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片名:北京遇上西雅图
英文片名:Finding Mr. Right
制片地区:中国
类型:喜剧/爱情
时长:123分钟
影片规格:35毫米胶片变形宽银幕
制作公司:
安乐影片有限公司
北京和禾和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安乐(北京)电影发行有限公司
电影频道节目中心
发行公司:
安乐(北京)电影发行有限公司
中影数字电影发展(北京)有限公司
SMG尚视影业
主创人员:
出品人:江志强、郝砺、马禾风、阎晓明
制作人:邓汉强、陆红实、栢皓、姜伟、杨国军、陈洁、吉内·路易(Gine Lui)、麦克·帕克(Michael Parker)
监制:谭芷珊、张辉娜、岳扬、吴亚康
编剧:薛晓路
导演:薛晓路
摄影:陈志英
配乐:金培达
剪辑:张嘉辉
选角导演:朱蒂·李(Judy Lee)
艺术指导:奚仲文
美术设计:斯科特·马尔顿(Scott Moulton)、苏国豪
布景师:雅典娜·王(Athena Wong)
演员:汤唯、吴秀波、海清、买红妹、金燕玲、宋美慧、宋美曼、李绮红、克莱顿·基蒂(Clayton Chitty)、维多利亚·沃特豪丝(Victoria Waterhouse)、亚历克斯·达弗(Alex Dafoe)、米歇尔·丹尼斯(Michael Denis)、布莱德·汉特(Brad Harder)、丹蒂·李·艾瑞斯(Dante Le)、刘仪伟、王洪胜、王艺曈
上映时间:2013年3月21日
上映天数:46天
上影票房:51550万元人民币
观影人次:498万
影片简介:
《北京遇上西雅图》是导演薛晓路继《海洋天堂》之后再次身兼编剧、导演两职拍摄的爱情喜剧类影片。影片讲述了“拜金女”文佳佳怀孕后到美国待产,在这里遇到了月子公司的司机兼护工弗兰克。两个失意的人开始慢慢走近,并最终在帝国大厦的顶楼定情的故事。
“拜金女”文佳佳曾经是美食杂志编辑,对爱情充满着如电影《西雅图夜未眠》中所描述的浪漫幻想。而在现实中,为了给自己的孩子一个“美国公民”的身份,她只身来到西雅图的月子中心待产生子。在月子中心,文佳佳炫富的作风引发了房东和其他孕妇的反感。而看上去木讷老实的弗兰克曾是国内一流的心脏外科医生。在两人的相处中,弗兰克的体贴包容让文佳佳的刁蛮任性渐渐有了改变。当在国内的富豪男友(其男友已婚)出事之后,一夜之间变成穷人的文佳佳得到了弗兰克无微不至的照顾,跟弗兰克和他的女儿一起生活的这段日子,文佳佳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两人之间产生了微妙的感情。文佳佳的孩子出生了,富豪男友却再次出现,将其接回中国并求婚。生活虽奢华,但文佳佳这时才发现自己真正追求的爱情是什么,并最终决定做一个单亲妈妈。两年后文佳佳回到美国,在纽约帝国大厦与弗兰克再度相遇。
影片的拍摄仅用短短38天,以不到3000万元的投资最终收获了5.15亿元的票房。从刚上映时的“零差评”,到后来观众对影片“三观”问题的大讨论,从“小妞电影”到第一个登上帝国大厦拍摄的中国剧组,《北京遇上西雅图》上映期间抢占了话题,并在非黄金档期的三月成功逆袭。
主要获奖情况:
注:资料综合整理自时光网、IMBD、维基百科、百度百科、艺恩咨询(http://www.entgroup.cn/)等电影垂直网站或网页。上映票房及观影人次数据由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提供。
