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初中现代文阅读方法突破:提升语言品味,掌握关键技巧

初中现代文阅读方法突破:提升语言品味,掌握关键技巧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疑问句造成悬念,反问句加强语气,整散句可以从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长短句则可以从情感表达方面去分析。由此反衬出祥林嫂在鲁镇人们心目中地位的无足轻重。我们要在文本阅读中学会理解、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形成良好的语感,掌握研读文本语言的方法。品味这些句子的含义、

初中现代文阅读方法突破:提升语言品味,掌握关键技巧

【教法建议】

阅读文章要重视语言教学,教会学生细心揣摩和辨析文章的关键词语、句子,领会其内涵和表达作用,加深对语言运用的理解。对于不同文体的文章,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文体的语言特点,有针对性地指导好语文教学。

1.品评关键字词,体会表现效果

要在广泛积累字词的基础上,准确理解字词语意,同时加强语感训练,并凭借这样的字词储备完成语意的迁移,对作者意图表达的信息做出迅速准确地判断。可以联系前后文,在具有连贯性的前后内容中找答案,准确地寻找中心词、关键词以及相关词,同时兼顾有明确议论、抒情、描写色彩的词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倾向。在判断的同时,还应理解和把握词语在相应语言环境中具有的比喻义、引申义、双关义。这里可以直接从阅读和理解的角度去体会,也可以对相关的字词进行替换或删减,然后比较分析,理解其产生的不同表达效果。但无论采用何种方式,最后都应明确点出这样的表达是怎样为文章的中心服务、为文章增色的。

示例☞教学《夹竹桃》一课,老师可以抓住“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句中的“迎风吐艳”字,引导学生探讨这个词在传递情感上的作用。通过教师有意识地引导,通过学生认真地品味鉴赏,同学们感受到:夹竹桃开得旺盛,源于季先生对夹竹桃韧性的赞美之情。

2.赏析重要语句,感受语言表达

点评或赏析句子或语段可以从语言的表现力及表现形式等方面着手,可以点评或赏析语言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渲染、烘托、铺垫、情景交融等)、文体的语言特点(娓娓道来的记叙、栩栩如生的描写、雄辩严谨的议论)等。一要熟悉各类修辞的定义并能熟练使用和辨析。首先必须结合相关定义语句完整分析(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的……特点”;排比:“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夸张:“突出事物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反问:“增强语气,强调了……”)。二要熟悉基本句式和长短句、整散句等各类句式表达的特点和赏析。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就不同。疑问句造成悬念,反问句加强语气,整散句可以从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长短句则可以从情感表达方面去分析。三要结合这些句子在文章中的位置,从文章的结构、中心等内容来分析它们在文章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示例☞如朱自清的著名散文《春》里有这样的句子:“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写春雨的纤细、密集、闪亮,“斜织着”明写春雨暗写春风,借雨写风,风雨戏谑生趣,让春雨如图画般展现在人们眼前,活灵活现。再写春雨中的其他景物,叶儿青,草儿绿,它们仿佛有生命似的在用自己的色彩向人世间炫耀着自己的欢快和喜悦。读着它,让人联想到前文里鸟儿的“卖弄”,也会联想到徐志摩再别康桥》里的诗句“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神妙的语句,让人感叹汉语言表意之丰富之细腻。比喻、拟人、排比三种修辞方法的使用,不仅让描写更生动、传神,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优美的意境,更让我们透过纸背看到一位热爱生命、乐观幸福的作者,连同他的笔似乎都充满了春之来临的喜悦和生命的力量。如果学生通过这段文字能品味出这样的意境、这样的心境、这样的表达效果,想必整篇文章都会在他心里生动起来,他的感悟也许就会瞬间活跃起来,深刻起来。有些言传不得、而心领神会的阅读感受必然会一天天丰厚起他的个性修养,特别是人文方面的精神品质[8]

