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国电影交出了一份令人振奋的成绩单:生产故事片638部,上映305部,票房217.69亿元,其中《西游·降魔篇》收获了12.4603亿元的单片最高票房,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2013年的成绩是中国电影多年来发展与积累的果实,国产影片质量显著提高,产品结构趋于合理,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健康的市场环境正在形成。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国产片类型实现了重大突破、中小成本电影频频以小博大、内地青年创作人员大批崛起、香港电影创作者北上发挥出应变能力。本文拟以2013年中国大陆电影市场的15部重点影片为分析对象,全面考察中国电影市场在这一年的得与失。
一、《北京遇上西雅图》《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小时代》:青年导演凭借中等成本青春爱情片异军突起
2013年中国电影市场见证了一批青年创作人才的集体成功。《北京遇上西雅图》《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以下简称《致青春》)《小时代》的导演薛晓路、赵薇、郭敬明分别从编剧、演员和作家行业跨入导演领域,他们凭借各自领域的资源优势和经验促成了作品的惊艳亮相。除了跨行当导演这一共同点之外,这些导演新生力量在作品中探讨的爱情、青春等接地气的话题具有现实意义,引起了主流观众群体的关注。无论得到的是共鸣还是恶评,这几部作品具有类型开拓的意义。青年新导演的崛起,不仅为电影创作注入了新活力,增添了电影行业的信心,更为未来的青年创作人员吸引了更多的投资机会,有可能促使更多有志于电影的年轻人进入行业,从而形成更大的创新浪潮。
《北京遇上西雅图》是女导演薛晓路继《海洋天堂》之后再次身兼编剧、导演两职拍摄的作品。电影讲述了骄纵蛮横的拜金女文佳佳怀孕后到美国待产,在西雅图遇到了月子公司的司机兼护工Frank,Frank实际上是一个随妻子远赴美国却失去事业的落魄男人,文佳佳的情人在国内出事了而Frank也与老婆离了婚。经历了低谷与挫折的文佳佳开始表现出其善良热情的本质,而Frank则自始至终都表现出相当的克制和风度,二人最终走到了一起。
此片2013年3月上映之后市场反响热烈,一举确立了中国本土的都市爱情喜剧类型。编剧出身的薛晓路对好莱坞的类型化叙事掌握娴熟,此片采用了好莱坞业已成熟的浪漫爱情喜剧类型规则,并在多处桥段的设计上向好莱坞经典爱情电影《西雅图夜未眠》(1993)“致敬”。
虽然借用了好莱坞的类型规则外壳,此片的本土意识及现实主义创作思路使其成为真正的中国爱情喜剧,得到中国观众对此片的认可。片中的人物刻画非常本土化,尤其男女主人公符合中国观众心目中好男人与好女人的价值标准:美丽的女主角其实是个善良、聪明、贤惠、识大体的独立女性,而男主角则不仅具有责任心、事业心还能够为了家庭忍辱负重。“婚外恋”“败金女”“同性恋”和“海外生子”等题材是现实中的中国都市观众熟悉并有感触的热门话题,上映后引发了媒体与网友热议,成为话题之作。而片中的主导价值走向,如文佳佳并不嫌贫爱富、弗兰克不懈努力最终通过了美国的医生资格考试,都反映出编导对中国观众群体主流价值观的充分了解与把握。
此片的剧情设置及营销思路充分考虑了观影人群的口味。爱情喜剧的主要观众群体是女性。片中着重刻画了女主角与几位女配角的成长及友情故事,这对女观众而言是比较有保证的情节套路。《北京遇上西雅图》的成本仅为3000万元,但是片方对电影质量比较自信,所以营销策略主要以试映会为主。按照从二三线城市到一线城市层层递进的顺序,在全国安排了50场试映会,并没有做大规模的硬广告或者花哨的营销手段。在营销策略上,制定了迎合女性的宣传策略,例如主推的吴秀波“治愈系大叔”形象吸引了许多女性观众,赢得许多女性观众的好感。
由于规范的类型化叙事、“接地气”的现实题材加上较为准确的市场地位,《北京遇上西雅图》自2013年3月上映以来在市场上势如破竹,力压同时上映的《虎胆龙威5》《生化危机5》等进口大片,连续三周成为内地票房冠军,不仅打破了《非诚勿扰2》所创下的国产爱情片票房纪录,并最终迈过5亿元大关,首先引爆了贺岁与五一两个大档期之间这个“轻档期”的电影市场。
2013年4月26日,《北京遇上西雅图》的热度还没有消退,知名演员赵薇的研究生毕业作品兼导演处女作《致青春》全国公映。主打“青春怀旧”牌的《致青春》凭借“致青春”的口号,在全国范围掀起了一股青春怀旧的强大热潮。薛晓路凭借《北京遇上西雅图》刚刚创下内地女导演的最高电影票房纪录很快就被《致青春》追平超越。
《致青春》改编自80后作家辛夷坞“暖伤青春”系列中的同名畅销小说。故事围绕着女主角郑微与其同学密友的青春和爱情展开。前面的大半部分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的大学校园,记录了郑微进入大学校园后与周围个性鲜明的同学、闺密之间遭遇的刻骨铭心的校园爱情,后面的小半部分讲述了渐渐远离青春后的郑微与朋友们对于人生和爱情的感悟与迷茫。
