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意就是作品所确立的主旨,它可以是对事理的昭示,对人生的感悟,亦可以是作者心绪与意念的流露。可以说,立意是散文作品的灵魂,立意是否健康高尚、是否新颖而有深度,显示着一篇散文思想价值的高下,体现着作者的思想修养和水平。我们写文学作品,可以从很多角度立意,赞美自然,怀念家乡,热爱文化,感恩亲人,讴歌生命,阐述哲理,等等。我们要善于选择自己相对丰富的生活经验为素材,通过人物、事件、材料、自己的体验,寻找到立意的基点。
在这里,我们可以把立意的层级分为基础版和进阶版。基础版,我们要完成立意的鲜明具体;进阶版,我们要努力实现立意的独特新颖。
立意基础版。一篇文章,如何让立意更明确?其实,让立意明确很简单,只要做好“加一加”“减一减”“议一议”“抒一抒”,“意”就在文章中立起来了。
加一加:例如朱自清的《背影》,表达的是特殊背景下父子之间相爱相怜的深情,父亲的深爱如何更能凸显出来?朱自清在“浦口送别”的核心事件的基础上,加入了“丧事中对我的安慰”“找工作时对茶房的叮嘱”“送别前无微不至的照顾”,这些情节或细节,都刻画出一个深爱孩子的父亲的形象。
减一减:对无关的内容进行删减,让文章的每一个素材都为表现主题服务,让每一个素材都有代表性和表现力,不冗余,不芜杂,闲言减去,主题水落石出。
议一议和抒一抒:在叙事的基础上,我们要善于画龙点睛,用议论抒情表达内心的感悟与思考。例如,“我”对父亲的感情,也在“望父买橘”“目送背影”的一再泪目和中年回想时的多次愧疚与思念中体现出来。结尾的一句“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的情感抒发,让感情升华到极点,“水到”而“渠成”,使主题更加鲜明,情感更有感染力。
立意进阶版。经过完善,立意不仅鲜明,而且鲜亮;不仅聚拢了文章主题,而且在表达上对读者一击而中,让人过目难忘。
1.超越空泛求具体。例如朱自清的《春》,不仅表达了对春的热爱,而且把春天的美好进一步聚焦,这样文章的主题就不再是空泛的赞美春天,而变为赞美春天的崭新风貌和无穷希望的“新”,欣欣向荣和绚烂多姿的“美”,还有生机勃勃和日新月异的“力”,境界迥然不同。所以,当我们由一个概念进一步聚焦到具体的一个着力点,也许会让立意显得更突出鲜明。
2.超越抽象求形象。很多主题本身就是抽象的情感,但若赋予这种抽象情感以具象的载体,则主题会令人过目难忘。除了《春》将春天的三个阶段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之外,冰心的《荷叶·母亲》也用一枝在无遮拦的天空下,在肆虐的狂风暴雨中,用自己宽大的臂膀无私荫蔽孩子的荷叶,形象地展现了母亲对儿女无微不至的呵护,赞颂了母爱的伟大。所以,当我们发现立意难免给人抽象之感时,不如寻找一种相似的象征物作为载体,让原本抽象的立意形象可感,立于纸上,增强立意的冲击力。
3.超越生活求哲思。莫怀戚的《散步》中,作者抓住一家四口人散步时分歧的解决来立意,普普通通的一次散步却体现出了互敬互爱、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也体现出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可以说是小事件大主题。但作者没有止步于此,他更进一步通过“我”背母亲、妻子背孩子的剪影式结局,表达了接续传承、生生不息的生命感和承前启后、负重前行的中年人的使命感。这种新颖独到的立意,令这篇散文新颖而别致。所以,我们在记录生活、描绘生活的过程中,可以从看似简单普通的生活现象中,生发出一种具有哲思意味的道理来画龙点睛,让人顿悟生活内涵之美。(www.xing528.com)
