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高中新课改的不断推进,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越来越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如果没有课程资源强有力的支撑,再美好的课程改革也很难变成现实,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是新课程实施的必要条件。通过对永州市双牌县、桂林市、梧州市、恩施、商洛等地区部分中学对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进行调研,整理分析结果如下:
(一)教师作为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主体作用未得到充分的发挥
中学生物教师对于课程资源的识别与利用的差距是很大的,同时,从年龄分布情况来看,处于20~30岁之间的青年教师虽然对课程资源的识别率高达95%以上,其对课程资源的利用率却只有40%,而年龄大于40岁的生物教师在课程资源识别率低于青年教师的情况下,其对课程资源的利用却相对青年教师高出6%。通过访谈、调查,分析以上结果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1)校内课程资源相对匮乏,生物教师虽然通过各种途径对课程资源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依然受实验室实验仪器、药品短缺,多媒体教室紧缺等因素制约。(2)生物教师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有待提高,目前的教师培训工作主要由大学完成,理论灌输多,动手实践少,缺乏相应的系统性锻炼。(3)年龄在40岁以上的教师属于成熟型教师,大多拥有中、高级职称,虽然在理论方面有所欠缺,但教学经验丰富,对课程资源的存在状态较为熟悉,运用起来也就更加得心应手。(4)学校支撑不够,在以升学率为主的政绩观下,学校领导者对于素质教育的认识仍然停留在喊口号的阶段,学校依然以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为主导,以考试成绩为最终目标,势必影响教师对于课程资源的利用。
(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结构单一(www.xing528.com)
从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体来看,重视学科专家和学校的主体作用,而对教师本身以及学生、学生家长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认识不清、重视不够。从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空间分布情况看,对于校内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较多,而对于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积极性不高。从课程资源的存在方式来看,对于显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较多,而对于隐性课程资源诸如师生关系、学生经验、学生家长经验等重视不够。从课程资源的物理特性与呈现方式来看,往往偏重于文字资源和信息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重视教科书、教学辅导资料、网络资源的收集和整理,而对于非文字性的资源如实物资源、活动资源等多样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重视不够。从课程素材与内容上看,偏重知识资源特别是学科知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忽略学科知识的新进展和各学科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
(三)缺乏对乡土课程资源的全面认识与开发
乡土课程资源是指:构成课程活动所需要的源于本主的、“人无我有”且具有教育价值的能够保障课程活动顺利进行的资源。按照资源的空间划分,可分为校内乡土资源和校外乡土资源。校外乡土资源主要指当地的乡土地理、民风、习俗、传统文化、人们的生产经验等;校内乡土课程资源主要指学校内的教学设施、师生生活、学生成长经历等源于学校的可利用的资源。目前,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对于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主要体现在教师虽然意识到开发利用乡土课程资源的价值意义,但是对乡土课程资源的内容、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却不太了解,这不仅使得身边丰富的乡土课程资源处于闲置状态,另一方面,没有明晰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主体,使教师未能明确自身的职责,在乡土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践中缺乏行动动机,影响了当地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而且少数民族地区师资力量薄弱,缺乏乡土课程资源开发所需的人力,缺乏所需的物质基础。此外现行教育评价制度制约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由于应试教育严重,片面追求升学率成为人们主要的教育目的,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校教师和家长开发与利用乡土课程资源的情况。因此,在开发与利用南方地区乡土课程资源时,应努力探寻乡土知识和普遍性知识的最佳结合点,在尊重乡土知识、乡土文化,将其引入到学校教育的同时,也应将其与普遍性知识相糅合,进一步提高生物校本课程在当地的适用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