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导言》最后一节“4.生产。生产资料和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国家形式和意识形式同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的关系。法的关系。家庭关系”中,马克思以一种思路提纲的方式论述了在导言中无法详细论述的课题。他分析了“生产”范畴,将之逐层展示为一个错综复杂的关系的总体:生产资料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生产关系与交往关系的关系、国家形式和意识形式同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的关系,以及法的关系、家庭关系等。这里我们着重分析生产力、生产关系与交往关系的关系以及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问题。
(一)生产力、生产关系与交往关系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创作时期,生产关系范畴首次被提出来,但那时还仅仅被界定为人们的共同活动方式,即局限于人对自然的关系的范围。并且马克思提出这个范畴的目的只是为了阐述工业发展阶段,所以对这个概念还倾向于从生产力的方向去理解。交往形式这个范畴也同样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出现了,其主要是作为生产力的发展形式而被提及。
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写作于1845—1846年)
而到《哲学的贫困》及以后的作品中,生产关系范畴逐渐取代了交往关系的范畴。这也意味着,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成为马克思研究的基本视角。生产关系范畴不再局限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是吸收了人与人之间物质交往的规定性,明确成为人与人的物质关系的基本形式。这意味着生产关系范畴由作为生产力的内容要素最终发展为生产力的发展形式范畴。由此,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运动规律便日益成为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之一。这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更加凸显出来:“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范畴取代交往关系范畴与生产力相对应的地位,就导致交往关系与生产关系作为一个问题凸显出来。
广义的生产关系是通过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体现出来的。社会的生产关系是一个统一整体。所有制是已经被特定生产关系决定了的分配结果与分配方式。而所有制表现出来的人与人的关系就是交往关系,即由产品分配所表现出来的物质利益关系。显然,这种物质利益是由生产关系决定的。所以,人们就是在“生产方式所指示的物质利益和需求中”确立交往关系的。因而,交往关系不过是“派生的、转移来的、非原生的生产关系”。
关于交往的概念和类型的研究与阐发已经展示出交往的社会作用。对于交往的社会作用,马克思有如下表述:
第一,交往与生产决定了一个民族的整体结构,以及与其他民族的相互关系。马克思认为生产“是以个人彼此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尽管“这种交往的形式又是由生产决定的”。马克思认为生产和交往的发展程度不仅决定了不同民族之间的关系,也决定了一个民族内部的社会结构。
第二,交往使生产能力得以保存。马克思认为:“某一个地域创造出来的生产力,特别是发明,在往后的发展中是否会失传,完全取决于交往扩展的情况。”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很多发明创造都遗失了,主要是因为古代战争频发,人们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也十分不足。于是在历史发展的最初阶段,每天都在重新发明,而且每个地域都是单独进行的。这时候,交往就成为保持创造出来的生产力的关键因素,当然这种交往不能是民族内部的交往,而必须是世界交往。比如古希腊人的很多著作都遗失了,是阿拉伯人以各种形式保存了这些经典著作并在中世纪重新输送回欧洲,这才没有让这些宝贵的思想失传。可见世界性的交往对生产力的保存有巨大作用。
第三,交往能促进生产力的提高。马克思用英国来说明这个问题:“在17世纪,商业和工场手工业不可阻挡地集中于一个国家——英国。这种集中逐渐地给这个国家创造了相对的世界市场,因而也造成了对这个国家的工场手工业产品的需求,这种需求是旧的工业生产力所不能满足的。这种超过了生产力的需求正是引起中世纪以来私有制发展的第三个时期的动力,它产生了大工业。”
第四,交往导致了“世界历史”的形成。世界交往的扩张逐渐让世界市场开始形成。而世界交往并不仅仅让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同时也促进了世界历史的形成:“大工业仍使竞争普遍化了,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每一个人需要的满足都依赖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
总的来说,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包含了个人之间的交往、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交往、民族内部的交往,等等。交往的巨大作用还在于保存、提高生产力,促进世界市场与世界历史的形成。这些宝贵思想构成了对全球化到来的早期预言与科学洞见。
全球化与“地球村”形成
(二)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www.xing528.com)
艺术生产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有本质性的关系,因而是马克思一生关注的重大问题。在本节中马克思以片段形式提出了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问题。
首先,马克思通过分析希腊艺术和史诗,认为特定艺术生产形式总是同一定的社会发展形式结合在一起。
大家知道,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成为希腊人的幻想的基础、从而成为希腊[艺术]的基础的那种对自然的观点和对社会关系的观点,能够同走锭精纺机、铁道、机车和电报并存吗?在罗伯茨公司面前,武尔坎又在哪里?在避雷针面前,丘必特又在哪里?在动产信用公司面前,海尔梅斯又在哪里?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实际上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在印刷所广场旁边,法玛还成什么?希腊艺术的前提是希腊神话,也就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这是希腊艺术的素材。……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记载着古希腊人用“木马计”攻破特洛伊城的传说,用神话想象的形式来反映上古时代的战争关系与政治社会关系
从另一方面看:阿基里斯能够同火药和铅弹并存吗?《伊利亚特》能够同活字盘甚至印刷机并存吗?随着印刷机的出现,歌谣、传说和诗神缪斯岂不是必然要绝迹,因而史诗的必要条件岂不是要消失吗?
