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学生自主阅读整本书主要发生在课外,但整本书阅读已经不是惯常意义上的“课外阅读”,需要课内教学的支持,需要打破课内外的壁垒,贯穿课内外的阅读时空,需要整体的课程谋划。因此,为了使阅读更具目的性,更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文峰小学结合各方力量大力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
学校根据文献研究法提出整本书阅读三步骤,包括:读前导引、读中推进、读后交流,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将“整本书阅读教学”大致分为四种课型,即推荐导读课、过程指导课、读后分享课以及自由阅读课,以回应“多角度探究文本意义”的教学目标。推荐课的功能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做好阅读计划。指导课的功能是解决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用多种策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并借助师生合作化解冲突。分享课不仅仅要展示成果,还要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升,成果既包括阅读过程中的感悟发现,又包括阅读策略使用上的经验积累。自由阅读课即尊重学生的阅读意愿,给予学生一定的阅读自由,鼓励学生自主阅读。
(一)读物推荐课的概述
1.含义界定
读物推荐课是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的课型,在课内主要起“导引”作用。该课程从学生的阅读实际出发,根据其阅读能力和基础,将课内阅读中所学到的方法作为课外阅读的“奠基”和“引领”,用生动活泼的方式向学生推荐各种有益的课外读物,让学生把阅读范围延伸向课外,增加学生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
2.推荐课的特点
趣味性:读物推荐课应有趣味性,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让学生感受阅读的喜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支撑学生完整阅读整本书的动力也正是兴趣,小学阶段学生的阅读兴趣更多是外在的,兴趣激发成功之后,教师还应采取多种策略去维持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得整本书的阅读活动能够顺利进行下去。
设悬念:小学阶段适合学生看的书多为童话、故事、小说等,这些书籍体裁和情节丰富,人物个性明显,语言生动形象。教师在推荐课上选择恰当的切入点,合理设置悬念,能使学生形成急切期待和热烈关心的心理状态。
有赏析:在推荐课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对阅读作品中的好词佳句进行赏析,交流在阅读中所积累到的最具表达效果或最能彰显作品语言风格的精彩语段,在精读品悟的过程中揣摩作者是怎么写的,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诀窍,对自身的写作有何启示。
3.基本流程
(1)课堂结构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设置悬念,巧妙荐读—精选片段,初步感受—制订计划,课外阅读。
(2)具体操作说明
①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推荐课之初,创设情境旨在聚焦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最佳阅读状态。教学时,教师结合文本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适时、适量地为学生创造各种情境,通过生动的语言、直观形象的角色扮演等手段自然而然地引出书名,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与探知欲望,让学生感悟、体会阅读的妙趣横生。
②设置悬念,巧妙荐读
设置悬念是推荐课中最重要的环节,悬念要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阅读期待。一般来说,可用动画视频、插图、歌曲、猜谜等多种形式吸引学生注意力,营造轻松和谐的对话氛围,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要尽可能地调动他们的好奇心。主要方法有作者介绍、巧用书评、目录激趣、问题质疑等。
③精选片段,初步感受
书中人物描写独特鲜活、叙事简洁流畅、文字优美生动、意境高远、情感真挚感人的句段,往往能触动学生的心灵,给学生带来精神的洗礼,激发阅读的欲望。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优美段落,受到语言文字美的熏陶,能够有效增强阅读动机。
④制订计划,课外阅读
指导学生制订读书计划,读书计划是有效开展课外阅读的前提条件。读书计划可依据所读作品的篇幅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制订。首先,根据组内异质原则,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阅读小组。组长由学生自荐或同学举荐产生,制订好本组的阅读计划,按本组计划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保障课外阅读时间,每天坚持看课外书四十分钟至一个小时,并记录下课外阅读过程的点点滴滴,养成摘录好词佳句、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小组内定期开展阅读交流,交流近期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想法以及疑惑。学生还可以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制订专属计划,并严格按照自己的阅读计划实施。
