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投入时间最多的阅读指向基本为单篇课文,即语文教学更多地通过单篇阅读形成学生的语文素养。但真实的阅读却是信息杂陈的,对于阅读者的考验要复杂得多。如果我们在阅读课堂上只提供给学生单一的阅读材料,千字文解剖的方法,学生的阅读能力将很难得到提升。在此基础上,文峰小学践行“1+1+1”的语文阅读教学来改善传统单篇阅读教学的弊端。在不改变教材编排体例的前提下,在“1”上做文章,将教材单篇阅读的教学与“扩大阅读空间”直接结合,并在阅读后鼓励学生与实践相结合。把阅读的主动权交予学生,把阅读的时间还给学生,调动学生参与阅读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实践活动中获得阅读体验和知识发现。
(一)1篇课文+1篇课外阅读材料+1个创作
阅读的对象首先是教材,单篇阅读教学仍旧是目前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我们要用好教材这个资源,提升单篇阅读教学实效。然后是教材的延伸拓展,“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不应只局限于教材所传递的具体知识、方法,还应补充课外阅读资料,由此及彼、由点及面地将阅读延伸到更广、更深的领域。最终是能力形成之后的自主创作,改变纯接受型阅读形式,强调阅读和思考相结合、思考和表达相结合,特别强调阅读中要有自己的理解、自己的发现。
从教学内容上看,前一个“1”定义为从教材中精选的一篇课文,是为让学生掌握一种学习方法,形成某项学习能力而着重教学的基础。后两个“1”是对前一个“1”的深化、拓展、补充和提升,既可以是阅读能力的巩固,也可以是阅读表达的深化,还可以是语文实践能力的运用。换言之,就是对学生在前一个“1”中获得的方法和形成的能力进行的迁移运用和巩固提升。“+”则表示教师为学生能力迁移搭建的桥梁。从教学形式上看,前一个“1”主要是指教师的教,后两个“1”则指学生的学,“1+1+1”的阅读教学实现了教与学的有机结合,达成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教学目标。从教学任务上看,前一个“1”主要是指教师教什么,引导学生掌握什么学习方法,形成何种学习能力,后两个“1”是指学生学什么,学习能力是否得到提升,学生自身是否有所发展。[2]“1+1+1”的语文阅读教学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指向培养具有核心素养的人。
1.1篇课文+1篇课外阅读材料
1篇课文+1篇课外阅读材料,就是通常所说的一篇带一篇。教师推荐课外阅读内容的目的是将教材作为一个“点”,以此为中心,辐射出不同的“线”,多条线连缀成一个“面”,最终构成语文“体”。通常有以下几种组文形式。
(1)迁移实践式组文。这种组文是学习前一个“1”的文本之后,为了巩固或练习某种语文素养,帮助学生掌握某种语文素养而进行的拓展组文。这种组文类似于数学教学中的练习题,同样,这种组文的选择反映着语文教师的综合能力。所组的文本要能实现促进学生迁移学习,巩固学习效果的目的。比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花钟》一课,作者用“绽开笑脸”“暮色中苏醒”“含笑一现”等不同方式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描写花开的不同姿态。该段是学生学习语言表达的典范,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初步感知观察加想象的表达方法,仅靠这一篇文本显然是单薄的。于是教师在教学中采用“1+1”的方式拓展阅读《小虾》,这篇课文的作者在描写生气的小虾时可谓观察细致,想象丰富:“一路上像生了气似的,不停地舞动着前面那双细长的脚,脚末端那副钳子一张一张的,胡须也一翘一翘的,连眼珠子也一突一突的。”借助迁移阅读,能够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
(2)拓展延伸式组文。这种组文是最常见的,可以使学生对所学课文内容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对所学文本进行补充延伸。比如: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望洞庭》时,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阅读视野,丰富学生语言积累,了解更多有关洞庭湖的美景,教师指导学生拓展阅读《你读我诵》中的选文《题君山》,以此诗作为教材的拓展延伸,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拓展阅读了《新主题阅读》中的《洞庭湖的四季》,以现代文作为教材的补充。从古到今,由古诗到现代文,不仅能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更让洞庭湖的美景全方位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
