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式,英语为Learning Style,也有学者将其译为学习风格、学习类型。对学习方式的解释,正如托马斯·贝勒(Thomas Bello)所言:“学习风格的定义差不多与对这一课题的研究者一样多。”目前国内可以见到的专门论述学习方式的著作《学习风格论》中,列举了在西方教育界、心理学界影响较大的关于学习方式含义的几种观点,如美国纽约圣·约翰大学学习与教学方式研究中心的丽塔·邓恩(Rita Dunn)和肯尼思·邓恩(Kenneth Dunn)夫妇俩认为,学习方式是学生集中注意力并试图掌握和记忆新的或困难的知识、技能时所表现出的方式,这种方式受周围环境、自身情感特征、社会性需要、生理特征以及、心理倾向的影响;另一个比较有影响的研究学习方式是美国专家削夫等人对学习方式的定义:学习者特有的认知、情感和心理行为方式,它作为相对稳定的指标,反映学习者如何知觉,如何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并做出相应反应。加拿大学者大卫·亨特(David Hunt)博士将学习方式的发展依次分为三个阶段:①未成熟的、未社会化的阶段,表现为具体、冲动、对挫折容忍力差;②依赖、服从阶段,表现为遵守纪律,服从、依赖权威;③独立、自律阶段,表现为较高的学习独立性、自觉性、自控性。大卫·柯勃(David Kolb)则根据学习者对知识获得(学习)周期,即具体体验、沉思观察、抽象概括和主动实践四个阶段的不同偏爱,将学习方式分为发散型、收敛型(集中型)、同化型和顺应型四种。此外,还有一些心理学家从其他角度定义或描述了学习方式。在列举国外有影响的学习方式定义的基础上,作者也给出了自己的界定: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而台湾学者张春兴将学习类型(学习方式)定义为学生在变化不居的环境中从事学习活动时,经由其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历程,在外显行为上表现出带有认知、情意、生理三种性质的习惯性特征。纵观众多对于学习方式概念的界定,尽管研究者的着眼点及表述不一,但总的说来都反映出对以下几个问题的考虑。
(一)学习方式的构成要素
关于学习方式的构成要素,目前公认的是美国邓恩夫妇的观点,他们认为有五大类要素,分别是环境类要素、情绪类要素、社会类要素、生理性要素以及心理性要素。随后的一些学者虽然从不同的角度,做出了各自的划分,但在内容上没有实质性的超越。
(二)学习方式的特征
学习方式具有学习者个体鲜明的个性特征,是因人而异的,个体独特性是学习方式的本质特征。其次,在诸多学者对于学习方式的界定中,都有“一贯”“持续”“习惯性”一类的词语,这反映出学习方式具有稳定性的特征。学习方式的形成受个体内在的生理素质的影响,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同时,学习方式是个体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经形成就具有持久的稳定性。当然,学习方式稳定性的特征,并不表明它不可改变,只是在试图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提供丰富而有组织的环境刺激,改变或弥补学生学习方式的短板和劣势,做到扬长避短。(www.xing528.com)
(三)学习方式与认知方式、学习策略的辨析
在一般的教育心理学著作中,大多将认知方式与学习方式视为同义词,这表明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和一定的共同点,都是用来解释个体差异的。但事实上,二者并不相同。认知包括知觉、思维、推理、理解、问题解决和记忆这些过程,认知方式旨在研究个体在这些过程中的特征差异。而学生的学习不仅包括认知方面的知识、技能的获得,还包括情感、意动方面的发展,学习方式探讨学习者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生理的、心理的、社会性的特征或偏爱。认知方式体现了学习方式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但将学习方式等同于认知方式,就缩小了学习方式的涵盖范围,造成以偏概全,这也是既往研究的弊病之一。
对于学习方式与学习策略关系的认识,普遍的观点是将学习方式作为学习策略的上位概念。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学习方式不仅包括学习策略的内容,还研究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学习情绪、态度、动机、坚持性以及对学习环境、学习内容等方面的偏爱这些学习倾向的问题。而且学习方式具有稳定性的特征,只有那些在学习者学习过程中持续一贯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才体现学习者的学习方式。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学习方式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持续一贯的行为反应及其特征。需要说明的是,学习方式没有水平高低、好坏之分,每种方式都各有长短,反映学习者个体较为稳定的个性特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