进而,他又提出了一个更为困难的问题即艺术生产为何能够“超越”特定物质生产阶段而影响后来的更发达的物质生产阶段的问题:“但是,困难不在于理解希腊艺术和史诗同一定社会发展形式结合在一起。困难的是,它们何以仍然能够给我们以艺术享受,而且就某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一个成人不能再变成儿童,否则就变得稚气了。但是,儿童的天真不使成人感到愉快吗?他自己不该努力在一个更高的阶梯上把儿童的真实再现出来吗?
在每一个时代,它固有的性格不是以其纯真性又活跃在儿童的天性中吗?为什么历史上的人类童年时代,在它发展得最完美的地方,不该作为永不复返的阶段而显示出永久的魅力呢?”
要言之,马克思尤其关注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不平衡关系问题:“(6)物质生产的发展例如同艺术发展的不平衡关系。……(8)……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决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
似乎马克思的这段话的意思是揭示艺术生产同物质生产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但是对这种不平衡是要谨慎理解的,它有着一定的语义环境,而非一个抽象的普遍化真理。恩格斯针对这个问题曾经说过:“文明在这里所研究的领域越是远离经济,越是接近于纯粹抽象的意识形态,我们就越是发现它在自己的发展中表现为偶然现象,它的曲线就越是曲折。如果您画出曲线的平均轴线,您就会发觉,被考察的时间越长,被考察的范围越广,这个轴线就越同经济发展的轴线接近平行。”恩格斯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意识形态(当然也包括艺术生产)的曲线虽然在微观上、短时段内与经济发展处于不平衡的状态,但在宏观上、长时段内,它们二者还是处于平衡状态的。所以,这种不平衡与平衡是一种辩证统一关系。要理解这种辩证关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去考察。
荷马史诗《奥德赛》记载着奥德赛抵制海妖塞壬诱惑的传说,用神话想象形式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对抗、征服关系
第一,从长时段、大尺度去考察。马克思认为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的关系是,物质生产在先,艺术生产在后,物质生产根本上制约着精神生产。但是这种关系并不必然在一个较短的时期内显现出来。在人类发展的早先阶段,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之间的联系还是十分紧密的。马克思说:“只要知道某一民族使用什么金属——金、铜、银或铁——制造自己的武器、用具或装饰品,就可以臆断地确定它的文化水平。”到了古典古代与封建时期,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出现了不平衡的现象。以希腊为例,恩格斯针对这个现象说,只有奴隶制才使得农业和工业之间的更大规模的分工成为可能,从而为古代文化的繁荣,即为希腊文化创造了条件。没有奴隶制,就没有希腊国家,就没有希腊的艺术和科学。可见,虽然在小尺度的时间范围内,希腊的科学、艺术都表现出了非常高的典范性与超越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脱离物质生产基础的。一旦我们将视野放宽,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就又会处于平衡。
纵观从古至今的人类社会,从小尺度、短时段的角度看,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之间的确存在着不平衡。但是从宏观大尺度看,这二者又表现为一种平衡关系。
第二,既要看到艺术生产受到物质生产的制约,也不能把它们二者看作简单的物理机械平衡,而是要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分析二者之间的具体的相互作用关系。恩格斯曾经说过,政治、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对这种“基础”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决定论,似乎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会有什么样的艺术,而是说在经济关系和其他关系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关系归根到底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政治、哲学、宗教、文学、艺术,它们都相互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并不是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而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上述所有因素都在经济必然性的基础上相互作用。正因为有上层建筑各领域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对经济基础的影响,所以艺术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发展才不是一个简单的平衡关系,而是一个更为复杂的、经常出现不平衡的有机互动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