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学会在叙事中根据情感表达的需要直接抒发情感。
【教学过程】
一、回味母爱——感知写作对象
导入语:黎巴嫩诗人纪伯伦说:“人的嘴唇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今天,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谈谈对母亲的了解,把感受到的母爱说出来,把对母亲的感激唱出来。
教师播放阎维文演唱的歌曲《母亲》,和学生一起跟随这段优美的旋律,回味浓浓的母爱。在余音萦绕中,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歌词所写的母亲为“我”拿新书包、打雨伞、包三鲜馅、擦去委屈的泪水等能体现母爱的事例,在回味与感受中领悟到母爱的纯洁、无私、伟大等特点。
1.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头脑风暴,回忆自己与母亲之间发生的难忘的能打动自己的一些小事,并把它们罗列出来。
2.学生罗列之后,师生继续赏读《母亲》这首歌的歌词,并思考:从表达方式看,歌词可以分为两层,两层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明确:第一层在娓娓的叙述中已经渗透着浓浓的感激之情,为第二层的抒情做了铺垫;第二层在上个层次的铺垫下,自然而然地进入了“直抒胸臆”的抒情之中。由此可见,抒情要以记叙为基础,记叙是抒情的基础。只有在记叙生动具体的基础上适当地抒情,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如果没有记叙作扎实的基础,即使用了优美的抒情句,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华而不实的。
三、思维聚焦——捕捉动情点
1.在叙事的基础上到底应该怎样抒情,才能自然真切、触动人心呢?
文段一:
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了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雨点不住地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冰心《荷叶母亲》
提问:在这个文段中是什么触动了作者的情思?
明确:作者极其准确地捕捉到了“荷叶护莲”的画面,这个画面触发了作者的情思。“荷叶护莲”的画面是冰心情感的触发点,这样的点可以简称为“动情点”,通过它能够引起人们的种种情思。比如古人见柳思别离、望月念故人、赏秋悲人生、遇水生愁绪。柳、月、秋、水就是诗人的“动情点”,就是和心境吻合的感情触发点。当然“动情点”也可能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根白发,一句话语;还可能是一件再寻常不过的小事,甚至是一个极微不足道的细节。写作时,要善于捕捉动情点,书写真性情。
2.阅读下述文段,捕捉文段中的动情点。
文段二: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朱自清《背影》
文段三:
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不幸七年前迁居的时候,中途毁坏了一口书箱,失去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责成运送局去找寻,寂无回信。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绝的文字。
——鲁迅《藤野先生》
明确:文段二是父亲的“背影”深深打动了作者的内心,触发了作者的情思;文段三的动情点是“挂在东墙上的藤野先生的照片”。
3.思维聚焦:让学生从刚才罗列的被母亲感动的情节中发掘这样的动情点。
分享自己发掘到的情感触发点:住校的自己已经习惯打电话向父母发牢骚,但偶然发现父母那头总是迟迟不肯挂下的电话;妈妈和自己冷战后,一大早依然在厨房为我准备早餐的忙碌身影;妈妈帮我擦拭伤口,我突然看见了妈妈黑发中的丝丝白发……
学生在观照自己的生活中,已经不知不觉中在打开写作思路、选取叙述的角度等方面渐入佳境。
教师总结:捕捉动情点,需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需要细心观察,需要具备一颗敏感多情的心。这样,你会从看似平淡无奇的生活中,从凡人琐事中发现许多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
四、学习表达——抒发真性情
1.学生找到动情点后,教师继续追问,到底该如何在文中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呢?
让学生结合文段中的语句合作探究直接抒情的常见方法。
文段四: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吧……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文段五:
我呆呆地望着她,止不住流下了眼泪。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因为我对朋友反悔了。我做了一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呀!(www.xing528.com)
学生探究的结论:文段四和文段五都属于倾诉式的直接抒情,用第一人称进行独白式抒情,直抒作者之情。
文段六:
好一个安塞腰鼓!
……
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刘成章《安塞腰鼓》
学生探究的结论:文段六依然属于倾诉式的直接抒情,不同的是采用第二人称进行呼告式抒情,直抒人物之情。
文段七: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有徘徊之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朱自清《匆匆》
学生探究的结论:文段七也是直接抒情,但语言形式的选择更加丰富和灵活,灵活运用了设问句、反问句和感叹句等句式和比喻、拟人、排比、反复等修辞直抒胸臆,不仅情真意切而且文采飞扬。
至此,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原先比较模糊的生活印象变得逐渐清晰,学生内心想说又说不清的情感不断得到积蓄与加厚,学生原本已具有的比较朦胧基本的自然抒情法逐渐变成了理性的认识。
2.动笔写作。要求做到:在叙事的基础上,捕捉动情点,抒发真性情。
部分学生的作品展示:
作品1:
今天早上下着倾盆大雨,看得出妈妈的眼神里多了一丝担忧。我临出门时,妈妈却叫住了我:“多带一双校鞋吧。”我很纳闷,反问道:“为什么呀?”“下这么大雨,鞋一定会弄湿的,多带一双替换,脚就不用冷一天了。”妈妈边说,边在房间走来走去,一会儿帮我找袋子,一会帮我拿鞋子和袜子。我心里仿佛被什么触动了。是啊,母爱如水,是那样的柔润舒适,她轻轻地流到我的心里,让我感到暖暖的,满满的。
作品2:
揉揉惺忪的睡眼,脑海中还清晰地记得昨晚与妈妈歇斯底里后的冷战,看着妈妈泪眼婆娑,我当时特有成就感。走到客厅,却望见了妈妈在厨房为我准备早餐忙碌的背影。不知怎的,我突然想哭。谁能说这世界上还有比母亲更伟大的人?我似乎在这一刹那间懂得了母亲真正的美丽之处,她是那样的博大与无私,历经人生沧桑却还可以散发出如此耀目的光华。“妈妈,”我在心底默默地对她说,“我爱您!下辈子我还想做您的女儿!”
