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法建议】
表现手法在现代文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几乎所有文章都要采用几种不同的表现手法,因而教学表现手法要求教师从审美角度教给学生辨析各类手法的能力,要结合语境,重视体味的过程,不能过于强调概念,或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1.明确统一概念,体现随文指导
学生在回答表现手法一类试题时,往往会出现以下一些问题:概念不清,不能区分常见的表现手法;对表现手法的作用陈述不清;不能联系文章的内容来谈作用;理解不够准确,答题不够完整;等等。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能够有意识地强化表现手法的概念,特别是能让学生明确广义的表现手法和狭义的表现手法,对广义的表现手法,要明确有五种主要表达方式、七种主要修辞手法和不同文体的不同结构手法,对狭义的表现手法,要明确就是指结构手法。在实际指导中,要让学生养成首先是判定使用了什么具体表现手法,然后再指出该表现手法的相应作用,即表达效果,最后再分析这样写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因此,表现手法的学习不能是理论化的学习,一定要在相应的文章中具体学习,不断积累,这样才有效果。
示例☞刘绍棠在写作散文《榆钱饭》时,从亲身经历中截取几次吃榆钱饭的生活片断,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地巧用对比。一是从不同的历史时期,榆钱儿在丫姑和“我”的生活中的不同作用进行对比,三个时期榆钱儿的不同作用历历在目,从而对旧社会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对“极左”路线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路线、农村大变样,进行了热情歌颂;二是从不同时期,榆钱儿在丫姑、“我”和二妹子心目中的不同分量、地位进行对比,鲜明地反映出丫姑、“我”和二妹子在不同时期对榆钱儿的不同心态;三是从小时候的丫姑和“我”、小时候的二妹子和现今的小顽童们对榆钱儿的不同态度进行对比,以榆钱儿为“试剂”,把三代人孩提时代的不同命运生动地展示出来,令人叫绝。另外,还有杨芽儿、柳叶儿和榆钱儿的对比,人物性格前后变化的对比等,无不各具其妙。《榆钱饭》一文正是以其匠心独运的对比手法见功夫,才得以以小见大,寓理于事,表现出深刻的思想内涵。
2.联系文章内容,领会文章主旨
从严格意义上说,没有纯客观的艺术技巧,任何艺术技巧都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因此,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首先要从文章的主旨出发,搞清楚文章要表达什么,再去分析是怎样表达的。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学时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居高临下地驾驭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不能看到一句话,就简单地从语句表面去分析,而要把语句放在文章全局、主旨高度去理解;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关注作者借以表达中心的载体(人、事、景、物等),理清它们与文章中心的关系,特别是情感关系。这样,再去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就会水到渠成了。
示例☞课文《我爱故乡的杨梅》其中有这样一段话:“细雨如丝,一棵棵杨梅树贪婪地吮吸春天的甘露。它们伸展着四季常绿的枝条,一片片狭长的叶子在雨雾中欢笑着。”如果仅从语义上理解,会使人感到莫名其妙,杨梅树怎么会“贪婪”,怎么会“吮吸”,怎么会“伸展”和“欢笑”呢?这些原来都是人的情感、动作和行为呀!但是读者如果在这里知道作者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是将树拟作人,并非犯了人、树概念混淆的错误,就会更加形象地感受到春天的勃勃生机,也就会更深切地体会到雨中的杨梅是那样的美好和可爱。由此可见,理解了语言的形式,往往会使对语言所表达的意义和内容的理解变得更加深刻。[8]
3.抓住具体语段,重视分析效果
表现手法的运用一定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教师要抓住具体语段,深入分析表达效果。现代文阅读对表现手法的要求一般是:(1)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全文内容进行分析;(2)××手法是本文最突出的特点,请举例说明,并分析这种手法的作用;(3)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作用;(4)文章的第×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怎样的作用?(5)说出文章所运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并结合全文内容,以精练的语言进行分析,等等。不论是分析文体特征,还是分析表现手法的运用,都不能仅仅停留在辨别认知的层面上,都必须懂得去对它们作“效果”分析。对“效果”的分析不外乎从两个方面去考虑:一方面是从文章结构去考虑,看采用这样的表现手法会在结构上产生什么好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主旨;另一方面是从文章内容这个方面去考虑,看他采用这样的表现手法会在内容上产生什么好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情感。
