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我国以政府主导、专家引领、教师参与为方式发起了一场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的课程与教学改革。2001年2月,国务院批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标志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启动,课改实验遵循“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原则,首先在全国38个国家级实验区进行了实验,这些国家级实验区约有2/5分布于我国南方地区,南方地区土地辽阔,资源类型复杂多样,区域差异明显,具有特色农业和其特有的生态环境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在校本课程的开发方面,生物校本课程实践指向的差异性极为明显,如上海市大同中学的水与健康,艾滋病研究的讨论,植被类型的调查;复旦附中的生态旅游调查,重金属元素对蔬菜的污染等各种类型的课题的开发都表明了这点。其次从生物校本课程实践过程来看,南方地区各校本课程大多由涉及中学生物学知识的各种不同的小课题构成,范围十分广泛且有一定的难度。学生通过在自然、环境、资源、地理等方面探索研究获得知识和能力,其中,自身的探索或研究可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展。如上海赵屯中学开展环保调查研究,水质测定取样研究;华东师大附中的橘子保鲜方法的探索,环境与人类生活关系的探讨等一些研究课题,也说明了其课程实践的研究性和自主性特点。以下以一个实例列举南方地区生物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皖南农村地区高中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皖南农村地区生物课程资源分析
1.皖南农村地区的区位特征分析
皖南农村地区是指除安徽省长江以南的城市,包括安徽省的芜湖、宣城、马鞍山、铜陵、池州、黄山六市外的广大区域。有东接天目山脉、北接九华山脉、南达屯溪盆地、西南延展入江西省的黄山山脉,有天目山脉向西南延伸的白际山脉,有齐云山丹霞地貌,有斜贯浙西中部的千里岗山脉,有与浙江省临安市交界的天目山脉,有祁门的五龙山脉,有地势高耸的“宣徽之脊”,有皖浙边境的显岭山脉等众多山脉。有祁门县的阎江水系汇入新安江,从钱塘江入海黄山水系石台县境的秋浦河水系,有分布于绩溪、族德、黔县、祁门、石台五县境内的青弋江水系汇入长江,有占安徽全省水流量的新安江水系,还有徽州古陆、徽州盆地石台溶洞群、齐云山溶岩等喀斯特地貌。
2.皖南地区野生动植物资源特点
皖南农村地区野生生物资源也很丰富,珍稀野生动物有多种,其中列入国家一类保护的有扬子鳄、梅花鹿、金钱豹、云豹、白鹤、丹顶鹤、白鹏等。境内有扬子鳄、牯牛降、升金湖、清凉峰等自然保护区。野生植物中金钱松、香果树、杜仲等属国家重点保护植物。
3.皖南地区人工动植物资源特点
皖南农村地区的人工养殖的动物和人工栽培植物也很丰富,已被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的“皖南中蜂”,是中华蜜蜂在皖南山区长期形成的地方品种;青阳县地方品种“皖南土鸡”的品种资源,也被保护和开发利用;茶叶、毛竹、板栗、蜜枣、山核桃等广泛栽培;中药材种类繁多,有丹皮、宣木瓜、吴茱英、宁前胡、宁贝母等。香菇、竹荪、木耳等食用菌产量也很高。
由上可知,皖南农村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除了这些奇特的山、水、林及生物等资源外,农村地区还潜藏着丰富的生物课程资源,有池塘、果园、养鸡场、蔬菜地、水库等。农民的种植技术、养殖技术等也是丰富的生物课程资源,这些都是开发课程资源的法宝,高中生物教师应当成为这些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充分挖掘现有的资源,提高其深层次的利用价值,引导并帮助学生走出教科书,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学会学习和探索,努力提高生物学水平,为进一步掌握生物学深层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案例:茶叶的扦插
1.教学设计背景:茶叶的历史简介及分布
我国是世界上最先饮茶、最早种植茶树的国家,据《神农本草》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知茶的发现和利用迄今有五六千年的历史了。国家一级茶区分为4个,即江北茶区、江南茶区、西南茶区、华南茶区。江南茶区是发展绿茶、乌龙茶、花茶、名特茶的适宜区域。皖南产区属于江南茶区,主要分布在黄山市、宣城市和池州市的歇县、休宁、祁门、黄山区、黯县、徽州区、郎溪、宣州区、广德、径县、东至、石台等县区。这些地区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为15~18℃,冬季气温一般在-8℃,年降水量为1400~1600mm,属亚热带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赐予了茶树生长的需求,正所谓“好山好水出好茶”。茶区土壤主要为红壤,该茶区种植的茶树大多为灌木型中叶种和小叶种。皖南著名的茶叶精品有黄山毛峰、祁门红茶、太平猴魁、休宁松箩、径县涌溪火青、青阳九华毛峰、歇县黄山绿牡丹、宣州的敬亭绿雪等。拥有地域优势的安徽省政府的总体目标是以重点产茶区为重点,建成一批规范化的无公害茶、绿色茶和有机茶生产示范基地,实现全省茶叶标准化生产,内销茶的农药残留及卫生指标符合国家标准,外销茶达到进口国检验标准。
2.茶叶的价值
茶叶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如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游离氨基酸、纤维素以及多种维生素等,因而具有一定的营养价值,茶叶还具有提神清心、清热解暑、消食化痰、去腻减肥、清心除烦、解毒醒酒、生津止渴、降火明目、止痢除湿等药理作用,还对现代如辐射病、心脑血管病、癌症等疾病有一定的药理功效。其主要药理成分是茶多酚、咖啡因、脂多糖等。综合上述,茶叶有着悠久的历史、巨大的价值,得天独厚的皖南农村地区许许多多的学生家中就是以种茶、摘茶、销售茶叶为生,在如此优越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和家庭背景下,学生对茶叶情有独钟、兴趣盎然。而茶叶短穗扦插是一种多、快、好、省的育苗法,插枝短,材料省,繁殖数量多,适宜密植育苗,利用土地经济,生长快,根系发达,不但繁殖快、生命力强,而且具有保持性状好、成本省、对母树损失少等特点。所以“茶叶的短穗扦插可以使用生长素或不使用进行对比”作为探究课题是最适用、最为理想的了。
3.主要开展的形式
(1)实践活动。(www.xing528.com)
(2)实地考察。
(3)形成书面报告.
