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交减负:朋友越多,路越多

社交减负:朋友越多,路越多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情味”是人际交往的一部分,但并不是说我们要跟每一个认识的人都搞好关系,也不是做任何事都要找朋友帮忙。凯利教授“精英爬虫”的大名一度成了他圈内朋友的谈资。虽然他拥有诸多成功的朋友,但这既没有让他迅速提高自己在学术圈和成功者阶层的名气,也未能帮助他实现自己的目标。当人们都察觉到凯利在社交中强烈的功利心时,他就变得不再受学生和家长欢迎了,这令他的学术研究也受到了影响。

社交减负:朋友越多,路越多

让我们的社交效率变得极为低效的还有根深蒂固的人情文化,这在我国表现得尤为明显。比如,有不少人把人情文化理解为想让孩子上好学校要找关系,想进好单位工作要找关系,买房落户也要找关系,甚至创业和办各种手续都要找关系。“关系”几乎成了人在社会中生存的基础,于是社交便在这样的氛围中逐渐变得功 利。

很多人认为人情文化在社交中是必不可少的,它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增进了交流,消除了冷漠,让整个社会都富有人情味。不过在我看来,这种说法并不完全正确。“人情味”是人际交往的一部分,但并不是说我们要跟每一个认识的人都搞好关系,也不是做任何事都要找朋友帮忙。你应该明白,人情文化是情感连接,而不该是利益连接,一旦掺进了利益,就变味了。

只想结识成功者

在人情文化的社会中,当一个人习惯了靠关系解决问题时,他就会变得只想结识“成功者”,因为成功者能帮他办成事。也就是说,这个人变成了势利眼。这一特点,被现实中很多人在社交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第一,拜金行为。主张一切向钱看,有钱的极力讨好,没钱的一边 去。

第二,趋炎附势。信奉“成王败寇”,崇拜成功者,鄙弃失败者。

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让我们所处的环境与过去不同,也让我们的社交变得比以往更加多元化,这使得我们能够接触到更多成功者。因此,很多人都希望借成功者的力量帮助自己,最终将自己的社交观演变成只想结识成功者。

我多年的好友,在哈佛大学从事人际学研究的凯利教授说:“这个问题起源于基因繁衍,基因要求每个人本能地去结交强者,远离弱者。因为与强者结盟是最有利于自己生存和繁衍的,我们可能有小小的选择权,但这种力量微乎其微。”

凯利教授是大家眼中非常典型的成功人士,他在哈佛大学执教20年,是哈佛大学人际学领域权威年薪100万美元,每年有三个月的带薪假期,还能报销出国旅游的一切费用。

他的社交名单上所有联系人的年收入都在百万美元以上,这象征着他的事业在坚定地向上走。凯利说,他对自己未来的规划就是成为世界上所有大学教授中第一个以冷门研究而为世人所知的人。他不想碌碌无为,而是想做一番大事。作为一个有如此宏伟志向的人,朋友的层次自然也不能低。他认为,只有认识更多的成功者,才能离目标更近一步。因此,他努力结识各行各业的优秀人物,异常谨慎地经营着人际关系,希望可以充实、壮大自己的朋友圈。为了经营好人际关系,他会在业余时间定期邀请这些人打高尔夫;会每周主动给朋友打电话,询问对方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对方不接电话时他就发短信;会在早晚给重要人物各打一次问候电话,十分礼貌而又简短地强调他们的关系十分重要;在这些人面前他从不生气,做一个懂得自我反省的人;他会精心地设计社交聚会,力求参加聚会的人都对他的款待赞不绝口。