《北京遇上西雅图》单片分析报告
作为导演薛晓路的第二部作品,《北京遇上西雅图》上映首日便以超过1100万元票房的成绩连挫同期上映的《虎胆龙威5:惩罚》与《谎话危机5》两部好莱坞大片。这样一部被网友将故事概括为“大肚小三异国遇真爱”的爱情喜剧,为何能赢得如此惊人的票房成绩?因为其中规中矩却稳妥成熟的故事结构中不断闪现充满趣味的桥段,演员颠覆形象的表演、清新的影像风格和为观众所熟知的插曲,这样一部“小妞电影”,在着眼于社会现实的基础上,却不施加任何压力。以一种建立在好莱坞经典叙事模式之上的“白日梦幻”[296],让观众得到了观影上的满足。(www.xing528.com)
一、视听语言及表演分析
作为一部典型的商业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在摄像和剪辑方面很难说有多少亮点。但这种“规矩”恰好与其叙事的“规矩”相契合,同时影片中轻松的配乐和为观众熟悉的三首插曲也很好地服务于影片主题,加上从主演到配角都较为细腻的表演,让影片在完整的基础上更添趣味。
(一)视听语言
首先,在拍摄与剪辑上,《北京遇上西雅图》一片从始至终都是使用的正反打镜头与零度剪辑,虽然有评论称这种四平八稳的风格和电视剧化的镜头语言特征伤害了影片的艺术气质与风格[297],但事实上,单就本片而言,这种拍摄方式有效地将观众的目光吸引到影片预设的戏剧空间里[298],所谓零度剪辑也被称做无技巧剪辑,是指在镜头组接时尽量不让观众感觉到创作者意图的剪辑手法[299]。本片将零度剪辑贯穿始终,虽无出彩可言,却保证了电影的表述流畅。同时,片中一些场面在拍摄上细节的处理,如文佳佳与周逸的争吵,就用略带晃动的镜头展现,在大段的标准正反打镜头中,这类镜头的出现,渲染出了段落气氛的紧张感。
其次,影片画面风格的处理充满清新文艺的调子。叙事场面中,画面整体干净通透,包括文佳佳与弗兰克去看妇产科医生前的街景和两人在海港买螃蟹的镜头,略偏冷调的处理让画面色彩显得轻透,视觉上不会给观众带来任何负担。而在圣诞节的段落中,画面中大篇幅的出现暖黄的色调,展现出节日欢乐的气氛。也是在这一段落中,文佳佳从黄太的房子走出,在黑夜中,画面则被大片冷色填满。黑色的柏油路上,用水造出的反光使画面变得更加阴冷,与路边人家门口圣诞装饰散发出的暖色光线形成对比,走在路上的文佳佳与别人家一家团聚其乐融融的景象被一扇扇窗户隔开,由此更凸显出此时文佳佳内心的寂寞和寒冷。另外,在文佳佳与弗兰克互生情愫之后的场面里,粉色成为了画面的主要色调。两人推着婴儿车在河畔散步,空气中淡淡的粉色与夕阳的金黄色糅在一起,日落的天空也染上了玫瑰色;身着粉红色毛衣的文佳佳与弗兰克在房间窗口的逆光中轻轻相拥,从粉色衣服上反射出的光线笼罩在两人脸上,这些镜头中都充满着浪漫和温情。
第三,影片的配乐算是本片的一大亮点。片方表示对《北京遇上西雅图》加大了在音乐方面的投资。而这部分的投入,也占到了整部影片总投入的很大一部分比重。举例来说,仅是购买三首插曲的音乐版权,就向版权方支付了将近7位数,差不多是百万元的版权使用费。导演选取三首经典影视插曲,《Someday We'll Be Together》《What a Wonderful World》《Angel》,分别用于电影的开头、中间、结尾。这三首歌曲都是观众耳熟能详的,也正因为如此,歌曲的出现能让观众很容易地进入到影片的情绪中去。对于爱情电影,音乐在其气氛渲染和情绪传达上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片的原创音乐由香港著名作曲家金培达制作,其曾先后凭电影《星愿》《忘不了》《如果·爱》《伊莎贝拉》《十月围城》《武侠》和《寒战》七次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原创音乐奖。对于本片,金培达也有着恰到好处的把握。音乐在对叙事的补充和情绪的表达上起到很重要作用。但与此同时,本片几乎无处不在的配乐也被指是对音乐的滥用。