示例☞“提问:上一段写红军夜晚爬山的‘奇观’,这一段为什么还要继续描绘红军爬山的景象?删去这段描写好不好?”“不能删。这段描写是前段夜景的补充,通过作者的动作和感受(‘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向下看’)进一步写出了山势的险峻陡峭,写活了红军夜晚攀登老山界这一壮丽、宏伟的奇观,反映了红军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这是《老山界》一文的教案,问题设计很恰当,抓住一个具体语段,来分析描写的作用,而且又不是直接问,问删去好不好,特别是前面还提示两段的内容概括,这是让学生学会从内容角度入手,通过联系前后内容,来分析好处。在答案设计中,又是从结构(“前段夜景的补充”)和内容(“进一步写出了山势的险峻陡峭,写活了红军夜晚攀登老山界这一壮丽、宏伟的奇观,反映了红军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两个方面来回答,特别是内容方面,又是根据文章主旨,从“山势”(物),写到“红军”(人),最后落脚在“信心和决心”(情感),非常深入。
【学法建议】
学习一篇好文章,我们要了解它的主要内容,领悟它所表达的主题,品味文中生动的语言,还需要体味文中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法。一是明确所使用的表现手法,具体说出所使用的相应的表现手法,找出相应例句,可以结合文句内容作答;二是分析这种表现手法的效果,可以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来回答,注意不同的表现手法都有其相应的不同作用,而这些不同作用又往往可以用一定的专用术语来概括分析,因而要学会运用准确的专用术语来表达表现手法的作用,无疑是事半功倍的;三是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个层面容易被忽视,应引起足够注意,一般而言,我们在分析时,先着意于作者所运用的词句和技巧,再体会作者的意图和思想感情。
1.结合文章内容,理解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是作者根据主题表达需要,在写作特定内容时所使用的语言表达方法和手段,在形式上非常明确,就是指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五种基本形式。
(1)叙述
叙述是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做的叙说和交代,它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是记叙性文章和文学作品主要的表达方式,在写事文章中应用较为广泛。叙述的作用是要把发展的过程或者脉络交代清楚,让读者清晰地了解变化的轨迹。
示例☞玛丽·居里的《我的信念》围绕中心,从工作、学习、生活方面选取了典型材料,叙述层次清晰,但是没有具体事例,都是概括叙述。例如谈“追求安静的工作和简单的家庭生活”,叙述发现镭之后,舍弃申请专利,仅仅是一个句子,略去了其中的细节。这样表述是由文章写作目的决定的。作者对自己的性格、为人、理想和信念进行总结,激励自己和启发读者,采用叙述的表达方式,浓缩了人生精华,增强了思想底蕴,能更好地发挥作品的效应。
(2)描写
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包括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环境描写等),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记叙文常用的写作手法之一,也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将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描写的作用是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示例☞《担子》一文用了多种描写手法。如文章开头部分的一段景物描写,描写的是雨后山间清新的景色,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是雨后,为后文父亲挑担子的艰难作铺垫,渲染了一种愉悦的气氛。对“草鞋人”衣着的描写:草鞋被磨得薄薄的,后足有些破损。外貌及动作描写:一张蜗牛背,驮着一副“吱嘎”作响的担子往上爬。神态描写:但草鞋人似乎很乐观,话中带笑。侧面描写:皮鞋人在后面流泪;马家溪的村民们给了草鞋人很高的评价:养了个好儿子,城里能做官,乡里能挑担,是个孝子。
(3)议论
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的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的表达手段。
示例☞宗璞的《废墟的召唤》一文在写景中还多次穿插了富有寓意的议论。如结尾处作者希望保留一部分废墟的议论,就是告诫人们不要忘记历史的悲剧,不要忘记现实的召唤。特别是作者借那位年轻人之口说出的“怎样尽每一个我的责任?怎样使环境更好地让每一个我尽责任”的议论,表现了作者忧虑的心情,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绵长的思索。
(4)抒情