(3)对比阅读式组文。采用比较阅读的方式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教给学生比较阅读的方法。首先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时将所教作品与同一主题的其他作品进行比较,使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理解主题,以形成浓厚的文学素养。比如,教师在讲授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白鹅》这篇文章时,与《白公鹅》开展对比阅读。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了解《白鹅》的特点,再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白公鹅》,了解课文内容。然后引导学生充分地读书、感悟,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交流。学生交流读书所得时,可以先从内容入手,说说自己发现了白公鹅的哪些特点,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然后再交流“两位作家的描写有哪些异同”。进行比较阅读不仅能对作品进行异同比较,揭示作品最大的特色,还能够通过归纳类比,提高阅读期待、反思和批判的能力。
“1篇课文+1篇课外阅读材料”主辅结构的阅读既夯实了教材文本承载的教学任务,教给了学生相应的学习方法和相关的阅读能力,又给了学生充分的语言实践机会和阅读空间。在此基础上,学生进行语言实践,就会达到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
2.1个创作
“1个创作”是基于教材“样本”展开的创造性思维训练。创作样式丰富多样,小学低段的学生可以将阅读与绘画有机结合,中段的学生可以通过做读书笔记、撰写读后感等方式进行创作,高段的学生还可以尝试借助思维导图、写作等方式进行个性化创作。
如,在引导学生学习《燕子》一文时,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是对小燕子外形的描写,堪称描写小动物的点睛之笔。这也是学生学习描写小动物外形特点需要掌握的一种方法。让学生掌握描写小动物外形特点的方法,既要抓住特点又要文笔优美,这是学习语言表达的重要环节。这一段教学要让学生在背诵的基础上完成语言的内化,既让学生体会到描写小动物外形要抓住特点,还要让学生体会到表达方式的效果,这样描写的小动物才会形象生动。在此基础上,教师利用“1篇课文+1篇课外阅读材料+1个创作”的方式,引入了《松鼠》一文的第一自然段:“松鼠是一种美丽的小动物,很讨人喜欢。它四肢灵活,行动敏捷。玲珑的小面孔上,嵌着一对闪闪发光的小眼睛。身上灰褐色的毛,光滑得好像搽过油。一条毛茸茸的大尾巴总是向上翘着,显得格外漂亮。”首先让学生阅读本段文字,体会作者对小动物进行外形描写的方法,然后再让学生利用《燕子》第一自然段的描写方法对小松鼠的外形进行改写。于是学生有了第一次的迁移练习。学生习作如下:一身灰褐色的毛,像搽过油似的。一对闪闪发光的小眼睛,嵌在玲珑的面孔上。加上一条总是翘起的毛茸茸的大尾巴,凑成了美丽的小松鼠。学生在进行了第一次迁移练笔之后基本掌握了描写动物外形的方法,既能抓住特点,同时又做到了具体生动表达。在此基础上,继续对学生进行掌握方法的巩固练习,再次迁移训练,进行语言实践,让同学们来描写一种自己熟悉的小动物。有了上述方法的提炼和练习,学生在描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时便轻松自如,信手拈来。一同学在课堂上写道:“一身卷卷的、棕色的毛发,两只小扇子似的耳朵,一对黑宝石一样的眼睛,嵌在漂亮的小面孔上,凑成了我家那只活泼可爱的小泰迪。”[3]
传统观念认为创作就仅仅是用文字进行书写,实则不然,采用绘画的形式也能够起到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和巩固阅读内容的作用。例如在学生阅读文章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选择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个情节,用图画的方式表现出来,并配上一定的说明文字。也可以在学生读了一首古诗词之后,教师指导学生根据诗意,画一幅与诗中意境相符合的画。这样图文结合的绘本式读书创作,能够使学生的具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得到很好地结合训练。
