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法律文书中积极修辞应注意的问题

法律文书中积极修辞应注意的问题

时间:2023-08-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辞格使用方面法律文书中积极修辞中应用最广泛的就是引用,尤其是引用原话和原文的情况很多。在起诉书、公诉意见书、辩护词、代理词等具有法庭讲演性质的法律文书中会经常使用。在法律文书的写作中多选择能体现法律庄严、神圣的词语。(四)其他手法的应用在法律文书写作中,特别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比喻、借代、反问、反语等很少,其使用的范围相对狭小。一般在辩护词、答辩状等特定文书中会用到,使用时更是要特别注意场合。

法律文书中积极修辞应注意的问题

(一)辞格使用方面

法律文书中积极修辞中应用最广泛的就是引用,尤其是引用原话和原文的情况很多。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层递手法的应用

比如在某些刑事辩护词中,被告人的辩护律师在辩护词中通常会应用到层递的写作模式:

“在发表辩护词前,我首先对“三·三一”案件中的死难者深表同情。其次……(层递)”

2.引用手法的应用

比如在某些代理词中,经常会应用到引用的手法:现在被告竟然用“流氓”“破鞋”“野鸡”“婊子”这类侮辱性语言,谩骂原告,属于明显的侮辱人格尊严的语言,构成了对原告名誉权的侵害。

3.排比手法的运用

比如:

“①现在,起诉意见是被告人犯强奸罪,而被告人则说是通奸行为,那就只有靠证据来说话。只有正面的证据搜集齐全了,足以排除任何反面的结论了,才可赋予肯定的结论;反之,只有反面的证据搜集齐全了,足以排除任何正面的结论了,才可赋予否定的结论。……

②然而,被告忘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职责,忘记了一个革命军人的职责,置国家财产安全于不顾,违章吸烟,造成了二百多万的巨额损失。……”

其中例①是一起刑事案件的辩护词,其中“足以排除任何反面的结论了,才可赋予肯定的结论;反之,只有反面的证据搜集齐全了,足以排除任何正面的结论了,才可赋予否定的结论。……”就运用了排比的手法,起到了加强语言气势的特点;例②是一份公诉意见书的内容,连续用了2个“忘记”起笔的句子,既起到了控诉犯罪的目的,也起到了教育旁听群众的作用。

(二)词汇的情感修辞

法律文书中所涉及到的情感修辞大多是一些带有贬斥性情感色彩的词语,这样的词语在一定程度地上对于揭露犯罪,表述情节手段和社会危害性、维护法律尊严和社会正义,具有比较特殊的表达效果。例如:

在公安机关的起诉意见书中的表述该犯罪嫌疑人在家属的劝诫下仍然执迷不悟、造谣惑众、招摇撞骗,他的这些违法乱纪行为,造成极不良的社会后果。其用心之险恶,可见……

一则公诉词的表述李××以为他这次投毒杀害张××一定会成功。可是正当他暗中高兴与方××商量如何盛装结婚时,突然传来张没有死亡的消息,使他惊慌失色,终日惶惶不安,唯恐罪行败露。……李既担心方××变心,又恐张日久觉察他们的杀人阴谋,为了既能宽方××之心,与之早日结为夫妻,又能除掉张××,不致罪恶暴露,就迫不及待的孤注一掷,决心用暴力手段杀死张××。

此外,一些明显带有贬义色彩的词,诸如“居心不良”“买空卖空”“恬不知耻”“阴谋策划”“蓄谋已久”“互相勾结”等,使用频率也较高。在起诉书、公诉意见书、辩护词、代理词等具有法庭讲演性质的法律文书中会经常使用。(www.xing528.com)

(三)词汇的度量修辞

所谓词汇的度量修辞指词汇有庄、谐之分,曲、直之分,敬、谦之分。在法律文书的写作中多选择能体现法律庄严、神圣的词语。

1.一则民事答辩状中的表述

“甲方的控告(告状)纯属诽谤(血口喷人),我对孩子尽了抚养(养活)义务。我也没有禁止(不许)他探望孩子……”

2.一则起诉书中的表述

“犯罪嫌疑人多次到该酒店寻衅滋事(找碴打架),后多次实施盗窃(偷东西)未遂(未得手)。当盗得(偷了)一个旅客的金表后,遂(赶紧)到黑市交易(炒卖)……”

为了加强语言的严肃性,法律文书中常运用一些文言词语,也属于“庄重”的范畴。例如,“诉诸”“遂”“系”“不予支持”“于法无据”等。度量修辞对于上下文及当时情景的要求更为严格,应用时要注意上下逻辑合理,符合整体风格。

(四)其他手法的应用

在法律文书写作中,特别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比喻、借代、反问、反语等很少,其使用的范围相对狭小。一般在辩护词、答辩状等特定文书中会用到,使用时更是要特别注意场合。

1.在某个火灾后的诉讼案的辩护词中的表述

“(1)众所周知,××是受害单位,来自漠河的那么猛烈的大火,自始至终没有得到起火方面的通报,这算不算失职?何以无人追究?(诘问)

(2)庄××则不同。他对友邻及时通报了火情,使之有备,这难道是玩忽职守者办得到的?(反问)

(3)我们要问,驱车前往算不算‘亲自’?综合厂是不是‘单位’?观察火情是不是为了部署抢险?至于‘各单位’,当时已陷入火海,1000摄氏度以上的高压热浪,伴着每秒15米的超高速火势。莫说庄××,试问谁能一一亲临?谁又能在大火突降,人自为战甚至人各逃生的特殊情况下,去进行什么组织部署呢?(反问)”

2.一则公诉词中的表述

“二百多万,可供养一万名农民生活一年,可以建造一万平方米的住宅解决人民居住困难。它是多少工人辛勤汗水的结晶,是多少农民长年劳作的积累,又是多少科研人员心血的凝聚啊!如此重大的损失谁能不为之惋惜、震惊!(比喻、反问)”

总之,特定情形下的修辞在法律文书中的应用还是占一定比例的。研究它们的重要意义在于合理恰当地使用这些修辞,使得文书表达更加符合法律文书的语体特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