4.推荐方法
读物推荐课的教学方法有很多,但主要还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为主。
(1)谈话法
例如推荐阅读《格列佛游记》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交流自己以前阅读过的游记类作品,然后自然地引出本节课所要推荐的书目。比如:同学们,你们以前读过哪些游记?你最喜欢哪本?可以给我们讲讲你喜欢它的原因吗?通过学生热情洋溢的介绍,不仅能摸清学生的学情,而且可以在学生现有的基础上生长出新的切入点,从其他角度进行课外阅读读物的推荐,更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悬念设疑法
儿童天生就充满好奇心,所以设置悬念是很有效的阅读推荐策略,用书中的片段设置悬念是最常用的手段。教师可以抓关键情节,也可以抓一些有趣情节出示原文让学生阅读后戛然而止,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欲望。教师在阅读片段前做适当铺垫,不仅会让学生对书中情节发展的探究欲罢不能,还会增进情感互动。例如在推荐《外公是棵樱桃树》之前,出示了我和外公“学爬树采樱桃”“潜泳抓鱼引来救援队”等有趣的故事后,出示这样一个片段:“可是突然有一天,我发现外公心中竟然有一根刺!这根刺深深刺痛了外公,这根刺也彻底断送了我和外公在一起的日子。”这根刺是什么?孩子们自然会去书中找答案。这根刺串起小说的情感线索,让学生在寻找答案的同时体验到复杂的人生、珍贵的情感。
(3)课文原文引入法
比如在推荐《西游记》的时候,老师可以通过“‘海外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国近大海,海中有一名山,唤为花果山。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这个石猴就是我们熟悉的——”生答:“孙悟空。”这样,同学们就会对机智、勇敢,天不怕地不怕的孙悟空产生浓厚的兴趣,接着老师因势利导:今天这节读物推荐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西游记》。[9]
(4)语言描述法
教师通过诵读与推荐作品内容、主题、风格以及意境相吻合的语言描述,创设情境导入。比如在《格林童话》的推荐课上,可以这样引入:同学们,你们读过《青蛙王子》的故事吗?读过《睡美人》的故事吗?今天老师将带着同学们走近《格林童话》这本书,去幻想世界来一次奇妙旅行!去寻找公主、女巫,去寻找那只最后变成王子的青蛙。在这些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里,一群经典形象又一次栩栩如生地出现在我们面前!从渴望得到公主亲吻的青蛙王子,到汉塞尔与格莱特智斗邪恶女巫,魔力与冒险在每一页期待你的阅读!
(5)主角烘托法
阅读时需要把握主角人物特点,带领读者进入作品大背景,深入了解作品内涵。比如在介绍《长袜子皮皮》时,有这样一个女孩子,她一个人住在一座大房子里面,有花不完的钱,能举起一匹马,能制服身强力壮的小偷和强盗。她的鞋子比她的脚大一倍,脚上穿的长袜子,一只是棕色的,一只是黑色的。她就是——长袜子皮皮。有了这样的人物介绍,估计教师还没说完学生就会迫不及待地要去阅读这本书了。
5.读物推荐课教学设计
《森林报》的推荐课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一百多年前,有一位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男孩,那就是俄国的维·比安基。维·比安基家里养着许多鱼儿、鸟儿、乌龟、蜥蜴和蛇,他爸爸是俄国著名的自然科学家,他从小喜欢到动物博物馆去看标本。再长大一些,比安基常常跟着父亲到森林里打猎,到郊外、乡村或海边去避暑。父亲教会他怎样根据飞行的模样识别鸟儿,根据脚印识别野兽……更重要的是教会他怎样观察和记录大自然。
二、设置悬念,巧妙荐读
1.了解主要内容
《森林报》是维·比安基的代表作,自从1927年出版以来,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中文译本就有许多,《森林报》不是报纸,而是一本书。这本书采用报刊的形式,用轻快的笔调,按春、夏、秋、冬四季中的12个月,分别报道了森林中的有趣故事。看完这本书,你就好像和作者一样,也在森林中度过了有意思的一年。
2.看目录猜读
夏:筑巢月 出生月 练飞月
秋:告别月 储粮月 近冬月
冬:冰封月 挨饿月 残冬月
出示目录,这就是鸟兽们使用的森林历。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猜猜12个月里森林里都发生了哪些事。
点拨:筑巢月里介绍了37种鸟类的巢,还不算其他动物的窝。出生月里介绍了14种小动物的出生。
这真是一部描绘大自然四季变化的百科全书。
三、精选片段,初步感受
盖房子的和不盖房子的
狐狸洞的天花板不知怎么忽然塌了下来,差点儿把小狐狸压死,狐狸妈妈吓坏了,带上小狐狸就走。
到哪儿去呢?狐狸想到了獾的家,獾可是个建筑高手,它的家完全是自己挖出来的,又舒服又安全,出入口东西各一个,里面的地道横七竖八,即使遇到天敌来袭,也很容易就能逃之夭夭。而且,獾的洞大得很,分给狐狸一间绝对没问题。
谁知还是有了问题,獾根本不愿让狐狸分享它的家,它这么爱干净,怎么能忍受一个带着孩子的房客呢?所以就毫不客气地把狐狸给撵了出去。见狐狸走远了,就出了洞,到树林里吃蜗牛去了。
狐狸哪肯善罢甘休?正愤愤不平地躲在灌木丛后面呢。等獾一走,马上钻进了獾的家里,又是拉屎又是撒尿,把屋里搞得一团糟,然后就脚底抹油——溜了。
獾刚到家门口,就被一股恶臭熏得差点儿昏倒,勉强进去一看,气得一跺脚,转身就走,这么脏的房子,干脆不要算了,重建一个倒还方便些。
这下狐狸的目的达到了,它马上把小狐狸叼进去,高兴地布置起新家来。
1.狐狸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动物,童话、寓言故事里常常有它的身影。它留给我们的主要感觉是什么?那真正的狐狸又是怎样生活的呢?