正如《北京遇上西雅图》确立了爱情喜剧这一类型,几乎同时上映的《致青春》也毫不示弱地确立了国产电影的青春片类型。青春片这一题材类型在美国好莱坞、日本、韩国、泰国等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已经是比较成熟的电影类型,但是在大陆电影创作中还比较匮乏。《致青春》涵盖了成长、爱情、友情等青春片的重要类型元素,将童话的梦幻与想象、青春的悸动与张扬、爱情的美好与感伤、现实的无奈与苍凉,共同交织构成了一则残酷的青春物语。
“青春”是一个很讨巧的题材。青春与爱情是永不过时的话题,校园生活见证了青春的年少轻狂和爱情的懵懂渴望,承载着大部分人的青春记忆。正如赵薇本人在《还珠格格》中塑造的年少轻狂的小燕子是国人的集体青春记忆的一部分,《致青春》本土化的情节设置(如大学校园中的上课点名、社团活动、寝室卧谈会、恋爱与失恋、散伙饭和长大成人后的狗血生活)不仅唤起了早已成家立业、漂泊四方的70后80后们对自己的那些青春岁月的怀旧思绪,也引发了正值青春期的90后们的共鸣。
《致青春》的怀旧题材上映后成为热议话题,还得益于导演赵薇的明星身份。《致青春》不仅在演员、音乐、制作方面利用了赵薇本身的娱乐圈人脉,影片上映后,其拥有众多粉丝的明星朋友们纷纷在社交网络上发声支持。代表官方媒体的央视新闻称《致青春》是“十年来内地最好的青春片”。同时营销团队也充分利用一切手段和资源展开创意和策划。电影中的台词、剧照、精彩片段被预先推向网络,‘你神经病啊’“爱自己,胜过爱爱情”等台词成为网络流行语言,唤起了全民“致青春”的热情,使全民参与到电影的宣传当中,最终成功地让《致青春》成为了最热门的文化事件。
虽然《致青春》在叙事上仍然存在短板,“没能从人物性格的延伸发展自然推进情节,而是过度依赖车祸、堕胎等突发事件;影片前后两部分转换缺乏铺垫,稍显突兀,风格不够统一”(饶曙光),但是从中国电影产业指标及电影类型的意义上来说,《致青春》的贡献功不可没。
上映于2013年6月27日的《小时代》掀起了上半年度的国内电影市场的最后一场高潮。虽然同样也是年轻导演执导的首部电影,走的是青春爱情类型的路线,也同样收获了高票房和高关注度,与《北京遇上西雅图》和《致青春》不同的是,《小时代》引发了媒体及影评人几乎一边倒的口诛笔伐。
《小时代》改编自郭敬明本人的同名畅销小说。该片的背景设置在时尚的上海,讲述了林萧、南湘、顾里、唐宛如四个从小感情深厚、有着不同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女生,先后所经历的友情、爱情,乃至亲情的巨大转变。
《小时代》开启了华语粉丝电影类型的先河,其商业模式对于国内电影市场极具启发意义。郭敬明是一位明星作家,他的微博上拥有2000多万的粉丝群体。市场数据显示,《小时代》系列图书的读者群九成以上都是年龄在15岁至25岁的学生及初入社会的青年。电影出品方准确地把握住了这群年轻女性为主导的主力购买人群,从演员到故事都以他们为中心,并展开了一系列的细化营销策略。通过郭敬明及片中明星们庞大粉丝群体对偶像非理性的崇拜和消费,最终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市场力量。此外,从技术层面来看,《小时代》并非毫无可取之处。该片画面精美、服装时尚、道具精致、场面甚至堪称奢靡,此类偶像电影的配置在以往的华语电影中并不多见。
与商业成功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此片低下的文化艺术品格。在《小时代》个案中,差口碑极大地影响了后期的票房收入。按照此片首日7300万元的票房判断,总票房过7亿元应该不成大问题,但是实际的最后票房是4.8亿元。首日上映后,此片遭到了众多媒体、影评人和大部分网友的口诛笔伐,大部分评论认为该片内容空洞、剧情苍白,对物欲的崇拜达到了病态的境界。这又一次说明电影虽然是工业产品,其文化属性不可忽视。《北京遇上西雅图》和《致青春》由于口碑好评,在公映第二周票房都大幅上扬,而《小时代》被扣上了“脑残粉丝电影”的帽子,上映五周的票房都呈大幅递减状态,直接影响到了其续集电影的名声和票房收入。不仅如此,《小时代》让中国电影又一次蒙受了“恶趣味”的罪名,对其后的电影市场带来的负面影响虽然无法量化,却必然存在。
不得不提的是,虽然《小时代》的价值观为人诟病,但是4.8亿元的高票房毕竟又是一个可观的数目。虽然不能否认有部分观众是带着对恶评的好奇心走进了影院,但是这个数目也代表了青少年粉丝的庞大群体。这个群体显然并不是掌握媒介话语权的那部分人群,那么《小时代》究竟满足了这个群体的哪些心理需求也值得研究。成年人眼中不切实际的《小时代》在青少年粉丝眼中是一部造梦式的青春片,弥补了他们现实生活中的遗憾并且满足了他们对于未来的憧憬与幻想。片中奢华的场景和抽离了现实的纸醉金迷满足了他们对于爱情和友情、大学和社会的幻想、华服美食的渴望、功成名就的畅想和对权力的无限憧憬。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他们享受着身临“梦境”的快感。《小时代》病态的价值观显然是复杂现实的另一种写照。如何正视当下中国的多元现状和时代之殇,这个挑战不独属于电影行业。此外,面对90后群体巨大的观影潜力,行业应该如何挖掘他们的需求?如何培养他们的观影习惯?如何引导他们的观影倾向?这是电影行业应当思考的重点。
