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优雅阅读:为小学生建立阅读素养

优雅阅读:为小学生建立阅读素养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优雅的内涵1.优雅的本义谈到“优雅”,首先要追溯一下“雅”的来龙去脉。“优雅”作为文峰小学学校文化的高度凝练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意义。将“优雅”作用于个体外在的身体就是指个体要拥有一个强健的体魄,以维持身体正常的运转,进而实现生命其他方面的可能性。(二)阅读的内涵1.当代阅读理论的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阅读理论在积累和酝酿中,迎来了研究的新生。

优雅阅读:为小学生建立阅读素养

(一)优雅的内涵

1.优雅的本义

谈到“优雅”,首先要追溯一下“雅”的来龙去脉。“雅”在我们现代人看来是具有美丽的光环的,但其实它的光艳夺目不是与生俱来的。《说文解字》将“雅”的本源解释为一种鸟的名字,段玉裁将“雅”字注解为:“雅之训亦云素也,正也,皆属假借。”在这里,“雅”由本意假借为“正也”,是正统的意思。先秦时期,“雅”一度与诗和音乐有密切的关系,《论语·阳货》里有“恶郑声之乱雅乐也”的说法。这里的“雅乐”即“正乐”,可以解释为正统的、来历清楚的正规音乐。秦汉时“雅”依旧有“雅者,正也”的意思,但是它的应用范围被大大拓宽了。在《史记》《汉书》的记载中,出现了“雅训”“雅儒”“雅材”“博雅”等词汇。毫无疑问,“雅”从一开始便具有肯定性评价的性质,但是它那令人心驰神往的含义,却仍悄无声息地隐藏着,似乎在耐心等候着文人雅士来挖掘。

“优雅”较之于“雅”,自然是又多了一层意思,那便是“优”,“优”在这里应该解释为优游不迫、悠闲自得。《诗·小雅·白驹》曰:“慎尔优游,勉尔遁思。”这里的“优游”显然还不是一个褒义词。但是不知是在何时,“优”却摇身一变成为一种传统文化特别欣赏的人生气度,一种闲适甚至是赏玩人生,并将功名抛诸脑后的人生态度。而“雅”字的加入,又规定了“优游”的格调。

2.文峰小学的“优雅”意蕴

优雅教育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文化。“优雅”作为文峰小学学校文化的高度凝练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意义。“优”意为美好的、出众的,“雅”有正确的、合乎规范、高尚、美好之意。因此,“优雅”一词涵盖了人们对一切美好高尚事物的向往与追求。将“优雅”用于学校教育之中,直接指向了学校的育人目标,引领学校文化的发展。具体囊括了以下几个维度的发展。

第一,身体的发育。生命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含义:表层的生理以及内在的心灵。身体的发育指向学生外在的体魄。强健的身体是个体从事其他活动的根本。将“优雅”作用于个体外在的身体就是指个体要拥有一个强健的体魄,以维持身体正常的运转,进而实现生命其他方面的可能性。

第二,情感的丰富。情感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内在思想活动,它可以在学校教育和社会活动的参与中逐渐进行自我的修复和完善。优雅的学校教育就是要丰富个体的情感世界,使其可以顺利地融入未来社会。学会关心他人,与他人分享。让学生学会快乐学习,快乐生活

第三,智慧的生长。个体的成长过程也是智慧不断生长的过程。智慧的生长是学生过上幸福生活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因此,学校教育所培养的学生在智力方面所指向的终极目标应为学生智慧的生长。学校的优雅教育即为指向学生智慧生长的教育,教会学生形成优雅智慧并过上优雅生活的教育。

第四,道德的提升。人无德而不立,道德是人涉身处世的根本,学校教育拥有比教学生知识更为重要的任务,那就是提升学生的道德知识、道德思想和道德灵魂。学生道德的提升是学校优雅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优雅教育也是道德提升的教育。

