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名师学堂:初中语文同步写作八年级下册-移步换景,一景拆分!

名师学堂:初中语文同步写作八年级下册-移步换景,一景拆分!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移步换景,就是按照作者的游踪描写景物,这是游记最基本的也是最常见的写法;一景拆分,就是把需要描写的景物进行具体的拆分,变成几个相对来说更小的景物进行刻画。在不同的地点,作者分别细致刻画了芦芽山的山石、绿树、枯木、云雾等具体景致,这些具体景致的不同特点共同组成了芦芽山本真的美,这就是“一景拆分”。

名师学堂:初中语文同步写作八年级下册-移步换景,一景拆分!

移步换景,就是按照作者的游踪描写景物,这是游记最基本的也是最常见的写法;一景拆分,就是把需要描写的景物进行具体的拆分,变成几个相对来说更小的景物进行刻画。不同于描写景物可大可小的一般写景散文,游记的描写对象往往都是一处或多处大的景观或景点,所以,把一处大的景观拆分成若干具体部分也就成了最主要的写法。例如梁衡的这篇《芦芽山记》:

山西多山,令人骄傲。太行、吕梁纵贯南北,分卧东西,全省境内几乎没有平地。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历代皇帝封禅祭祀的北岳恒山,有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死身的首阳山,有介子推不受晋文公之封而焚身的介休绵山。但因这些名山历史掌故太多,倒常常使游人忘记了它们本身的美。所以,如果真要游山,还是选择没有名气的好。于是,在山西,我们便选中了吕梁山北梢自然保护区的主峰——芦芽山。

十一日晨,天微阴。我们备足干粮、水,出了五寨县城,乘车向东南方向走了十多分钟,便没入大峡谷中。谷底乱石如斗,两侧峰崖急扑而下,遮天蔽日。车在谷底颠簸前行,似浪中行舟,又紧贴山根爬行,缓缓如一豆甲虫。离县城才十数里,便顿如隔世。放眼窗外,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人惊叹。那山有的整石以为峰,拔地而起,节节如笋;有的斜卧如虎豹,周身斑驳有纹;更有其大如房的卵石,以一细尖立于山巅,成危卵之势,仿佛一推即可滚落。山少树,石青黑,多水痕。可以想见,史前时期,这里曾是洪水浩荡,这些巨石被飘举如豆丸,山谷被切割如腐乳。后来水退石出,山高谷深,奇石林立,悄然至今。

再走,山坡多灌木绿草,葱郁如棕毡,一些松树散立其间。以后松杉渐渐增多,密密匝匝,不得深视。这山正如其名,峰多峭拔如出土芦芽,这时一律为绿树所覆,你前我后,纷沓相迭,正是旧县志上说的“芦芽迭翠”。举目越过层峦望开去,满山满野的林子,近处墨绿,稍远深绿,再远浅绿,最后只剩下一层朦胧的绿意溶入天穹。绿意怡悦心神,让人看到蓬勃的生命演绎出的绝妙风景。车子像一叶扁舟,在这片绿海的波峰浪谷中穿行。

约九时半,我们来到主峰下,这时云已阴得沉沉欲坠了。山脚几个看林人说,怕有雨,今天是万万不可登山了。远远而来的我们,岂肯失意而去,大家每人折了一根枯木枝,便一头扎进黑林子里。头上云来云往,林中忽明忽暗,落叶积地盈尺,一踏一个虚坑。这里本少人迹,现在又下着细雨,四周淅淅沥沥,唯闻雨打松枝与风弄树叶之声,林中越发寂静。脚下不时横着倒地的枯木,庞然身躯,用杖一捅就是一个窟窿。两边立着被雷劈死的大树,或中心炸裂,或齐眉削去,皆断躯残肢。然而朽黑的树身上又生出寸厚的绿苔,仿佛喻示着生命在静寂的时光中悄然地完结与更生。领路的老杨说,他上这山已有十一次了,倒有九次走错了路,但愿今天不再犯第十次错误

爬了约一小时,我们将近峰顶。偶尔驻足,俯视脚下,则山川无形,天地不分。白云一片,滚滚如大海波涛,风振林梢,又隐隐传来千军万马之声;接着前行,路过两山谷口,则浓雾滚滚,喷涌而出,若山下激战,硝烟冲天却又寒气逼人。云雾雄奇,激发出心灵深处跃动的生命力量,促使我们向峰顶攀登。将凌绝顶时要过一个短峡,仅仅容一人单行,曰束身峡;要过一梯,横杠九节,梯担两峰间,下临深渊,曰九杠梯。这是全峰最险之处,虽然两边加了护栏,但仍叫人目眩。过了九杠梯便是芦芽绝顶了。这是一块巨大的孤石,下细上大,状如蘑菇,探伸在半空之中。石上有一座小庙,曰太子殿,是过去求雨人表示虔诚的所在。这时云蒸雾裹,飘渺空灵,使人不辨天上人间。殿宇的檐角时隐时现,云中探出几株古松,使我确信自己还未离地而去。

