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片名:泰坦尼克号
英文片名:Titanic
制片地区:美国
类型:剧情/爱情/灾难
时长:194分钟
影片规格:70毫米胶片宽银幕
投资:1997年二维版制作经费2亿美元,2012年3D版转制经费1800万美元
制作公司: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Twentieth Century Fox Film Corporation),派拉蒙影业公司(Paramount Pictures Corporation)
发行公司:
国内发行方:
中国电影集团公司
国际发行方:
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Twentieth Century Fox Film Corporation)
派拉蒙影业公司(Paramount Pictures Corporation)
主创人员:
编剧: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
摄影师:拉塞尔·卡朋特(Russell Carpenter)
剪辑:康拉德·巴夫(Conrad Buff)、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理查德·A·哈里斯(Richard A.Harris)
副导演:Brian Backman、T. C.Badalato、Kathleen'Bo' Bobak、Craig Cameron、Giselle Gurza、A.Hugo Gutierrez Cuellar、Jacinta Hayne、Mandy Ketcheson、Josh McLaglen、Toby Pease、史蒂文·奎里(Steven Quale)、Kristie Sills、Joaquin Silva、塞巴斯蒂安·西尔瓦(Sebastian Silva)、Jonathan Southard、Derek J. Filiatrault
选角导演:玛利·费恩(Mali Finn)
美术设计:马丁·莱英(Martin Laing)、查尔斯·杜怀特·李(Charles Dwight Lee)
布景师:迈克尔·福特(Michael Ford)
服装设计:黛博拉·琳恩·斯科特(Deborah Lynn Scott)
视觉特效:Craig Barron、Mat Beck、Dave Carson、Richard E. Hollander、Kenneth Jones、罗伯特·莱加托(Robert Legato)、Van Ling、Jerry Pooler、罗伯特·斯科塔克(Robert Skotak)、Bill Kent
主演: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Leonardo DiCaprio)、凯特·温丝莱特(Kate Winslet)、格劳瑞亚·斯图尔特(Gloria Stuart)、比利·赞恩(Billy Zane)等
开拍时间:1996年7月
上映时间:2012年4月10日
上映天数:55天
上映票房:93403万元人民币
观影人次:2203.99万
影片简介:
《泰坦尼克号》取材于真实的历史事件,1912年4月 15日,当时世界上最大最豪华的客轮,满载着1316名乘客和891名船员的“泰坦尼克号”在处女航中与冰山相撞沉没,1500多人罹难,这场海难被认为是20世纪人间十大灾难之一。1997年,美国著名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将这一事件搬上银幕,整部影片的筹备和拍摄过程长达5年,总投资达到了2亿美元,成为当时世界上有史以来耗资最为巨大的影片。本片用逼真的布景和电影特效,重现了昔日泰坦尼克号的雄姿和触冰沉没的悲惨一幕,讲述了船上一对年轻恋人凄美的爱情与生死离别,感人至深。本片1997年上映后便在全球席卷18.35亿美元票房,在中国更是夺得创纪录的3.6亿人民币的票房收入。2012年,在泰坦尼克号沉没100周年之际,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耗资1800万美元将这部经典影片转制成3D版,再次在全球引发热潮,尤其是在中国,竟创下了近10亿元人民币的票房收入,几乎占到了《泰坦尼克号》3D版全球收入3.44亿美元的一半。至此,《泰坦尼克号》跨越15年的两次上映,在全球共获得21.79亿美元的总票房,成为有史以来最卖座的电影之一。
主要获奖情况:
1998年第70届美国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摄影、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服装设计、最佳音响、最佳电影剪辑、最佳音效剪辑、最佳视觉效果、最佳原创歌曲、最佳配乐
1998年第55届美国金球奖剧情类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原创歌曲、最佳电影配乐
注:资料综合整理自时光网(http://movie.mtime.com/11925/details.html#menu)、中国电影报官方微博(http://weibo.com/u/2304129841)、艺恩咨询(http://www.entgroup.cn/)等电影垂直网站或网页,上映票房及观影人次数据由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电影局提供。
《泰坦尼克号》3D版单片分析报告
《泰坦尼克号》作为1997年初次上映的一部经典之作,曾取得了18亿美元票房的骄人战绩,并夺得了包括11项奥斯卡金像奖在内的众多荣誉,其艺术水准和市场收益均获得空前成功。而本片导演詹姆斯·卡梅隆2009年的作品《阿凡达》,以其高超的电影特效、绚烂的视觉体验、逼真的3D效果更在全球创造了高达27亿美元的票房神话。詹姆斯·卡梅隆和其3D电影制作团队在全球范围内赢得了巨大的口碑,已然成为了世界电影界的模范和旗帜。2012年是泰坦尼克号客轮沉没100周年,詹姆斯·卡梅隆亲自带队,历时60周,花费1800万美元,让这部经典影片以3D电影的姿态重见天日。《泰坦尼克号》3D版的三维画面效果极佳,这种转制模式的成功,颠覆了以往3D电影制作的方式,或许会开创并引领一个新的电影创作模式。《泰坦尼克号》3D版在全球上映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在基本与美国同步上映的情况下,中国内地市场的票房绝对值居然远远高过北美市场。《泰坦尼克号》压倒同期上映的其他影片,再度成为话题之作。”[165]《泰坦尼克号》作为一部经典影片,其艺术水准毋庸置疑,而其3D版的再次成功,值得我们从3D转制技术、投资宣发以及社会影响等多个层面对其进行探索和分析。
一、视听语言及3D转制技术分析
2012年《泰坦尼克号》3D版,在未对原始影片的演员、情节、场景等做出任何改变的情况下,仅仅通过高科技手段将二维画面转制成三维画面重新放映,便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种成功一方面是恰如其时的营销的胜利,另一方面更是一种技术的胜利。《泰坦尼克号》带来了新的3D电影制作模式标准和范式,必将在世界电影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笔。在此,笔者将从3D转制的角度出发,对本片的视听语言及制作技术做出分析。
(一)3D转制技术的缘起与潮流
2010年詹姆斯·卡梅隆的3D影片《阿凡达》在全球获得了空前的成功,27亿美元的票房神话使全世界都陷入到对3D电影的美好期待与狂欢中。从各大电影节中3D电影的华丽表现到各地院线3D放映设备的爆炸式增长,电影市场已经彻底进入到为3D所疯狂的时代。近几年来,不仅用3D技术拍摄的影片纷至沓来,很多经典老片也通过3D转制的手段重获新生,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如1994年曾创下美国电影史上动画电影最佳票房的《狮子王》,通过3D转制技术以超过1亿美元的票房收入获得同期北美票房冠军,类似情况也发生在《星球大战前传Ⅰ:幽灵的威胁》3D转制版身上,甚至中国60年代的经典动画片《大闹天宫》,也通过3D转制的方式重新呈现在观众面前。不仅如此,还有更多的经典老片如《终结者》系列、《指环王》系列《斯巴达三百勇士》《壮志凌云》《侏罗纪公园》等加入到了3D转制的“排队”之中。在动画片领域,迪士尼旗下的《海底总动员》《美女与野兽》《怪物总动员》《小美人鱼》等影片以及中国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猪八戒吃西瓜》《熊猫百货商店》《神笔马良》也计划通过转制以3D电影的面貌重新进入影院。[166]可以说,《泰坦尼克号》3D版的上映,正处在一股3D电影盛行、3D转制技术方兴未艾的浪潮之中。詹姆斯·卡梅隆团队所拥有的高端技术以及电影市场对3D电影所积蓄的热情和人气,为《泰坦尼克号》3D版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精雕细琢的3D转制过程