由此不难看出,《北京遇上西雅图》一片,在其艺术性上可以说尚有欠缺之处,但就如同故事本身的类型化和规整性,视听上四平八稳的处理,恰好步步契合了一部商业电影所需的所有要素。
(二)表演
作为一部商业影片,演员的选择也同样需要迎合观众。从《色戒》到《月满轩尼诗》再到《晚秋》,汤唯以她富有小资情调的表演被观众称作“文艺女神”。而这部《北京遇上西雅图》却有意打破了汤唯在表演上的固定模式,不再多愁善感、郁郁寡欢,而是化身为性格丰富饱满的未婚妈妈。这种角色设计本身就会给观众带来极大的反差感。于是很多观众带着看看文艺女神如何泼辣跋扈的心态走进了影院。但对于汤唯在本片中最终呈现的表演,一方面是与以前角色的反差,另一方面也被认为略显夸张。其实文佳佳这一角色在人物设计上很接地气,但在汤唯的表演中却留下了一点不接地气的遗憾。汤唯是《北京遇上西雅图》最早定下来的演员,因为汤唯是安乐公司旗下艺人,在采访中薛晓路坦言,汤唯对于剧本的喜爱给了老板无形中的信心,但是在真正的拍摄过程中,汤唯还是遇到了问题。一来汤唯饰演的文佳佳这个角色与她本人反差比较大,“她这个角色又是有很多的这种变化,她不像是弗兰克,基本是一个状态”;二来拍摄周期又紧张,“如果说我们比如时间再长一点,再去磨一下,她也能更放松地去表演,找到那种最准的一个,可能会好,但是不行,我们整个的那个周期就在那儿。她每一天的工作量都特别大,所以这种时候,磨的那种时间就没有那么充分,她一旦有紧张,或者说找不到的时候,就需要在很快的时间去找到。”于是汤唯饰演的文佳佳在表演上就会有一个明显的不同,在文佳佳很二的时候,汤唯反而紧张;当文佳佳变得沉稳之后,汤唯的状态也就好了起来。不过对此薛晓路也表示“电影就是遗憾的艺术”[300]。而吴秀波的表演则将弗兰克这样一个看似唯唯诺诺实则温暖贴心的大叔形象塑造得恰到好处。
除了两位主演,本片在表演上的另一亮点是配角的出彩。作为一部喜剧,略为夸张的表演可以为影片增色。其中,由非专业演员饰演的华裔女警在盘问文佳佳时脱口而出的东北话,成为了影片中一个引人发笑的桥段。婚纱店男店员也给不少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他为汤唯试婚纱时又哭又笑感情脆弱的表演[301]也成为本片的一个亮点。
二、宣传与发行
本片在票房上的成功不是无迹可寻的。在最初的剧本策划上,片方采取了不冒险的做法,选择最有商业影片素质的故事,并不断强化影片类型。江志强认为,一部中国式“小妞电影”的成功之道,最重要的就是剧本。从影片放映“口碑场”开始,尽管媒体和影评人对本片的价值观、演员表现、个别细节的处理等存在争议,但有一点是没有争议的,那就是这是一部好看的电影——典型的商业片叙事、节奏把握得当,把一个“拜金女”找到“真爱”的故事讲得细腻动人又不失趣味。
