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以视觉形象承载和表达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审美趣味,丰富人类的精神和物质世界。近代以来,美术课程更以其丰富的教育价值进入中小学课程体系。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美术课程应该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审美品位和美术素养的现代公民。
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强调人格尊严、理解与宽容、自由与责任,以及对人类和自然的关爱等,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现代法律蕴含着以人为终极关怀对象的精神气质,体现着对人格尊严、个体权利的尊重和保障,体现着人性化的关怀品质。法治的精神就是人文关怀精神,法律的人文关怀是法律对人自身命运与价值的高度关注与关怀。
美术教学和法治教育都注重学生人格的形成和发展,都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共同承载着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的现代公民的重任,法治教育在美术教育中的渗透,将有助于美术教育实现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的现代公民的目标。
(一)渗透法治教育是美术课程标准所包含之义
美术课程是法治教育的隐性课程,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没有关于法治教育的直接规定,但从课程目标中“了解美术各学习领域的联系,以及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逐步学会以议题为中心、将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融会贯通的方法,增强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美术与自然、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科技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性、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并以各种形式发表学习成果”以及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中的“美术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学校资源、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网络资源。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有利于丰富美术教学的内容,提高美术教学的效益”里,可以看出法治教育可以拓宽美术的教学资源,法律博物馆、宪法日、法治影视等都是美术课可以开发和利用的教学资源。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是普通高中美术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通过以美育人,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参与美术学习,学会在现实生活情境中发现、提出和分析问题,综合运用美术学科及跨学科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形成高中生必备的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等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其教学设计建议中特别指出:“联系生活进行跨学科美术学习。美术教师需要积极联系其他学科教师,指导学生运用美术的视觉感知、形象思维和图像表达等特长,参与各种跨学科课程的研究性学习。”学生要“能选择几幅中外美术作品,搜集相关的历史背景和艺术家的生平资料,分析、研究作品中所隐含的文化信息”,“学会用美术及跨学科的方式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通过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我们可以看出,教师不仅可以在美术教育中渗透法治教育,而且美术教育还可以辅助法治教育的展开。
(二)在美术教育中渗透法治教育
1.结合美术课的内容进行法治教育渗透
美术教科书中,与法治教育相关的内容有很多,不完全列举如表3-5。
表3-5 美术教科书法治教育内容
续表
此外,还有教师指出,在《从心底接触自然》的教学中,可以在让学生观察大自然,了解树木生长特点的同时,引导学生了解树木对维持自然生态环境平衡的作用,并借此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的内容,告诉学生滥砍滥伐的危害。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表现大自然之美的过程中感受爱护花草树木的重要性,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这种表现人类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美术写生教学,可以很容易地唤起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责任心,并使他们将之转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
可见,具有法治素养的教师能够挖掘教科书中的法治教育素材,让学生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感受身边的法,增强法治意识,将之外化为尊法守法的态度和行为,由此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结合美术作品进行法治教育渗透
第一,欣赏美术作品时法律意识的渗透。(www.xing528.com)
教科书中的任何一件美术作品,都涉及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二十三条规定:“为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国家教育规划而编写出版教科书,除作者事先声明不许使用的外,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在教科书中汇编已经发表的作品片段或者短小的文字作品、音乐作品或者单幅的美术作品、摄影作品,但应当按照规定支付报酬,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权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权利。”