以《阿凡达》为代表的3D电影是一种从前期拍摄就开始的一次成型的原装3D影片,而《泰坦尼克号》3D版则是以二维画面为基础,用高科技手段转换制作的“高仿版”3D影片,詹姆斯·卡梅隆自己称之为“2.99D”。虽然是“高仿”的转制版3D影片,《泰坦尼克号》3D版的画面表现却异常出色,其出众的画面效果征服了观众,获得了业界的广泛称赞。《泰坦尼克号》的3D转制过程可谓是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为了能够将《泰坦尼克号》用三维方式完美地呈现出来,詹姆斯·卡梅隆自2009年初开始就联系了七家影视转制公司进行二维到三维的转制尝试。卡梅隆对转制的3D效果要求异常严格,由于三维转制技术在业界尚处于探索阶段,水平也十分有限,他非常希望《泰坦尼克号》3D版能够为今后的转制技术形成行业标准。在经过严格的测试和筛选后,詹姆斯·卡梅隆选择了在业界久负盛名的Stereo D公司承担《泰坦尼克号》3D版的主要转制工作。
目前业界流行的三维转制技术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借助于计算机程序,自动生成的方式。这种方法不需要太多的人工,耗时也较短,一般一部影片只需要数周就可完成。但是这种方法生成的3D影片空间感非常受限,甚至会出现大量的片状空间效果,质量较差。第二种是在人为创建深度通道的基础上转制3D,这种方法依靠较多的人工参与环节,转制过程可以进行有效的人为控制,效果也较为出众。“其主要流程是利用景深通道来进行程序化的空间自动计算、景深、抠像、分层、创建立体相机、生成立体影像。”[167]为了达到最理想的效果,《泰坦尼克号》3D版的转制过程更多的是采用第二种方法。詹姆斯·卡梅隆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他用三维摄影机拍摄过很多成功的3D影片,他要求转制后的《泰坦尼克号》也必须达到如三维摄影机一次成型的3D影片的画面效果,这使得这一转制过程异常艰辛、复杂。由于1997年的《泰坦尼克号》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数字母带,转制过程的最初步骤是首先对原版影片进行降噪和数字化修复,使影片画质看起来有如新拍影片一样完美。为了让影片中的每一帧画面中的每个人物和每件物体都具有三维景深效果,詹姆斯·卡梅隆和Stereo D公司的总裁威廉·薛拉克通力合作,组织了多达300人的数字图像处理团队,耗时60周,75万个工时,对295000帧画面的每个角色和物体的轮廓重新定位,调整焦点和景深,进行三维化再创造。由于3D影片与观众的关系更为亲密,转制的瑕疵极容易被观众所察觉,因此对细节质量要求极高,尤其是对于特写镜头,每一帧画面上的每一张面孔都要单独进行立体建模。整个制作过程必须细致入微、精益求精,这一海量的繁杂工作被形容为“像是用指甲刀修剪草坪(Like mowing your lawn with a toenail clipper)”[168]。詹姆斯·卡梅隆将《泰坦尼克号》视作自己的孩子一般,每个步骤他都亲身参与,亲自把关,高超的技术手段和细致认真的工作态度使得《泰坦尼克号》3D版的画面效果远优于其他3D转制影片,获得了观众的认可和市场的成功。
(三)3D转制技术的优势与不足(www.xing528.com)
作为一部3D转制的电影,《泰坦尼克号》在票房上无疑是成功的,相比1800万美元的制作成本,仅中国市场的近10亿元人民币的票房收入就使其获得了900%的溢价收益。相对低廉的成本、不错的视觉效果,使得很多二维影片都可以借此赶上3D电影热潮的顺风车,这无疑是3D转换技术最吸引电影制作公司的一个重要方面。不过目前的三维转制技术还不是非常成熟,转换效果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对此北京电影学院的李全胜在技术角度对当前的3D电影转制技术做出了比较分析(见图1)。
图1 CG/3D影片、立体拍摄影片、2D转制3D影片制作特点分析[169]
而中国电影博物馆的现场观众调查,也显示有相当多的观众感到《泰坦尼克号》转制的3D效果低于预期(见图2)。