2.先读1-3自然段,猜读:狐狸会善罢甘休吗?它会怎样做呢?
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狐狸?
评:真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3.獾的个性也很鲜明。你能说说吗?
欣赏:獾刚到家门口,就被一股恶臭熏得差点儿昏倒,勉强进去一看,气得一跺脚,转身就走,这么脏的房子,干脆不要算了,重建一个倒还方便些。
小结:同学有兴趣了,这真是科普读物吗?是的,这都是维·比安基细致观察后记录下来的,他用轻快的笔调描写森林里的动物、植物,它们有喜有悲,个性鲜明,都有一套生存的本领。这是一部比故事书还精彩的科普读物。
四、制订计划,课外阅读
1.我们一同欣赏了《森林报》中的小片段,你想读《森林报》吗?我们争取一个月读完它再来交流,比一比谁了解的森林故事多。
2.看的快的或已经看过的同学,可以看一看同类型的书。
《狼王传》西顿(加拿大)
《第七条猎狗》沈石溪(中国)
3.让我们走进美丽、神奇的大自然,了解它,热爱它!
(案例提供:马俊)
叶圣陶曾经提出:“仅仅对学生说,你们随便去找一些书籍文章来读,读得越多越好。这当然算不得阅读指导。就是斟酌周详,开列个适当的书目篇目,教学生自己照着阅读,也还算不得阅读指导。因为开列目录只是阅读以前的事;在阅读一事的本身,教师没有给一点帮助,就等于没有指导。”
当开始读整本书的时候,由于课外阅读不像课内学习那样有明确的目标、固定的时间、相应的督促和考核措施,很容易不了了之。而且作品篇幅过长,很容易出现半途而废、无从下手、难以把握等情况,因此开设读书指导课来确保整本书阅读的顺利进行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读书指导课的概述
1.含义界定
读书指导课,即主要针对整本书或某一系列的书,学生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自主阅读后进行有效课堂交流指导的课。在读书指导课上,要让学生畅所欲言,说感想、谈体会、提困惑、解疑难、析内容、评人物、议写法,让学生分享读书收获,参与讨论、探究、合作学习。教师指导阅读方法,以期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促进学生持续阅读,提升学生阅读品质。
2.指导课的特点
有目标:指导课应目标明确,有指向性。教师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自身应首先整体感知作品,在此基础上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灵活选用教学方法,指导学生的阅读活动不断深入下去。
重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小学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必须指导学生掌握整本书阅读的有效方法,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课外阅读方法和技巧,才能实现自主阅读,自主发展。
有实效:布鲁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期望达到的目标。”指导课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独立思考,学习怎样读书。因而指导课的有效性体现在每堂课都能找准学生认知起点,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增长,努力构建高效语文阅读课堂。
3.基本流程
(1)课堂结构
回顾书本,畅谈收获—提出困惑,质疑问难—精选话题,深入指导—总结收获,激励再读。
(2)具体操作说明
①回顾书本,畅谈收获
在教师导入主题之后,引导学生共同回顾作品内容,进行必要的概述。可以让学生谈谈作品主要讲了什么,概括作品的主要内容,大致把握作者叙述的脉络;也可以引导学生交流对于作品主要人物的认识,引导学生厘清人物身份以及彼此间的关系,了解人物的大体经历,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同学之间可以相互展示最近的阅读成果,例如读书笔记、任务小清单以及手抄报等。
②提出困惑,质疑问难
课堂要重视对学生自主感悟的回应,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无论是字词或文章内容方面的问题,还是写作各方面的问题都可提出来。问题提出了,学生之间能帮助解决的问题由学生自己来解答,对比较复杂的问题,教师稍加点拨,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问题重点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找到答案,整个阅读过程中可概括为:学生自读—质疑问难—教师点拨—存疑再读—解疑释难。这个环节,教师要做充分准备,既要研读文本,对文本中的问题做深入理解,又要熟悉学生,充分预设学生在阅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指导前的准备工作,但教师在指导过程中也要注意根据课堂实际及时调整指导策略,以期在解惑答疑中提升学生阅读的品质。