(二)阅读的内涵

1.当代阅读理论的发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阅读理论在积累和酝酿中,迎来了研究的新生。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阅读理论在其研究的领域越来越具有广泛性和深刻性。综观90年代以来的阅读理论研究成果,大致可分为以下五个理论研究领域。

(1)阅读原理论的话语体系构建

任何一门学科的形成和发展都要经过一个漫长的酝酿和孕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它逐渐产生和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概念术语、命题规则。换言之,一门学科是否有它独特的概念、命题,是它成熟与否的标志。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当代阅读理论的研究经历了一条从不定型向逐渐定型、从不成熟到逐渐成熟的发展过程。当代“阅读学”术语的提出,以及从各个不同的学术领域对阅读理论和阅读实践的研究,已经逐渐积累了丰富而又独特的术语阅读理论,使我们能进一步去探求规律。这对构筑我国当代阅读理论的大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阅读技术论的系统构建

当代阅读理论研究,具体来说是从阅读方法和技巧的探寻与整理开始的。20世纪80年代初期,散见于各种刊物、报纸上的有关阅读的文章,以及以阅读方法命名的专著难以计数。这种状况真实地反映出广大读者渴望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来指导自己的读书实践,反映出一个文明古国在读书经验上的丰富积累,也折射出当代中国社会读书活动的普及和风气的形成。上百种阅读方法、阅读类型、阅读技术的搜罗整理,为当代阅读技术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阅读教学论的形成发展

阅读教学理论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它是以阅读学的原理为依据,研究阅读教学工作,揭示阅读教学规律,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阅读教学理论的研究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根据阅读教学中的各种因素和关系来考虑问题,并促使它们从整体上实现完整教育作用的充分发挥,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解决阅读教学中的特殊问题,并且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学科教育理论和方法。

(4)阅读史学的孕育和发展

研究人类阅读史,研究中华民族的阅读史,是阅读理论工作所关注的另一重要领域。史学研究有助于揭示人类所特有的阅读活动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制度和体制的关系;有助于总结人类和本民族阅读活动兴衰的历史规律,以及阅读对社会历史进程的影响;有助于总结阅读的历史经验,以推动未来“阅读社会”的建设。不过,如《古代阅读论》的编者所言“当我们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爬梳剔抉的时候,常常有筚路蓝缕、举步维艰的感觉”。阅读的世界是浩瀚无穷的,阅读的历史发展虽庞杂而又漫长,却值得我们去追溯和总结。

2.阅读的本质

什么是“阅读”?阅读,顾名思义,指“阅”和“读”。“阅”的基本字义就是看、观赏;“读”的基本字义是依照文字念,如朗读,诵读,后又引申为看书,阅览。由于两字都有“看”的字义,又与“书”密不可分,就形成了“阅读”这一固定的用法。由此可见,阅读的字面解释就是看书或读书。

学术界对阅读的研究大体上从以下四个学科视野展开,即哲学文学教育学心理学。这些不同学科对阅读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成果既有差异也有共同之处,这些学科对阅读概念界定可以归类,大致而言,对阅读的界定主要有接受论、互动论、建构论、泛对象论等观点。

接受论认为阅读是读者从文本、符号中提取信息、获得意义的过程。如《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的“阅读心理”条目认为,“阅读是一种从书面语言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也是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它是由一系列的过程和行为构成的总和”。被认为建构了“中国现代阅读学”的曾祥芹、韩雪屏两位教授认为,“一般地说,阅读是读者从写的或印刷的书面材料中提取意义或情感信息的过程”。曹光灿认为,“阅读是以文本为中介的作者传达——读者接受过程”。王素芳认为,“阅读是人从符号中获得意义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和心理过程,也是信息知识的生产者和接受者借助于文本实现的一种信息知识传递过程”。阳海清认为,“阅读是从书面语言和其他书面符号中获取知识、信息的社会行为和心理过程”。