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二维电影和三维电影所采用的不同的拍摄技巧带来的。不同于《阿凡达》为代表的使用3D摄影机拍摄的原生三维影片,《泰坦尼克号》采用传统的二维摄影机拍摄而成,在拍摄时往往采用长焦配合大光圈的方式来虚化背景以突出主体,然而这些虚化的背景在进行三维转制时却很难获得清晰的立体分层。虽然一些人物形象和物体可以依靠当初在绿幕前拍摄的素材或计算机合成的原始数字素材较为轻松地获取,但实际拍摄的模糊背景却只能通过日常经验确定其立体层次关系,并通过手绘修补甚至重制的方式进行处理。而如果对背景进行全面重制,无疑会大大增加成本和工作量。对于这一点,詹姆斯·卡梅隆也无可奈何,在现有技术条件和成本要求下,只能在虚化的背景中,通过进一步强调人物的突出感来最大限度地在2D美学和3D美学中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关系。但这种微妙的平衡,依旧会使很多观众感到3D效果没有达到最理想的状态。我们看到《泰坦尼克号》3D版的很多背景也是较为模糊的,这显然与3D影片通过“绝对景深”而非虚化背景来实现主体突出的精髓是违背的。这种2D影片和3D转制影片在美学上的悖论可以说是3D转制电影的顽疾,这种先天不足带来的缺憾造成了很多抱有投机心理、不愿投入足够人力物力的低成本3D转制影片在画面效果上的惨不忍睹。正如索亚斌所言:“缺乏专业精神,技术再发达,艺术也难以从中获益,反倒容易深受其累。”[170]当然《泰坦尼克号》3D版凭借巨大的投入和精益求精的态度,其3D转制效果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不错的程度,或许卡梅隆自己所称的“2.99D”是对其做出的一个虽略带夸张但也较为公允的评价。《泰坦尼克号》3D版为今后的3D转制电影树立了一个行业标准和榜样,卡梅隆及其团队对科技对艺术的认真态度和所做出的努力与成就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尊重的。
图2 《泰坦尼克号》3D版3D效果与预期比较[171]
二、影片投资宣发分析
(一)融资分析
影片《泰坦尼克号》的融资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97年二维版本的制作过程,第二个阶段是2012年3D版本的转制过程。对于《泰坦尼克号》的拍摄想法早在1991年就已经在詹姆斯·卡梅隆脑海中形成了,当时的他在完成《终结者2》的拍摄后,偶然看到了1958年以“泰坦尼克号”沉没为故事背景的影片《冰海沉船》的录像带,萌生了用爱情的主题将这一历史上最大的海难重新演绎的想法。在制作了无比详细的拍摄计划表之后,詹姆斯·卡梅隆获得了20世纪福克斯公司先期提供的50万美元的资金,用于对泰坦尼克号的沉没残骸进行实地勘探,并拍出了大约15分钟的画面。接着,詹姆斯·卡梅隆从与其合作过的《终结者2》《真实的谎言》《异形2》等团队中挑选精英人才组成《泰坦尼克号》的核心制作团队,开始了对这一旷世巨作的正式摄制。对于这一影片,20世纪福克斯公司共提供了1.4亿美元的投资预算。然而本片的制作过程异常艰辛,场景的搭建、复杂现场的拍摄、各种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等耗资巨大,最终的制作经费将远远超支。经过与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协商,派拉蒙影业公司紧急注资6000万美元以完成拍摄。严重超支和不断延长的制作时间,带给詹姆斯·卡梅隆巨大的压力,为了让影片顺利上映,詹姆斯·卡梅隆甚至自愿向高层签字让出自己作为导演以及制片人应得报酬的一部分以及盈利额的部分提成,只拿剧本报酬100万美金。最终《泰坦尼克号》的制作经费达到了2亿美元,成为了当时有史以来投资最大的影片。《泰坦尼克号》融资的第二个阶段是2012年3D版本的转制过程,从2009年初开始,詹姆斯·卡梅隆共联系了多达七家影视转制公司进行影片的转制实验,最后决定主要由Stereo D、Venture 3D和Digikore VFX三家公司进行整部影片的转制工作。转制过程异常复杂繁重,300人的数字图像处理团队花费了整整60周的时间完成了整个工作,20世纪福克斯公司为此投入了1800万美元的制作经费。
(二)营销分析
《泰坦尼克号》3D版在中国获得了近10亿元人民币的票房收入,几乎占到了其全球票房的一半。为什么这样一部转制影片能够在中国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就?除去影片过硬的品质之外,成功的营销功不可没。在《泰坦尼克号》3D版上映之前,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曾经致意中国观众,希望1998年在电影院看过这部电影的人能够重新走进电影院,领略3D效果带来的全新体验,也希望没有看过大银幕《泰坦尼克号》的人这次能够在电影院中领略这一经典带来的震撼和感动。《泰坦尼克号》3D版的营销团队,正是依托于对看过和没看过这两种人群设置不同的营销方法。同时,从整体上来一改往日好莱坞商业电影高费用、硬广告、讲究整合营销使用信息轰炸的高调营销方式,采用了低度营销策略,完成了《泰坦尼克号》3D版的成功推广。