③精选话题,深入指导
继学生充分阅读书籍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作品形式到内容、从思想内涵到表达方式深入解读作品的深刻意蕴。在引导过程中了解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准确知晓学生情感的聚焦点、疑难的纠结点,学生课外阅读中遇到的问题都可以作为指导的主题,因为这些来源于学生,最能调动他们的讨论积极性,最易形成错综交互的言语信息场。面面俱到,往往一面不到。所以,我们可以设置一个总主题,它从实质上统领和包蕴学生在课前所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具有较大的语意容量,能够有效诱发学生的多元思考。指导主题要能引导学生呈现思维历程,引导学生围绕文本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思考、感悟,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④总结收获,激励再读
通过前面几个环节的交流、引领,学生真正走进了书中,他们话题的认同与碰撞、互动与融通得到了最大效应的同化。读中的指导,会激励学生再次走进书本,学生的视角就会被引向更为广阔的生活世界与心灵世界,从新的角度获得深刻的启迪。课堂的最后,我们还可以通过明确阅读任务,开展“比一比,谁读得又快又好”“争当阅读小明星”等比赛激励学生完成整本书的阅读。
4.指导方法
(1)根据阅读方法指导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10]叶圣陶先生也曾经指出:“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视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11]这些话十分精辟地阐述了精读与略读之间的关系,道出了阅读方法指导的重要功能。
“精读就是对文本进行认真仔细地研读。精读是在老师的指导下,为了达到对文章的深入理解而对文章进行反复钻研、细心领会的阅读方法。精读需要对文本的用词造句、段落层次、篇章结构、表达方法等方面进行揣摩品味,细读探究,有时甚至要调动学生已有的阅读和生活经验咬文嚼字,结合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进而形成自己对文本的判断和评价。”[12]精读有利于充分理解文本,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张志公先生曾说精读时要做三点:读的过程中解决疑难问题,品味书中绝妙之处,并且归纳、记录阅读心得。精读内容最好选择有代表意义的名著,小学高段学生应在我国四大名著中选择一部进行精读训练。
略读即跳读或浏览,要求小学生面对整本书时有选择性地进行阅读,可跳过某些细节,以求抓住文章大概,从而提高阅读速度。掌握略读方法,是过去语文大纲中相对忽视的一部分,但这恰恰是身处现代信息社会大阅读环境中学生必备的能力。所谓略读就是大致地读,粗知文本大致内容即可,文章的结构、语言修辞等都不是学生关注的重点。当然,略读也不意味着囫囵吞枣,也应该集中思想认真地读,略读能发挥人的直觉思维的作用,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快速捕捉文本中的关键信息。其实,这种阅读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极其普遍,在阅读情节性较强的小说时,大都采用略读法。略读水平的提高,与精读能力的培养是密切相关的,实际上任何一次阅读任务都是多种阅读方法的综合运用。
(2)根据读物体裁指导
小学阶段的读物主要有图画书、童话、童谣、儿童诗、散文、小说、科技作品等。图画书、小说是整本书,童谣、儿童诗、散文、科技作品往往是以“集”的形式出现的。不同的读物有不同的特点,教师应该根据读物特点进行指导。
图画书并非只有低年级学生才可以读,整个小学阶段的学生甚至成人都可以从阅读图画书中获得启发。图画书分为无字图画书和有字图画书。无字图画书可以直接让学生阅读,学生能够通过读图读懂故事。故事情节比较曲折的有字图画书,如《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教师可以边出示图,边讲故事,在故事关键部分可作稍微停顿,给学生留有想象和思考的时间。像《我的爸爸叫焦尼》这样情感性比较强的图画书就不适宜中途停顿,停下来会破坏故事的整体氛围,不利于陶冶情感目标的达成,教师可以选择从头讲到尾,然后再设计其他活动。
