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感性萌芽期
在课程理论刚开始形成的时期,有关课程资源的问题也被提出和讨论过,但大多都是隐含于课程理论之中的。例如,1949年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指出:“①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的资源;②加强校外课程研究;③帮助学生与学校以外的环境打交道。”另外,泰勒在1985年为《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编写课程资源这一相关篇章时,分别从目标、教学活动、教学活动组织、课程评价等四个方面表述了课程资源。在当时,泰勒关于课程资源的这一论述一经发表,就引起了教育界各学者对课程资源这一问题的关注和思考,随之对此的研究逐步扩展。
(二)历史变革期(www.xing528.com)
20世纪中叶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国际竞争也日益加剧,这些发展变化使得对公民科学素养的要求也随之大大提高。各个国家从不同的方向来促进学生的发展,其中许多国家从教育教学实践中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创新性和独立性等。在教育发达的英国,早就进行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并且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视为学校课程计划的一部分,给教师和学生提供的教学资源已不仅仅是单一的教材,而是为之提供了更多可选择的资源。除了国家教育文件、教材、教师辅导材料等“文本”“纸质”资源外,还包括了有利于学生日常管理和实际操作的以实物为主的“支持”材料、校内外环境与设施、社区企业、新闻媒体等。这些课程资源的引入,丰富了课堂教学,也为课程目标的实现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关注课程资源,对其进行开发与利用的研究热潮风靡欧洲各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韩国及新加坡等各个国家也都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从不同的角度大力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从世界的角度来看,教育水平高的国家和地区,对课程资源的研究较早较深入,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也比较高,注重从多角度全面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