1.对老观众怀旧心理的情感营销
“15年前陪你看《泰坦尼克号》的人在哪里呢?”这句《泰坦尼克号》3D版的宣传语,击中了中国影迷的怀旧情怀。“《泰坦尼克号》3D版在传播过程中主要以‘70末’‘80初’这一年龄段的受众为传播对象,这部分受众在1997年电影首映时就已经成为电影的主要受众或者至少经历了1997年‘铁达尼’(本片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译名)热潮,对影片的影响力有深刻的印象。”[172]这些“老观众”经过了15年岁月的磨砺,大都已步入中年,他们经过了生活和情感的阅历,少了一份年少时期的轻狂,多了一份对情感的成熟和对生活的感悟。但年轻时这部电影曾经带给他们的震撼的画面、凄美的爱情、动人的音乐,它所蕴含的人性的光辉和情感的救赎,它所给予他们的那份刻骨铭心的感动却成为了镌刻在整整一代人心底的集体回忆。当年电影中同样年轻的杰克和露丝,就像一对老朋友一样,唤起了这代人对于年少时代的美好记忆。《泰坦尼克号》3D版的营销团队正是紧紧抓住这一代影迷心中对这部影片的美好情愫,展开了情感攻势。借助于新媒体平台,“15年前陪你看《泰坦尼克号》的人在哪里呢?”这句宣传语,在微博、微信和各种社交网络平台上广为传播,创造了大量相关的话题与讨论,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和参与度。相比1998年主要依赖电视和报纸的营销模式,2012年3D版的《泰坦尼克号》获得了更为广泛和深入的传播效果。根据中国电影博物馆的调查统计,有多达72.6%的电影观众是借助于网络获取了影片的信息(见图3)。
图3 观众获取《泰坦尼克号》3D版影片途径分析[173]
与此同时,《泰坦尼克号》3D版的营销团队在影片海报、预告片等诸多方面均针对观众的怀旧心理展开攻势。如《泰坦尼克号》3D版的预告海报,与1997年版强调男女主人公在巨轮背景下拥抱在一起的甜蜜画面不同,由于观众对于本片的情节与结局已经非常熟悉,因此本版的预告海报中,以杰克和露丝在冰海中的生死离别作为表现重点,“14年前的宣传海报要突出的是巨轮和爱情,而14年后重点则放在了灾难中的爱情这一主题上。”[174]这最大限度地激发起观众对悲情结局情感共鸣,呼唤出一种对逝去的爱情和生命的怀旧之情。在预告片方面,1998版以露丝所戴的海洋之心钻石作为叙事线索,将大体情节陈列出来。而2012的3D版预告片则处处透着一股怀旧的情怀,如其字幕所示:“全世界最受喜爱并广为传颂的电影,重返大银幕,全新3D,磅礴呈献,金奖大导演詹姆斯·卡梅隆,《阿凡达》之后,重释永恒史诗爱情。2012年4月,踏上航程,坠入爱河,重返泰坦尼克号,感受前所未有的震撼体验。”以上这些营销策略,无疑使1998年在电影院看过《泰坦尼克号》的中国观众产生了难以抵御的重温经典的冲动,他们不只是去看这样一部影片,更重要的是去怀旧和回忆。70后80初这一代人已经成为了当代中国社会的中坚力量,具有较高的消费能力,无疑成为拉高本片票房收入的重要群体。
2.影片的经典性和新技术对新观众的号召
而对于当年没有看过或看过但印象不够深刻的80后和90后群体,詹姆斯·卡梅隆导演本身的号召力,以及本片自身具有的经典性和全新出众的3D呈现效果,这些就已经足够了。这部影片创造的票房奇迹、夺得11项奥斯卡金奖、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和凯特·温丝莱特两位巨星、出自《阿凡达》导演之手的传世之作,每一个理由都使人燃起观看的欲望。“一位90后的网友给电影官方微博留言表达期待:‘现在的我们也很幸运,能在电影院看到我们曾经错失的一部经典电影,不管我的身边有没有杰克和露丝,我都会去看,请不要认为这是一部只属于70后、80后怀旧的电影。’”[175]而3D效果和IMAX大银幕的完美契合所能带来的震撼视觉效果和观影体验,更使年轻人兴奋异常。“对于新观众来说,这就是一部全新的电影。爱情、时尚3D、帅哥美女、出自《阿凡达》导演之手……新观众纯粹把它当成一个新电影来看。”[176]《泰坦尼克号》3D版的营销团队,紧紧抓住了以上的每一个元素,点燃着年轻观众的热情。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泰坦尼克号》3D版的观众中,1998年看过本片和没有看过本片的观众比例大概是4∶6,新观众无疑成为了票房收入的主力军。对于3D转制电影来说,只有经典才能再次成为经典,营销不仅仅以技术为卖点,更多的是人的情感。