安乐公司在做商业电影时,有一个传统做法,就是发行先导。在一部电影的剧本开始筹备时,发行部门就会提前介入剧本策划,从市场的角度给创作者一些建议。他们对于《北京遇上西雅图》提出的最大建议就是:增加喜剧元素。影片能够以小成本赢得大票房,也源于其对观众口味的良好把握,并有效引导观众将正面的口碑大范围迅速传播开来。此外,善于利用选用的明星进行宣传以吸引更多的观众,加入社会性的话题造成公众对于电影所反映的社会问题的热烈讨论,推动社会的正能量,引发心灵的共鸣同样是促进其成功的关键要素。根据《营销三维论——低成本打造强势品牌之路》品牌营销课程中的产品定位论,产品必须能够了解消费者的需求,满足目标消费者的特定诉求才能更好地为其所接纳。编剧兼导演薛晓路写了多个故事,最终从中选择了这个最能够吸引观众的浪漫爱情故事。这个故事是典型的商业片叙事体,节奏把握得当,把一个“拜金女”找到“真爱”的故事讲得细腻动人又不失趣味。浪漫美好的爱情故事长期以来都是大多数观众所喜爱的影片类型,另外根据市场调查,观众对于喜剧电影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所以在剧本的修改中,增加喜剧元素成为了重中之重。“浪漫+喜剧”,这是最为符合大众口味的元素搭配之一,使得《北京遇上西雅图》能够吸引大批的观众观看。在影片上映前,发行方在全国进行了约50场试映,确保影片确实能够贴合大众的口味,预估日后影片进入市场的效果,并为后期宣传方向做好准备。[302]于是,敏感的社会热点话题被保留了下来,但是表现的方式变得更正面更阳光了。
影片公映后,不仅故事和细节设计上展现出的诚意赢得了观众的共鸣,敏感话题所引发的社会讨论也持续发酵。对此,安乐电影发行公司总经理姜伟说:“一般做宣传和发行的人都会朝着把一部电影做成一个社会事件,或者社会话题的方向去努力,但最终能不能做成,需要一点运气。”他坦言,社会热门话题这些反而不是他们刻意根据市场角度设置的,而是剧本本身就有的,“我们把更多的精力是放在类型上的,我们会很明确地告诉大家这是一个浪漫的爱情轻喜剧。”
在影片上映初期获得一致好评之后,随着影片热度的提高,观众对这部影片的评价也开始出现两极。因影片题材涉及“小三”,使得部分观众质疑这部电影“三观不正”,有“为小三洗白”之嫌。对此导演薛晓路认为,正常的观众完全能感受到影片所传达出的正确价值观。[303]利用这类质疑引发的话题,观众对影片的关注度再一次提高,这让本片在上映期间一直处于热点位置。
《北京遇上西雅图》上映一周后,就有业内人士分析,电影的片名显得“洋气”十足,对提升辨识度可谓大有裨益,仅此一项,至少可以增加5000万的票房。其实,在放映前,影片更换了片名。《北京遇上西雅图》最初的片名叫《美丽有缘》,但经过主创们的反复研究,认为“美丽有缘”作为电影片名太过平庸,在媒体关注度和网络搜索量以及市场调查来看,这个片名的确缺乏关注度。江志强和姜伟在接受采访时都同时提到,在将近一年半的摄制过程中,让整个团队最头疼的一次调整就是片名的确定。他们前后有过十多个方案,后来发现还是《北京遇上西雅图》最适合。姜伟说:“在国内这么多电影同期上映的情况下,有一个更醒目的名字,应该还是能帮上忙的,而且名字对内容应该是有一定的指向性的。”
除了对影片片名的反复斟酌外,该片的档期调整也经历了数次反复。电影2012年5月就杀青,最初定下来的档期是2012年12月,后来又推到2013年情人节,再推到3月份。而档期的调整,并非仅仅是为了选择一个更没有竞争的档期,而是为了让后期制作更精致。
《北京遇上西雅图》一片,从调整档期到精准的物料投放及做全国口碑场放映都为其票房上的成功打下了基础。[304]
三、上映及票房