教师还可以挖掘作品中的法治内涵,如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收藏的法国画家雅克·路易·大卫(Jacques Louis David)于1787 年创作的名画《苏格拉底之死》,教师可以介绍这幅画作的内容:公元前399 年,苏格拉底被指控不敬神和腐蚀青年人,经公民陪审法庭投票判决死刑。当他陷入囹圄时,好友克力同前来营救,但苏格拉底断然拒绝。他临死前说:“如果我无耻逃亡,以错还错,以恶报恶,毁伤的不仅仅是法律,而且是我自己。”为什么苏格拉底认为这样会毁坏他自己呢?这是因为他始终相信,公民与法律之间是一种契约关系,遵守法律实际上就是遵守公民和国家之间的契约,国家即使对公民不公,公民也不能报复。而且国家的地位高于父母,对父母不能报复,对国家则更不能报复。苏格拉底因此认为他必须遵守雅典的法律。接受审判是他信仰雅典法律的体现。这也是他与雅典城邦之间订立的一种契约,他必须服从判决,而不能背约逃跑。苏格拉底以自己的死证明自己遵守了契约,成全了自己一生坚持的德性原则,同时也使雅典法律的权威得以保全。[28]教师应该将这幅画中所体现的法治信仰指出来:“苏格拉底之死的故事两千年来一直被法律人所传诵,并成为历史学家、哲学家和法学家所共同探讨的话题。苏格拉底以其自身之死宣扬了尊重程序正义的理念,同时也以自己的殉难昭示了一种对法律的信仰和尊重。
第二,临摹作品时的法治教育渗透。
美术教师在教学生绘画技艺的同时要教育学生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由于美术作品本身的价值与作者的知名度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一件作品署上著名画家的姓名就可能价值连城,所以其尤其容易被人仿冒。作为知识产权保护的客体,美术作品凝聚了人身权和财产权的属性。从人身权这方面看,美术作品作为“智力成果”受双重保护,即对作品基于“智力创造”的保护和对作者基于“作品”的保护。在作品上盗用著名作者的姓名,实际上是借名人的影响和效应扩大宣传或牟取利益,不仅损害了被冒名作者的声誉,还给冒名者带来不合理的经济收入,同时可能影响被冒名作者本应取得的收入。因此美术教师一定要告诉自己的学生,临摹他人作品只能作为练习,不能侵犯他人著作权。[29]
第三,学生自身美术作品所受的法律保护。
学生年龄小,其美术作品可能很稚嫩,但也是受著作权法保护的。我国《著作权法》规定,创作作品的公民是作者。中国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作品,不论是否发表,依照本法享有著作权。美术作品、建筑作品、摄影作品,都是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著作权包括下列人身权和财产权:发表权,即决定作品是否公之于众的权利;署名权,即表明作者身份,在作品上署名的权利;修改权,即修改或者授权他人修改作品的权利;保护作品完整权,即保护作品不受歪曲、篡改的权利;展览权,即公开陈列美术作品、摄影作品的原件或者复制件的权利等。学生要懂得尊重他人的著作权,也要有保护自己著作权的法律意识。
3.在美术实践(写生、写真、摄影)中渗透法治教育
美术是一门注重体验和实践的学科,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并在美术实践(写生、肖像艺术创作、摄影等)中渗透法治教育。比如,教师可在风景写生课中渗透环境保护的意识,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在根据某一题材(如风景、人物、花卉等)进行的摄影、摄像活动中,如果学生进行了人物肖像摄影,或是肖像艺术创作,教师要引导学生尊重他人肖像权。一般认为,肖像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以自己肖像所体现的人格利益为内容的人格权,包括肖像的使用、制作及维护肖像所体现的精神利益的权利。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条规定:“公民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对于人像摄影作品,摄影人享有著作权,被拍摄者则就其肖像而言,享有排他的肖像权。当人像摄影作品的著作权与肖像权发生冲突时,著作权人在行使人像摄影作品的发表权和使用方式决定权时,必须尊重肖像人的肖像权和隐私权,未经肖像人同意,不得将其制作的肖像公开陈列或制版发行。这样的法治教育渗透源于学生的实践,对学生来说具有切实的教育意义。
(三)美术创造与法治教育的渗透与融合
美术教育不仅要渗透法治教育,反过来,美术教育也会辅助法治教育的开展。美术教学形象直观的特殊手段,结合法治教育,能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美术创作活动可以与法治教育互为载体,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美术作品有形象性、生动性、审美性、象征性、寓意性和真实的视觉形式,利用其宣传法律知识,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北京市法治教育示范校大兴孙村中学的“画说法律”活动,就是让学生以漫画展板的形式综合探究有关法治教育方面的问题,以此对学生进行法治宣传教育。最初活动的过程是由教师确立所要宣传的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条款,由美术教师和相关教师将这些条款的内容以漫画的形式展现出来,将这些漫画贴在展板上向同学们进行展示,请一位辅导员做讲解员,及时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后来,活动过程逐渐发展为先调查学生最想了解的法律知识,由专人整理相关法律条款,帮助学生理解各条款的含义,由美术老师在美术课上对各班学生进行漫画创作指导,增强学生的绘画技能。班主任老师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人和事,进行创作素材的积累;然后由各班学生自主构思,或独自完成或合作完成,用漫画的形式把法律的内容表达出来,进行展示和评选,最后请师生和家长观看。活动中一幅两个酒瓶上分别标着60 度,瓶子之间是一辆救护车的漫画令老师、学生及家长印象深刻。“画说法律”活动,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对法律知识有了更多了解;同时,画漫画不仅是个动手的过程,也是个动脑的过程,通过图画表达一定的寓意,可以使学生的创造思维得到锻炼,审美能力得以提升。家长开放日学生家长观看这些作品后,也深受教育。此外,学校还深入当地各村以及群众较密集的集市对漫画进行巡回展览,真正达到了法治宣传教育的效果。后来“画说法律”活动在全区得到推广,使美术教学与法治教育的渗透融合从课堂延展到课外,从校内延展到校外,在培养学生美术素养的同时,实现了对学生的法治教育。
这些渗透在美术创作活动中的法治教育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习惯,使其形成了一定的审美素质,还将法治的种子播撒在学生的心田。在美术创作活动中渗透法治教育主题,是基于生活即艺术的理念,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所做的尝试。在完成美术作业的过程中,主题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可以触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进而提升技能训练的趣味性。和中小学生息息相关的法治教育,恰恰可为艺术创作提供有趣味性的来源,同时,借助美术的形象思维,以中小学生喜闻乐见的艺术手法进行法治教育,也有利于强化中学生的法治观念,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中学生的法治精神。利用美术丰富多样的直观艺术形式表现法治教育的内容,在美术创作活动中渗透法治教育可以轻松地达到教育别人和自我教育的目的,实现美术创作活动与法治教育互为载体,相互融合,相互渗透,这样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随着美术课程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以及自身教学空间的不断拓宽,把法治教育引入美术学科,结合各种美术视觉形式进行艺术创作,促使美术课程结构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更是美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