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初中语文同步写作八年级下册-熟悉两个技巧

初中语文同步写作八年级下册-熟悉两个技巧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选文将“移步换景”与“定点观察”相结合,不仅顺序安排合理,而且详略得当、重点明确,突出了说明对象的特征。除了中心句之外,表示次序、主次等关系的提示词也有助于更清楚地呈现说明顺序。

初中语文同步写作八年级下册-熟悉两个技巧

确定了大致说明顺序后,怎样才能让说明更有条理呢?这里也有几个小技巧。

第一,“定点观察”与“移步换景”。

在采用空间顺序说明事物时,我们先要仔细观察事物,说明的顺序也要符合大众的观察习惯。最常用到的两种观察方式就是“定点观察”和“移步换景”。

“定点观察”指的是固定观察点,确定观察视角(从近到远、从上到下、从中间到两边等),再按照视角的变化展开说明。在对单个事物进行说明时,或对复杂事物的某个部分展开说明时,常会采用“定点观察”的方式。例如吉祖英在《凡尔赛宫》一文中对凡尔赛宫中的法兰西大花园的介绍:

站在正宫前极目远眺:玉带似的人工河上波光粼粼,帆影点点;两侧大树参天,郁郁葱葱,绿荫中,女神雕塑亭亭而立;近处是两池碧波,沿池的铜雕塑多姿多态,美不胜收。

这一选段中,作者采用的就是“定点观察”的方式。“正宫前”是作者的固定观察点,在这一观察点上,作者先“极目远眺”,再收回目光看“近处”,按照从远到近的空间顺序说明了法兰西大花园的布局,条理清晰地展现了它的美景

“移步换景”顾名思义就是指不固定观察点,而是按照地点的转移和一定的视角,对所看到的不同事物进行说明。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出新的景物。采用移步换景的方式时,首先要把观察点的变换交代清楚,其次要对移步中或移步后所见到的景物进行具体说明,还要注意有所剪裁、区分详略,以更清晰地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对空间布局较复杂的说明对象进行说明时,常会采用“移步换景”的方式。例如黄传惕在《故宫博物院》一文中对故宫建筑群的介绍:

天安门往里走,沿着一条笔直的大道穿过端门,就到了午门的前面。……

进了太和门,就来到紫禁城的中心——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从保和殿出来,下了石级是一个长方形小广场。……

乾清宫后面是交泰殿,交泰殿后面是坤宁宫。

从选文中可以看出,这篇文章采用了移步换景的观察视角,作者沿着中轴线,按观察点从南向北转移的顺序依次介绍了故宫里的各个主要建筑。

再比如《巍巍中山陵》一文中,作者顺着中山陵的陵园大道,移步换景,由下到上,按照“陵墓的入口”—“碑亭”—“祭堂前平台”—“祭堂”—“祭堂后墓室”—“墓室外”观察点的转换来介绍中山陵的主体建筑,在每一个观察点,作者又用了“定点观察”的方式对其本身及周围的景物进行了介绍,例如:

自碑亭再往北,地势陡然高峻,由此上至祭堂前平台,全部砌以宽大的石阶。石阶以小平台划分为8段,每段30步至50步不等,共290级。石阶尽处,就是宽135米、深30米的大平台,中央则矗立着陵园的主体建筑——祭殿。平台是全陵的制高点,这里视野辽阔,气象万千,既便近观,又宜远眺。当阳光灿烂时,远处方山如屏,秦淮似带;近处村舍相望,田圃纵横,道路津梁,行人车马,无不纤细入微,仿佛眼前展开了一轴工笔长卷。

在这个选段中,作者的观察点从“碑亭”往北,从下到上,到达“祭堂前平台”。在“碑亭”这个观察点,作者主要说明了由此上升至平台的宽大石阶,体现中山陵的“巍峨”;在“石阶尽处”的大平台,作者除了介绍大平台的体量,还在此“定点观察”,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展现出站在平台上所见到的辽阔景象,同样起到突出中山陵“巍峨”的作用。选文将“移步换景”与“定点观察”相结合,不仅顺序安排合理,而且详略得当、重点明确,突出了说明对象的特征。