二、《全民目击》《无人区》:类型诚意之作填补国内电影市场空白
2013年被称为“国产类型片元年”,除了青春爱情片大获丰收之外,大陆青年导演编剧创作的《无人区》和《全民目击》分别开辟了国产西部公路片和庭审片类型。两片凭着到位的类型叙事和本土化情节设置,填补了国产类型中的空白。这些类型片的诚意之作,不仅促使国产电影产品结构进一步完善,也显示出青年电影人才的巨大潜能,国内电影人才健康的梯队结构正在形成。
拍摄于2009年的《无人区》上映于2013年12月3日,是中国大陆新锐导演宁浩在《疯狂的石头》和《疯狂的赛车》的喜剧系列之后转型的野心之作。该片讲述的是精明算计的律师潘肖赴新疆一座边远城市为一名盗猎者洗脱了罪名,但是返程路上因缘际会地遭遇到盗猎者团伙、黑店、舞女、警察等各路人物,虽然各怀居心,但是所有人的命运纠缠在一起,律师的返程之旅变成了惊心动魄的逃亡兼救赎之旅。犀利凛冽的影像、可圈可点的表演和鲜明凌厉的风格让《无人区》成为岁末中国电影市场上的一道独特风景。
《无人区》遭审查的经历让其成为一部真正的话题之作。从摄制到公映经历了四年之久,这之间六次传出上映又撤档的消息。遭审查经历让《无人区》笼罩着一层莫名神秘的面纱,也成为了关于此片的最大话题。实际上,粗剪版和最终公映版的差别并不大,主要是加了片头和片尾,此外还删除了几个暴力镜头。看过粗剪版的人也认为,删剪和延期对《无人区》品质造成的影响,并没有那么夸张。相对于宁浩本人对于修改和延迟上映的淡定态度,影迷们的强烈关注更多表达的是对审查这一形式的不满。
从票房判断的话,《无人区》延期上映反倒因祸得福。首先,四年的延迟上映形成了强效的“饥饿营销”,曲折的上映过程反倒成为最大的营销话题。“禁片效应”吊足了大众胃口,促使有关该片的话题不断发酵。在《无人区》确定档期之后,许多媒体总结了四年之间有关该片审查及撤档的进程表,无意中营造了异于常规的宣传效果。在影迷中间还形成了一些广为流传的段子。“越是看不到,越是想看”的心态比任何营销手段都行之有效。其次,2013年国产电影的市场环境远远好于2009年,2009年票房过亿元的国产电影屈指可数,而2013上半年票房过5亿元的国产电影就有四部。再者,本片的几位主演徐峥、黄渤和余男四年来成就巨大,如果说2009年宁浩导演是本片最大的卖点,那么2013年该片的主演已经名列中国大陆市场最有号召力的明星群体。徐峥凭借自编、自导、自演的喜剧电影《泰囧》刷新了国产电影票房纪录,拥有巨大的市场号召力;黄渤持续高产,不仅成了一线明星,而且成了金马影帝,他的票房号召力如日中天;被称为“文艺片女王”的女一号余男,过去几年也出演了《敢死队2》等商业大片,市场影响力也胜过以往。天时地利集中在一起,制作成本2000万元的《无人区》最终收获2.6亿元票房。
《无人区》在类型上的探索和努力是对国产电影的最大贡献。宁浩摒弃了让其成名的“疯狂”系列电影的多线叙事和喜剧特征,转向单线叙事和人性刻画,把西部、公路、动作、黑色喜剧这些元素放置到“无人区”的极端环境中,打造出一个杂糅的类型,是一次较为成功的类型探索,开辟了国内西部公路片这一类型。
《全民目击》是70后导演非行的第二部电影。此片的剧情并不复杂,富豪林泰婚期将至,准新娘却惨死地下停车场,林泰的富二代女儿林萌萌成为最大嫌疑人,林泰不惜重金聘请国内顶级律师周莉为独女辩护,而公诉方却是互生罅隙多年的检察官童涛。随着法庭质证的深入,罪案真相却越来越扑朔迷离。影片以“庭审”为主体,以“真相”为主线,案情摄人心魄、故事悬念迭起、人物张力十足,然而,真相的探寻却是一波三折。整个剧情采取了分角色的叙述方式,从检察官、律师、富豪三个主人公的视角纵观了整个事件,但每个人的视角又都有一定的私人性和壁垒性。“罗生门式”的剧情表现手法不断打破观众自影片之始就开始构建的“主观真相”,让“客观真相”变得更加扑朔迷离。最终,三个“真相”相互弥补,聚焦于一点,还原了整个故事。
谈及作品构思时,导演非行明确表示自己志在创作中国故事与好莱坞表现技巧相结合的现代商业片。《全民目击》剧本扎实,题材包含了“明星之死”“富二代”和“富豪”等现实关注度颇高的关键词,剧情环环相扣,悬疑扣人心弦,加之演员表演精准,上映之后获得了观众、众多影评人、明星、名导以及媒体记者的一致称赞。作为一部推理佳作,此片不仅挑战了国内罕见的法庭推理悬疑类型,而且用出色的成绩证明了国人也能讲好故事。
《全民目击》于2013年9月13日上映,凭借上佳品质和真诚态度获得了稳定的票房表现和日益走高的口碑呼声,让院线影院对其信心大增,在上映10余天后,排片率保持着稳中有升的稳健势头,上映第二周票房大幅上涨。在整个9月份全国票房大盘走低的形势下,最终获得1.8亿元票房。
《无人区》和《全民目击》的青年导演勇气可嘉,敢于触碰敏感题材,关注中国当下现实,大胆地将无人区的罪恶和庭审场景搬上银幕,试图直面人性的复杂,进行了值得鼓励的突破与尝试。此外,他们熟悉类型规则,修炼了讲好故事的内功,用真诚的作品填补了国产类型的空白,他们的未来更值得期待。
三、《私人定制》:“冯氏喜剧”在新时代中的没落