看起来,对长期研究人际学、倡导“社交减负”的凯利来说,自己倒成了一个反面案例,这也是后来令他后悔不已的事情。他说:“我如此费尽心力地投资于高端人脉,是因为在我看来,不知道什么时候我就需要这些朋友对自己的事业施以援手。也许不会有这一天,但万一呢?人人都有这种心理,我也未能免俗。不过渐渐地,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年龄的增长,我的头脑愈加冷静,我开始反思自己的做法,原来我在不知不觉中掉进了一个大坑,这个坑还是我自己挖的。功利的交际不但没有为我创造收益,还让我过着焦虑、烦闷的生活,享受不到社交的乐趣。为了保证社交圈的质量,也为了不分散我宝贵的精力,我开始定期对所有的联系人进行‘断舍 离’。”

人类社会中,我们一直都重视人际关系。网上有很多励志的鸡汤——“你朋友的质量决定了你人生的高度”“朋友多了好办事,朋友少了路难走”,等等。人们把这些话奉为“真理”,并且时时刻刻身体力行。对很多人来说,结交成功的朋友是为了活得更好,有成功的朋友就意味着自己也会有成功的机会。人人都希望有强者拉自己一把,让自己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能够走得顺畅一些。

所以,强烈的功利心充斥于社交圈中,主导了大部分人的社交观。人们小心翼翼地维护着自己的人际关系,害怕失去那些有本事、有权力、有财富的朋友,也只想结交那些有钱或者已经在某些领域取得成功并可能对自己有用的人。

你如何对待别人,别人就会如何对待你(www.xing528.com)

有这样一句众人皆知的话:“你如何对待别人,别人就会如何对待你。”也就是说,你对待别人是功利的,别人也会功利地对待你。凯利教授“精英爬虫”的大名一度成了他圈内朋友的谈资。虽然他拥有诸多成功的朋友,但这既没有让他迅速提高自己在学术圈和成功者阶层的名气,也未能帮助他实现自己的目标。相反,他的外号却广为传播。有人在校内论坛写文章形容他说:

凯利沿着下水管往上攀爬,还以为这是一根金拐杖!

凯利是哈佛大学最出名的势利眼,连对学生也是如此。如果你的家庭没有实力,他就不会当你的导师。

当人们都察觉到凯利在社交中强烈的功利心时,他就变得不再受学生和家长欢迎了,这令他的学术研究也受到了影响。最终他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主动解散了高尔夫聚会,也不再给大多数联系人打电话请安。

有人说,人际关系是第一生产力,是一切事物发展、运作的基础。对于这句话, 主要看你怎样去理解和运用。在未来,人们仍然会普遍地将社交视为生活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人在社交中对外界信息的“接受度”是有限的,人的大脑不能同时处理太多的信息。精力分散就意味着社交关系中的每一段关系都不会特别牢固。而如果再从相互利用的角度去开发自己的人际关系,那么你的社交圈将会异常的脆弱,经不起丝毫风吹雨打。

越是功利的社交越低效

为了消除无效社交,我建议你现在便着手为自己确立“反功利”的交友原则。

第一,只交志同道合的朋友;

第二,考察各自的价值观,必须认同对方做人和做事的原则,远离有巨大道德污点的人;

第三,最好达到心灵层面的契合,追求精神上的愉悦,而非纠结于利益的交换。

有个棘手的问题是,很多人在无限扩张的社交中对人际关系的认知已经扭曲了,误解了社交的内涵。他们振振有词地说:“交朋友本身就是功利的,只有傻瓜才会花大把时间做沟通心灵这种没什么产出的买卖!”看,不少人把交友当作“买卖”,将社交视为捞取利益的途径,他们对于内在的、非功利的沟通不感兴趣。

所以,在工作中你总能看到这些拿着通讯录四处记电话、发名片的“很会来事”的人,他们是巴结上司的高手,是办公室里的活宝,也是城府极深的投机客。也许他们的工作能力一般,做事也不踏实,但他们在经营人际关系上却做得非常成功,真正贯彻了“朋友多了好办事”的功利社交观。这些人结交任何朋友的目的都是利益,一旦没有了利益,他们会立刻将对方抛弃。

我建议大家别受这种观念的影响。因为与功利为伍,你将永远孤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