3.恰到好处的低度营销
“在影片信息充分暴露的前提下,采取高度营销毫无意义,影片的制作和发行方采取了四两拨千斤的低度营销策略,巧妙设置话题。”[177]泰坦尼克号的营销团队至少设置了三个重要的话题来提高《泰坦尼克号》3D版的曝光率和吸引力。首先一个话题便是吸引老观众的“15年前陪你看《泰坦尼克号》的人在哪里呢?”这句宣传口号,触动了无数人怀旧的美好情怀,并引发热烈讨论。其次,由于本片是修复性旧片,对于本片当初是如何拍摄的以及今日修复转制的方法和效果就成了营销团队设置的第二个话题。这一话题通过发行方不断地陈述和曝光,吸引了广大影迷的讨论和关注。营销团队设置的第三个话题则是曝光了中国上映的3D版本是删减掉杰克作画时露点镜头的版本,原因在于相关部门担心3D画面过于逼真会引起观众触摸。这一话题引起了轩然大波,在各种媒体和网络上引发了激烈的争论。以是否露点作为话题的营销手段,虽不算高明,但确实吸引了大量观众的眼球,促使他们进入电影院一看究竟。不论营销手段如何,对于电影发行方来说,巧妙把握话题,因势利导,引导观众走入电影院就是最大的成功。
(三)发行放映分析
《泰坦尼克号》3D版在中国市场的发行由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和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两家公司负责,而放映则依托于中国3100余家电影院和位居全球第二多的5300余块3D银幕进行。《泰坦尼克号》3D版在上映档期,排片比例、硬件支持、票房收入等诸多方面均占尽优势。
1.放映档期方面
《泰坦尼克号》3D版在中国内地的上映日期是2012年4月10日,这一上映日期的选择相当成功。首先从宏观上来讲,2012年4月15日,是泰坦尼克号沉没100周年的纪念日,世界各地都对这一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海难展开了很多纪念活动,而《泰坦尼克号》3D版选择在这一期间上映,无疑具有了更多的纪念意义。其次,对于中国电影市场而言,“4月中上旬属于电影市场竞争相对薄弱的档期。经过竞争激烈的12月和1月的圣诞档(贺岁档)以及2月的情人节档,市场被高度开发,电影的制片方、发行方和电影院线疲惫,观众消费能力衰竭,而五一档期和暑假档期的高潮尚未到来,整个电影市场在3月与4月属于电影市场的休养生息时期。”[178]很多大片也不屑于在这一时期进入市场,更多的是一些中小成本影片进场期待能够有所收获。《泰坦尼克号》3D版选择在这一档期上映,既避开了贺岁档和情人节档的殊死搏斗,又避开了暑期档其他大片对其的围追堵截,在排片上占尽优势,轻而易举地垄断了市场。根据艺恩网的数据,《泰坦尼克号》3D版在上映首日就收获近6000万元票房,观影人次近140万,而上映第一周更是砍下4.67亿元的票房(见图4),获得了令人震惊的成绩。
图4 《泰坦尼克号》3D版内地周票房统计(数据来自:艺恩网)
具体来看,《泰坦尼克号》3D版上映之时,《异星战场》《诸神之怒》两部影片已是强弩之末,《春娇与志明》更是出现了票房74%的滑落,而刚上映的无论是《迈阿密行动》还是《纽约行动》都成为了无用的“行动”。4月18日上映的《超级战舰》虽与《泰坦尼克号》3D版进行正面厮杀,但《泰坦尼克号》3D版获全胜的大局已定,地位已无法撼动。4月底上映的中国新生代导演的作品《黄金大劫案》《杀生》《匹夫》一方面号召力与《泰坦尼克号》3D版不可同日而语,另一方面这些影片瞄准的是五一档,不会和《泰坦尼克号》3D版发生过多正面冲突。《泰坦尼克号》3D版在中国的大热甚至也超出了发行方的预料,本片在中国的下映时间一再拖延,最终在6月4日零点撤下院线,在长达55天的放映期限内,总共收获近10亿元人民币的票房收入。
2.放映设施方面
“2010年,好莱坞3D巨制《阿凡达》在全球票房大卖,总票房超过20亿美元,极大地拉动了国内3D屏幕的建设”[179],中国3D电影屏幕和IMAX影院建设迎来爆发式的发展阶段。根据艺恩咨询发布的《2011 -2012年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显示,中国的3D银幕数量从2007年的82块增长到2011年底的5355块,占到了全国9200块总银幕数量的58%,中国的3D银幕数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见图5)。