2012年灾难史诗片《一九四二》“叫好不叫座”之后,王朔安慰导演冯小刚:“大不了我给你写个喜剧,不就都回来了吗?”冯小刚则向老板王中军许诺“我一定给你拍个赚钱的”,于是2013年的贺岁档上就出现了《私人订制》这部贺岁喜剧。作为“国产商业电影教父”冯小刚重新回归贺岁喜剧领域的作品,《私人订制》由冯小刚联手老搭档葛优、王朔一同打造,电影讲述了杨重、小白、小璐与马青四人组成的公司“私人订制”的奇遇。“私人订制”公司以“成全别人,恶心自己”为口号,以“替他人圆梦”为业务,对客户的任何白日梦要求都来者不拒。
从内容上看,《私人订制》与冯小刚16年前的旧作《甲方乙方》如出一辙,只不过《甲方乙方》讲述的是“好梦一日游”公司的故事,《私人订制》中公司的名字换成了更时尚的“私人订制”。金牌导演炒自己陈年冷饭的做法遭到了质疑,冯小刚却毫不避讳地承认,《私人订制》原本真的打算叫《甲方乙方2》。不少评论认为这是一部“赤裸裸圈钱的电影”。
从情节模式上来看,电影按顺序讲了“私人订制”公司所服务的三个客户的故事:想要当清官“自愿”接受钱色诱惑的司机师傅、立志追求高雅跟俗“一刀两断”的全球最“俗”导演、生日愿望是想变成“有钱人”的河道清洁工人丹姐,最后加上“向环境道歉”的一个段落。“三个故事+一段公益广告”是网友对此片的戏谑总结。
《私人订制》的电影商业操作似乎是个成功案例。冯小刚导演对广告植入经验丰富,《私人订制》植入广告收入号称达8000万元,刷新了单片植入广告纪录,广告涵盖旅游景点、银行、电脑、饮料、汽车等行业。此外,《私人订制》还获得北京电视台4500万元的栏目冠名费,而华谊兄弟还将参与节目收益分成。影片上映后虽然口碑不佳,但是凭借着冯氏喜剧的金字招牌和华谊公司的成熟运作,还是在2013年喜剧寥寥的华语贺岁档中收获了7亿多元的票房。从表面上来看《私人订制》的商业成绩似乎可观,但是实际不然。“冯氏电影”总能引起华谊公司的股价动荡。公司提前在内部为机构投资者放映了《私人订制》,众多投资人看后直呼失望,看片之后的第二天,华谊兄弟股价骤然跌停,当日市值蒸发逾40亿元。
《私人订制》上映之后遭遇到业内外几乎一边倒的恶评,这在冯小刚的导演生涯中前所未有。冯小刚借用王朔语言打造的冯式喜剧曾经改写了国产片票房惨淡的历史,也改写了中国电影单调乏味的语言表达体系。冯氏贺岁喜剧最打动人心的温情、对小人物的关怀在《私人订制》中却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对精英阶层的各种讽刺。虽然冯小刚竭力辩护称这是一部讽刺喜剧,但是没有人从这部喜剧里得到安慰。《私人订制》中没有一个角色值得同情,除了等级区别导致的立场不同,社会上层与下层本质上都是沆瀣一气。具有讽刺意义的是,片中公司的口号“成全别人,恶心自己”已然成为了此片最恰当的自嘲。
在当下“人人都是段子王”的微信微博网络时代,观众的口味已经大大不同。冯小刚曾经找准了上个时代的“笑点”,并因此带来了冯氏喜剧的成功。在内容为王的电影产业,兢兢业业都无法保证跟得上时代潮流,盲目自大更难以避免被时代淘汰的命运。冯小刚作品虽然此前并没有受到如此大规模的负面评价,但是其“圈钱”心态并非无迹可寻,《非诚勿扰2》就是一例。冯式喜剧凭借好故事与草根情怀曾经深得民心,现在的冯导却似乎迷失了创作立场,宣称“观众热衷爆米花喜剧我理解,但我无心伺候”。批评者认为,“当徐峥诚恳摸索喜剧片类型、一招一式都真正为观众‘定制’,当电视台的脱口秀主持人都坚持‘我们的段子必须是原创’;当越来越多的电影类型挑战视听极限时,冯小刚却落伍了。他低估了观众的欣赏水平,仍然抱着一种施舍的心态,觉得自己站起来跳一跳,身上掉下来的谷子就够观众吃个饱——结果只能发现,连地主家都没有余粮了。”无论创作者曾经多么成功,诚意的匮乏只会损耗自己的口碑最终丧失民心。《私人订制》所引发的市场反应及评论反应在中国电影的当下语境下具有反光镜的启示性意义。
四、《一代宗师》《狄仁杰之神都龙王》《毒战》《西游·降魔篇》《中国合伙人》:两岸合拍片渐成气候,整体质量提升巨大
自2003年CEPA签订后,香港电影人纷纷北上以合拍片加入了“华语电影”的建构与实践,却屡屡因为产业环境、文化差异等因素使得合拍片表现不如人意。但是2013年的中国电影市场上,以《一代宗师》《西游·降魔篇》《毒战》《狄仁杰之神都龙王》《中国合伙人》为代表的内地香港合拍片大放异彩。资深香港导演借合拍片之力强势回归,《一代宗师》《西游·降魔篇》《狄仁杰之神都龙王》从选材、创意到想象力主要是导演个人风格的延续。《毒战》则不仅发挥了杜琪峰导演擅长的警匪类型,而且把故事背景完全设置在中国内地却毫无违和感,由此开辟了国产警匪片的类型。《中国合伙人》则更进一步,陈可辛导演与来自内地的主创班底配合默契,打造了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中国梦”。以往内地演员在香港电影、香港导演的内地电影中水土不服的现象已经开始消逝,包括人才、题材和文化在内的两地电影资源的融合进一步升级,香港电影人在合拍片中重拾辉煌,两地合拍电影整体质量得到巨大提升。
王家卫是香港影坛的传奇,他的影片是充满技巧和幽雅的另类世界,他独特新奇的电影形式和强烈的个人化风格给华语电影史留下了许多经典。《一代宗师》是王家卫的首部功夫电影。电影以民国期间一代武学宗师叶问先生的传奇一生为主线,并对同时代“南北武林”多个门派宗师进行了全景式扫描刻画。电影结集了梁朝伟、章子怡、张震、赵本山、张晋、小沈阳、宋慧乔等两岸三地、海内外明星加盟。(www.xing528.com)