《北京遇上西雅图》于2013年3月21日在中国大陆上映,凭借着上映前后的超强口碑,本片在上映首日便以超过1100万的票房力斩《生化危机5:惩罚》和《虎胆龙威5》两部好莱坞进口大片,接着在上映后的第一个周二时,票房成功破亿。尽管在3月29日上映了《魔境仙踪》《厨子戏子痞子》两部新片,但排片量均未超过已上映一周的《北京遇上西雅图》。截至3月31日,影片累计票房已达到2.3亿元,成为历年来三月档期票房最高的华语片。[305]上映46天,最终内地票房以5.155亿元人民币收官,是2013年度中国大陆电影票房第8名[306],成功打破了《非诚勿扰2》所创下的4.72亿元的国产爱情片票房纪录,成为内地影史上最卖座的爱情电影[307]。本片于3月28日在中国香港上映。首周四天票房达到约272万港元,为该周票房第四名。截至2013年5月12日,票房收入约1023万港元。
相比本片在国内狂扫的5亿元人民币,它在北美市场的票房却相当惨淡。《北京遇上西雅图》11月8日在北美院线上映,截止21日影片下线时,仅收获6579美元,刷新了该片的北美发行方华狮公司在北美发行国产电影的最差票房成绩。该片在北美首映三天的票房为3430美元,平均单馆票房收入为1143元,在同期上映的北美109部电影的票房榜单中位于80位;其首周上映票房(11月8日—11月14日)仅为5371美元,平均单馆票房收入为1790美元,票房排名滑落至83位。[308]
图1 《北京遇上西雅图》内地周票房统计(数据来源自艺恩咨询)
图2 《北京遇上西雅图》香港周票房统计(数据来源自艺恩咨询)
图3 《北京遇上西雅图》北美票房统计(数据来源BoxOffice)
《北京遇上西雅图》艺术评析
由薛晓路编剧并导演的《北京遇上西雅图》是脱胎于好莱坞“小妞电影”类型而产生的爱情喜剧。导演在遵守“小妞电影”创作原则的同时,对中国本土具有现实意义的多重问题进行了思考,并紧贴时代脉搏,将诸多中国当下的社会问题交织于“小妞电影”的叙事策略中,既承袭了“小妞”电影的精神内核,又实现了国产爱情电影对西方类型电影的本土化美学延展与论释。[309]
(一)好莱坞类型的本土化创作
这样一部投资不到3000万元的爱情喜剧片为何获得了如此丰厚的市场回报,抛开宣传运作、明星效应等因素来看影片的电影语言、题材叙事等方面,不难发现《北京遇上西雅图》其实是一部符合“小妞电影”类型规则的影片。“小妞电影”(chick flick)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兴起的一种电影类型,与文学上的“小鸡文学”(chick lit)相对应。“小妞电影”是指那些剧情比较轻松浪漫、多半以女性角色为核心、男性退居配角的爱情电影,又称为白色电影。这类电影比较时尚化,以都市恋情为主题,且一般是以女主角先失落倒霉开始,然后通过自信自立而赢得男士心仪,最如愿的团圆结局。[310]
相较于女性题材电影中塑造的强大的女性形象,“小妞电影”的主人公往往是当代都市中的年轻女性,她们拥有或轻松或狡黠的生活态度,对生活中出现的困境往往不以激励抗争的方式对待,其本质都是纯真善良的女性。《北京遇上西雅图》中的女主角文佳佳几乎符合所有“小妞电影”中女性角色的特质。这样一个“小三”的角色却让人在看后有喜爱之意的原因,绝不仅是她有靓丽的外貌和有些傻气和搞笑的性格,而是因为角色本身是丰满的,从这一角色中,折射出人性最真实的善恶并存。“小三”这个身份无疑是处于道德伦理的不义之地的,但本片中的文佳佳并非只是贪图钱财,而是一个为了能让自己的孩子来到人世,独自一人来到西雅图待产生子的女人。在影片中,文佳佳在酒吧喝醉之后,对弗兰克说:“你是不是觉得我很不像是个好妈?