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金庸笔下的独孤求败:痛苦与成就

金庸笔下的独孤求败:痛苦与成就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金庸笔下的独孤求败就是一个典型。独孤求败的痛苦,在《笑傲江湖》里也有叙述,而且更加传神。但在实现了独孤的理想后,却陷入时刻都在求败的可怜境地,的确有些不可思议。但在我看来,独孤求败的痛苦虽然可以理解,却一点不值得同情。更令人感动的是,陈祖德在其棋艺达到顶峰之后,没有像独孤求败那样,慨叹天下少有敌手,而是把全部的精力和心血投入到发展我国围棋事业的工作中去。

金庸笔下的独孤求败:痛苦与成就

几乎所有人都希望实现理想。但真正实现了理想也不一定是好事,因为与之相伴的通常是孤独、空虚和迷惘。

武侠小说里,经常有这样的情节:一位大侠为了追求武功第一,历经磨难,终于战胜所有的敌手,本是可喜可贺,他却陷入了没有敌手的深深寂寞和痛苦中。

金庸笔下的独孤求败就是一个典型。别的不说,仅从他的名字就可以看出这一点。好不容易战胜了敌手,可以“独孤”了,为什么还要求败?我从小时候看金庸的小说开始,就一直对此很不理解。

他第一次出现,是在《神雕侠侣》里。书中有一段他的独白,算是对何以求败的解释:

“纵横江湖三十余载,杀尽仇寇,败尽英雄,天下更无抗手,无可奈何,唯隐居深谷,以雕为友。呜呼,生平求一敌手而不可得,诚寂寥难堪也。”

他还长叹:“群雄束手,长剑空利,不亦悲夫。”

独孤求败的痛苦,在《笑傲江湖》里也有叙述,而且更加传神。书中说他的剑只攻不守,独步武林,就连希望有人能挡住他的一招半式,逼他守一守的愿望都得不到满足。

正因为如此孤独,所以他决定退隐江湖,并收起他的利剑,埋藏在所谓的“剑冢”里。这是对众江湖高手的最大蔑视,也是对自己曾经狂热的追求的一种否定。

他能独孤,确实不容易。我后来在别的一处资料上看到了他由一个普通剑客一步步走向独孤求败的艰辛历程。他之独步武林,是靠所谓“独孤九剑”,而“九剑”的每一招全部从平时的败招中化出,所以能出人意料,出神入化。这分明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生动写照。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独孤求败完全可以称得上一个历经苦难而取得成功的英雄。但在实现了独孤的理想后,却陷入时刻都在求败的可怜境地,的确有些不可思议。在常人眼里,他的痛苦甚至显得有些矫情。武功天下第一,谁不羡慕?他却叫喊什么孤独、痛苦,甚至痛恨自己的武功,简直是“饱汉不知饿汉饥”。

其实,独孤求败真的可以理解,谁到了他的那种境地都有可能陷入孤独,因为没有了目标。在没有达到武功的顶峰之前,他有一个很现实的目标——练武,有这一目标的支撑,他一点也不会感到空虚,他会觉得每时每刻都有事情干。但一旦实现了,就不行了。这就好比爬山,到达山顶之前,总有一个目标——山顶在眼前,所以苦也好,累也好,都无所谓。但一到了山顶,突然“一览众山小”,便会很不适应,于是原来很明确的目标消失了,根本就不知道下一步该干什么,甚至会觉得还不如没有登上的好。(www.xing528.com)

但在我看来,独孤求败的痛苦虽然可以理解,却一点不值得同情。他的悲剧在于,只看到一个外在的目标,却不知如何否定这一目标,以实现一个更新的超越。他只知道要战胜敌手,却不知如何战胜自己。虽然,要群雄束手很难实现,但它并不足以成为一生唯一的目标。试想,他倘能传播武学,让一身绝世武功渊远流长,会陷入那样深深的孤独吗?