《一代宗师》被称为是“历时8年筹备,3年拍摄,几度神秘消失”的“大师之作”,筹拍摄制过程漫长而艰苦。为了拍好自己童年时代就怀有的武侠梦,王家卫花了3年时间踏上旅途遍访民间无数高手。王家卫是非常有名的“慢工出细活”,不仅对自己要求严格,真正开拍时对演员的要求也同样严格。梁朝伟在片头奉上的一场雨夜激战戏足足拍了30个通宵。赵本山在片中饰演了关东功夫高手丁连山,为了拍摄喝蛇羹汤的一个镜头,足足拍了有上百条,拍到后来“都不知道自己叫什么了”。为了饰演片中的北派八极拳宗师,张震开始拜师学习八极拳,无心插柳柳成荫,电影还没拍完却竟然拿下了全国八极拳比赛一等奖。片中浓墨重彩刻画的宫二扮演者章子怡凭借出彩表演获得了两岸三地9座影后奖杯。经过王家卫的精雕细琢和演员们的全力付出,《一代宗师》成为功夫史诗巨制似乎也顺理成章。
《一代宗师》拍出了大时代混乱中的江湖武林,和王家卫以往仅仅关乎情爱的作品相比,格局上升。王家卫把武术拍出了现代舞的美感。片中动作戏是硬桥硬马的实战场景,既不吊威亚玩特技,也不是常见的硬汉铁拳,追求的是“文戏武拍,武戏文做”的效果。功夫设计相当简省,影像诗学表达更加老成。大段内心独白、黑白色调运用、追寻武术最终意义的深奥台词等王家卫导演惯用的文艺手法依旧可见。
事实证明,《一代宗师》不仅是一部成功的合拍片和一部极具个人风格的王家卫作品,甚至也开拓了王家卫电影美学的新视野。2013年1月8日在内地上映之后口碑反响良好,在中国内地、中国香港和北美市场都收获了较高票房,其中内地票房近2.9亿元人民币,对于文艺电影而言是非常可喜的成绩。业内人士把众多奖项颁给了《一代宗师》,此片入围奥斯卡外语片9强、获得奥斯卡最佳摄影提名和最佳服装提名,获得了中国第29届金鸡奖一项大奖和两项提名、第50届台湾电影金马奖五项大奖和六项提名,并以14项提名12项获奖的成绩领跑2014年的第33届香港金像奖。
《西游·降魔篇》是一部古装神话电影,也是“喜剧之王”周星驰阔别5年的导演回归之作,周星驰身兼监制、编剧、导演。作为经典“无厘头喜剧”《大话西游》的“前传”,《西游·降魔篇》的故事设置在是一个妖魔横行的世界,当时的百姓苦不堪言,年轻的驱魔人玄奘以“舍小我,成大我”的大无畏精神,历尽艰难险阻,依次收服猪妖以及妖王之王孙悟空为徒,并用“大爱”将他们感化,而玄奘自己也终于领悟到了“大爱”的真意。为救天下苍生于水火,为赎还自己的罪恶,师徒四人义无反顾地踏上西行取经之路。
周星驰对《西游记》的故事一直非常偏爱。他试图把此片打造成一部属于中国人自己的超级大片。虽然3D效果并不出色,但是妖孽横行的西游世界延续了周星驰以往电影中奇谲瑰丽的视觉效果。周星驰的喜剧风格在这部影片中也得以延续,对从《功夫》到《大话西游》等早前电影中的桥段信手拈来,对蒙昧的批判以及悲悯情怀没有缺失,许多笑都是由悲中生发,故事内核背后隐秘的“周氏哲学”发人深省。
《西游·降魔篇》在2013年2月10日大年初一公映,票房势如破竹节节攀升,开画首日票房7685万元,最终斩获票房超过12亿元,成为华语电影史上票房第二高。票房大捷的原因有多个方面。首先,“西游”题材在国内人所周知,拥有极其庞大的受众基础,很多观众把此片当成一部贺岁档“合家欢”电影,全家出动一起去看电影。其次,周星驰虽然是香港导演,但是其金字招牌在内地拥趸无数,《西游·降魔篇》也确实没有辜负期待,证明了周星驰的一流水平和创作诚意。再者,文章、舒淇、黄渤等主演在内地拥有较高的票房号召力。而本片的3D视觉特效也是另外一个卖点。
《毒战》是香港导演杜琪峰在内地拍摄的第一部警匪片。故事讲述了毒枭蔡添明因一场意外车祸被津海市缉毒总队队长张雷发现,为求减刑,蔡添明供出下线广海市大毒枭黎振标。张雷决定以蔡为诱饵彻底打掉黎振标团伙,两地警察与贩毒团伙殊死搏斗,最终将一众毒贩绳之以法。《毒战》在警匪片的类型框架下,把一个错综复杂的人性故事讲述得淋漓尽致。
警匪片是香港电影中的主要类型之一,历史悠久并且产生了诸如《无间道》等在世界范围内有影响的经典作品,而杜琪峰就是警匪类型片导演中的佼佼者。相对来说,内地的警匪电影数量较少,也谈不上有警匪类型片,涉毒题材也往往被视为雷区。《毒战》整个故事之架构、内容之猎奇、尺度之大胆开辟了国内警匪片的先河。在《毒战》中,杜琪峰成功地把自己擅长的题材与内地人文环境结合在一起,延续了自己残酷黑暗的写实风格,也是内地警匪片中的一大突破。杜琪峰举重若轻地把许多人认为的不可能搬上了银幕,这无论对于内地电影产业还是对于香港电影类型,都是有意义的探索。
《毒战》本身是一部品质上佳的警匪类型片,作为合拍片又做足细节无可挑剔。首先,与以往合拍片“把内地装进港片”的做法完全相反,杜琪峰并没有简单地把内地元素移植到一个香港故事里,而是使用香港的创作团队就内地背景制作一个故事,同时又弱化了地理背景。《毒战》并不以特定地方为拍摄背景,只是出现了医院、仓库、酒店、公路、铁路、码头、舞厅、学校等具体场景,这些场景换到哪个国家都没有文化上的隔阂。因此,此片关乎的是人性及其黑暗面而非国别地区。另外,电影使用国语配音更适合内地观众。此外,毒贩最终被绳之以法,这种结尾符合国内相关题材的惯例做法。众多评论认为,《毒战》为合拍片开辟了一条新的生路。