我告诉你,我比那些女的当妈要称职一百倍,你去问问,在国内像我这样年纪的有了孩子的,有几个不是想把他们打掉而是生下来的。你去问一问……你看着我简单吗?我没有工作,他又不肯离婚。我没有办法去开个证明,我开不出证明我就没有办法去开出个准生证,没有办法去医院做产检,就算孩子生下来了我也没有办法给他上户口。你以为我想到美国来生孩子,你以为我跑到这儿就是为了生孩子么?谁要是没有一大堆难言之隐,谁会拖这么大一个肚子,漂洋过海来生孩子?他爸爸可以一走了之不管这事儿,我不能不管这个孩子,他是我的儿子,我永远不会放弃他。”这一大段独白将文佳佳的人物塑造得比传统的“小三”形象更加真实,从她选择对孩子负责的那一刻,一个拥有伟大母性的形象就树立了起来。同时,文佳佳也拥有讲义气的一面。尽管与同在月子中心的周逸不和,但在紧要关头,她却能挺直大肚子光脚跑三个街区,拦下一辆车送周逸去医院。在失去来自老钟的经济支持之后,她也坚强地选择将孩子“生下来,养活大”。于是这样一个有情有义的“小妞”在生活带来的苦难面前坚强走了下去。
从影片风格来看,“小妞电影”来源于浪漫喜剧,但是却远离宏大叙事,消解深度。作为诞生于后现代文化与大众文化语境下的电影类型,“小妞电影”的重点并不在于故事创意,而是细节处理。《北京遇上西雅图》通过制造幽默,将包袱一一抖出。如文佳佳在影片一开始过海关时,因为不懂英文而手舞足蹈地唱起“I’m a single lady”。充满趣味的台词也为影片增色不少。如在月子中心里,周逸对文佳佳嚷着要吃阿拉斯加大螃蟹时说的“美国孕妇不吃螃蟹,怕生出来的孩子胡搅蛮缠横行霸道”,又如文佳佳对肚子里的儿子说的第一句话“嘿,哥们儿,你好吗?”充满趣味的台词让影片更轻松搞笑。
从母题角度而言,作为类型电影之一的“小妞电影”中蕴含着人类的本性以及普世价值观。无论中外,该类型影片几乎都离不开“爱情”的母题,都表达了人类对于爱情的追求和价值肯定。比起传统的浪漫爱情故事,“小妞电影”更新锐。此类电影体现的都是新新人类的新新爱情观、生活观、婚恋观,更符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它的风格轻松活泼,穿插各种网络流行语和词汇,涵盖各种青年热议话题,也更接近当下青年的生活,例如本片中的“小三儿”、婚外恋、同性恋等等诸多新型的情感方式,电影将各种现实问题和情感症候如婚嫁、亲情、友情等当代女性感到困惑的情感议题以一种嬉笑怒骂的形式表现出来,而电影中假设的愉悦生活方式与现实相关,能产生共鸣,让女性从中找到认同,甚至成为她们的教科书,帮助她们重新审视自身,继而面对现实中的挑战。
本片中的文佳佳和弗兰克原本没有任何交集,但两人各自遭受的挫折让他们渐渐走到一起。用片中弗兰克的一句话来说:“一对情侣或夫妇,曾经经历过苦难,对他们未来的情感是福分,走进人生低谷的时候,身边还有个人来关照自己,我觉得那是幸福。”影片最后所传达的“爱情不是依附,爱情是各自坚强独立,再努力走到一起”的新理念更是让观众可以从中反观自身的情感。最后文佳佳与弗兰克的大团圆结局也符合“小妞电影”作为好莱坞商业类型电影所遵循的主流价值观。这样的结局往往没有过多的悬念或者新意,却能使得观众获得自身预料和期待中的满足。同时,都市背景和成长模式的叙事方式也都是“小妞电影”的主要特点。《北京遇上西雅图》讲述的正是这样的故事。文佳佳在西雅图的待产生活中,经历生活的变故,从一个飞扬跋扈的“拜金女”逐渐蜕变成一个自力更生的坚强女性,从而从“小三”的负面形象中蜕变,成为一个拥有自己事业和合理情感归宿的正面女性形象。