教师可以有重点地选取经典作品进行赏析,如《丑小鸭》《白雪公主》等,也可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童话进行讨论,剩余部分由学生自己在课余时间阅读。童话的阅读,重要的是要引领学生进入童话的情境,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用生动的语言或是借助多媒体渲染气氛,让学生获得丰富的阅读体验。设计讨论话题,让学生站在童话中人物的角度思考问题,真正深入作品中去,感受主人公的喜怒哀乐,讨论充分后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探寻童话的现实意义。
阅读《远方的小星星》等散文集。开始读的时候,学生认识一篇篇文章是独立的,等看完整本文集后,再引导学生看看这些文章是否同属一个大主题。把文章归类到一个主题下讨论,学生的认识就会全面且深刻起来,所感受和获得的也比单篇文章深厚,思考问题的角度也会随之丰富起来。每一篇散文都有它的特色,有的简练易懂,以条目的形式出现,如《每个孩子都应该做的101件事》;有的寓意深刻,如《一片叶子落下来》;有的充满儿童情趣,如《幻想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关注散文的语言特色,在阅读一定量的散文集后,开始尝试自己写一篇小散文。
小说是整本书阅读的主体,因其情节性强,人物形象饱满,深受小学生喜爱。小说可以分为成长小说、幽默小说、动物小说、科幻小说等,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类型进行指导。成长小说关注“心灵”,幽默小说关注“语言”,动物小说关注“情节”和“形象”,科幻小说关注“想象”。因为小说有完整的情节、典型的人物,因此设计讨论话题比较容易,既可以讨论人物的性格,又可以讨论语言特色,还可以提炼小说主题组织交流活动。通过指导让学生发现原来还有很多未曾发现、没有体验的细节,学生便会有浓厚的兴趣继续读下去。概括故事情节、分析小说人物特点是对低、中段的要求,对现实问题进行追问和思考则是对小学高段的指导重点。(www.xing528.com)
科技作品一般是说明文体裁,如《昆虫记》。教师指导时可以先让学生读懂内容,再把握说明文本身的特点,了解说明文的说明方法。一般有以下步骤:把握事物特征,领悟思想内容;理清说明顺序,掌握结构特色;研究说明方法,学习习作技巧,体会语言。[13]
6.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
一、回顾书本,畅谈收获
1.同学们,读书是快乐的!开学一个月来,我们在《稻草人》里收获着一份快乐与感动,今天我们就一起请出老朋友——《稻草人》(揭题)。
2.作为五年级的学生,通过平时的阅读,你们一定积累了一些读书的方法。谁先来说说自己在阅读《稻草人》时用到的读书方法。
学生各抒己见。
3.看来我们班的同学不但爱读书,还有自己的读书方法。关于读书方法,在阅读课上老师讲过哪几种?谁来回顾?
4.叶圣陶爷爷曾说——(课件出示:学生读课外书籍要养成习惯。先看序文或作者、编者的前言,知道全书的概况,是好习惯。先看书的页码,估计多少天读完,而且如果能按期看完,是好习惯。有不了解处,不怕查工具书,不怕请教老师或者朋友,是好习惯。自己有所得,随手写简要的笔记是好习惯。)(指名读)你觉得叶圣陶爷爷说的有道理吗?大家一起读一读。有了这些好习惯,我们肯定能在课外阅读中收获颇丰。
二、提出困惑,质疑问难
1.读懂了情节,就走进了童话之中。相信通过对《稻草人》一书的阅读,一定有不少情节打动了你?在这之中最让你记忆深刻的是哪个呢?你喜欢稻草人吗?
小结:随着同学们的介绍,一个个精彩、有趣的片段仿佛出现在我们眼前。人物是童话的主要元素,读童话,就要亲近人物,感受人物。
2.通过刚才的交流,老师发现同学们已经爱上了这本书,爱上了书中的主人公。大家在阅读的时候,你的小脑袋里是不是有不少问号?我们一起来交流。
教师启发:
有没有什么让你觉得困惑不解?有没有什么地方让你觉得很奇怪?有没有什么情节是完全出乎意料的?
3.老师发现同学们提的问题包含内容、人物、表达等众多方面,会思考的孩子就是会学习的孩子!大家先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合作解决疑难问题,解决不了的我们再一起来讨论。
三、精选主题,深入指导
1.在这些小故事中有一个和我们这本书的题目是一样的,找到了吗?
2.下面老师就把时间留给同学们,请你们自由阅读《稻草人》这篇童话,在你们读书的过程中,老师会走到你们中间去看看哪些人的读书习惯、读书方法最好。
3.这篇文章读完了吗?经过刚才细致地观察,我发现大家都做到了“不动笔墨不读书”,都在字里行间留下了读书的痕迹。无声的阅读中蕴含着思考,有声的交流也是一种学习,下面大家就来交流交流刚才读书的收获吧!