《毒战》作为合拍片的成功不仅归功于杜琪峰导演。与杜琪峰的银河映像公司合作此片的海润影视制作有限公司是目前内地最大的民营影视制作公司,曾经出品过畅销的缉毒题材电视剧《永不瞑目》和《玉观音》。所以海润熟悉内地社会、市场以及涉毒题材的政策边界,这为《毒战》的成功打下了可靠的基础。《毒战》于2013年4月2日上映后口碑票房双红,国内最终收获票房近1.5亿元。不仅在华语地区口碑很高,也在其他国家地区得到了很高的评价,获得了诸多奖项提名。
《狄仁杰之神都龙王》是由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出品、香港著名导演徐克执导的3D悬疑古装动作电影,为徐克导演“狄仁杰”系列电影的第二部。电影讲述的是年轻的狄仁杰前往神都洛阳的大理寺报到任职,卷入水怪劫掳案,花魁银睿姬昔日情郎元稹成了破案的关键。狄仁杰协同沙陀、尉迟共同追查,不想城中皇族十之八九已身中蛊毒,面临毁家灭族的危险,狄仁杰最终救众人于危难之中。
“技术狂人”徐克在此片中呈现出的创新力令人惊叹,他对现代影像技术的极致追求在《神都龙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徐克团队作为中国电影特技的领先者和开拓者,在《神都龙王》中首次尝试了水下3D摄影,片中多次出现了水下打斗、穿行的镜头,展现了一个奇谲瑰丽的想象世界。相对于2010年徐克执导的《狄仁杰之通天帝国》,《神都龙王》的整体视觉效果得到了全方位的升级,不仅具备了国外同类影片的那种高质量的特效观感,在展现功夫电影所特有的细节方面也做到了灵动飘逸与厚重感并存。加之虚拟场面的不断插入、恢宏的气势和凌厉的风格,无不给人一种酣畅淋漓的观影快感。《神都龙王》在特效、场面掌控上目前已经是国内的最高水平,达到了电影技术层面上的新高度。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电影最后的花絮部分展示了徐克构思的13幅场景效果图,美轮美奂的设计不知道花费了徐克多少心血,令观者感慨不已。徐克在把技术做到极致的同时,也兼顾到了剧情。在叙事方面,《神都龙王》走的是最传统的武侠叙事套路。故事整体上节奏紧凑、情节环环相扣。
该片于2013年9月28日在内地上映后,掀起了国庆档的观影热潮。较好的口碑效应使该片在第二周的票房收入成倍上涨,高达3.46亿元。最后斩获票房超过6亿元,也为日渐式微的武侠电影开创了新的发展前景。另外值得关注的是,2013年 10月21日华谊宣布自降《神都龙王》的分账比例:片方30%/院线70%,一改片方与院线43%:57%的行规。在影片公映的不同时期实行不同的分账比例是成熟的行业做法。虽然此举对《神都龙王》的票房收入影响并不大,但是对于行业规则良性建设的意义巨大。
身为合拍片,《一代宗师》《狄仁杰之神都龙王》《毒战》《西游·降魔篇》延续了香港导演最擅长的类型,但是故事的内容却并不是内地的现实题材。相比之下,《中国合伙人》则弥补了这个空白,是一部取材于并真实反映了内地现实的合拍电影。《中国合伙人》是香港导演陈可辛第一部将故事聚焦于内地现实题材的影片,讲述了从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的大时代下,三个年轻人从学生年代相遇、相识,拥有同样的梦想至一起打拼事业,共同创办英语培训学校,最后功成名就实现梦想的励志故事。本片以国内英语教育机构“新东方”的创业故事为原型,用青春视角将梦想、友谊、爱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既不失青春活力,又不乏真诚励志。“土鳖”“愤青”“海龟”的人物设置、大幅度时间跨度、个人梦想与国家梦想的对接、一代创业者成长历程的浓缩,赋予了本片宏大的时代意义。
陈可辛是一个具有深厚人文气息的导演,在合拍片领域探索数年之后,凭借《中国合伙人》回归到熟悉的领域。陈可辛一直执着表现“人对梦想的追寻”,同时他非常善于讲述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故事。而导演对于影片节奏、人物内心情感的刻画和情节的把握,都展现出了一个成熟导演驾轻就熟的控制力。
《中国合伙人》紧跟在《致青春》之后上映,共同为上半年的国内影市掀起了一股巨大的青春怀旧热潮,“中国梦”成为贯穿整年的文化议题。不同之处在于,《致青春》讲述的是80后的青春故事,而《中国合伙人》更是关于70后的青春、爱情与奋斗历程。《中国合伙人》所表达出的价值理念引发了争议。支持者认为此片较为真实地反映了那一代人的时代背景、青春故事和创业历程,是一部有青春、有梦想、有友谊、有奋斗的励志电影。批评者则认为此片以成败论英雄的惯性思维是在贩卖市侩成功学的价值观,影片为当代成功者立传,并且意图把片中人物当作中国成功人士的集体缩影,因此很难去表现人性的丰富和复杂。影片中的角色们摆脱了困境获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这固然激励人心,但是影片戛然停止于此,世俗的成功成为他们最大的资本,他们的人生因此达到圆满,似乎再无其他更重要的价值值得追求,这使此片的思想和艺术价值大打折扣。与《中国合伙人》形成对比的是打动了世界各地无数读者和观众的《了不起的盖茨比》,故事中的男主角也有一个精彩的奋斗故事,然而作者浓墨重彩描述的是他对于爱情的苦苦追求,甚至其他配角也都显示了人性的复杂。两相比较,高下立现。