抒情是用来表现与抒发作者和作品中人物的主观感情的表达方式。它的作用是打动读者、感染读者,使读者产生情感共鸣。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
示例☞冰心的《笑》,记叙了看到小男孩、安琪儿和老人的三次笑容,为了突出这些笑容,代表着爱,让作者找到了美好的精神家园和归属,特意将抒情的表达方式加强了,如“这时心下光明澄静,如登仙界,如归故乡。眼前浮现的三个笑容,一时融化在爱的调和里看不分明了。”
(5)说明
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植物、文具、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它的作用是要把被说明对象介绍清楚,所以是说明文的主要表达方式。
示例☞梁思成的《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一文的主要写作目的是向读者普及建筑中存在的艺术规律,即千篇一律(重复)与千变万化(变化)的辩证统一。因而,为了便于普通读者理解这种规律,作者采用说明的主要表达方式,在开篇明确观点之后,便采用大量篇幅,选取了大家在生活中所熟知的著名建筑物为例,来对此加以说明。文章首先举了人民大会堂的例子,指出重复是使之具有“统一性和雄伟气概”的重要因素;其次以故宫为例,分别指出其重复和变化的特点,高度赞美这座建筑所具有的艺术成就;最后举了颐和园的谐趣园、长廊和花窗的例子,再次指出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在建筑中所具有的重要价值。
2.结合语言环境,学习修辞手法
作者为了更形象地描绘事物,更生动地记叙事情,更条理地说明物品,更透彻地议论道理,往往使用一些修辞手法,以此来增加文章的魅力。阅读文段时要注意修辞手法在不同文体中的作用,要注意修辞手法对描写对象的表达作用。(www.xing528.com)
(1)在相似联想中理解比喻的作用
比喻是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它的作用是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进行解说,帮助读者深入理解。
示例☞比喻在记叙文中最为常见,其实在其他文体中也会用到,如说明文中的比喻称之为打比方,因为形象化语言的运用,使文章有了鲜明的文学色彩,不但简练明了地说明了事物或事理,而且会给人留下了生动的印象。如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就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用诗人作品中的“卧虹”“飞虹”“长虹卧波”来比喻拱桥的形状,文字有一定的审美内涵。
(2)在人物情感中理解拟人的作用
拟人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语、行为和思想情感,通常直接用描写人的词语来描写物。它的作用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拉近距离,亲切自然,便于对话,交流情感,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示例☞如苏雪林的《溪水》,全文都是人格化的写法,几乎每个句子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譬如第6段“水是怎样的开心呵,她将那可怜的失路的小红叶儿,推推挤挤地推到一个漩涡里,使他滴滴溜溜地打圆转儿”。“水笑嘻嘻地将手一松,他才一溜烟地逃走了”。作者笔下的溪流活脱脱竟成了一个机巧伶俐、忸怩作态的少女,在她笔下的溪水中我们不仅看到了自然之美(溪水的忧伤、活泼、执着),还感受到了意趣之美。
(3)在整体把握中理解排比的作用
排比是把一组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它的作用是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示例☞朱自清的《春》中“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一句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利用写人悠闲自得的娱乐活动场景表现出了春天草地给人们带来的舒适感。
(4)在本质揭示中理解夸张的作用
夸张是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它的作用是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示例☞贺敬之的《回延安》中“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一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要把延安巨变尽收眼底的急切心情。
(5)在问答联系中理解设问的作用
设问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自己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它的作用是引起人们注意,而有的是为了突出某些内容,启发思考。
示例☞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中“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一句运用设问,强调了“我”对土地爱得深沉而“常含泪水”,表达了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6)在语气色彩中理解反问的作用