互动论认为,阅读是读者与作者、阅读对象发生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王余光、徐雁等在《读书大辞典》中综合了个体获取意义、个体与阅读对象的互动关系,认为阅读是“一种从书面语言和符号中获得意义的社会行为、实践活动和心理过程,是读者与文本相互影响的过程”。张必隐认为:“阅读是从书面材料中获取信息并影响读者非智力因素的过程。”国外阅读心理学对阅读也有此类定义,古德曼认为,“阅读是对书写语言所传播内容的接收,是读者与书写语言之间的相互作用”;史密斯和维彻特认为,“阅读是对书写符号的知觉,是读者所具有的经验与书写符号发生联系的过程”。

建构论认为阅读是读者以解释、建构文本为目的,与文本发生交流与对话的过程。曹明海、宫梅娟认为阅读绝不仅仅在于获取知识、信息的过程,而“是对各类文章的理解、解释和建构;从其属性来说,阅读活动就是读者与创作者(即文章)的对话和交流活动”。倪文锦、欧阳汝颖认为:“阅读是一个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构建意义的实质是读者激活原有的知识,运用阅读策略适应阅读条件的能力。”

泛对象论认为阅读的对象可以超越书面文本,阅读具有多层次性。王欣欣认为,“阅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地说,阅读就是人类感知世界的过程,是人从符号中获得意义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和心理过程,凡是人类通过感觉器官能接受到的信号,并反馈到大脑,进而对信息进行存储、感受、分析、判断的过程,都可以称为阅读。所以,可以说阅读城市、阅读建筑甚至阅读成功、阅读生命。狭义的阅读,是指人类通过一定的载体,接受载体所提供的文字、图像等信息的过程。也就是说,阅读是信息知识的生产者和接受者借助于文本实现的一种信息知识传递过程。阅读的主体是人,阅读的客体是文献”。夏叶从多维视角来定义阅读,认为可以将阅读概念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广义阅读,即对周边世界的广泛的认知性阅读。第二个层次是相对广义上的阅读,即信息社会中的所有媒介的信息性阅读。第三个层次是狭义阅读,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传统阅读,同《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阅读定义。

通过对阅读本质的不同观点进行分析,可以将阅读归纳为:阅读是人们通过与文本的对话交流,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过程和活动。由于人们认识外部世界的最终意义并不是为了解释和说明外部世界,而是为了通过掌握外部世界来实现人自己的目的,即合乎“本性”地实现自身的发展。因此可以说,阅读在本质上是基于文本对话而实现人之自我构建的一种实践活动。

(三)优雅阅读的内涵

在对一般意义上“优雅”和“阅读”的内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及对文峰小学的优雅教育理念的剖析之后,文峰小学“优雅阅读”的内涵可以界定为:优雅阅读是在优雅教育理念指导下,通过精选阅读内容、精挑阅读方法、精设阅读活动,提高儿童阅读能力,发展儿童阅读素养的教育活动。

以下内容将从优质精选的阅读内容、雅俗共赏的阅读方法、雅致有序的活动过程、优雅少年的评价取向等方面具体阐述优雅阅读和一般阅读的不同之处,即优雅阅读的内涵以及后文中所要谈到的优雅阅读特征。

1.精选阅读内容

优雅阅读需要有优雅的阅读内容作为支撑。文峰小学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精心挑选了适合6—12岁学生的阅读书目,具体分为三类。

