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深刻分析法律文书语言歧义形成的原因,才能有针对性地去找到消除法律文书语言歧义的策略。我们根据以上法律文书语句歧义形成的原因,采取合理的手段可以消除法律文书语句的歧义。
(一)选用单义词语消除歧义
如前所述,多义词语是造成法律文书语句歧义的原因之一。汉语中的多义词大量存在,翻开汉语词典,我们不难发现,许多词条下面都注有不止1种意义。比如“打”这个词总共就列举了25个义项。还有像前文所述的“还”也存在多个义项,可以是“还款”,也可以是介词“还”。为了避免因为多义词而引发的歧义,在制作法律文书的时候,可以根据客观事实的表达需要,恰切地选用单义词来代替多义词,这样就可以消除因为多义词语而造成法律文书语句的歧义。
(二)通过优化语境来消解歧义
语境也就是言语环境,它既包括语言因素,也包括非语言因素。一篇文书中的上下文、时间、空间、情景、对象、话语前提等与语言使用有关的都是语境因素。非语言因素一般是语言因素之外的其他可变因素,比如人的情绪、年龄、地位、职业、文化修养、交际场合等因素。在法律文书制作中,有些语句因为结构的多样化而导致歧义,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追加语境,优化语境的方式来使其在特定的语境中只能有1种理解,而不会产生2种不同的解释,这样就能保证了语句意义的明确单一性。例如:
“被告人程××接受了孙××、闫××贿赂人民币现金5万元。”
对于这个歧义句,可以依据客观事实,一是在“现金”后面加一个副词“各”,或者“共”;二是在句末加一句话“共10万元。”这样语句的意义就变得单一了,避免了产生2种不同的理解。
(三)用逻辑限制方法消除歧义
所谓逻辑限制的方法,就是增加一个概念的内涵,由属概念过渡到种概念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词义范围较大而造成语句歧义的情况。在许多合同类法律文书中,涉及双方约定的标的物时,应该明确。例如:将经济合同中的标的物“苹果”限制为“80红富士苹果”;将“树苗”限制为“银杏树苗”,这样句子的意义就单一明确,不会出现歧义。
(四)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消除歧义
在法律文书写作中,有些制作者不太注重标点符号的准确运用,从而导致因为标点符号的误用造成歧义。因此,在制作法律文书时,需要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有时只是一个小小的标点符号,就可以消除歧义。例如:(www.xing528.com)
“被告人王××因盗窃两次被判刑。”
这个歧义句可根据客观情况分别在不同的地方加逗号,就可以消除歧义。即“被告人王××因盗窃两次,被判刑”;“被告人王××因盗窃,两次被判刑”。这样的话,无论如何都不会有几种不同的理解了。
(五)通过调整语序来消除歧义
法律文书大量使用长句,尤其是多层定语使用得较多,使用多层定语只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就可以消除歧义。一般来说,多层定语的使用顺序原则为:领属关系的定语、指代性定语、数量定语、性质定语。例如,“犯罪嫌疑人李××把这位天真烂漫的活泼可爱的财务总监的女儿引上了犯罪的道路”,这个句子按照多层次定语的顺序调整为:“犯罪嫌疑人李××把这位财务总监天真烂漫的活泼可爱的女儿引上了犯罪的道路。”这样歧义自然就消除了。
(六)明确施受关系来消除歧义
法律文书中往往要叙述有关行为事实,只要将行为的实施者和承受者陈述清楚,无疑就可以消除歧义。例如,“11.28案件打的是刘××”,这句话改为“11.28案件打人的犯罪嫌疑人是刘××,被害者是陈××。”这句话施受关系就非常精确了。
(七)明确指代对象来消除歧义
法律文书语句中使用的代词,只要指代明确,歧义自然也就消解了。例如“被告人李××与甘××、赵××因工作问题发生了矛盾。于是与其吵了起来,其大怒,操起棍子朝其打去。”根据客观事实可改为“被告人李××与甘××、赵××因工作问题发生了矛盾,于是李××与甘××吵了起来,李××大怒,操起棍子朝甘××打去”;或者改为:“被告人李××与甘××、赵××因工作问题发生了矛盾,于是他与甘××吵了起来,李××大怒,操起棍子朝甘××打去”,这样歧义也就不存在了。
总之,只要采取恰当的方法消解法律文书歧义句,就能保证法律文书的语言的严谨性,维护法律文书的尊严,充分发挥法律文书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