同时,本片对另一好莱坞经典爱情电影《西雅图夜未眠》的致敬也随处可见。在《西雅图夜未眠》中,汤姆·汉克斯在帝国大厦顶端找到儿子时,对他说:走,回家吧,也许我们还会养只狗。而《北京遇上西雅图》中,汤唯饰演的文佳佳幻想着和吴秀波饰演的弗兰克以及他的小女儿一起生活时,也说,“一家三口人,加上一只狗,美国电影里不都是这么演的么”[311]。同样多雨的西雅图和同样相遇在帝国大厦,人物设计上未能走出失去妻子阴影的单身父亲和独自去往西雅图待产的“小三”妈妈,以及刚与妻子离异的落魄医生,无疑也有共鸣之处。这种人物的设定和浪漫元素的对应也让本片在气质上更加接近好莱坞的爱情电影。
对于好莱坞模式的使用却不让人觉得“山寨”,这一方面得益于导演采用的“陌生化”表达,将故事置于在地理上远离中国的西雅图,于是,基于观众对于陌生场景的新奇感,那些故事中可能存在的一些不合理就被合理忽略掉了。[312]这种距离感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消解观众的代入,而更好地关注影片本身的故事叙述。另一方面,中国当下社会中最敏感的几类话题都被囊括在影片中,这又让观众感觉到亲切。这种不“山寨”的本土化,可以说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二)引人争议的价值判断
尽管一部影片的票房价值是衡量其社会效益的基准所在,但一部影片的票房价值并不等于其文化价值。对影片的经济研究在观众走进电影院的那一刻,即在观众的消费行为发生的那一刻,几乎可以暂告结束,而电影的文化研究则不同,在观众走进电影院的那一刻它也许才真正开始,因为电影的文化研究更关注的是观众在电影院中以及看完电影之后的反应,而不是只将他们看做一个统计数字、一个纳入电子系统的量化代码。[313]在票房与口碑的问题上,不得不说《北京遇上西雅图》引发了极大的讨论。在影片上映初期,这几乎是一部“零差评”的电影。而随着其票房收入的不断刷新,从观众到影评人再到电影学者,对影片的主题和价值判断都产生了不同观点。
一方面,影片毁“三观”的评论层出不穷。
媒体人孟静表示不欣赏《北京遇上西雅图》的三观,称文佳佳这样贪得无厌的二奶也能有如此美好的结局,会让摇摆不定的年轻人心安理得地伤害别人[314]。从影片人物心理的设计上看,《北京遇上西雅图》力图展现的是一部当代中国“拜金女”的心灵救赎史。文佳佳从一个靠别人的金钱享受着奢华物质生活的“小三”,转变成为一个在情感上获得了新生、在经济上能够自食其力、并且还带着一个孩子的单身母亲。她从一个崇尚物质主义的拜金主义者、一个依附于他人“小三”,转变成了一个具备独立人格的现代女性,这是影片叙事的主导动机。从影片的情节进展可以看出,作者竭力在每个叙事环节的上下文之间都建立了一种相互缝合的因果关系,从而使影片中发生的每一件事都处于作者构建的封闭的因果逻辑中。可这种人生蜕变,有时不仅仅需要叙事逻辑的合理性,更重要的是它还需要一种价值理念的合理性,也就是说,影片除了在语言逻辑上建立一种能够征服观众的叙事话语之外,还需要通过叙事情节设定一种能够被观众认同的价值转向。尤其是对于一部涉及当今中国社会敏感话题的影片,更应当在道德上具有充分的合理性。文佳佳与《西雅图夜未眠》中的安妮,在道德上根本就不可能站在同一个地平线上,尽管她们最终都与自己心仪的男人在纽约帝国大厦上双双牵手,安妮从帝国大厦步入的不仅是爱情的天堂,同时步入的也是道德的圣殿;而文佳佳就算步是入了爱情的天堂,可是在道德上她几乎遁入的是无边的地狱。并不是说中国电影不能够涉及婚外情这类题材,而是说如果不能够从更高的视野来审视核心家庭的情感关系,而仅仅从一种个人的维度来自然地接受这种“三角关系”,势必造成整部影片在价值天空的倾斜。对于一部影片,不应只关注其在叙事逻辑上的合理性,而不注重一部电影在价值取向上的合理性。即便我们身处一种多元文化的社会语境中,作为主流商业电影,其价值定位也应当以公众普遍敬守的价值取向为基准,这样才能够保证电影的价值导向不会出现偏差。[315]