学生在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后,可利用思维导图对昆虫的种类、习性或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进行系统归纳。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前,必须先反复研读文本,不断地归纳、总结才能提取出文章的关键信息。这也正是学生深入阅读的过程,同时也是其提高阅读能力的契机。此外,教师可举办思维导图成果展示交流活动,让学生在一幅幅不一样的思维导图面前碰撞出绚烂的思维火花。学生可个人独立创作或多人合作制作小报,将阅读中精彩的部分汇编在小报上,配以适当的图画,合理地排版,图文并茂,制作精美。小报制作过程较为复杂,比较费时费力。教师可以将学生制作的小报用于班级布置,或是合编成集发给学生们做纪念,既可以用于展示,又可以用于评比,很容易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二)1个主题+1整本书+1个阅读实践活动
以教科书单元主题为“引子”,寻找阅读材料的联系性。新课程改革以来,大多数语文教科书以主题组元。文峰小学以单元重组的方式运用到教材的学习中,以某一主题打通了“单元”与“整本书”之间的壁垒,实现了“课内”与“课外”的融通。再借助阅读实践活动,使得阅读与实践有机结合,吸纳与倾吐相济,阅读就是对整个单元、整本书丰厚资源的吸纳过程。但仅有吸纳,难以使学生的阅读所得有效内化。对于正处在阅读快速成长期的小学生而言,只有将吸纳与倾吐结合起来,才能使书籍的优质资源如精彩表达、思想内蕴等有效融入他们的言语结构或精神视野中。“1个主题+1整本书+1个阅读实践活动”与教材教学形成有效的对流与补充,让阅读资源真正融入学生的教材学习中。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十分强调大量阅读,规定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4]。阅读不仅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而且是模仿和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重要途径。“1个主题+1整本书+1个阅读实践活动”阅读教学将教材看作教学的核心资源,但不是唯一资源,打破时空限制,引领学生拓展阅读大量主题相同、但内容形式各异的各类文章。一个主题、多个文本的延伸阅读,被整合成三维立体的“集成块”,其系统性强、信息容量大。这样的阅读强调在对文本内容理解、感悟的基础上,一要关注外在的语言形式,积累构词、构句、构段、构篇的框架模式,学习精妙的构思、精致的布局、精彩的笔法;二要关注内在的言语素材,积累好词、好句、好段、好篇的材料构件,学习精准的字词、精美的语言、精巧的段落等。积累言语范式,以利迁移运用,积累言语素材,形成运用组块。丰富多彩的语言输入和学习模仿的语言环境,能有效促进学生生长言语智能。
吕叔湘先生认为,使用语文是一种技能,跟游泳、打乒乓球等技能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正确,二是熟练。要正确必须善于模仿,要熟练必须反复实践。肯·古德曼先生认为,语言在下列的情况中是比较容易学的:当它是完整的、真实的、相关的;当它具有意义而且有实用功能;当它融合在使用的情境中,或学习者自己选择去使用时。大师们指出了实践能力最终形成的关键,一是学得与习得的反复融合实践,二是在真实的情境中自能实践。“1个主题+1整本书+1个阅读实践活动”阅读教学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确定每个单元的训练内容和层次,制订教学步骤,选取典范的、学生可接受和模仿的言语材料,提炼出其中蕴藏的言语运用规则,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化场景,科学合理地安排听、说、读、写等各项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等方式,进行借鉴模仿,迁移运用,使学生在各层次的训练中不断积淀语感经验,最后由外显认识转化为内隐认知,走上自动化之路,实现自能表达、自能言语。阅读教学全过程渗透着“学会学习”的教育理念,关注成长,关注过程,关注发展,满足学生的自身发展需求,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语文素养和能力。
1.1个主题+1整本书
(1)“篇—篇”组合
根据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课文《猴王出世》以及推荐阅读《西游记》的情况,从《西游记》一书中择取了另外两则经典故事《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与《猴王出世》一课整合为一个教学单元,进行整本书阅读的导读。为了克服学生在阅读《西游记》时只注重情节的难题,在单元主题教学过程中,教师以“抓住矛盾冲突,把握人物形象”这一阅读策略贯穿以上三篇文章阅读的始终,同时引导学生将该项阅读策略迁移运用到《西游记》整本书阅读中去。从整本书中提取单篇组成单元,并以策略导读的方式展开整本书阅读,不仅为学生阅读整本书提供了行走梯度,同时也为整本书阅读提供了方法支持。