(1)童话寓言类读物

童话和寓言是儿童最喜欢的阅读类型之一。童话和寓言从题材来说,语言生动有趣,故事性强,能够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引起儿童的好奇心;从意义来说,童话和寓言富有哲理,耐人寻味,能够给儿童以启迪。因此,对于童话和寓言,儿童往往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也乐于开动脑筋思考。对于童话和寓言故事中主人公的遭遇,往往也能够感同身受。在阅读童话和寓言的过程中,培养儿童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比如文峰小学二年级的必读书目《小狐狸手套》,这本书的主题是:生活的亲情——体味母子温情。寒冷的冬天来了,狐狸妈妈为了不让小狐狸的手被冻伤,决定去镇上帮他买一副手套。可是快到镇上时,狐狸妈妈却想起了自己曾经差点儿被人抓走的可怕经历,不敢再往前走了,只好让小狐狸自己去镇上。狐狸妈妈把小狐狸的一只手变成人手的样子,并反复叮嘱他一定要伸这只手出去。可是小狐狸来到商店门口时,却因为紧张伸错了手……这是日本著名童话作家新美南吉最打动人心的故事,在日本家喻户晓。学生能够通过狐狸与狐狸妈妈之间的温情故事,明白凡事都要通过自己辛勤的劳动去争取的道理,以热爱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2)自然科学类读物

自然科学类读物主要是为了增进儿童的科学知识,启发儿童对自然环境的兴趣和关怀,培养正确的科学态度和方法,进而鼓励儿童的研究创造精神。自然科学类读物从形式上来说,通常是图文并茂,书中包含的图片与注解能减少儿童的困惑,帮助儿童理解复杂的科学知识。从语言方面来说,自然科学类读物的语言浅显易懂,既能表达复杂的科学观点,又兼具趣味性和讲述性。自然科学读物的重要作用在于便于在小学中开展科学教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然科学类读物能够帮助儿童开阔视野,体验和感受不同的科学文化。自然科学读物的内容包罗万象,儿童透过它能够进入一个精彩纷呈的科学世界。二是为儿童提供一种易于接受的探究科学的方式。科学给人们的感觉往往是生硬的、难以理解的,但儿童自然科学读物却是生动的、易于接受的,它的内容风格是“寓学于乐”型的,是学习与娱乐的有效结合体。虽然书中蕴含的科学知识含量较大,但作者能通过轻松幽默的语言把儿童的注意力牢牢抓住。(www.xing528.com)

比如文峰小学一年级的必读书目《蚯蚓的日记》,这是一篇极为有趣的小文章,书中布满各种生动的插图,以日记书写的方式,记录和表达了小蚯蚓的观察及思考。从小蚯蚓的视角看世界,记录了学校、家庭和朋友之间的生活点滴,还有对自我、未来的想法,很能得到孩子的认同。同时也在幽默诙谐的语言中,传达有关不同生物和地球的相关知识,帮助孩子培养乐观、积极的态度,以及多元思考的习惯。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物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物就是记载这些文明、文化结晶的优秀读物,比如劝学、励志、处世、哲理、爱国等经典著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物对儿童的人格塑造所起的作用也是多方面的,具体体现在五个方面:①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热情;②发扬仁者爱人精神,促使学生尊师爱民;③增强家庭伦理观念,树立家庭道德风尚;④警示学生慎言力行,发扬自强不息精神;⑤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促使学生追求真理。

比如文峰小学五年级的必读书目《中华上下五千年》。悠久而深远的历史正是中国的魅力所在。作为中华儿女,了解中国历史是理所应当的,在认识中国历史的过程中,《中华上下五千年》会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中华上下五千年》讲的是五千年来中国的改革与变迁,中华民族这条东方巨龙辉煌的事迹,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文字,能够让学生迅速了解中华历史的发展脉络。

2.精挑阅读方法

优雅阅读选择的阅读方法主要有:单篇阅读分析法、单元主题分析法和整本阅读分析法。

(1)单篇阅读分析法——精细阅读法

精细阅读法主要运用于单篇阅读教学。单篇阅读是目前小学阅读教学中常见的阅读形式,文峰小学所选择的精细阅读法是对单篇阅读“1+1+1”的阅读形式的精细加工,即1篇课文+1篇课外阅读材料+1个创作。这种阅读形式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一篇文章的时候,随之配套相应的课外阅读资料进行拓展阅读,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在阅读完之后,要将自己的所想所感用写作的形式表达出来。这种方法要求教师挖掘文本的对话价值,引导学生聚焦文本的表达形式,在此基础上围绕“表达”进行“准、巧、及时”的语用训练,进而找准文本的外延拓展,拓宽学生的视野。教师从文本内容出发,关注学生与教学内容的时空距离,在学生与文本对话、激发研究兴趣的基础上,进行同类内容的阅读,将课内外的语文学习有机地衔接起来。课内的“点”链接课外的“面”,让学生对课文的感悟纵向发展,使单篇阅读的教学变得立体、丰厚起来。

