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手机久未关机的影响与解决方法

手机久未关机的影响与解决方法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手机关机或没有信号的恐惧,是社交焦虑症的主要表现之一。费厄姆的情况是社交焦虑症中最为严重的一种,他对于手机的依赖,已经深入骨髓,很难改掉了。

手机久未关机的影响与解决方法

随着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强大,人们越来越离不开手机,不论走到哪儿都会带着手机。没有手机,我们好像什么都干不了,特别是拓展业务、与客户沟通、向领导汇报工作,只要一只手机在手,就可以随时随地地进 行。

换言之,现在的社交越来越依赖手机了,没有手机人们就会不知所措。所以当我提出“关掉手机”来协助社交的“断舍离”时,许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抵触的。

你有没有“手机焦虑症

2017年11月,居住在芝加哥的媒体工作者费厄姆被心理医生确诊为“手机焦虑症”。也就是说,手机变成了他的情绪稳定器,只要离开手机半分钟,他就会坐立不安,手心出汗,情绪波动,注意力不集中。在去看医生之前,他的情况就已经很严重了,上厕所、洗澡他都要带上手机,就连去打开电视机他也要拿上手机——尽管手机就放在电视机对面的沙发上。他还随身携带着充电器,只要手机电量低于60%,费厄姆就担心自己会因为手机电量不足而与整个世界失去联系。

对于手机关机或没有信号的恐惧,是社交焦虑症的主要表现之一。患者不能容忍哪怕一秒钟无法与人联络的情况,所以会迫不及待地想要找到能正常使用手机的地方。

有一次,费厄姆和朋友们一起参加了当地户外俱乐部组织的登山活动。在进入大山深处时,费厄姆的手机上不去网,他无法用推特(Twitter)和网上的朋友交流,也不能接听和拨打电话。费厄姆顿时满头大汗,宛如一只迷途的羔羊。他追上前面的每一个登山队员,询问他们的手机是否有信号。在得知所有人的手机都没有信号时,他紧紧地拽住领队的手,惊恐地问:“我们的手机都没有信号,万一遇上危险,大家如何与外界联络?”

户外俱乐部的领队安慰他说:“放心吧,兄弟,过了这段路就好了,我有经验,这条路线我已经走过几十次了。”

然而费厄姆听不进去,他的脸上写满不安,心中充满惶恐,仿佛天就要塌了一般。一路上,他的眼睛始终盯着自己的手机,希望看到信号变回满格。

大伙儿提醒他:“只盯着手机屏幕是不安全的,请留意脚下。再说了,手机也并非登山的必备品,只要有求救信号发射器就行了。我们有很多次的户外活动都是不带手机的,又不是时时刻刻都要跟山下的朋友联 系。”

可这并不能让费厄姆放下心来,他依然听不进去,他的身体开始不受控制地颤抖,眼瞅着就要瘫倒在地。有队员发现费厄姆的情况不对劲,便立刻告诉了领队。出于对他健康状况的考虑,领队和两名队员扶着费厄姆向山下走,等到了一个相对空旷的地方,他们马上拨打了野外急救电话,费厄姆的登山之旅就此结束。从此以后,这家户外俱乐部就把他列入了“黑名单”,不再允许他参加他们组织的任何户外活动。

费厄姆的情况是社交焦虑症中最为严重的一种,他对于手机的依赖,已经深入骨髓,很难改掉了。

数年前,我们研究小组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个一线城市的酒吧、商场等地方做随机调查,采访了很多人。每次当研究人员向被采访者走过去时,他们都在埋头看手机,没有一个人注意到有人朝他们走来。

等研究人员表明了采访意图,询问他们是如何看待使用手机的,被采访者均坦言,手机与自己早已合为一体,用手机聊天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与手机不可能分割。有时候手机揣在口袋里,就算没有人联系他们也会时不时地拿出来看一眼。或许他们早就厌倦了这个习惯,但本能驱使着他们一遍又一遍地这么做。

重度手机依赖人群的年龄主要集中在18岁到30岁。对于这些人来说,别说关掉手机,就是让他们半小时内不看手机一眼,他们都难以做到。有一位受访者说:“我的手机已经两年半没关机了,上一次关机还是由于手机出现了故障,自动关机的。”

我们的研究人员问他:“您不觉得面对面地交流更好吗?大家可以聚到一起深度沟通,享受现实生活。”

这位受访者笑了起来:“该说的都在手机上说完了,见了面还有什么好说的,抱着手机各玩各的呗。”

“能戒掉这种习惯吗?”