(2)“篇—本”组合
在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时,教师意识到只教学一篇课文,难以让学生真正领略《呼兰河传》一书的语言特色,于是,以《我和祖父的园子》为生发点来引导学生体会“萧红语体”的特点,并以此为突破进行整本书阅读,形成“篇—本”结构的单元。在单元主题“引导学生感悟‘萧红语体’”的要求下,本单元主要由《呼兰河传》课文学习、《呼兰河传》整本书导读、《呼兰河传》阅读单导读、阅读交流(萧红语体分享)几个部分构成。“篇—本”组合单元中,“篇”好比一个窗口,让学生窥到整本书特色的一斑;“本”好似长廊,让学生充分领略到整本书特色的美景。[5]
(3)“本—本”组合
教材因篇幅等因素的限制,不可能穷尽学生所感兴趣的话题。这时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整本书的资源,组合出学生喜欢的主题单元。六年级下学期,当学生开始接触名篇名著时,教师可以组织他们进行一次外国名著阅读之旅,安排他们阅读《安徒生童话》《鲁滨孙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等几本书,让他们充分感受不同国家文学作品的魅力。在外国经典名著班级读书会上,学生纷纷就阅读感受畅谈自己对外国经典名著的理解,有效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强国际理解力。因为有了主题单元式的整本书阅读,学生也就有了系统的眼光,感悟自然就不一样。主题单元式的整本书阅读可以让学生获得一种集合式、深入化的阅读感悟。
2.1个阅读实践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阅读绝不是单一的读书活动,而阅读综合实践活动则能将课内与课外、读与行有机结合。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带着特定的问题,收集阅读材料,并进行分析和总结,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形成个人研究成果。这种研究性的阅读指导让阅读成为一个立体的、具有延续性的高效实践活动。此课程教学基本流程为:“确定阅读实践活动的主题—讨论活动开展的形式—制订阅读活动计划—查阅、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完成研究报告—形成研究成果—展示研究成果”。文峰小学以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月是故乡明”为主题,在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特点之后,有效利用家乡特色资源,组织开展了“探秘南山火锅”阅读综合实践活动,先是带领学生通过查阅大量有关火锅的资料,认真研究火锅的历史、演变、流派等,然后进行资料整理,再撰写研究报告,最后分组汇报研究成果。
3.“1个主题+1整本书+1个阅读实践活动”教学案例
《月是故乡明》教学实录
授课者:张勇
授课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月是故乡明》
(师生问好)
(一)
师:同学们,这几天我们采用读、批、注、议法学习了教材本单元课文,并阅读了八篇同主题文章,请回忆一下,本单元的主题是什么?你采取了哪些读书方法?
生1:本单元主题是“月是故乡明”,这一单元的课文有《古诗三首》《梅花魂》《桂花雨》《小桥流水人家》等四篇。我采用的读书方法主要是批注法,如:画记式、注释式、归纳式、联想式等。
师:真好,你不仅说出了单元主题,还把本单元的课文一篇不漏地说了出来。
生2:我结合“月是故乡明”这个单元主题,阅读了《新语文主题阅读》中的《诗三首》《梦忆荷塘》《村里的打铁铺》《剪不断的乡愁》《伸出墙头的梅花》等文章,我主要采用“学思法”和“五步法”。
生3:朱熹说读书要心到,眼到,口到。我采用的就是“三到法”。
……
师:看来我们的读书不仅有质量,而且还非常有个性。同学们,每当看到一轮明月时,不论是古代的游子,还是现代的旅者,会发出这样的感叹:月是故乡明。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分享一下本单元的读书感受。不妨先从单元导读入手,请大家注意从“脸庞”“守望”“擦亮”“荡漾”等几个词语入手体会这首小诗的意境和情感。
生(齐)读(深情地):“月亮,是妈妈的脸庞。逢年过节的时候,我总是伫立守望,让思念把她划圆、擦亮,然后,就睡在这汪温柔的水里,让梦之船轻轻地荡漾,摇回我那山清水秀的故乡。”
(二)
师:是啊!故乡是游子梦的摇篮,不论月盈月亏,游子的心总是在守望着家园。读了《新语文主题阅读》中的这组文章,哪篇文章留给你的印象最深?哪句话勾起了你的思乡情?