3.评析文章整体,体味语言魅力

对文章的词、句进行理解、分析,其目的最终在于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语言特点甚至情感色彩,是一个由内至外、由浅及深的情感体验。因此,品味文章的语言,要做到主观理解和客观分析,整体把握和局部、细节分析,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相结合,让学生学会全面、整体分析语言的习惯。同时教学时语言品味要注重将具体语言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品味,把文章语言的特色和作者的写作目的、文章内容,甚至需要把作者个人的遭遇、性格、心理特征等因素一并考虑,兼顾文章特定的社会背景和人文环境,因为脱离了这些背景的分析,往往是很难准确理解作者的真实意图的。

示例☞鲁迅的《祝福》写短工讲祥林嫂之死时,有这样一段对话描写:

“‘什么时候死的?’‘什么时候?——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罢。——我说不清。’‘怎么死的?’‘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他淡然地回答,仍然没有抬头向我看,出去了。”

这一段对话,看似平常,其实很有韵味。短工对“我”的问答,开头重复一句对方的话,表现出他对祥林嫂之死的冷漠,而“说不清”和三个破折号所隐含的话语的思考过程等都反映了对祥林嫂的毫不关心,即便死了也无所谓的态度,另外也是对“我”所提问题的蔑视:这样的问题还用得着问吗?由此反衬出祥林嫂在鲁镇人们心目中地位的无足轻重。从这一段既没有深刻的议论,也没有深情的抒情语言中,我们看出当时鲁镇的社会风气、祥林嫂的寂寞穷苦、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等,而如果只是过分地分析段落大意、总结中心思想等,那就忽视了文章最美的部分——语言的品味了。

【学法建议】

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关键是要在“语言文字”上下功夫,这是语文独有的魅力所在。我们要在文本阅读中学会理解、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形成良好的语感,掌握研读文本语言的方法。

1.分析表情达意,理解语言含义

叶圣陶先生指出:“文字是一道桥梁,桥这边站着读者,桥那边站着作者,通过这道桥梁,读者才会和作者会面,并且与作者的心情相契合。”也就是说,我们阅读文章,关键是要能通过语言这道桥梁,与作者进行思想的交流,产生心灵的碰撞,从而达到心灵的契合,实现由“言”到“意”的转变。

(1)抓住关键词句去分析

文章中的关键词语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第一,抓住反复出现的关键词句。因为在文中反复出现的词句,往往是作者特意强调的词句,必包含作者的深意,所以我们要抓住这类关键词句进行文本细读,探寻作者的写作意图,揭开文章主题。第二,抓住印象深刻的关键词句。一篇文章也许留给人们的最后记忆只是几个句子,但正是这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句子赋予了文本魅力。品味这些句子的含义、剖析其句式特点也是细读文本的一个重要方面。第三,抓住提示线索的关键词句。找到提示线索的关键词句有助于快速梳理课文的行文脉络和情感变化,从而有效把握文章的主旨。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情感倾向的、议论抒情的,或是承上启下的语句等,把握这些准确、生动、极富表现力的,对于理解文章意思起关键作用的,突出人物形象、表现事物特征的关键词句,往往有助于把握文意和全文的主旨。

示例☞反复出现的关键词句如《贤人的礼物》四次出现“一块八毛七”,写出了贫穷,为下文虽然没有钱,但还是为了自己的丈夫舍弃秀发买表链作铺垫;印象深刻的关键词句如《社戏》一文最后一句:“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这句话抒发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对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从中也看到人到中年的鲁迅对幸福的理解;提示线索的关键词句如《变色龙》一文只要抓住“变”就能很好地分析警官审理狗咬人案情的这一线索。

(2)品读语言的意境之美

“手披目视,口咏其言,心惟其义”(韩愈《进学解》)。品读,就是要从阅读中学会欣赏评价,对文章的遣词造句要悉心揣摩品味,不要轻易放过一字一句,品读文章主要结合意境,用心审美、适当审美,并结合文章前后内容,联系时代背景与作者的心境,感受心境之美,反复阅读,潜心思考,欣赏精妙的意境,适当合理想象,与作者形成心灵的对话,从而获得美的享受。