4.教学方法设计
(1)探究性学习模式,亲身经历,亲自体验,观察、考察、实践相结合。
(2)调查研究与书面报告相结合。
5.教学设计及过程
(1)活动目的
了解茶叶的无性生殖方法扦插,探究茶叶的短枝扦插。
(2)活动程序
活动准备好花盆、木盆及其他有孔的容器,或者直接选择微酸性、排灌、交通方便的土地作为扦插苗圃,准备好扦插的枝条,从良种母本园中剪取红棕色、半木质化、健壮、无病虫害、具饱满腋芽的枝梢。将枝条剪成长约3~4 cm,带有一片叶和饱满腋芽的短穗,剪口要平滑、斜向。准备好后放在一处,等待一起集中扦插。活动实施扦插前将花盆或者苗床等充分喷湿,至表土不黏手。扦插株距为2 cm左右,行距为8 cm左右,依叶片长短而定,以叶片不重叠为宜,前排的叶片不能遮住后排的腋芽,否则不利于茶芽的生长。插后苗床应立即淋透水,随即进行遮阴或防冻处理。后期肥水管理扦插初期,每天早、晚各浇透水一次,约7~10天以后每天浇一次,雨天除外,到30~50天扦插苗生根为止。生根后保持适宜的土壤湿度即可,注意勤除杂草,及时检查和防治病虫害,特别注意叶蝉、蜗类、粉虱与茶蚜等虫害以及病害发生。施肥以“小量多次,先少后多”的原则,应该在扦插苗生根后进行,开始时可用0.5%的尿素水溶液进行喷浇,而后可增加少量磷酸二氢钾,再随苗生长,可直接洒施尿素。炼苗扦插苗成熟后,逐步拆除遮阳网,再根据土壤状况注意经常浇水。还应及时打顶,促进茶苗分枝和增粗茎干,并使个别高度较低的苗木能接受阳光,促进迅速生长,提高成活率。
(3)分析讨论
在整个茶叶扦插的过程中,牵涉到一些生物学知识,如植物的蒸腾作用、顶端优势等扦插应注意的问题,土壤的消毒、空气湿度、土壤含水量、采条的部位、剪口的处理、留叶的数量及处理等总体措施,不能单纯考虑一方面。
(4)联系实际,进一步探究
教材指出一定浓度的生长素能促进植物插条生根。茶叶的扦插能否使用生长素?生长素的浓度应该是多少?如何进行研究?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和应用。
6.教学总结
皖南农村地区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合茶叶的生长,所生产的绿茶产量很高。悠久而传统的栽培种植历史,已经不太适合现代发展的需要,提高茶叶的栽培种植技术,引进一些更高产、稳产、抗病能力强的品种已经迫在眉睫,身在茶乡的学生们的体会更深。用茶叶种子繁殖,育苗时间长,性状易改变;采用短穗扦插,快出苗,能保持良种特性,使茶树性状一致,有利于建立整齐纯一的茶园和加速繁育推广新品种。在此背景下,与书本无性繁殖相结合,了解一下茶叶的扦插知识是无一害而有千利的好事,如果再加以引申,与教材中的生长素促进植物的插条生根相结合,则更是锦上添花。本实验不但可以在花盆、木盆,而且也可以在田间地头进行;不但学生可以独立地进行,而且还可以与家长一道结合家庭的实际需要一同进行,对自家的茶园进行改造;不但在春天可以进行,而且还可以在秋天进行。这样的实验设计和安排,可以在老师或家长的指导下进行,充分地发掘了家长的经验、家庭的帮助等资源,根据皖南农村地区的生物资源优势,无疑拓宽了开发课程资源的视野,也严格遵循了高中生物资源开发的原则。随着活动的开展,学生学到了书本理论知识是可以和日常生活实践相结合的,为学生将平时所学生物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