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中,“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可见,我国最初传统文化中的人文教育有教养、化成、规范人类行为的作用。春秋时斯,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其学派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主张“德治”“仁政”,重视伦理关系,主张“仁”和“礼”,主张以仁爱之心调解社会人际关系,人们开始重视人的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等多个学术派别,这些学术派别统称为诸子百家。感受人的尊严、人与人之间的仁爱,这也是人文发展的体现。春秋时代,除儒家外,还有其中的道家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顺其自然,提倡清净无为。墨家提倡“兼相爱,交相利”,即天下人如果都爱人如己的话,就可以“交相利”。
在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最早萌芽产生在公元前5世纪中叶以后的希腊奴隶制时代,代表学派是智者学派和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等。随着政治发展到顶峰,这时的更多的人才参与到政治生活中来,面对社会变化和人在社会变化中日益突出的地位,有些学者开始质疑社会现实和宗教,把研究对象转移到“人”的本身。古希腊城邦的兴起,奴隶制走向繁荣,公元前5世纪尊严和价值至高无上,国家治理好坏的标准是“对人有利和符合人性”“热衷认识社会政治法律,与世界观共处,解决日常问题,参与日常生活”及“奴隶制不合人性,追求所有人‘平等’”。公元前5世纪中叶以后,古希腊城邦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于是产生了智者学派。智者学派对人的价值做了阐述,“怀疑神灵,否定权威,批判传统,敢于创新”。从个人角度和利益出发,注重人的本性不可违,充分强调了人的价值和作用,体现了关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体现了对人人平等的追求。苏格拉底的人文主张“有思想力的人才是万物的尺度”“道德即知识”“善是人的内在灵魂,教育可以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强调了人类理性,否定绝对权威,但反对忽视道德和追求功利,强调人作为认识客观事物的主体意义和人的精神,否定了神或命运等超自然力量对社会人生的作用,具有高度的自信。中世纪时期,西方天主教神学统治了人们的精神世界,神本主义代替了人本主义,使人和人性被束缚。14—17世纪初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批判神权统治,宣扬人性的解放和自由,人本主义得以复兴,这是人的重新觉醒。17—18世纪启蒙运动宣扬理性主义,使人文主义思想有了很大的发展,从此人文主义在西方思想界占据主导地位。在现代,“人文”又有了一定的发展,简单说来,人文就是重视人的文化,集中体现在:重视人,尊重人,关爱人,核心是人文精神。有学者在谈到人文精神的内涵时指出,人文精神有三个规定性:其一,对自由的追求;其二,人是目的本身;其三,体现着对人是目的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关怀。(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