示例☞莫怀戚的《散步》中“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使命感,是无形、无声、无色的,是一种“空灵”之物。独获灵感的作者,慧眼捕捉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把使命感的美巧妙地附意于“我背上的”传统美、“她背上的”亲情美,让读者顿悟人生哲理:人到中年,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对生活有一种使命感。作者使抽象的使命感变得有声、有色、有形、有神,喷射出诗意的光辉。作家写物附意,抒发了对中年人继往开来的使命感的由衷赞美之情,展示了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深沉思索。

(3)揣摩语言的言外之意

所谓“言外之意”,就是言语里暗含着的没有直接说出的意思,主要考查我们的提炼信息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述能力,分析时我们需要深入揣摩、领悟。涉及有言外之意的句子有以下这些情况:第一种是语气语调的转换,采用正话反说,或是反话正说。第二种是故意省略部分要素,让人感觉话中有话,碰到这类句子时要把握内在的因果关系,补充相关背景语言,从而领会言语中的真实意图。第三种是运用比喻婉言表达,遇到这类句子时要揣摩喻体,巧悟本体,认真思考喻体表达出的意义。(www.xing528.com)

示例☞语气语调的转换,如“你真是可爱到家了!”很显然,说话人要表达的是对方的这种做法或者看法实在无法苟同,难以理解,但说话人故意说成“可爱到家”,实则“可恶至极”;故意省略部分要素,如“获奖者未必伟大,未获奖者就未必不伟大”,言外之意是获奖的不一定就是好作品,未获奖的不一定就不是好作品;运用比喻婉言表达,如在《一句话演讲》中写道:世界上第一架飞机制造者莱特兄弟在试飞成功后前往欧洲旅行,在法国的一次欢迎酒会上,各界人士纷纷要莱特兄弟演讲,莱特无奈,只好说了一句:“据我所知,鸟类中会说话的只有鹦鹉,而鹦鹉是飞不高的。”言外之意是不要光说不做。[9]

2.紧扣语言特点,分析语言表达

不同的语言形式有不同的内容理解,因为作者在表达中心意思时,总是会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语言形式,来恰如其分地诠释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因此,我们在分析语句时,也要根据语言形式,结合内容加以准确理解。

(1)了解语言的句式特点

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总是将不同的句式运用在相应的语境中,因此从句式特点也可以赏析语言的优美之处,特别是长句与短句、整句与散句的使用。从长句与短句的使用来看,短句一般结构简单,词语较少,简洁明快。长句一般结构复杂,词语较多,细致严密。从整句与散句的使用来看,整句是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一组句子,多使用对偶句排比句,形式整齐,音节匀称,声韵和谐,气势贯通。散句一般结构松散,句式长短不齐,语句灵活自然,富有变化,挥洒自如,节奏鲜明。

示例☞短句如“这是鲁迅先生所认为的。”长句如“他的著作用康德叔本华美学思想,就境界的主客体及其对待关系、境界的辩证结构及其内在的矛盾运动、境界美的分类与各自特点,对境界这一中国传统美学范畴进行了详细的阐释。”整句如“你给我带来生命的活力,你给我带来感情的流动。你赋予我思想的流动。”散句如“花园里开满了红、黄、白三色鲜花,风一吹,犹如跳动的火焰,闪闪发光的金子和即将飘落到地上的雪花。”

(2)注重语句的语境分析

语境,指的是语言环境,它在阅读理解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注重语境分析可以更好地拉近读者和文本的距离,增强对文本解读的准确性,从而有效提高阅读的效率。语境一般有以下三种形式:上下文语境、情境语境、背景语境。上下文语境是指语言单位在组合结构中受制于前后成分的情境或地位,包括上下文语句以及说话时的前言后语。情境语境则指说话时的人物、牵扯到的人或物、时间、地点、社会环境以及听说双方的辅助性交际手段(包括表情、姿态、手势等)。背景语境则指话语背后所隐藏的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等。因此,在阅读实践中,只有充分利用各种语境因素,才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意图和文本的内涵,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流露的情感,从而有新的理解和感悟。