(2)单元主题分析法——质疑阅读法

质疑阅读法主要运用于单元阅读教学。文峰小学单元阅读主要包括单元整体感知、单元部分感悟和单元整体回顾三个步骤。教师在质疑阅读法的使用之前,要树立课程整体性,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阅读教学观念。首先,在整体感知时,教师要让学生明确阅读学习中的学习要点是什么,进而引导学生重视对文章背后的知识内容和文化价值的感知。第二步单元部分感悟,重点是对学生有疑惑的阅读部分进行深入剖析,这里就运用到了质疑思考的阅读方法。我国宋代思想家朱熹把读书质疑的方法概括为六个字:泛读、发疑、释疑。用他自己的话解释就是:“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可疑,方始是学。”疑,是思维的开始。有疑,才能诱发深入思考;有疑,才能激发强烈的学习兴趣,引起强烈的求知释疑欲望。学生能提出自己的疑问,就说明在阅读中进行了思考,这样就能够在单元整体回顾的环节中,将同一单元的阅读内容从不同角度进行对比,提出自己的看法,逐渐提高阅读素养。

(3)整本阅读分析法——整合阅读法

整合阅读法主要运用于整本书阅读。教育部特聘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总主编温儒敏教授说:“要想解决当前语文阅读的功利化、碎片化、浅表化问题,一定要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在这个阅读方式极为多样、便利的时代,碎片化阅读占据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学生热衷讨论的往往是妙语、短文、图片,整本书阅读正是改善当下学生阅读现状的有力武器。文峰小学选择整合阅读法正是为了弥补前两种阅读教学形式的漏洞,全面培养学生的“阅读力”“思考力”和“表达力”。整合阅读法对学生阅读的指导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指导学生把握阅读速度。整本书阅读与单篇阅读相比,内容大大增加,学生不可能对各部分平均用时用力,而应有所侧重,体现在阅读速度上,就要分门别类地对不同内容进行速读、精读,以提高阅读速度,完成阅读目标。其次,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一本书要读得好,读得有收获,就不能囫囵吞枣地读,要在读书的过程中持续思考。“阅读一本书应该像是你与作者之间的对话”,学会在阅读过程中提问可以使学生在阅读中掌握主动权。再次,指导学生写阅读笔记,阅读与写作具有很强的互补作用,因此写读书笔记是深化整本书阅读效果的极佳方法。

3.精设阅读活动

优雅阅读开展的特色阅读活动主要是四季阅读活动。四季阅读活动是指学校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针对每个季节不同的特点,结合不同的主题,推出不同的阅读活动,积极引导学生感受阅读的魅力,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积极乐观的学习精神,实现阅读推广的常态化。学校设计的“四季阅读活动”包括:春暖花开——儿童阅读节、夏日缤纷——社区阅读节、秋叶静美——教师阅读节、冬日浓浓——亲子阅读节,旨在以活动为主线,以全校师生、家长和文峰社区居民为对象,从学校出发,以阅读为媒,开启全年阅读活动,架构起联系学校、家庭、社区的桥梁,力争通过“四季阅读活动”将阅读的火炬从学校传递到家庭以至社区。

(1)春暖花开——儿童阅读节

2015年春,学校以“世界读书日”为契机,开展文峰小学“四季阅读”之“春暖花开”儿童阅读节,鼓励学生阅读之后进行创作,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活动期间,文峰小学创作出了第一本绘本、观察日记、校园小说,印发了《彩泥乐》《阅读四季》《童心童语》等读物,产生了一批优秀的少年作者。他们的作文持续发布在文峰小学微信公众平台上,受到了家长的一致好评。

