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固化是社会身份固化的重要体现之一。由于职业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社会条件之一,将我国农民职业固化问题独立考察有其独特价值。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农民以传统产业或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要就业领域,就业层次低。仅就转移劳动力就业状况来看,就业机会相对较高的领域依然是制造加工维修业、农业、建筑业、零售批发业、服务业、餐饮旅游业等。也就是说,绝大多数农村转移劳动力主要还是在传统的产业或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就文化程度较高的新生代农民工来看,这一趋势也没有实质性改变。其他调查显示,45.3%的新生代农民工具有专业技能,但是,在制造业就业的比例为30.8%,从事酒店、餐饮、批发零售及交通运输等城市服务业的比例为62.7%。此外,67.1%的农民工的工作没有较高技术要求,主要从事不怎么需要专业技能的简单劳动,并且对自身工作技能提高也不是十分重视。[10]
我国农民职业固化既有社会方面的客观原因也有农民自身的主观原因。从客观原因来看:一是在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体制下,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主要依靠农民个体自己解决。特别是农民工在就业方面,主要是“家庭或家族纽带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1]二是现行户籍管理体制和土地制度的弊端剥夺了农村劳动力在更广阔空间的就业机会,并造成了农村劳动力的无序流动。三是就业歧视。对农村转移劳动力普遍存在雇用歧视、工资歧视、职业歧视等。这些普遍存在的社会歧视不仅使农民工就业困难而且增加了就业成本。从主观原因来看,我国农民受教育程度和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就业竞争环境中往往处于劣势,“向上”的社会流动和职业流动路径严重受阻。有研究者将这一现象称之为“人力资本”困境。即农业转移人口一方面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另一方面大多数人又没有能力和意愿对自身人力资本进行再投资。正是由于农村转移劳动力人力资本的“先天积累”和“后天形成”的不足,致使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难以得到较大程度的提升。[12](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