另一方面,根据艺恩娱乐决策智库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中国IMAX银幕数为74块,比2010年《阿凡达》上映时增加一倍以上(见图6)。
中国电影观众自《阿凡达》时期形成的3D电影和IMAX影院消费热情,以及随之迅猛增长的3D银幕和IMAX影院数量,为《泰坦尼克号》3D版的热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2012年2月18日,中美就解决WTO电影相关问题达成谅解备忘录。中国政府同意在20部海外分账电影配额之外每年新增14部3D或IMAX分账电影配额。美国电影在中国的票房分账比例也由此前的13%提高到25%。”[180]根据中美之间的协议,预计到2013年,IMAX银幕数将会增加到217块,这都将极大促进美国大型电影公司对中国电影市场的重视和开发。《泰坦尼克号》3D版所带来的观影热潮,很可能将成为一种现象延续下去。
图5 2007—2011年中国3D银幕数增长走势(数据来自:艺恩网)
图6中国IMAX影厅城市分布概况(数据来自:艺恩网)
《泰坦尼克号》3D版艺术评析
一、对绝境与拯救的隐喻
“我相信可以发生一些强烈的事情,它们穿越时空而引起共鸣,就像回声一样。泰坦尼克号的故事对每个听到它的人来说,都如非亲历一样,就像圣经故事般。这艘巨轮、大洋中所有的这些人、冰山、警告,在那个决定命运的夜晚,在那里会是什么样子呢?”这是詹姆斯·卡梅隆2003年拍摄的探寻“泰坦尼克号”残骸的纪录片《深渊幽灵》(Ghosts of the Abyss)中的开场白。“泰坦尼克号”就像一个散发着无穷魅力的女神一样使他着迷,吸引着这位伟大的导演对她倾注了20年的心血与热情,也吸引了全世界观众对这部影片的持续关注。
在《泰坦尼克号》整部影片中,充满了对于绝境和拯救的隐喻。这艘史上最大最豪华的巨轮,载着欢腾的人们,从陈旧的欧洲出发,驶向象征着自由和希望的美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既是一种告别,又是一种追寻。在西方的文化语境中,巨轮往往代表了新生和希望。就如圣经故事中的诺亚方舟一般,泰坦尼克号绝不仅仅只是一艘巨轮,更承载着人类对自然的征服精神。“永不沉没的巨轮”这一口号,正是表达这种征服欲望最好的宣言。而从泰坦尼克号自身而言,它又像是整个人类社会的一个缩影。这艘巨轮上分为一等舱、二等舱、三等舱,而人类社会也等级森严、充满不公,在富人享受奢靡生活的同时,数百万人食不果腹。泰坦尼克号所发散出的人类的傲慢与自负,无法停止也无法逆转,正如旧有的社会制度顽固地占据着历史舞台。在这一层面来看,泰坦尼克号绝不是一艘希望之舟,而是对人类社会绝境的隐喻。
旧有社会制度制度的灭亡是不可避免的,在绝境面前一定会有拯救出现。导演詹姆斯·卡梅隆通过一场抛弃了所有出身地位、饱含纯粹爱情的生死离别,完成了对剥离了等级和不公之后人性的救赎。女主人公露丝出身于贵族,但家族即将没落,精神世界极度空虚;杰克出身平民,但拥有高贵的灵魂和美好的希望。在露丝与杰克的关系中,杰克扮演的是一个拯救者的角色。当露丝试图跳海自尽的时候,杰克拯救了她的生命;当巨轮即将沉没的时候,杰克更拯救了露丝的灵魂。杰克帮助露丝逃离了陈腐制度的桎梏,使她拥有了真正独立的人格。在巨轮沉没后,露丝获得了新生,从老年露丝房间的一张张照片可以得知,露丝当过演员、进行过探险、获得了美满的爱情和家庭,度过了自主而幸福的一生。露丝的独立和解放,象征了女性的解放,象征了爱情的解放,象征了新世界的希望。露丝完成了从绝境到新生的逆转,也完成了由旧世界的代言到新世界的象征的角色蜕变。可以说,从冰山撞碎旧世界的同时,杰克完成了对人类希望的拯救。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由杰克担当这一拯救者的角色,符合了好莱坞惯有的叙事规律,作为美国人的杰克在某种意义上正代表了美国自身。与欧洲相比,美国没有悠久的历史和高贵的出身,却有不竭的活力和永恒的希望。在好莱坞看来,杰克之于露丝,正如美国之于欧洲。毫无生气的欧洲及其陈腐的制度,注定要让美国来拯救。这种类似的叙事情节在《罗马假日》《卡萨布兰卡》《巴顿将军》等好莱坞影片中屡见不鲜。詹姆斯·卡梅隆在让观众感动之余,也完成了一次美式主流价值观的输出,完成了一场绝境和拯救在现代社会美国式的注解。
二、对生命之美的赞颂