人一辈子要做的事很多,应该永不满足于眼前的所得,应该不断地超越自我,实现一个又一个目标,从而走完充实幸福的一生。人最难战胜的敌人其实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就像独孤求败虽能战胜所有外在的敌手,却不能超越自己不能做一些难度更大也更有意义的事情,实现一个新的跨越,达到一个更新更高的境界。这才是他的悲剧。

所以,最考验人的,其实不是他是否有能力实现理想,而是看他在实现理想之后怎么办。到了这时,有的人满足,以为自己真的达到了顶峰,从而也成为一个“独孤求败”;有的人却没有以此为满足,而是以此作为新的起点,不断努力,向着新的顶峰攀登。

现在这种现象十分普遍。每年9月,都有一批少年告别美丽的中学时光,进入大学深造。但几乎每年的那个时候,都有一些相同的苦恼困扰着他们,大学怎么过?这很正常。因为以前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考大学。但一旦实现了这个理想,进入了大学,就会觉得自己没了目标,茫然不知所措。好像独孤求败终于败尽群雄,不知怎么办一样。有的甚至觉得自己过五关、斩六将,好不容易才杀进大学,所以应该满足了,应该好好歇一歇了。这时候,其实应该发现进大学只不过是一个新的开始,应该树立一个更为远大的目标,利用自己的大好青春去拼搏,去实现更高的理想。

初中的时候,看过一本著名围棋国手陈祖德的自传,名字就叫《超越自我》。一转眼十几年过去了,书的内容大都已经忘记,这个书名却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它似乎在向我讲述陈祖德怎样向自我挑战,怎样在取得一场胜利后又向新的目标冲击。作为我国的第一个围棋九段,其成功的秘诀似乎就是这四个字:超越自我。更令人感动的是,陈祖德在其棋艺达到顶峰之后,没有像独孤求败那样,慨叹天下少有敌手,而是把全部的精力和心血投入到发展我国围棋事业的工作中去。

然而,就在围棋圈内,因不能超越自己而固步自封,或荒废棋艺,或不能达到化境的例子也有很多。日本的著名九段石田芳夫,曾以其神算绝技而获得“计算机”美誉,也因此得到了无数人的崇拜,包括小时候的我。但后来,他不再那么努力了,实在有点让人失望。我一直在想,他倘能不断向自己挑战,也许称霸当今日本棋坛的超一流棋手里,会加上他的名字。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在武侠小说中,尤其是五六十年代以来的新武侠小说,很重视侠客们武功外的工夫,如个人修养、性格、胸怀等对他本人的影响。似乎高手比武,决定胜负的,往往不是他们真正的武功,而是他们临场时的心情,或者他们对生命的态度。如果一切都放得开,就可能得胜。这不是没有道理,因为工夫越臻化境,决定胜负的不再是力量的强弱,或者说不再是侠客们能否战胜敌人,而是他们能否战胜自己——把一切放开,走出外物的羁绊,超越自我。

比武如此,练武也如此。工夫练到最后,决定能否再上新的台阶,达到真正顶峰的,已不是曾经备受推崇的勤学苦练,而是他们对生活、对世界达观态度了。《射雕英雄传》里,周伯通对郭靖说的一段话,很精辟地讲述了这一道理:

“师哥当年说我学武天资聪明,又是乐此不疲,可是一来过于着迷,二来少了副救世济人的胸怀,就算毕生勤修苦练,终究达不到绝顶之境。当时我听了不信,心想学武只管学武,那是拳脚兵刃上的工夫,跟气度有什么关系?这十多年来,却由不得我不信了。兄弟,你心地忠厚,胸襟博大,只可惜我师哥已经逝世,否则他见到你一定喜欢,他那一身盖世武功,必定会尽数传给你了。”

周伯通的这段话,其实解释了郭靖的武功能登峰造极的原因,同时也是在讲超越自我的重要意义。金庸笔下的大侠,我最喜欢郭靖,原因就在这里。以郭靖的武功,做一个独孤求败丝毫没有问题,这从他后来让江湖中人闻风丧胆就可以看出。但与独孤求败不同,郭靖能走出恩怨情仇这一狭窄的个人圈子,向救国救民的民族英雄这一道路前进,从而成为“侠之大者”。郭靖的成功,值得每一个人思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