2016年春天,学校为了引导孩子从阅读书本走向阅读自然,从阅读自然中感悟生命的美好、时光的宝贵,在征求学生阅读节创意的前提下,开设了“春,致花开的童年”儿童阅读节。阅读节持续三个月,为了让孩子们捕捉春的生机,触摸春的气息,开设了“绘春天”“寻春天”“诵春天”“品春天”“赞春天”“开往春天的班车”等系列活动。孩子们走出学校,走进自然,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春天,回到校园,他们结合书中描述的春天和实际观察到的春天用文字再现,用画作呈现,于是就有了“梦想春天”百米画卷。在寻春过程中,按年段特点,设计了增进亲子关系的寻春天活动,一、二年级亲子踏青活动,三、四年级亲子放风筝活动,五、六年级亲子野炊活动。这一系列活动设计得到家长的大力支持。家长们表示,和孩子一起参加的学校的阅读节——寻春天活动,不仅让孩子有话可说,有物可写,还让自己感受到了春的活力,阅读的魅力。

在阅读节上,“春回大地”不再是书上的一个成语,而成了孩子们画作上的颜色,更是孩子们锅中的香气。最吸引孩子们的是“舌尖上的春天”,通过阅读,孩子们知道了很多春天才有的可以食用的植物,于是化身为厨师,自己蒸炸煎煮,制作出了一道道香气四溢且富有春意的菜品,比如:“春天的味道”(香椿炒蛋),“春回大地”(竹笋炒腊肉),“春的印记”(凉拌蕨菜),桃花酥……

阅读小剧场、阅读节的采访记录、引领介绍、拍摄留影全都由学生自主完成,他们撰写阅读节活动报道,记录下了同学们的收获与喜悦。在阅读节上每个孩子都能通过自己的作品与任务获得“星星”,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参与阅读节,只为得到“星星”换取阅读书籍。通过专业的阅读引导、主题式阅读分享、自发式阅读拓展,触发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人文素养。

(2)夏日缤纷——社区阅读节

夏日缤纷社区阅读节中,学校引领孩子走进社区,读书、卖报、做义工,了解社区发展历程,探秘社区历史,了解社区未来发展规划,通过一个个体验式课程玩转社区。为了让孩子们充分享受社区阅读节的快乐,融入社区环境,学校和社区达成一致,只有在社区完成相应体验任务的孩子方能取得社区盖章认可。悠长的暑假里,孩子们要完成书香之旅,见识之旅,健康之旅,亲情之旅,文明之旅,每一个板块都凝聚着学校的精心设计。在2016年社区阅读节中,孩子们不仅走进社区,还在社区人流量大的5个地点建立起了社区阅读站,吸引了更多的社区居民参加阅读。

(3)秋叶静美——教师阅读节

秋叶静美教师阅读节中,我们给教师准备了丰盛的阅读大餐。开展读专著、赏名著、诵经典、写反思等系列读书实践活动;坚持写读书笔记、教学随笔,提高自身的文化品位;定期举行读书沙龙、师生美文诵读、演讲征文等比赛活动。我们相信一个爱阅读的师者自带光芒,这样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爱上阅读。教师阅读节的开展让每位教师成为阅读实践者,成为阅读点灯人。好书推荐,读书会,大家共聚话书香等活动让教师群体受益,受益更多的其实是一批批文峰小学少年。

(4)冬日浓浓——亲子阅读节

冬日浓浓家庭阅读节中,亲子共读让苍白无趣的冬日变得色彩斑斓,温情满满。每人捧着一本书,或者一家人共读一本书,在空调下或火炉旁,握一杯香茗,远离遥控器与手机,一家人静静地品味冬日的和煦,静享一年来最纯净的读书时光。