生1:我印象最深的文章是《诗三首》中的《乡思》。(深情地读)“人言落日是天涯,望尽天涯不见家。已恨天涯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勾起我思乡情的是管仲的一句名言: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师:是啊!“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这是一种相见难的痛苦,是一种望眼欲穿的思念。
生2:余光中的《乡愁》每句话都勾起了我对故乡的怀念。
师:“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相信台湾同胞在不久的将来,就可以和我们同坐于月下,共话佳节了。
(三)
师:无论是荷塘、梅花,还是文中的那弯弯的月亮,每个人的心弦都有可能因为风花雪月而触动,但是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最牵动人心的,无疑是月亮,在中国人的心中,对月亮,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结。那么你知道哪些带有月字的诗词呢?
生1:王安石的《春夜》:“金炉香烬漏声残,剪剪轻风阵阵寒。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师:相思让人夜不能寐。
生2:陆游的《秋波媚》:“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师:月亮多情,作者亦多情啊!
生3: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师:不论天涯海角,我们共同守望的永远是同一轮月亮。既然有这么多的诗人歌颂月亮,那么面对一轮皎洁明月,诗人在思念些什么呢?
生4:思念家乡。
师:何以见得?
生5: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还有吗?
生6:思念亲人。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四)
师:面对一轮明月,故乡的事,故乡的景,故乡的人,一下子涌上心头。有这样一位诗人,他面对一轮明月想起了什么呢?(课件出示《水调歌头》)读一读这首词的题目和序言。你能读懂什么?
生1:我觉得大概意思是:苏轼想起了故乡,想起了亲人,所以他大醉,一杯一杯又一杯。此刻,苏轼面对一轮清冷的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千古流传的佳作。
师:你有非凡的理解能力。这首词是苏轼46岁所作。当时,苏轼因为与当权者政见不同,屡次被贬,而苏辙既是苏轼的同胞兄弟,又是亲密无间的知心朋友,苏辙宁愿放弃自己的所有官爵、职务、待遇,请求皇上赦免哥哥苏轼。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屈指算算,已经与弟弟分散七年之久了。由此,更增添了诗人的思乡之苦。让我们运用以气带声、以声传情、心领神会、寓情于声的方法按“读正确、读明白、读出感情、读出色彩”这四个步骤来读好这首诗吧!
(生自读,师巡视)
师:有些句子,我们一定要读好。如诗的开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师范读,生跟读)(www.xing528.com)
师:面对这轮清冷的明月,苏轼此时心潮澎湃,在政治上,他遭人排挤;生活中,与亲人分散,无比孤寂。在这样一个团圆之夜,他也许会问:明月呀,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请同学们读出作者对弟弟的牵挂吧!(生再读)
师:苏轼还可能这样问明月:明月呀,你只知道团圆有人笑,哪知离别有人愁啊!读出对世事的埋怨吧!(生再读)
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师范读,生跟读)
师:此时此刻,苏轼本应与弟弟,与亲人团聚,但是苏轼却不能,这时候,这轮明月显得那样凄凉,此时的苏轼本应惆怅与苦楚,但是苏轼毕竟是苏轼,他面对世事的多变,从容淡定。显示出卓尔不凡的思想意识。是啊,“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就把这份思念,说给明月听吧!(再读)
师:“青山遮不住,浮云难蔽日。”那就把这份安慰送与明月吧!(再读)
师:下面我们进行配乐朗诵(播放背景音乐,屏幕上出现一轮明月。)月亮是夜的灵魂,是夜空的眼睛……它把远隔千山万水的思念连接在一起,就让我们用情感托起这轮圆圆的明月吧!