4.这则故事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谁来概括一下?(指名说)了解故事的梗概是阅读童话的基本要求,能做到这点你们真棒。
5.这是稻草人的所见所闻,此时,他的内心是怎样的,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生交流。
6.生畅谈。
7.老师刚才还发现一个同学边读书边查字典,来告诉大家,你查的什么内容?(生说)这个习惯真好,正如叶圣陶所说:“有不了解处,不怕查工具书,不怕请教老师或者朋友,是好习惯。”
小结:刚才我们共读的这篇故事只是这本书中的众多精彩故事之一,还有许多精彩故事等着我们去发现。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在阅读中读出自己的味道,找到故事的趣味。
四、总结收获,激励再读
1.今天,我们知道看一本书要先了解作者,然后看目录,在读一篇故事时,我们还要做到一边读,一边想,并且要动笔圈、画、注、批,遇到不会的字要借助工具书。阅读童话首先要了解故事情节。
2.利用课余时间,运用本节课学到的阅读方法读完《稻草人》。
(案例提供:李燕平)
台湾儿童文学作家方素珍说:“一个人静静地读一本书,是一条线,是自己原有经验加上解读书籍所得的新经验。两个人讨论一本书,是一个圆;一圈人讨论一本书,是一个球,不但能听到除自己之外的第二种看法,还可能有反面的看法、侧面的看法。”[14]
(三)分享课的概述
1.含义界定
通常情况下,分享课是将阅读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获取的知识等进行形式多样的交流分享,形成互动读书的合作阅读习惯,将读书的快乐在师生间传递的一种课型。它不仅有利于巩固、提高阅读效果,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表达能力,还有益于同学之间相互启迪,共同提高,达到“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效果。
分享环节的设置,会驱动学生精心提炼和展示阅读收获。另外,读后分享课不能只有展示没有互动,没有教师的评点和学生的质询互评。分享的基本形式是对话,新课标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实践对话,对学生的发展以及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在组织课堂时,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书籍主题精选话题,一个好的话题可以引发学生的分享欲望。话题的引入要由简单到复杂,层层深入,低年级学生正处于感性思维阶段,感受力强,想象力发达,更适合体验性的话题,高年级同学理性思维开始发展,具有一定的逻辑判断能力,可以适当讨论一些思辨性问题。分享课上教师要重点关注一些平时不善表达的学生,鼓励他们一起分享自己的阅读经历。
比如《爱心树》,这个故事适合不同年龄的读者,但他们的阅读体验是不一样的,低年级学生更多地看到的是大树的给予和男孩的自私,而高年级学生会进一步思考付出和索取、父母和子女的关系等问题。低年级学生的讨论可以这样设计:你记住了故事中哪幅图?哪句话?你喜欢大树吗?你想对他说什么?你喜欢男孩吗?想对他说什么?你想起爸爸妈妈和自己的一些故事了吗?说来听听?高年级学生则应有所不同:读完这个故事心情怎样?说说为什么会这样。你同意大树的做法吗?你要是大树会怎么做?你想对男孩说什么?你认为这个故事想告诉我们什么?交流时教师要做好回应,鼓励学生实话实说,把话题引向深入。
2.分享课的特点
有主题:明确分享主题。一堂优秀的阅读分享课应是主题明确的,主题好比一根线将课堂有序地串起来,使得整个课堂流程有条不紊。主题可以是人文主题、精神主题或是体裁主题。明确主题有利于学生把握这堂阅读分享课的重点。
有展示:阅读成果展示是非常有必要的,展示给予了学生锻炼的舞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阅读分享活动。以“展示”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彰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给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有分享:阅读分享课重在分享,师生分享、生生分享,通过分享自己的阅读经验,与他人进行思维碰撞,深化阅读感悟。在分享过程中,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取长补短,丰富自身阅读理解。
有点评:及时、有效的评价能够激励学生将阅读活动继续进行下去,培养终身阅读的习惯。整本书阅读教学不仅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也强调在阅读后开展及时恰当的评价,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标准多元化,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给予切实评价,促进其阅读能力的提升。
3.基本流程
(1)课堂结构
创设情境,揭示主题—自主分享,适时评议—多元评价,拓展延伸。
(2)具体操作说明
三个学段学生的年龄及认知水平不同,因此他们的阅读分享课型结构是有所区别的。大致有以下几个流程。
①创设情境,揭示主题
用生动的语言或有趣的游戏等丰富多彩的形式进入课始状态,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放松心情,敢于展示,乐于分享。揭示本堂分享课的主题,使分享课在明确的话题引领之下有序开展。
②自主分享,适时评议
学生以自己喜欢的形式分享阅读成果,低、中段可用表演、朗读、小组对抗赛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拉开分享课的序幕,教师对于学生分享时的突出表现及闪光点,应适时表扬激励,增强学生自信心。而高段学生的读书成果分享层次应稍高些,教师要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进行文本鉴赏、书评、比较阅读,并及时捕捉学生自主交流中生成的教学点,以活动的形式巧妙连接各个环节,点拨提升,将话题引向深入,引导学生从文本走向生活,联系亲身体验谈自己的认识。当然,在整个分享过程中教师要做及时的点拨与指导、调节气氛、把握时间,使学生的分享活动趣味十足,异彩纷呈。有条件的,可请家长及小助手合作主持,让每一次分享课都有高质量。
