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孤独国家属性:探讨一个社会问题

孤独国家属性:探讨一个社会问题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将孤独在国家层面上的这种稳定模式称为“孤独的国家性”。1下面我会阐释“孤独的国家性”这一概念的灵感来源,并对其存在提供更为有力的证据。一旦确定孤独的国家性,下一步更具挑战性的工作便是使其合理化——为什么孤独在一些国家中会比其他国家更为严重?首先,孤独的国家性变量表明,国民感受到的孤独强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生活的地域。

孤独国家属性:探讨一个社会问题

在第三章检验年龄与经常性孤独的关系时,我谈到后续将进行以国家背景为影响因素的研究,本章对此进行了更为集中的讨论。正如我们在第三章所看到的,年龄与孤独的关系在国家间有较大差异,而对一个特定国家而言:即使时间推移,这种关联方式也较为稳定。我将孤独在国家层面上的这种稳定模式称为“孤独的国家性”。仅将孤独视为个体层面的问题会忽视其社会性根源和背景。正如德·容·吉维尔德(De Jong Gierveld)等所言:“实证研究主要关注个体层面对孤独的影响因素,却很少关注社会隔离与孤独在社会层面的形成原因。”1下面我会阐释“孤独的国家性”这一概念的灵感来源,并对其存在提供更为有力的证据。一旦确定孤独的国家性,下一步更具挑战性的工作便是使其合理化——为什么孤独在一些国家中会比其他国家更为严重?或者说国家层面的什么因素会引发更严重程度孤独或是能抵御孤独?随着我们的研究从个人层面转移到国家层面,我们应该寻找并检验一些宏观层面的影响孤独的因素。相比于个人层面的结论,宏观层面与孤独间的关系更难以捉摸,因此得出宏观层面因素与孤独之间关系的结论更加任重道远——通常人们并不关注文化规范之类的宏观因素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方式。但是,这恰是此类研究的价值——它揭示了迄今为止仅关注个体和心理方面的研究所忽视的一些关系。在本章中我将会交替使用以下词语:国家(或国家性),社会(或社会性),文化(或文化性),宏观层面等。

从个人到社会的转变将以多种方式加深我们对孤独的理解。首先,孤独的国家性变量表明,国民感受到的孤独强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生活的地域。因此,除了个人层面外,还应研究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价值观等社会性因素。这些因素可能不会立刻对个体心理经历产生影响,个体也可能没有意识到它们的影响,但这些宏观层面的因素构成了个体生活的脉络,从长远来看可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其次,孤独来源于对社会关系的期待与现实之间的落差感知,所以理解人们是如何认知并评价对社会关系的渴望程度至关重要。此外,这种认知和评价最终将嵌入到社会结构和文化规范中,只有将关注点从个体层面转向社会和文化因素,我们才能识别孤独的长期根源。再次是聚焦于社会因素最重要的原因,孤独个体层面的研究可能无法回答一些重要的问题,正如我们在第四章发现的,尽管人们普遍认为孤独是老龄化过程的自然结果,但事实上,孤独在某个国家青年人中的严重程度可能甚于另一个国家的老年人。2换言之,只有在我们退一步去观察“森林”而不是“树木”时,一些社会现象的模式或规律才会显现出来。巴本(Babones)在阐述涂尔干定量宏观比较研究(QMCS)方法时指出:“将社会的宏观属性与其他宏观的社会属性相联系是有意义的,甚至是一种更好的研究方式,无须再以微观现实为基础。”3(www.xing528.com)

我们首先检验欧洲国家“经常性孤独”的发生率,再次利用ESS收集的数据验证“孤独的国家性”的存在。接下来我们会讨论一种时下流行的国家性变量对孤独的影响,即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二分法所代表的文化规范。我认为这种解释有其局限性,因此我们需要探究更广泛的其他国家层面的影响因素,这将在下一部分中详细解说。为了进行全局性的统计研究,我将聚焦俄罗斯和东欧国家的孤独情况,比较他们与一些西欧和北欧国家之间的差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