反问是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它的作用是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示例☞魏巍的《我的老师》中“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一句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语气,抒发了学生热爱自己老师的感情。
(7)在两面对照中理解对比的作用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进行相互比较。它的作用是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示例☞臧克家的《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中“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用两种相对的人作对比,把恶同善的对立揭示出来,反对前者,赞扬后者。通过这样一正一反的对比,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
3.结合文体特点,揣摩结构手法
不同的文体一般有不同的特点,因而在结构手法上也会因文体不同而不同,一般来说,我们可以从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三种不同的文体入手,分别从主旨表现力、论证说服力和说明实用性去理解相应的结构手法。
(1)从主旨表现力角度来理解记叙文的结构手法
为了有效揭示主旨,作者总是会在结构手法上动足脑筋,力求让文章有更好的审美体验。一般来说,记叙文为了有效突出主旨,会在谋篇布局、立意表达、选材技巧等方面采用不同的结构手法。谋篇布局方面会考虑如何在开头总领全文,或开门见山,或欲扬先抑,或设置悬念;在中间部分或承上启下,或伏笔照应;在尾部分总结全文,或卒章显志,或升华主旨等等。立意表达方面会根据主旨的需要选择相应的意象,或象征衬托,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或联想想象,等等。选材技巧方面为了突出表现主旨,或动静结合,或虚实相间,或渲染烘托,或点面结合,等等。
示例☞肖复兴的《超重》是一篇典型的记叙文。文章让我们看到了这样的画面:儿子女儿出国读书,在机场,父母出于爱,为孩子准备了过多的行李,结果造成“超重”。问题是孩子没有感受到父母的这份爱,却朝着父母大发脾气,“把一切不满和埋怨都发泄给父母”。文章运用“象征”这一表现手法。文中几乎所有为孩子送行的父母,都被孩子抱怨甚至是埋怨行李超重,以此象征父母对孩子的娇惯和期待超重,对孩子的爱也远远超重的社会环境。卒章显志,在篇末作者点明文章主旨,孩子“永远不该埋怨父母对自己的情感超重”。
(2)从论证说服力角度来理解议论文的结构手法
议论文是为了表达作者的看法和主张,所以往往会采用引经据典、巧譬善喻、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结构手法,使论证更为有力。引经据典就是引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作为论证的依据;巧譬善喻就是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正反对比就是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类比推理就是从已知的事物中推出同类事例,在类比中证明论点。
示例☞张柯的《看点看不懂的东西》第②段:“不过不要紧,只要你学,肯下功夫,慢慢就懂了。譬如看昆曲,听京剧,开始接触时感觉云里雾里,别人叫好,自己茫然,好像眼睛与耳朵都有问题,经年累月之后,终于玩味出唱腔身段与笙箫管弦的妙处,于是你被熏陶成戏迷,每每跟着板眼摇头晃脑起来。后来,瘾头上来了,不看不行,不听不行了,有的甚至饿着肚子,也不愿意亏了耳朵。当年越剧《红楼梦》拍成电影,不知多少越剧戏迷老太太,一次又一次地去影院过红瘾。她们一遍遍走进影院,一回回哭出剧场,彼此相见,个个眼睛肿得像铃铛,哭完了,明天还要来看。哭,还要来看,还要来听,这就是艺术的魅力。说到这里,我真为那个艺术遇到知音的时代喝一声彩。”这一段运用“巧譬善喻”这一结构手法,巧用越剧《红楼梦》拍成电影后许多戏迷老太太,反复观看,每次必哭的事例,来表达看点看不懂的东西之初,是很难懂得的,而坚持看,便会入迷,令人欲罢不能够。
(3)从说明实用性角度来理解说明文的结构手法
说明文实用性很强,是要用浅显的语言表现深刻的内容,即把事物的本质特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写出来,使读者比较容易地领会问题的实质。在通常情况下,说明文的结构手法包括三种具体样式:阐释性结构,是从几个不同侧面来解说事物、阐释事理,有关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动物、植物、科学卫生、语言文艺等方面的知识性文字或教材、科学实验报告、器物使用说明等都属于这一类;评述性结构,是通过简述概况或情节来介绍事物,文艺作品的评介、文艺作品内容简介、连环画或某些摄影照片的解说词等都属于这一类;文艺性结构,是运用形象化的手法来介绍事物、阐述事理,知识小品(或叫科学小品)属于这一类。
示例☞《月球的起源》是篇科学小品,运用了文艺性结构手法。说明对象是月亮,作者用了一个类比手法,把月球与地球的关系比作“妻子、姐妹、女儿”,把天文学家比作“太空悬案的侦察员”等,语言生动风趣而不失准确,这是本篇说明文写法的突出特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