师:深情朗诵引子:穿越了千年,依然是那一轮明月,与一壶美酒,应和着说不尽的相思与惆怅。夜凉如水,万物都已入梦,唯有我和明月无眠。难道明月有心,暗将圆缺说与我听?莫非明月无意,教我忍看人间悲欢离合?
全体深情演唱全诗。(播放CD碟)
(五)
师:小时候的朋友、一直恋恋不舍的家乡万物都在离乡的日子里悄然改变,虽然在外漂泊的人心心念念的就是故乡,甚至那是力量之源,然而多年之后归来,不免“近乡情更怯”,迎接自己的可能是“物是人非事事休”。鲁迅在《故乡》中深刻地揭示了这一点。漂泊多年疲惫不堪的游子归来,那些曾不断给他美好感觉的回忆,让他在苍茫人世还能感受愉悦。希望同学们找到这本书,好好地品味一番!
探秘南山火锅——阅读综合实践活动
一、活动背景及设计意图
火锅是重庆的著名特产,南山火锅起源于南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火锅流派,知名全国。文峰小学毗邻南山火锅小镇,为学校学生的学习和活动提供了有利资源。我们结合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月是故乡明”主题,立足学校地域优势,充分挖掘家乡特色资源,设计主题为“探秘南山火锅”综合实践活动方案,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自然风光以及丰富物产,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让学生从阅读课本走向阅读生活;从学习知识走向学习技能;从提高能力走向提升综合素养。
在活动中,充分挖掘火锅小镇的教育资源,打通校内外藩篱,扩展学习时空,丰富学习经历。通过融合学科教学,指导学生搜集家乡火锅的发展历史和文化;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究能力;通过采用自主设计的小问题进行自主探究、调查,培养学生自主参与、质疑研究、实践体验等能力。整合利用课内外途径,在教师的指导下,促使学生的学习方法、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可持续性发展。
二、活动主体及分析
本活动主体为文峰小学五年级学生。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利用书本、网络等信息渠道,进行搜集、筛选、归纳、整理资料的能力;能够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策划简单的活动,开展讨论;对身边的事物有一定的探究兴趣;具有和同学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活动目标
1.能通过查找资料,与老师和同学交流、讨论,探寻南山火锅的历史、发展。
2.了解并运用简单的调查方法,能撰写关于南山火锅的简单调查报告。
3.合理运用学科知识及阅读材料,学习火锅制作、购买食材等生活技能。
4.通过调查活动了解南山火锅的兴起、发展及特色,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四、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研究调查,学生分组,采购等记录表。
学生准备:自行分组,搜集重庆火锅历史文化以及南山火锅的相关信息。
五、活动安排
课题:麻辣鲜香——认识南山火锅
活动目标:
1.积极参加小组和班级讨论,做到发言清晰,有条理。
2.知道搜集资料,并运用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了解南山火锅的兴起、发展以及南山火锅的特点。
3.了解调查的简单方法:观察、对比、采访、问卷。
活动设计:
导入:播放《舌尖上的中国》关于重庆火锅的视频。
师:我们置身重庆,处处飘散着麻辣鲜香的味道,火锅已成为重庆的一张名片,对于重庆的火锅,大家有哪些了解呢?(学生交流重庆火锅的知识)
六、认识南山火锅
1.初步认识
我们身处南山,大家都知道咱们学校旁边就有家名扬渝内外的陆派南山火锅,有哪些同学去过那里?你对它有什么了解?是怎么了解到的?(学生班级交流:南山火锅的兴起、南山火锅发展阶段、火锅的种类等)
2.了解火锅的起源
教师出示课件,讲述南山火锅的起源:几百年前的一天,一队马帮正行走在黄桷古道上,忙碌地运送物资。晚上,大雨袭来,马帮人饥寒交迫。马头子呵斥一名马脚子生火做饭。由于雨天路滑,马脚子不慎跌倒,手中的佐料全数掉入装满水的锅中。无奈,他只好继续煮。锅中的水开了,红浪翻滚,各种佐料的香味四溢开来,大家纷纷围至锅边。马头子命令把所有食物倒入锅中,等锅中食材煮熟后,大家吃起来竟觉美味无比。一天的劳累和寒冷顷刻消失殆尽。从此,火锅在走南山的马帮中流行开来。形成了陆派火锅——南山火锅。
3.了解南山火锅的发展
你了解到南山火锅的第一家是哪家?怎么发展成现在这种规模的?
