开故事,以纳德家的女佣瑞茨和纳德发生的纠纷为故事核心,以小见大,向世界观众呈现了伊朗社会生活的缩影。该片曾获2012年第84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和第61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大奖。本次影评人观影评论活动邀请了28位影评人参与,并就四个方面问题展开热烈讨论。
1.一句话热评
王晓静:我觉得影片冷静而不冷漠,平实当中富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周焘:小成本的电影更值得大家挖掘其内在的深刻含义。
黄哲:信仰的力量让我们在爱与离别之间抉择。
赵九成:这个故事我感觉很熟悉,好像就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一部分。
张雨蒙:通过道德和现实的角度剖析一个事件,从而展现伊朗社会全景。
靳锐:我的感受是神秘与隐讳之中撕心裂肺的痛感。
陈亦水:非常棒的纪实美学风格和导演才华,在叙述方面也体现了社会问题、人性问题、信仰问题等,但整个影片叙事和表述策略我个人认为是比较“狡猾的”。
徐阗:冷静而内敛的写实风格,一次别离,一群中产阶级的道德挽歌,一场现实与信仰之间的两难抉择。
2.大量台词对叙事和人物的作用
黄哲:这个电影和其他电影有一个显著区别,即它的叙事基本是靠台词推进的。刚才陈亦水说叙事上很“狡猾”,或者说“聪明”,的确如此。电影最大的特点就是营造一种未知,而这个电影有一个很重要的悬念,即男主人公纳德到底知不知道女佣怀孕了?这个未知的解密其实就是靠人物台词来完成的。当纳德打电话询问女佣医生时,我们得知他是清楚女佣怀孕这个事实的。
张雨蒙:这部影片的台词在展现主题和塑造人物形象上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比如女儿特梅在背诵有关“阶级”的一段话时,画面出现的是女佣的女儿,导演利用声画错位的技巧展现了其想表达的内容。
靳锐:有人觉得台词太多会削弱影片的力量,其实不然,台词的技术含量是非常高的,真正有力量的台词会带给我们一种美好的享受,一点不觉得多余。
但由于刚才看的是配音版,感觉逊色很多,不如原汁原味的好。这部影片在音乐的运用上很别致,配乐极少,大概只有两小段,但对于声音的处理却很细致。比如电影中表现的关门声听起来是非常巨大的,虽然在影片的画面中呈现的只是“砰”的一声,但我感受到的似乎是一扇心门关上了。这部影片从声音上反映出的同样是一种人性的张力。(www.xing528.com)
覃柳笛:抛开电影本身而言,我觉得密集的台词确实能起到推进剧情发展的作用。很多影片中所展现的矛盾冲突以及情节的激烈程度都是依靠台词呈现出来的。影片《一次别离》中的台词虽比较戏剧化,但并不夸张或是矫揉造作,也没有匠气的感觉。而随着剧情的发展,观众的情感会在两个家庭之间不断地偏移,影片这种峰回路转的风格让观众始终处于一种揪心的状态,直至最后大家心里的天平都无法平衡。
徐阗:我想起一个事,十年前中国文坛新写实主义产生了一些作家,他们写的东西也都是些鸡毛蒜皮、家长里短很平实的台词和故事,但却在平实的风格下展现出一种时代大背景中小人物的生活。所以台词的多少跟电影所要表现的主题是有关系的。
贺永标:我认为伊朗电影受大家关注的主要原因是其“本土化”,这部电影更多地表现了伊朗本土的故事,是伊朗的国情和社会真实生活,从而带给我们对人性的拷问。我一直在关注影片中人们面临现实、真相和信仰时会如何抉择,所以这个电影更多是以内容打动人,而这一点是其他电影很难超越的。我们当下的国产电影很难做到这样的本土化,总是想着请些国外的演员,或者做些大场面故弄玄虚,但是没有真正从创作的角度去深层地挖掘,我想这才是最重要的。
马明凯:《一次别离》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就是它的剧本,因为在这部电影里面,所有的人物都是立体的。两个家庭的矛盾,一个是中产阶级家庭的男女、孩子,还有比较贫困阶层的,剧中人物形象塑造得十分立体。
另外,伊朗电影的创作态度也很值得我们学习,他们电影中其实创作技巧很少。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潜在意义就是希望自己民族的东西走出去,但是我觉得首先应该立足于本民族,应该接地气,怎么拍一个好故事,只有把故事讲好才能更好地发展。
陈亦水:我认为该片出色的地方在于它没有一味地迎合西方,我说它是“狡猾的”其实没有什么贬义,我指的是导演在处理东西方文明相遇的问题时,他很聪明地把伊斯兰民族的宗教之善和西方所倡导的人类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偷换了,画了一个约等号,这个约等号画得非常巧妙。影片里也讲关于诚实、平等、金钱等问题,但导演把这些问题扩展到人类共有的精神层面谈。我们中国电影在处理东西方文明相遇的问题时可对这点做一些借鉴。
4.影片《一次别离》向我们传达了什么?
郭音: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觉就是两难的抉择。影片表现的主题富有特点,看似一个普通的民事纠纷案,但随着剧情的发展,矛盾引发的一系列连锁效应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首先是谎言与真相、现实与信仰的两难选择;其次,影片还揭示了阶层之间的相互理解以及性别、婚姻、法治与人治之间的关系;还有就是表现了教育和成长的一个分主题,成长是充满疼痛的,纳德的女儿迫不得已在法官面前不动声色地帮父亲圆谎,而后又在汽车后座上泪流满面。影片对于所有表现的主题都没有给出答案,有的只是呈现,片尾开放性的结局可能才是电影带给我们最美的东西。
贺永标:影片向我们传达的是一种来自人性的挣扎。女家教面对信仰与道德的挣扎,纳德面对利益与现实的挣扎,女儿质问父亲是否说谎时来自内心的挣扎,值得我们去深入思考。中国电影应当从中得到启发,继而用更踏实的创作态度去对待每一部影片。
王晓静:其实影片《一次别离》中的“别离”隐含了很多概念,不仅有男女主人公的别离,还有人与人之间的别离,道德与法律的别离等。
陈亮:如果问《一次别离》向我传达了什么?还是那句话: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程雁侠:这部影片反映的是人性的真善美,所以各国人民都能够接受,西方、伊朗、中国,只要喜欢深层思考的人都会喜欢这个电影。
整理:王晓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