虽然如此,《中国合伙人》仍然是一部难得一见的讲述大时代故事的情怀佳作。上映之后,凭借接地气的故事、简洁的叙事、明晰的情节、感人的音乐和励志的正能量,引起了观众的极大共鸣,口碑大好,上映第二周票房翻番,最后获得了约5.4亿元的高票房,成为上半年影市的又一部惊喜之作。
五、《被解救的姜戈》《怪兽大学》《悲惨世界》《地心引力》:进口分账片带来的另外启示
《被解救的姜戈》是好莱坞“鬼才”导演昆汀·塔伦蒂诺2012年执导的一部电影,也是昆汀首部进入大陆市场的电影。故事讲述的是德国医生金·舒尔茨将黑奴姜戈从奴隶贩子手里解救,让其重获自由,并且帮助其解救依然为奴隶的妻子的故事。舒尔茨实则是要把姜戈培养成赏金猎人,为其缉拿各种通缉犯以换取报酬。昆汀导演以黑色幽默和暴力美学的风格独树一帜,《被解救的姜戈》延续了其一贯风格,在北美市场口碑票房飘红,并且是2013年第58届奥斯卡的获奖影片。
《被解救的姜戈》在美国被评定为R级(17岁以下必须由父母或监护人陪同才能观看)电影。原版镜头语言具有浓烈的昆汀风格:暴力美学、血腥镜头、大尺度的裸露、脏话等。这些与中国内地现行的电影审查制度有着明显的背离。昆汀·塔伦蒂诺一再表示自己对中国市场的重视,亲自操刀剪辑调整了中国版本。确定正式引进国内市场后,此片被誉为“十年来最大尺度进口片”。但是“尺度最大的引进片”成为媒体报道的重心,大量的衍生话题开始发酵,无意中给这部电影扣上了一顶沉重的帽子。
2013年4月11日《被解救的姜戈》正式上映,令人始料未及的是,上映仅一分钟后就被紧急叫停。“停映事件”引发了国内外热议,又一次把审查制度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一部影片上映之后被强行下架,观众被迫退场退票,这种生硬的做法不仅干扰了影院的正常经营,而且缺乏对市场和观众的基本尊重。对于《姜戈》片方来说,临时被撤片遭遇的不仅仅是首日的票房损失,在院线和影院的放映成本、人工费用上也承受了一定程度的损失。中国电影需要新鲜血液,需要不断完善,也需要聆听电影人及观众呼声,电影审查或许有其现实困境,但不应该以任何借口阻碍相关探索和尝试。
《姜戈》修改完毕后于5月12日复映,与之前的遭撤映的版本相比缩短了近2分钟,比原版更少了3分钟,“阉割”版姜戈已然失去了昆汀·塔伦蒂诺的作者风格。虽然得以重映,票房表现却元气大伤,最终这部全球票房高达4.21亿美元的好莱坞大片,在中国内地仅仅获得了1700多万元人民币票房,成为2013年票房最差的好莱坞进口分账片。
《怪兽大学》是2013年由皮克斯动画工作室制作、迪士尼影业出品的动画片。作为动画片《怪兽电力公司》(2001)的前传,《怪兽大学》回溯到两位主角毛怪与大眼仔的大学时光,讲述了他们从死对头变成好朋友的冒险经历。作为一部“校园生活动画大片”,本片充满欢笑与正能量,其追梦的励志主题引发了许多观众共鸣,被称为是学生族“新学期返校前必看之作”。2013年8月23号《怪兽大学》以特种分账片身份内地上映,截至9月1号票房已经达到近1.8亿元人民币。学生开学致使该片在第三周票房大幅下跌,不过最终票房仍然高达2.1亿元人民币,是皮克斯电影在内地的最好成绩。
皮克斯动画工作室自成立以来,曾经数次获得奥斯卡大奖,在业内一直保持着技术水平的领先地位,以至于从某种意义上说,皮克斯三个字被认为是精良画质的代名词。《怪兽大学》的艺术品质又一次证明了皮克斯的技术实力和艺术创意。《怪兽大学》是皮克斯公司首次采用最新全局照明术的一部动画影片。在《怪兽大学》中,皮克斯将全局照明技术的渲染能力加大并伴以光线追踪系统,场景的光线变得极为复杂,画面也更具表现力。整体来看,《怪兽大学》画面精美,配色优美绚丽,CG技术更加炉火纯青,就连动物毛发的柔软度都因角色不同而有细微差别,使观者得到了巨大的观感享受。从内容上来看,《怪兽大学》是真正意义上的“全年龄段影片”,无论哪个阶段的观众群都会从中受到感染。在欢乐的背后,此片不着痕迹地讲述着勤奋、努力、坚持等正面品质的意义,恰到好处地艺术化处理又避免了说教的俗套形式。技术形式及艺术内容在《怪兽大学》中的完美统一值得中国电影同行深入研究及探索。
《地心引力》是2013岁末进入国内市场的一部好莱坞科幻大片。此片从2013年8月28日在威尼斯影展首度放映开始,就受到了媒体与电影人的一致赞誉,流传最广的要数《阿凡达》导演詹姆斯·卡梅隆的话,他称之为“有史以来最好的太空题材影片”。2013年10月4日在北美上映后,被称为“年度科幻神作”的《地心引力》以很快就被引进至国内市场。
《地心引力》的轰动效应主要在于特效电影制作领域,因为它将电影拍摄科技提高到了一个新高度,在视效和3D科技方面也开创了先河,将CGI技术和真人拍摄完美地结合。并且通过LED特效光盒的架设,同时配合电影机器人,将航天电影中的零重力场景完美地展现在观众眼前。因为《地心引力》美誉在前,国内的科幻影迷对引进此片的期待值非常高。上映首周不负众望,以2.2亿元票房引爆市场。