③多元评价,拓展延伸
即时对学生的分享情况给予多元评价,用师评、自评、互评相结合的方式评价小组及学生个人的课外阅读,回顾整本书阅读的全过程,对于进步大的学生要予以表扬,优秀的学生要督促他们继续努力。一本书读完也许是一个意味深长的省略号,但阅读的后续活动还有很多,比如相关主题的诗文选读,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等,以此实现有效的课外阅读延伸。
4.分享的方式
阅读分享课就是营造良好、轻松的氛围,引领学生走进知识的殿堂,在书海遨游,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并为学生提供交流和展示的机会,使其在阅读中积累,在交流中进行语文实践,从而提高思维能力和语文表达能力。
(1)分享与自身生活的联系点
文学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其高明之处就是在你阅读时你会不自觉地将自己代入其中,和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读书分享课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感受故事的同时,尝试将自身的生活经验与故事情节联系在一起,去发现故事人物在生活中的原型,设身处地地想象主人公行为背后的意义,这样,就打通了文学和学生生活经验的通道,有利于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积累读懂作品,获得自身独特的阅读感悟。
(2)分享精彩情节
精彩的故事情节最容易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最能让他们产生情感共鸣。把握故事的情节,是读懂小说、体会精妙、分享感动的关键,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也是把握人物性格、分析人物形象的基础。所以,读书分享课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分享书籍中的精彩情节,并说明之所以精彩的原因,是因为采用了修辞手法,还是因为语言情深意切……可以采用多种朗读方法,比如老师范读、配乐读等,在读中感悟,加深对精彩片段的理解和感悟,还可以让学生尽情地演,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故事中的精彩情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分享书籍主题
主题是作者在反映生活、说明问题、发表主张时,通过其全部文章内容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或主要观点。主题是文章的灵魂,也是文章的统帅。正如托尔斯泰所说:“艺术作品中最重要的一个东西,是它应有一个焦点才成,就是说,应当有这样一个点:所有的光集中在这一点上,或者从这一点上放射出去。”这一艺术焦点正是主题。读书分享课上,要引导学生准确把握书籍主题,交流同一主题下的不同书籍,学生在头脑中快速回顾自己阅读过的书籍,从中搜寻合适的作品,师生之间相互推荐、分享同主题的书籍,形成辐射式阅读。
(4)分享读书体会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位学生在读完一本书后,会对书籍有不同的思考、不同的感悟。我们要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给他们创设宽松的交流氛围,借助合适的方法,给其时间、空间,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在分享中提升阅读表达能力。
5.读书分享课教案设计
《稻草人》分享课
一、创设情境,揭示主题
孩子们,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我们对《稻草人》一书有了深入了解。今天我们就来一起交流前面我们共同阅读过的书籍——《稻草人》。
二、自主分享,适时评议
1.你读完这本书了吗?经过观察,我发现大多数同学都完成了阅读任务,还在阅读过程积累了不少好词好句,记录下了自己阅读过程中的点点滴滴。下面大家就来交流我们读书的收获吧!
2.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就是稻草人的所见所闻,通过阅读整本书,我们很容易发现稻草人的内心活动非常丰富,你能试着举例说出描写它内心活动的段落吗?(生交流)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相机出示重点句段:
A.这声音里仿佛说:“我的主人,你不要去呀!你不要以为田里的一切事情都很好,天大的祸事已经在田里留下种子了。一旦发作起来,就要不可收拾,那时候,你就要流干了眼泪,揉碎了心;趁着现在赶早扑灭,还来得及。这,就在这一棵上,你看这棵稻子的叶尖啊!他靠着扇子的声音反复表示这个警告的意思;可是老妇人哪里懂得,她一步一步地走远了。他急得要命,还在使劲摇动扇子,直到主人的背影都望不见了,他才知道这警告是无效了。”
B.这时候稻草人更加伤心了。他可怜那个病孩子,渴到那样,想一口茶喝都办不到;病到那样,还不能跟母亲一起睡觉。他又可怜那个渔妇,在这寒冷的深夜里打算明天的粥,所以不得不硬着心肠把生病的孩子扔下不管。他恨不得把自己变成柴,给孩子煮茶喝;恨不得把自己变成被褥,给孩子一些温暖;又恨不得夺下小肉虫的赃物,给渔妇煮粥吃。如果他能走,他一定立刻照着他的心愿做;但是不幸,他的身体跟树木一个样,定在泥土里,连半步也不能动。
C.听见鲫鱼这样恳切的哀求,稻草人非常心酸;但是他只能用力摇动自己的头。他的意思是说:“请你原谅我,我是个柔弱无能的人哪!我的心不但愿意救你,并且愿意救那个捕你的妇人和她的孩子,还有你、妇人、孩子以外的一切受苦受难的。可是我跟树木一样,定在泥土里,连半步也不能自由移动,我怎么能照我的心愿做呢!请你原谅我,我是个柔弱无能的人哪!”