而另一方面,也有观点认为不应该以“毁三观”这样的批评来进行道德绑架。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传媒学院院长周星教授认为:道德绑架式的批评对于艺术创作毫无益处。《北京遇上西雅图》并非完美,也并非不能批评,但对于一部电影的评价,仍应着眼于电影本身。周星教授认为:“写小三,毁三观”的评价,让人想起曾因同类题材遭批评的电视剧《蜗居》。“明明是一部很接地气、很贴近现实的电视剧,却有一些人做道德批判,认为不健康,会影响年轻女观众的三观,我不信有多少女孩子会因为看了《蜗居》就会去做小三。”类似的批评在周星教授看来,都是一种道德观泛滥化,离开了艺术批评本身。“小三是真实存在,不要不敢倾听,这个题材本身无可厚非。我们应该思考的是,这个故事是否合理,文佳佳这个人物所表达的情感是否真实,是否出于编导的一种臆想。”[316]如果非要在一部电影中找到道德上可以学习的榜样,这样的审美并非有错,而是对不起我们原本应该丰满多元的艺术欣赏。当人们讨论《北京遇上西雅图》中的三观是否正确时,总是想到它是否会教唆少女去大胆地当小三,会想到种种不正确的导向和有可能带来的弊端。不可否认的是,的确存在有人因为看了这样一部围绕小三的爱情和生命历程展开的故事,而去为自己做小三找足了借口,甚至会模仿和以“文佳佳”为榜样,傍大款,去美国消费,花大把的钱铺张在奢侈品上。但这跟“教唆”一点关系没有,是不同人的问题。一个心智正常的成年人,倘若你给他看了表现监狱的电影,他也会向往里面的生活吗?与其说为孱弱的人提供模仿品,不如说放大了文艺作品的教化意义。[317]面对关于影片道德取向和价值判断的种种争论,导演薛晓路指出很多经典的爱情电影,女主人公都并非那么“无瑕”。“《漂亮女人》的主角是一个妓女,她因为一段真挚的感情而重新站了起来,阮玲玉主演的《神女》同样是妓女的故事,难道到了今天我们还要再哀叹一声‘人言可畏’?还有《午夜牛郎》《这个杀手不太冷》《毕业生》等,这些经典片子恐怕都是毁三观的。”[318]
不论这样一部商业电影是挑战了观众的道德底线,还是传达了女性寻找自我从而独立的正能量,关于影片价值观的讨论无疑是有利于国产影片发展的。人物与叙事的合理是否只是电影作者自我构建逻辑体系下的合理,电影对现实问题的表达是否只停留在隔靴搔痒而没有自身对现实问题的回答。相较于欧美电影中看似更加层出不穷的混乱价值取向,国产影片也许只有先在叙事和主旨表达上下足功夫,不仅构建内部逻辑,更要和现实逻辑相符合,才不会让观众对影片的评价无法站在同一标准下进行。当然,一部像《北京遇上西雅图》这样形式感完整,情节充满逗趣又不乏对现实表达的影片,成为一部话题性的作品,并有效冲击了观众对中国奇幻式大片的单一依赖,[319]对现实生活的展露可以撞击当代人的心灵并引发讨论,我们应该期待在中国的电影业中出现更多像《北京遇上西雅图》这样的影片。
撰稿:杨筱珺 2012级硕士研究生
指导老师:田卉群 教授
附录
《北京遇上西雅图》上映时间一览表:
《北京遇上西雅图》主要获奖记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