“你说玩手机?不能!”

“手机焦虑症”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出现的,这种在手机上的交流正在取代面对面的沟通,同时也向我们发出了一个可怕的信号:互联网社交让人们的朋友圈越来越臃肿,人数越来越多,可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却越来越远。

手机可以充当重要的工作设备,但是大多数人24小时不关机并不都是出于工作需要,因为晚上12点以后除特殊情况外几乎不会有工作电话。社交的需求让人选择了把手机放在枕头边,以便随时查看来电和新信息。人们习惯将所有的时间优先安排给社交,一旦手机关机,这种“优先性”被打破,焦虑就会出现。(www.xing528.com)

人们根本不能忍受没有手机的生活。

做一次全面检查

普林斯顿大学人际关系学教授、心理医生康妮认为:“我们的社交不能完全依赖手机,否则这种社交早晚会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这种情况的出现,离不开人们的焦虑和无聊。不清楚如何安排时间的我们,除了社交还有更重要的事情吗?假如你没有一个有意义的现实目标来占用时间,你就会不由自主地用手机打发时间。手机总是能乘虚而入,它提供了一种极具诱惑力的‘意义’。”

缺乏独处能力是产生“手机焦虑症”的重要原因,现在很多年轻人宅在家里,不愿意走出家门,更不想与别人长时间地交流,可他们对社交又有强烈的渴望,于是手机便成了最好的选择。在手机里面,他们能建设一个完美的朋友圈,一个不需要走出去就能获得的理想世界。

摆脱“手机焦虑症”相当困难,但并非无计可施。现在,先给自己做一次全面检查。

①从来不关手机,凌晨有人发来信息也会立刻查看;

②频繁地刷新社交软件上的信息,时常查看手机的电量和朋友圈的新动态

③如果出门超过半个小时,就一定会随身携带手机充电器或充电宝;

④不论做什么,都要把手机放在够得着的地方,甚至抱着手机入睡;

⑤时常以为自己的手机响了,习惯性地拿起来看看;

⑥在工作时无法集中精力,每隔几分钟就想玩一下手机;

⑦如果出门发现忘带手机,不管已经走了多远,宁可迟到也会回去取。

只要满足上面7条中的任意两条,就说明你已经患上了“手机焦虑症”,手机成了你连接外界最重要的一条通道。这种现象如果持续下去,我们很可能成为手机的奴隶,而如果长时间处于虚拟世界的社交网络中,会让我们难以与人们建立真正的连接,得到的也只是虚拟的友谊

关机,立刻迈出第一步

只有关掉手机,你才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重要。

有一次,我做了一个“断舍离实验”,故意欠费让手机停机了两天。这期间我情绪很糟糕,坐立不安,觉得自己的手机一定会收到许多人因打不通我电话而发的信息。

两天后的早晨我缴费成功,手机恢复了正常使用,但是除了必要的工作联系(电话没打通对方就给我发了邮件,没有重复拨打),没有任何信息进来,连亲戚都没给我发信息。这个结果是我之前没预料到的。

俗话说,地球离了谁都照样运转。有时我们自我感觉良好,天真地以为朋友、同学、同事会时不时地惦记我们,为了与他们的联系保持畅通,我们的手机24小时待命,其实这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要做,谁会一天到晚想着他人,虚度光阴。因此,非工作时间你大可放心地关掉手机,回归日常,做自己该做的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