示例☞上下文语境,如《背影》一文中“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中的“聪明”一词,从其字面意义来讲是“天资高,聪颖”之意,但结合前面“心里暗笑他的迂”,认为“托他们只是白托”,自己能够“照料自己”等语境,可以看出其实际意义是写对当时表现的自责,而现在真正理解了父亲的爱。情境语境,如《沉船之前》一文中“果然,紧接碎裂声之后,是轰然的断裂声。接着,前面所有的玻璃全都在同一时间破裂,巨大的水柱从四面喷射而入”,这一句渲染了海水挤压的力量之大,突现船长的临危不惧,烘托船长在强大的海水面前,维护人的尊严,不肯屈从死神而站着死亡的壮烈。背景语境,如当两个中国人相遇时,常会习惯地问“吃饭了吗?”“你多大了?”“你是干什么工作的?”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其实质并不关心问题的答案,而更多的是一种问候。

(3)体会语言的用法意义

对于优秀或者重要的语言,要进行仔细品味,体会其用法意义。一般来说,我们体会用法意义时可以从主旨需要、内容表达、结构安排等角度去分析。首先,从主旨角度来讲,优秀的语言往往能深化主旨、揭示主旨。其次,从内容表达上讲,是事物表面的现象,要从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入手,叙述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做的叙说和交代;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包括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环境描写等);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主要反映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最后,从结构安排上讲,要了解结构的作用,主要有点题、照应、铺垫、承上启下、前后呼应、引出下文、总结、线索、相辅相成、详略,等等。

示例☞主旨角度,如《血染的丰碑》一文主要通过记叙葛云飞在第二次定海战役中的英雄事迹,展现了定海军民抗击英军侵略的悲壮的历史画卷;内容表达,如《孔乙己》一文中对孔乙己的一处肖像描写“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能感受到人物的性格和悲惨命运;结构安排,如《变色龙》一文的线索是以一个警察对一只不知主人身份小狗的态度为线索,揭露了人物的趋炎附势,嫌贫爱富,用意是表现人物就像变色龙随时根据狗的不同地位变脸。

3.把握文体特点,欣赏语言艺术

不同体裁的文章往往语言特点也不一样,我们初中阶段文体主要有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三类,赏析时只要确定相应的文体,也可以快速地从相应的语言特点中有效把握。

(1)从鲜明个性角度把握记叙文的语言特点

记叙文的语言有其鲜明的个性。它的语言特点是具体、形象、生动,阅读时必须从揭示主题、刻画人物的动词、形容词、副词等这些具体的词语入手,体味和推敲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把握文中生动感人的故事情节、典型丰满的人物形象,从而理解、感悟文章的中心。

示例☞《雁》一文,叙述和描写都很精彩,全文故事结构紧凑,叙述简练而生动。对大雁心理活动进行描写,把受伤的大雁不屈、悲哀、伤感与绝望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了爱情与自由对于生命极其重要的意义。

(2)从准确性角度把握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是准确性,体现在用词上必须恰当、科学,运用专用术语时,在句法上必须周密、严谨,特别是句法成分的使用和搭配,在逻辑上必须严密、合理,条理要清楚。

示例☞《晋祠》一文,认识了晋祠的风景美和建筑美,介绍了晋祠悠久的历史文物同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融为一体的特点,称赞它是我国锦绣河山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文中的“三绝”中,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从严密性角度把握议论文的语言特点

议论文的语言特点是严密性。具体表现为一是修饰语、限制语的运用,尤其慎用副词,如表示范围的“都”“只”“仅”等,表示程度的“很”“最”“极”等,表示语气的“绝对”“必定”“或许”等;二是语序的安排严谨,无论是词序、句序,还是段落安排、层次结构,都有很强的逻辑性,需把握文中的关联词语,如“然而”“虽然”“甚至”等;三是情感倾向非常明确,不会模棱两可。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观点都会非常明确、具体,可以一言概括。

示例☞《批评和自我批评》中“有无认真的自我批评,也是我们和其他政党互相区别的显著的标志之一”,句中的“之一”就准确地说明了“自我批评”只是我党和其他政党区别的所有标志中的显著的一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