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八年级下册初中语文同步写作-主观感受分类描摹

八年级下册初中语文同步写作-主观感受分类描摹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它跳脱出参观游览时的时间顺序或作者行踪,而是把参观时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感,根据中心的需要和一定的标准,重新进行分类,然后分别加以描写刻画。它们曾顽强地经受住干旱的考验,并侥幸地躲过冰雹的袭击。这篇游记,既没有时间顺序,也不是按照作者的游踪进行刻画的,而是以“色彩”为标准,把在西海固游览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分为“黄”“白”“绿”“红”“彩色”等几类分别集中进行描写的。

八年级下册初中语文同步写作-主观感受分类描摹

这种写法,是游记当中比较独特的一种。它跳脱出参观游览时的时间顺序或作者行踪,而是把参观时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感,根据中心的需要和一定的标准,重新进行分类,然后分别加以描写刻画。不同的内容之间,或并列或递进,少见转折,体现出鲜明的逻辑顺序。例如黄文山的这篇《彩色的西海固》:

西海固,都说你是苦甲天下之地。但你不缺厚土,拿一把铁锹轻轻松松便能挖下十几米的土层;你不缺历史丝绸之路从你身上穿过,弯弯腰就会拾到几枚古文明遗落的碎片,更遑论蒙古和西夏铁骑的厮杀声至今依然在空旷的原野上回响;你不缺勤劳,那高高的山峁上一道道黄绿相间的庄稼和焦黄的土地上一间间明亮的瓦房便是例证。你唯一缺少的只是水,宽阔的河床上没有水,深阒的老井里没有水,屋里的瓦缸中没有水。

没有水的西海固在苦苦地企盼着水,于是峁梁上的村庄取了“喊叫水”的名字,于是饱受苦旱的同心县城搬迁到了河湾里。然而即便让一条大河穿过城区,依旧和水无缘。这条河枉叫“清水河”,宽阔的河床里却不见一线涓涓细流,干裂的河底朝向高远的天空,死去一般沉寂。

都说西海固的夏天看一眼便让人心焦,而我们偏偏在七月盛夏,在热辣辣的烈日下来到这里。天上没有一朵云彩,阳光无遮无拦,晒在身上有一种烧灼感。天空蓝得有些发灰,这可能是眼睛的错觉。因为极目所至,就是浑沌一片的土黄,这是生命的本色,却让人感到生命原生的苦难。几乎每一座房屋的屋顶上都覆盖着厚厚的一层黄土,连规制宏伟的清真大寺也不例外。太长时间没下雨了,长到人们要费劲地去回忆曾经有雨的日子竟是那样的遥远。

清真大寺便矗立在河湾上,寺门朝北,门前有一座仿木结构的砖砌照壁,照壁中央,是一块精美的砖雕,一轮明月隐隐约约,藏于松枝柏叶之间。与照壁相对的寺门上方则刻着一句“忍心忍耐”的匾额。一块匾额用了两个“忍”字,颇让人回味。正在这时,从高敞的礼拜殿里走出几十位老者,他们神色安详,步态从容,似乎刚刚做过礼拜。尽管各人服饰不同,但都戴着白帽子,好几位还蓄着山羊胡子。对已经燃烧了半年多的天空,没有一个人表现出焦虑的神情。一时我竟觉得,这一群飘逸的白帽子便是西海固焦灼的天空中一朵朵安详的云彩。

我们还去城郊看了移民新村。这是宁夏实施扶贫工程的重要项目,将严重缺水的山村居民集体迁下山峁。这时,三个回民孩子走入我的照相机镜头,他们的背后是一小块绿油油的玉米地。在一派天地浑黄中,这片刚刚抽穗的玉米显得格外鲜绿。稍远,是回民们新盖的一幢幢明亮的大瓦房。夏天的太阳,把三位孩子的脸烤得红扑扑的。他们还处在不知道生活艰辛的年龄,但那一种掩藏不住的稚气的笑,将长久地和这片带着对新生活憧憬的鲜绿叠印在一起,如火的阳光仿佛也因此减弱了许多。

越往南行,山头上的色彩就越丰富。从金黄、嫩绿、淡紫到黛青,一层一层,如同精工绣在山坡上一样。真不知道这些庄稼是怎样种上去的。要知道,在这片年降水量只有200毫米而蒸发量却达2 000多毫米的土地上,农作物不要说生长,连生存都十分困难。况且,这里不仅仅缺水,气候还特别恶劣,常常是收获在望时,忽然平地起惊雷,一场突如其来的冰雹便将一季的辛劳化为乌有。可是,即便如此,打井也罢,开渠也罢,挑水也罢,人们硬是把油菜、胡麻、玉米、荞麦马铃薯从平川一直种到了峁梁上。

当我们驱车从泾源赶往西吉时,还赶上了麦收的动人场面。一台台收割机在广袤的田野上来回奔突,麦浪如退潮般翻卷,好像有谁对着麦子们轻轻耳语,于是它们一排排驯顺地躺下。它们曾顽强地经受住干旱的考验,并侥幸地躲过冰雹的袭击。对它们来说,这是生命中最辉煌的一刻,于是,它们将自己饱满的身躯躺倒,化作一幅丰收的景象。