雨还在下,我们拄杖下山了,当钻出密林时衣服早已湿透,鞋上满是星星点点的野花瓣,早已成为绣鞋一双。看林人笑道,还从未见过你们这般有兴致的人,忙招呼我们回屋烤火。这时我们心头贮满了愉快,哪管什么鞋湿衣凉,连忙辞谢,驱车下山。山下雨小,回看林间已挂上了无数条细亮的瀑布,轻柔柔的,从水绿的林梢垂下来,跌在石上汇入谷底。谷底的水比来时已大了很多,只是不见半点泥沙,还是原来的清,不禁感慨,今天真的领略到了大自然本真的美。

在别人不愿出门的时候,去游人迹少至的地方,让我们的心中泛起一丝莫名的骄傲。

这篇游记,以自己的游踪为序,选择谷底、山坡、主峰下、将近峰顶、芦芽绝顶几个地点的景物进行刻画,这就是最典型的移步换景。芦芽山是作者游览的景点,也是文章的描写对象。在不同的地点,作者分别细致刻画了芦芽山的山石、绿树、枯木、云雾等具体景致,这些具体景致的不同特点共同组成了芦芽山本真的美,这就是“一景拆分”。同时,“让人看到蓬勃的生命演绎出的绝妙风景”“仿佛喻示着生命在静寂的时光中悄然地完结与更生”“激发出心灵深处跃动的生命力量”几句恰当的抒情议论,点明了作者游览过程中的独特感悟,给人以思想的启迪。

这种写法的优点:一是可以使文章的结构更清晰;二是可以使景物的描绘更细致。再如下面这篇学生习作《落日鸡鸣》:

“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流星。”古人口中描绘的繁忙、昌盛驿站,如今在夕阳的余晖下,弥漫着别样的古老与沧桑。(www.xing528.com)

鸡鸣驿,一处始于元朝的古老驿站。八百多年的风霜,它从繁盛变为宁静,从有着无数来往人群的驿馆沦为“游客极少”的旅游景点。面对着古旧失修的城墙,杂乱无章的驿仓,我的心中略过一丝悲哀。而它,屹立在风雨中,坦然面对着落日下的鸡鸣。

从远处望去,几百米的高大城墙矗立在尘土飞扬的公路边,灰秃秃的,尽显岁月的沧桑。但是,它的一砖一瓦,曾经都经匠人之手,细细雕琢而成,即使经历了千百年的风雨,也难掩它曾经的气势恢宏。来往的车辆绝尘而去,鲜有人想起,它亦是历史与现代、文明和文化连接的纽带。

走在城墙之上,瀚海蓝天,落日的余晖用最后一点儿光芒照耀大地,远处灰中带蓝的背景下,是山,是鸡鸣山,这是唐太宗赐的名。那山如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脉络清晰,和泰安详,屹立在驿站身后,庄严、肃穆,护佑着与它共担风雨的古城。

穿过破落的门洞进入驿站,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古楼。红漆已被消磨得所剩无几,顶上的横杆也已摇摇欲坠,但楼内的立柱还依然支撑着古楼,似乎一直努力肩负着历史的重荷。

再向深处走,进入一座小小的院落。院里,地面上上趴着稀疏的杂草,百年的老树枯黄了叶子,风动则叶落。磨盘显得古老而沧桑,上面的木棍早已枯朽,却仍然可以想象这里的一切:孩子们坐在刚长成的小树下听着父辈们的故事,不远处便是一头健壮的骡子拉着磨,妇女们坐在门廊下织着衣服,聊着天……

从后院出去,一条青石路横在眼前。曾几何时,这路上是来往的马车,路旁是客栈、酒家;曾几何时,这路也曾热闹兴盛,人头攒动……

对于一些人来说,岁月可以摧残其容颜,却改变不了他的本质。古城亦是如此,如一位古稀老翁,即使年事已高,却难挡当年那傲骨、英勇的气概。岁月磨灭了它们的痕迹,唯有古城,风雨不动安如山,如那座鸡鸣山。

落日下的鸡鸣驿,没有了当年的繁华却庄严依旧。或许它的魅力便在于此,不华丽,不夺目,却深深吸引着你。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八年级6班 吉琨)

这篇学生习作,也是这种写法的样本。从远处望去、走在城墙之上、穿过破落的门洞进入驿站、再向深处走、从后院出去,鲜明地体现了游览过程中地点的转换。在不同的地点,又精心选择了城墙、山峰、古楼、院落、小路等几个具体的景致,进行细致刻画,总体表现了鸡鸣驿的古老沧桑和古朴厚重。在刻画景物的同时,作者也抒发了自己的感受,展现了自己的思考,呈现出自己心中的鸡鸣驿的形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