第二,巧用中心句、提示词等清晰呈现说明顺序。

中心句和提示词的合理使用,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晰地呈现文章的内容,也便于读者更准确地把握说明顺序。

中心句最常见的位置是段首和段尾,有时也会出现在段中。恰当的中心句可以简洁地呈现出段落主要内容,每一段的中心句串在一起,有助于让文章的思维逻辑线如一条镶嵌在文中的丝带一样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对于内容比较复杂的说明文而言,中心句的作用显得更加重要。比如《向沙漠进军》一文中,在介绍沙漠造成危害的方式和人类应对危害的办法时,作者就在每段都使用了中心句:

沙漠逞强施威,所用的武器是风和沙。……

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是培植防护林。……(www.xing528.com)

抵御沙丘进攻的方法是植树种草。……

仅仅防御风沙袭击,固定沙丘阵地,还只是采取守势,自然是不够的。征服沙漠的最主要的武器是水。……所以要取得向沙漠进军的胜利,必须有充足的水源。

从这几段的中心句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一部分先介绍沙漠造成危害的原因,再针对这些原因提出抵御的措施,接着更进一步,指出仅仅防御是不够的,必须要有充足的水源——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层层深入。原本很复杂的内容,在中心句的帮助下得到了清晰的呈现,文章条理显得更加清晰,也有助于读者的理解。

除了中心句之外,表示次序、主次等关系的提示词也有助于更清楚地呈现说明顺序。比如《大自然语言》一文在对物候现象的成因进行说明时就用了下面这样的中心句:

首先是纬度。……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这四个中心句不仅清晰地交代了影响物候来临早晚的四个因素,还使用了“首先”“第二个”“第三个”“此外”等表示主次关系的提示词,从而让文章所采取的“从主要到次要”的说明顺序一目了然。中心句与提示词对于清晰呈现文章说明顺序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除此之外,采用空间顺序时使用恰当的方位词,采用时间顺序时使用恰当的表示时序、次序的词语,以及表示逻辑关系的关联词语的恰当使用等都有助于让文章条理更清晰,顺序更清楚。

第三,综合使用多种说明顺序。

由于事物、事理的复杂性,一篇说明文中所采用的说明顺序也不是单一的,而是往往会以一种说明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比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文,在主体部分按照由主到次、从内(自身条件)到外(外部因素)的说明顺序,具体介绍影响花儿颜色的六大因素;不过在介绍进化观点、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这几个因素时,兼用了时间顺序来组织材料——从亿万年前讲到20世纪的有关情况,贯通古今,对花儿丰富艳丽的颜色的形成和演变的历史进行了纵向说明。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还需要用物理学原理来解释。……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还有它生理上的需要。……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从进化的观点来考察,它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我们可以说,花色以绿色为起点,向长波一端发展,由黄而橙,最后出现红色;向短波一端发展,是蓝色和紫色。红色应是最晚出现的花色,在进化途程中居于顶峰,最鲜艳,最耀眼。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来看,昆虫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亿万年前,裸子植物在地球上出现的时候,昆虫还不多。……后来出现了被子植物,昆虫也繁生起来。……经过无数代的选择,在悠长的岁月中,昆虫就给这种植物创造出纯一、显著、鲜艳的红色花朵。……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最后要归功于人工选择。……又如虞美人,经过培养,已有红、黄、橙、白各种颜色,却从来没有出现过蓝色。19世纪末,美国的著名园艺育种家浦班克发现一株花瓣上好似有一层迷雾的虞美人,特意培养,到20世纪初,便育成了各种深浅不同的蓝色虞美人,为花卉园艺添加了新的品种。

多种说明顺序的综合使用,不仅让说明的思路更清晰,而且也有助于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恰到好处。我们在写作时,也可以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说明顺序,为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服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