阅读节不仅是一个活动,更是滋养学生诗意成长的课程,阅读节也以其开放的姿态赢来了更多关注,使得文峰校园散发出了迷人的书香。

4.兼顾儿童阅读的价值

(1)儿童阅读是文化知识的积累

阅读史专家史蒂文·罗杰·费希尔认为:“阅读只有一种归宿,那就是——知识。不以知识为归宿的信息,就像海滩上的沙子——多而无用。”这里的知识被理解为“在更广泛的文化范畴之内,在整个符号脉络和意义的系统之内”。人在阅读的过程中,将外界的文化符号信息通过人的文化理性地加工,融入自己的文化知识体系。在这个过程中,人和文化借由阅读发生了直接联系,达成了文化对人性的唤醒和人对文化的吸纳与再创造。

儿童阅读的过程就是把外在文化重新解构成自己的文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儿童重新理解和发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儿童是最重要的主体,通过发挥自身的创造性来生成文化知识。阅读教育学家瓦尔特·麦克吉尼认为,阅读材料只提供了表面的大意,其内涵则要读者以独特的主体因素去挖掘,去改造。

(2)儿童阅读是文化资本的积淀

“文化资本”是法国著名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提出的概念,泛指任何与文化以及文化活动有关的有形及无形资产,囊括作为人具体状态的文化能力,作为物体客观状态的文化产品和作为体制状态的文化制度。文化资本的积累是人成为“人”的根本途径。

阅读是人们进行文化资本积淀的路径。“地球上最早的生命体通过进化形成了原始的交流机制,使物种、性别和意图等信息得以传递。如今,人类早已超越了发音语言本身,超越了时空,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人类不同寻常的超感觉——阅读。”儿童身上具备两种文化资本,一部分是其出生时所携带的人类演进所积累的文化基因,另一部分则是其出生后与周围环境交互作用所获得的文化积累,这两种文化资本在儿童阅读中相互融合,其过程就是儿童文化资本的积淀过程。正是在阅读带给儿童的这些文化资本积淀中,儿童得以“从无文化经验到掌握文化逻辑秩序的状态”。

(3)儿童阅读是文化意义的赋予

文化源自人的创造特质,文化的发生机制就是人的生成问题。人的生成是人与外在文化环境相互作用,从单纯的生物学存在向社会学存在转变的发展过程,人随时处在这个过程中的一个动态平衡位置。人的生成牵涉到意义。对意义的追问是人对生命追问的内在精神传统与动力机制。海德格尔说:“人所栖居的世界是一个意义世界,只有人才有意义世界。”

首先,儿童在阅读中,不断地对文字符号进行意义追问,进而达成所读内容的符号与意义理解的统一,即儿童阅读得到符号并依靠理解赋予其意义。这样的意义赋予过程是独特的,每一个文本都独立于儿童个体,但对同一文本的解读不会一成不变。没有哪一次阅读是终极的,儿童在每一次阅读中都在重塑自己。所谓“正确的”“权威的”解读其实并不存在,它们只是获得了更多人的“共鸣”。再者,儿童通过阅读,赋予知识符号以意义,通过阅读感受到生命的愉悦、生活的幸福和人生的意义,从而建构起个人的文化体系,使个人文化得以形成。由此,儿童与阅读,合二为一,“我即阅读,阅读即我”,共同指向儿童的文化生长。

总之,在阅读中每一个时代的儿童自身的文化特质是不同的,且自身和外界环境都蕴含着前辈们积淀下的文化资源,在内在的自由驱使和创造性发挥之下,儿童建构的符号意义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而发展,随着儿童精神生长的进程而不断超越。同时,外在的物质形态由此也在随着社会文化的逐步发展而不断变化,走向富足和便捷,这也给予儿童文化超越的可能性。在内部文化积淀和外部文化资源的双重促进中,儿童通过阅读积累的文化资本愈发丰富和厚重,儿童个体生命力愈发旺盛,所建构出的新的文化符号意义带给世界新的解释和推动,这也必将带来文化的更新和超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