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用主观感觉划分及判断 根据自己的主观感觉可以对运动强度进行判断,具体内容见主观运动强度等级 (RPE) 量表(表4)。量表的10~11级属于低强度活动,感觉轻松,心率和呼吸次数稍微变快,比如在平坦路面慢走、做家务、演奏乐器等;12~13级属于中等强度活动,感觉有点吃力,开始出汗,呼吸较急促, 心率较快,但仍然可以轻松说话,比如骑自行车上学、快步走、跳舞、爬楼梯等;14级以上属于高强度活动,体力消耗较大,呼吸加深,明显急促,心率很快,停止运动缓一会儿才能说话,比如快跑、跳绳、激烈的球类运动(足球、篮球、乒乓球等)或快速骑自行车等。
表4 主观运动强度等级(PRE)量表对应运动强度和最大心率百分比
2. 利用脉搏进行判断
(1)脉搏测量:正常人的脉搏和心率是一致的。运动结束后,自己立刻记录10秒钟桡动脉或颈动脉脉搏次数,乘以6换算成每分钟的次数,这就是运动结束后即刻心率。桡动脉测量时掌心向上,在手腕的拇指一侧能摸到明显搏动的部位,对啦,这也是老中医摸脉的位置。
颈动脉测量在喉结旁边与同侧肌肉之间的凹陷内,能摸到明显搏动的部位,看看图,自己找一下试试。
(2)计算公式:最大心率百分比=运动结束后即刻心率/[220-年龄(岁)]×100%
(3)强度判断:计算出最大心率百分比后,对照表4查找,就可以知道自己运动时的强度啦。(www.xing528.com)
利用计算公式,还可以观察自己的运动有没有达到预设的运动强度。比如,一位12岁的同学想做中等强度的活动:① 查表4可知,其最大心率百分比应当在63%~76%,现在假设是70%;② 代入公式反推可知,其运动结束后即刻心率是(220-12)×70%=145.6次/分;③ 这位同学在运动后立刻计数10秒脉搏的话,就应当达到145.6×(10÷60)≈24次,如果实际测得的脉搏和24次相差太大,就可以适当调整运动量。
课间休息时,同学们应进行适当活动,减少持续久坐。此外,同学们应当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灵活选择合适的活动强度。比如,平时运动较少、体能较差的同学,可以以低、中强度运动为主,经过锻炼之后,慢慢增加运动强度和每周运动次数,不可过于拘泥于各种规定。另外,在身体不适及生病时,都应减少活动甚至暂停运动。
课后思考
1. 算一算,如果你进行高强度运动,那么运动后即刻心率应当是多少,怎么测量?
2. 试着给自己制订一个锻炼计划,包括运动项目、运动强度、运动次数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