作品3:
“你的脚怎么了?”母亲看见我一瘸一拐地走进来急忙问道,并且用百米冲刺的速度从厨房冲了过来。听了这话我的脸立刻变得通红起来。回想起当天当众摔到狗吃屎的样子,唉!
母亲匆忙地把我拉到沙发上,然后蹲下身小心翼翼地帮我挽起裤脚。当看到那血淋淋的伤口时,她的鼻子耸了一耸,又冲向房间捧出了一个医药盒。 妈妈先用酒精帮我消毒,然后清理伤口上的沙土,再涂上红药水。望着妈妈那小心翼翼的动作,再加上她那体贴轻柔的嘱咐声,我的心头涌起一股暖意。抬头间,我竟然发现母亲的头上有丝丝白发出现。
一根,两根,三根……
每看见一根白发,我的心都会猛烈地颤抖一下。数着数着我的眼睛模糊了。那应该是多年来妈妈辛苦养育我的证据吧!
妈妈还在默默地从口中吹出一阵阵清凉的“风”,安抚着我那受伤的膝盖。
我脑海里情不自禁地涌出了这样一段文字: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是啊!妈妈,你就是我在黑暗中的一盏明灯,帮我照亮道路。你就是我烦恼世界里的一阵清风,帮我吹散烦恼。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妈妈,我爱你!
……
孩子们情感的闸门被打开了,不仅有话可写,更是有情可诉,情由事生,感发于心,顺其自然,触动人心。这情感的河流涓涓自然毫无雕琢地流淌在课堂上,流淌在孩子们的心里……
【设计说明】
写作原本源自心灵,文章乃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所以理想的写作生态应是“我手写我心”,即用自己手中的笔来抒写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但在现实中大部分学生的作文给人的感觉是:不会感动,作文缺乏真情实感;不会感悟,作文没有真知灼见。在一篇篇作文中几乎觅不到真情的影子,文中无“我”,内容苍白,既缺真情又无见解。难道学生的生活真的是如此的枯燥吗?难道学生真的缺乏情感吗?
面对这一困惑,我们在教学中,从学生和教师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得出了几点粗浅的认识。
1.我们不认同现在的学生生活单一枯燥这样的说法。这个时代孩子们的生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要丰富充实、精彩绝伦。但是当下学生写作主要以机械模仿、机械复制为主要手段,不能与现实生活形成观照,作文形式、内容、情感、思想远离现实,所写之文自然很难抒发真性情。
2.学生的感情虽然是与生俱来的,但也需要后天的培养和激发。传统的作文教学在培养、激发学生的情感等方面重视不够。由于指导的缺失,学生不懂得如何积累、调动自己的情感,也不善于从自己的生活中发掘能打动自己的素材。
3.传统的作文教学偏重于写作知识的讲授和写作技巧的传授,偏重于审题、立意、谋篇等模式化的指导和机械的训练,很少涉及对学生写作过程中的具体指导。教师的写作教学对学生而言,基本上属于隔靴搔痒,对学生写作的帮助微乎其微。
从以上的几点认识出发,我们试图做一些改变,以期引导学生用眼睛发现生活的精彩,用文字抒发对生活的热爱,在此基础上打开情感的河流,倾吐真性情,抒发真感受。
优秀的文章离不开思想,思想常与感情相伴。感情当然是人与生俱来的,但丰富的情感离不开后天的培养和激发。积极地、有意识地不断增加自己情感的厚度,对身边的人多一点热情,对身边的事多一份关心,大胆去流露自己的爱和恨,这是我们写作的源泉,是我们写好作文的根本。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必须要做的是如何引领学生用眼睛发现生活,用心灵热爱生活,用文字记录生活,用思想点亮生活,从而让学生的个体生命因为言语的表现而充实、丰盈、高贵。
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这里所说的“鸣”即倾吐,韩愈告诉人们:倾吐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方式。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和学生更加强烈地认识到写作其实就是一种心声的倾吐,情感的宣泄。当我们学会了倾吐,自然就能打开情感奔涌的河流,叙真事抒真情,写出情感充沛、感受丰富的锦绣文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