纵目所至,十里平川,金黄的麦草成堆成垛,把一个收获的季节渲染得如此热烈。在车上,不论是谁,看到这样的场面都会受到强烈的感染。这时,一首高亢、奔放且带着点儿秦腔韵味的《花儿》从车厢后座响起,这是陪同我们的一位西海固作家情不自禁地为家乡的收获而歌。我第一次听到《花儿》原来不是唱出来而竟是这样从心坎间吼将出来的:“哎哟哟——尕妹妹你不要开口,走过了三十六道梁我还会回头……”激越奔放的旋律在车厢里回荡冲撞,撩动着每个人的心田。这是男女互诉的情歌,强烈直率,五彩斑斓,让人感受到生活的欢乐、苦涩和苍凉。

西海固,在你的山头梁峁上,我没有看到娇嫩欲滴的鲜花,没有看到婉转潺湲的流水,甚至,连青翠的树木也难得看到几棵。但你却拥有自己鲜丽而丰富的色彩,而那正是生命与自然抗争的颜色。况且,你还拥有那一首首响遏行云、让人一唱三叹的《花儿》。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在苦瘠天下的陇中,人们要把这样激越苍凉的歌叫作“花儿”了。

这篇游记,既没有时间顺序,也不是按照作者的游踪进行刻画的,而是以“色彩”为标准,把在西海固游览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分为“黄”“白”“绿”“红”“彩色”等几类分别集中进行描写的。虽然文章没有明显的时间、空间顺序,但依然体现出清晰分明的结构和层次,给读者鲜明的印象。再如下面这篇习作《名胜古迹:语文学习的窗口》:

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语文的踪迹,仔细观察,细心揣摩,令人感慨不已。“十一”假期的南京燕子矶之旅,让我充分领略了名胜古迹中语文的魅力:摩崖石刻上古朴雄浑的书法作品,古亭中石碑上镌刻的历代诗赋,城墙上凹凸不平的古字印……这一切都在向我们诉说着语文的韵味。

摩崖石刻·诗情(www.xing528.com)

来到南京长江边,有一座石矶,外形如一只展翅飞旋的燕子,故名燕子矶。才进入公园,便看见燕子矶中的一道文化风景线——摩崖石刻。一首首绝妙诗词,一副副秀丽对联,或飘逸,或凝重,一边吟诵,一边咀嚼。最有韵味的是那幅“江风山月”的刻石,四个字浓缩了燕子矶风景的特色:依在摩崖栏杆上,俯瞰长江远景,沐浴从山那头飘至的山风;或者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坐在矶头的小亭上,聆听江涛阵阵,不也是人生一大快事!

古亭石碑·画意

登上山顶,御碑亭中立一石碑,正面书“燕子矶”三个大字,乃乾隆皇帝御笔所题,绕到背面,我们欣赏到了乾隆皇帝当年观赏燕子矶美景所作的一首诗:

“当年闻说绕江澜,撼地洪涛足下看。却喜涨沙成绿野,烟村耕凿久相安!”

其中有几个繁体字我不认识,亏得爱好书法的老爸一一指认,才读通这首诗。这首即兴诗概括了燕子矶周围的美景,坐在亭内,闭目养神,想象碑文的内容更有一番风味。耳畔涛声不绝,极目远眺,一幅江南秀美画卷跃入眼帘,远处群山如黛,两岸绿荫浓密,浩瀚长江波涛滚滚……

青石古砖·文化

铺满苔藓的城墙,有几处已经断裂。青石砖上,古人铸造的字已经湮没,用手触及,还能清晰地感到遒劲的笔迹。这些字迹历经岁月的侵蚀,模糊不清,但仍然透露了古人的许多信息。清幽的苔藓掩盖不住华夏文明的踪迹,一砖一瓦,只字片语,不也渗透了语文的精华吗?

名胜古迹,历史悠久,精华浓缩,永不磨灭;语文学习,奇趣盎然,回味无穷。

名胜古迹——语文学习的一个窗口!

(教参选文,作者袁潇)

这篇游记,也没有按照基本的空间或时间顺序来写。作者把在燕子矶游览过程中的见闻,从语文学习的角度,选取了三个核心画面来描述。本文就是第三种写法的典型例文。同时,这篇游记借助小标题,既点明了描写对象,也突出了自己的感受,还巧妙安排了文章层次,突出了此种写法中“分类描摹”这一关键点。

初中生写游记,最容易出现下面两个问题:一是陷于琐碎,写成了流水账;二是为记而记,写成了景区简介。要解决这两个问题,首先要明确游记的三个要素(所至、所见和所感),其次要了解游记的基本写法,还要广泛阅读梁衡、泰戈尔史蒂文森范长江、葛剑雄等不同作家的不同类型的游记。当然,如果能够在游览之前有所准备,无论是背景知识还是游览计划,做到“游必有方”,对于写出一篇好的游记,一定会起到很好的作用。还有一点,就是在掌握了基本写法后,一定要敢于创新,突破常见的类型,更自如也更真切地表达自己在参观游览中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