4.超越浅显求深刻。看山不是山,看到的是它的稳固与安详;看水不是水,看到的是它的智慧与宽容。我们需要有一双再多看一点的眼睛,看到更深处,文章立意自然让人折服。郑振铎的《猫》讲述了一只猫因人类的粗暴判断而酿成的悲剧。但作者却超越本体看到了弱小者的失语境况与被强权者歧视凌虐的悲惨命运,更进一步看到对人对事拒绝主观臆断才是对生命的真正尊重的主题。所以,一个渺小的个体的背后,往往是一个群体;一个不引人注目的开端,也许会带来蝴蝶效应。有时,以见微知著的理性来反思和透视,我们的文字,就有了犀利的洞悉与深邃的思想,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5.超越消极求积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就像阳光,总会给人以力量。而文字的传播,也应该承担这样的使命,弘扬正向积极的人生态度。例如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中,作者记叙了自己瘫痪之后在母亲的陪伴下,由绝望到重新树立希望的经历,表达了自己失去母亲的痛悔愧疚和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但作者更进一步,表达了自己振作精神、珍爱生命、拥抱生活的积极态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借用烂漫开放的泼洒秋菊和母亲的叮嘱“好好儿活”,作者传达了自己浴火重生后坚定而乐观的人生态度,言近意远,令人动容。所以,我们可以记录苦难,但再多一份直面苦难、逆风而行的人生宣言,文章就更多了一些阴霾中的阳光、柔弱中的坚强、泥淖中执着星光的骨气与勇气,文章自然多了一份刚性之美。
6.超越抒情求真情。散文主题是作者情感体验凝结之处,而我们对一个人、一段岁月的感情,却很难用直抒胸臆的呐喊来表达。我们可以选择直接抒情,痛快淋漓,也完全可以借助环境营造和气氛渲染,烘云托月,情境相生,将那份深情带到意境深处。
史铁生的《老海棠树》中这样写他对奶奶的思念和对自己没有珍惜的痛悔:“但在我的印象里,奶奶的目光慢慢离开那张报纸,离开灯光,离开我,在窗上老海棠树的影子那儿停留一下,继续离开,离开一切声响甚至一切有形,飘进黑夜,飘过星光,飘向无可慰藉的迷茫和空荒……而在我的梦里,我的祈祷中,老海棠树也便随之轰然飘去,跟随着奶奶,陪伴着她,围拢着她;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阴里,张望复张望,或不断地要我给她说说:‘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作者的痛悔在对老海棠树下奶奶的形象的一再回忆中,具象化地表现了我对奶奶经年不去的思念和深入血液的痛悔,读来让人怅惘而心痛。
7.超越平面求立体。一篇文章,具有丰厚的内涵,才会让人感受到更多的人生况味。我们可以让一篇文章的立意人、情、理兼具,我们可以让一篇文章多几个视角的思考与表达……总之我们要让文章的立意更多维、更立体,使内涵更丰厚。在吴伯箫的《灯笼》中,小小灯笼引发了作者对民俗的喜爱、对儿时的怀念、对母亲的爱、对故乡的思念、对亲人的惦念以及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愿望。在《安塞腰鼓》中,借小小腰鼓,作者歌颂了民族艺术的巨大魅力,陕北农民的生命能量,黄土高原的壮阔伟岸,民族精神冲破束缚、奔腾向前的阳刚之美。这样丰厚的意蕴,使文章主题多维立体。
8.超越小我求大我。苏轼曾写:“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把个体的渺小汇入时空的洪流,关注的目光放在远方、星空与时代巨轮上,这些个性化的坎坷与痛苦就遁迹无形,人也因此会更加豁达而从容,文章也具有一种大格局和大境界。
宗璞的《紫藤萝瀑布》里,看到紫藤萝的盛衰变化作者想到了人生顺逆与生命的无常,以及面对这些无常应该拥有的豁达胸襟与积极态度:“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这种“大我”的生命观与价值观,会让情绪低落之人顿悟,精神为之一振。
当然,无论进阶版如何变化,都是在基础版的基础上的创造性的提升。写作不能离开生活,写作应该是用自己生活与情感的积蓄,诚实地说自己的话,发表自己的思考,抒发自己的情感。如果只追求立意的技巧,而忽略“说真话”“诉真情”,文章立意再美,也只是塑料花,粗看可以,实则耐不住推敲,缺少动人心魄的真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