《地心引力》的故事情节极其简单,讲述了一个在地球空间站工作的两名男宇航员和一个女宇航员出舱进行器械维修时,遭遇太空碎片袭击导致飞船爆炸事故的故事。由于其他同行全部丧生,所以这部在太空领域内的“密闭空间”式电影人物极少,几乎只有桑德拉·布洛克是主演,她将独自面对宇宙的无垠和人类的孤独。《地心引力》极简的故事包含了充沛的情感和极大的张力,把“独自一人绝境求生”故事中的所有情感力量都挖掘了出来并无限放大。需要指出的是,简单的故事使得影片的主题无法往更深处开掘,造成了故事的单调和主题的单薄,这对于习惯了看故事的观众来说是个实际的障碍。电影在国内上映后期的票房表现示弱,最终获得了4.3亿元票房,成为2013年分账片票房冠军。
从全世界范围来看,类似于《地心引力》这种高端的科幻电影类型目前看来仍然是好莱坞一家独大,科幻类型也一向是国产电影的短板。看到差距的同时,也无须妄自菲薄,中国电影人仍需努力。
2013年有两部英国电影作为普通分账片被引进至中国电影市场,《悲惨世界》是其中之一。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1862年发表的这部世界经典长篇小说已经19次被拍成电影,还有4部电视剧。这一版本的《悲惨世界》改编自同名音乐剧,电影由音乐剧版制作人卡梅隆-麦金托什的同名公司出品。从技术层面上看,相对音乐剧这一艺术表现形式,电影在时间、空间上能做到更大的发挥与扩展。
作为一部纯音乐剧电影,这一版本《悲惨世界》的最大特点是没有一句对白,也是此片的最大创新,因此它极大地不同于《芝加哥》《歌剧魅影》《音乐之声》等经典好莱坞音乐电影。此片还聚集名著、明星、名导于一身,在欧美上映后又获得第85届奥斯卡的三项大奖。哪怕在这种背景之下进入中国,业内起初也并不看好它的市场潜力。主要在于中国大部分观众对音乐剧类型并不熟悉。国内近年来能与音乐剧电影靠上边的仅有陈可辛的《如果·爱》,再早一点的回忆也许只能追溯到半个世纪前的《刘三姐》。这种无法配音的高雅音乐剧需要观众有足够的教育程度,对于普通观众的理解接受造成了一定困难。加之类似的奥斯卡获奖文艺电影在国内票房并不高,如《安娜-卡列尼娜》1280万元,《国王的演讲》615万元,《艺术家》400多万元,《雨果》2110万元,《一次别离》428万元,所以对《悲惨世界》的市场期待并不高。然而事实证明国内还是有一部分观众能够消化得了这类作品。当此片以6200万元国内票房的成绩收官并创下内地歌舞音乐剧电影的票房纪录时,已经超出了业内人士的期待值。
对于《悲惨世界》这样富有人文精神的作品,艺术价值的考量要重于市场价值。《悲惨世界》中人物对善与正义的毕生追求,具有跨越地域时空的永恒魅力,不仅对于培育观众的审美品位也起到良好的作用,也对国产电影的类型创作具有启发性。
2013年被称为中国电影类型片元年。一大批爱情喜剧、青春怀旧片、警匪片、西部公路片等中小成本电影填补了国产电影类型上的空白,不仅具备成熟的类型范式,而且凭借扎实的剧本故事、富于吸引力的演员阵容以及精良的制作水准获得了本土观众的认可。随着中国电影产业化发展,中国电影类型化是必经之路,2013年则是见证类型走向丰富多元的一年。
电影创作人才新人辈出令人振奋。以徐峥、滕华涛、宁浩、非行、薛晓路、赵薇为代表的出生于70年代的青年导演大批崛起,成为了2013年电影市场的主力军。郭敬明、郝杰(《美姐》)、刘娟(《初恋未满》)、孙渤涵(《一座城池》)等“80后”导演也已经初露峥嵘。电影新兴力量的出现既得益于当下市场和文化大环境的利好态势和各种人才扶植和青年基金计划,又有诸多社会和文化消费的深层内因。值得肯定的是,他们富有创新意识,关注当下主流观众群体的娱乐诉求,成为中国电影极其重要的后来者。对电影艺术的敬畏之心和对观众平视之态度,无论是年轻新导演还是大牌老导演同样适用。
“中国式大片”热潮已经走过十年,在2013年归于冷静。以投资过亿元算为大片的话,2013年的国产大片只有《西游·降魔篇》《一代宗师》《狄仁杰之神都龙王》《富春山居图》。中小成本电影成为2013年中国市场上的绝对主角,屡屡创下票房奇迹,投资回报率令大片黯然失色。这是电影市场资源配置良性发展的又一个证明,因为成熟的市场需要一大批中型商业片作为中流砥柱。中等成本电影的成功突围不仅为国产片打了一剂强心针,也促使业内重新思考电影投资的偏向。
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蓬勃发展,市场细分已然势在必行。例如一线城市和二三线城市在《悲惨世界》《无人区》等强烈风格化电影上的接受能力明显不同;而《小时代》《北京遇上西雅图》的商业成功则又一次证明了把握准营销对象的必要性。观众年轻化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小时代》的案例充分证明了90后所具有的巨大市场潜力。如何满足不同群体的观影需求、培养观影品位是重要的课题。
合拍片还在摸索实验的路上,但是内地香港合拍片在2013年集体发力显示出香港电影创作者北上后的市场应变能力。内地与香港合拍片逐渐找到了合适的方向,曾经创造了华语电影辉煌的香港电影人在保证自身风格的同时也用赢得了业内外的赞誉。
撰稿:王平 2012级博士研究生
指导老师:王宜文 教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