从这些句段中我们读懂了一个怎样的稻草人?(学生畅谈)
3.师总结:稻草人目睹了这一幕幕的悲剧后,内心是焦急的、心痛的,充满了无限的同情,更多的却是无可奈何啊!稻草人可以看作是作者自喻,表达了作者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无奈,以及对受苦受累的劳动人民的同情。确实,读书不能囫囵吞枣,而应深入细致地读,边读边思、圈点批注,大家坚持不懈地这样读书,一定会受益匪浅。
4.叶圣陶爷爷在这篇故事中用了特别多的好词好句,你们画出来了吗?小组内一起交流。(好词好句的积累是语言积累的基础,是语文素养的基础,阅读课外书就是一个积累的好机会)
5.英国作家波尔克说:“读书而不思考,等于吃饭而不消化。”读了这个故事,你有哪些感受?我刚才看到不少同学在书上简要地写下来了?谁来读读,和大家分享你的读书体会。(生交流)
三、多元评价,拓展延伸
1.最后,想问大家一个问题:这些故事是真的吗?说说理由。看来,这本书里的故事都不是真的,那我们为什么还要读这些故事呢?(教师点拨:a.大自然的一切都活了,有丰富的想象;b.反映现实社会和人生,寄托美好的理想等)
2.孩子们,这就是童话。在童话里,皇帝不穿衣服是真的,稻草人悲愤欲绝是真的,石头会说话也是真的。因为作者写得真诚,所以我们感觉真实,这种真实,给予我们心灵的感动,是长长久久直到永远的!所以,我们读童话,也可以长长久久,直到永远!
3.那么,在那样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稻草人还会看到怎样的场景和事情?那些人物的命运又是怎样的呢?课后,尝试创作一篇属于我们自己的童话。
4.“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而童话这颗珍宝,值得我们一生拥有,我们也将受用终生。除了这本书,同学们还可以在课余抽出时间读读外国童话,走进奇妙的童话世界,进一步感受童话的魅力。比如我们熟知的《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在阅读中试着比较中外童话的相同点以及不同点。
(案例提供:王巧莉)
(四)自由阅读课的概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把发展学生的个性放在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在阅读教学的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的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15]学生的性格不同,认知不同,阅读的目的、喜好自然不同,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和情感体验也就不同。因此,教师在整体上指引阅读内容和阅读方向的同时还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进行自由阅读,同时创设一个开放的交流氛围,让学生带着轻松、愉悦的心情进行阅读,有利于长久保持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自由阅读课即学生根据手中的材料自选内容进行阅读。这种课型有利于巩固和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便于学生将阅读课上学到的阅读方法迁移运用到具体读书实践中。其课堂结构为:教师提出阅读要求—学生自由阅读—反馈阅读结果。把阅读权利充分交还到学生手中,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没有顾虑,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书尽情阅读,若是碰到不爱读的就可以去读别的,没有教师的干预。在阅读过程中,教师既不提问,也不要求写读书笔记,甚至不做任何评价。学生在这种毫无约束的状态下,顺着自己的兴趣阅读,真正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李玉玺.以学为中心的小学语文“1+1”助学课堂[M].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3]李玉玺.“1+1”助学课堂,让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从云端落地[J].语文教学通讯·小学,2018(4).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瞿卫华.小学高年级整本书阅读课程开发策略初探[J].教学与管理,2014(5).
[6](苏联)斯托利亚尔.数学教育学[M].丁尔升,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7]王玉玲.浅析如何借助阅读提升小学生体育素养[J].文理导航,2018(6).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9]李家栋.阅读课型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3.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1]刘国正主编.叶圣陶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2011年版)[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13]李怀源.由叶圣陶“读整本书”思想谈小学整本书阅读[J].课程.教材.教法,2009(04).
[14]方素珍.绘本阅读时代[M].杭州: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13.
[1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