“永恒”与“短暂”作为一对哲学命题,正如“生存”和“死亡”一样,对立统一于人类的生存空间。如何在短暂的一生中,完成对生命的永恒超越,吸引着无数艺术家在“永恒”与“短暂”这一二元对立中为其作品寻求哲学命意。对于《泰坦尼克号》这部电影来说,巨轮和无数人的生命以至于美好的爱情无疑是短暂的,但当这艘船在生命之烛燃至尽头的时候,却展示出永恒的生命之美。在这场巨大的悲剧中,恐惧、冰冷、黑暗、生死离别带来了人类的终极痛苦,这种痛苦无疑是丑恶的。然而本片却没有回避这种丑恶,而是通过最先进的科技真实重现了这种丑恶。从美学原理上讲,“丑”从本质上正是一种“真”,展示丑的同时也会收获真实,从而达到真正的美。对死亡而言,当人们直面它之后,才会获得对生命本质的认识,才会使生命更具力量,才能获得永恒的生命之美。
在这场灾难中,无数人面对着对于生死态度的选择,人类只有在绝境中的抉择才能体现出真正的人性光辉。罗伯特·麦基先生曾在他的著作《故事》一书中谈到:“人物的真相只能通过两难选择来表现。这个人在压力之下选择的行动,会表明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压力愈大,选择愈能深刻而真实地揭示其性格真相。”[181]我们能够看到,将生的希望留给妇女和儿童的男人,在死神降临前不停安慰恐惧灵魂的神父,在惊恐和慌乱的人群中完成最后合奏的乐师,在巨轮沉没前的最后一刻依旧坚守岗位的船员。还有露丝放弃生的希望,从救生船跳回泰坦尼克号时的那份对爱情坚守的勇气。泰坦尼克号沉没了,但发生在它身上的关于生命关于职责关于情感的故事却得到永恒。这种永恒,是人类“善”的至高境界,它和“真”一起,构成了这部影片对生命之美的赞颂。
三、高科技带来的技术与艺术的完美融合
不论是1997年的二维版本还是2012年的3D转制版,《泰坦尼克号》无疑是一部科技含量非常高的影片。它的摄制过程凝结了许多最新的科技成果,实现了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任何艺术作品都是以技术为基础的,美学大师宗白华先生曾经说过:“艺术是一种技术,古代艺术家本就是技术家。现代艺术及将来的艺术也应该特重技术。然而他们的技术不只是服役于人生,而是表现着人生,流露着情感个性和人格的。”[182]技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通过技术表现美好和情感,传统艺术如此,数字技术支持的现代电影亦是如此。詹姆斯·卡梅隆坦言:“电影是关于技术和故事,关于技术和想象力两方面的结合。”[183]一部《泰坦尼克号》将百年前巨轮沉没的灾难异常逼真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在电影院里,詹姆斯·卡梅隆为我们编织了一个关于爱情和生死离别的梦境,而3D效果更使我们仿佛置身事中。最好的电影特效应该是使人感受不到它的存在,却使人感动,它应该是与电影场景的建构,电影情节的推动和人物的塑造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泰坦尼克号》就是如此,它没有丝毫炫技的成分,它所使用的电影数字技术以一种最质朴的形式表现了一种最真实的完美。它使观众相信,在那个夜晚,在那艘船上,有那样一群人曾真实地存在过,他们曾在一场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面前,展现出了人类最真挚的情感和人性的光辉。《泰坦尼克号》是一部伟大的电影,它秉承了艺术品“化景物为情思”的真髓,散发着迷人的魅力。2012年的3D转制,带给《泰坦尼克号》新的生命,一帧帧细致入微的三维图景的塑造,使那些动人的人物和事件,以一种更亲密的姿态呈现在观众面前。在仿佛触手可摸的环境里,向观众讲述着关于这样一艘船,这样一群人的故事,使观众能够最大限度地融入到影片故事之中,这无疑是3D电影在美学上能够达到的至高境界,同时这也是数字技术对于艺术和情感表现的巨大成功。
《泰坦尼克号》就是这样一部影片,它属于詹姆斯·卡梅隆,是这位伟大的导演倾注了20年心血磨砺的一部艺术经典;它属于“泰坦尼克号”邮轮,它讲述了这艘巨轮上发生过的人和情感,它使这艘曾经最大最豪华的巨轮在处女航中悲情沉没后却拥有了永恒的生命;它属于每一个看过这部电影的人,他们可以在这部电影中感受到生命的重量和爱的永恒,它带给人们的感动可以成为每一个人生命中值得珍惜的记忆。泰坦尼克号静静地在大西洋海底沉睡了百年,百年来世事变幻、沧海桑田,但关于它的故事却会一直讲述下去,因为那里有人类战胜自然的勇气,那里有人类情感的归宿,那里有永恒的记忆!
撰稿:王晓旭 2013级博士研究生
指导老师:张智华 教授
附录
《泰坦尼克号》3D版境外上映时间一览表:
续表
1998年 《泰坦尼克号》预告海报
2012年 《泰坦尼克号》3D版预告海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