引导学生讨论,归纳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旧南山火锅—第一家火锅店—朱家火锅。往返于川黔两地的马帮、商贩经常在此就餐,渐渐地有了一定的名气。
第二阶段:新南山火锅的兴起——2000年左右,在老厂神仙洞附近开了一家火锅店,因旁边是农村的猪圈,因此得名猪圈火锅。这个阶段当地人民的经济状况逐渐好转起来,火锅店也成了家庭请客吃饭、假日聚餐的常去之地。
第三阶段:新南山火锅的蓬勃——2003年左右,人们从“吃”中找到商机,南山火锅店的数量不断增长,如鲜龙井、逸林、巴倒烫、枇杷园等火锅店相继开业,因为地处山间,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味道鲜美,吸引了重庆市内的人们纷至沓来,形成火锅一条街。
第四阶段:新南山火锅的成熟——现在,各火锅店不但找到了自己的陆派火锅文化,还不断优化自己的品质,为打造火锅小镇而努力。
4.提炼方法
从同学们的发言中了解到,你们搜集了很多家乡火锅的资料。有的同学是通过阅读有关宣传资料,有的同学是在网络上搜集,还有的同学是阅读书籍、听别人介绍……这些方法都有助于我们搜集资料。刚才老师播放的视频,也是一种搜寻资料的方法。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些南山火锅店的宣传资料。(播放南山火锅宣传片)
5.探寻陆派火锅的特点
老师走在街上,经常会碰到想来品尝南山火锅的外地游客,他们总会问我:怎么去火锅小镇?南山火锅与长江边上的火锅有什么区别?陆派火锅的特点是什么?小组整理你们对南山火锅的认识,设计一段对家乡南山火锅的宣传介绍词,给外地的朋友介绍,让他们能顺利找到咱们的火锅店,清楚南山火锅的特点,不虚此行。(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总结南山火锅的特点)
6.听了你们的介绍,外地游客会怎么说?(自由表演)你们对家乡火锅的介绍让我感受到了你们对家乡的热爱。
七、学习调查方法
师:交流了这么多,你们还想了解什么?分组把想知道的写下来,再选出最想了解的一条作为本组调查的重点内容。
学生讨论、全班交流
小结:(1)火锅的种类有哪些?菜从哪里来?怎么保持菜品的新鲜?(2)火锅的筷子为什么比家用筷子长,是怎么想出来的?(3)火锅的锅有多少样式?为什么这样设计?(4)怎么才可以吸引顾客到自己店里来?……
师:想要了解这些问题,太简单了。一会儿老师就带你们去“鲜龙井火锅店”了解。不过,调查可是有技巧的,老师这就教给你们诀窍。
出示课件:
调查小方法:用眼观察、用嘴询问、用手记录。
你还想到了用什么方法来了解?(学生交流,衍生出方法)
告诉学生调查也要懂礼仪:问话先说“请问”,得到回答说“谢谢”;用心观察勤记录,大胆交流不胆怯。
分组讨论:围绕调查内容设计采访的问题、调查的角度等。
八、汇报活动成果
1.分享参加阅读实践活动的感受。
2.学习撰写调查报告。
3.选择自己喜欢的作业完成(其他形式如作文、绘画、思维导图)。
4.完成作业、评定等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