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学者认为,从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到2008年第二季度,中国和其他新兴市场国家不会受到次贷危机直接的影响,在美国和欧洲经济低迷时,将会承担起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担。但是到2008年第三季度,这种乐观的态度很快不复存在,中国和其他新兴市场经济体国家经济也受次贷危机的持续震波的影响,经济增速下滑,先前关于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国家会避免次贷危机对其实体和金融市场影响的假设过于乐观。可见,2007年次贷危机是由国际货币体系中心国家美国向外围国家进行传导的模式。
以往发生的经济危机的传导范围不同,20世纪80年代拉美债务危机只是从外围国家到外围国家的传递,拉美债务危机的发生并没有对中心国家造成影响。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是从外围国家到中心国家再到外围国家的传递路线。此外,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20世纪80年代的拉美债务危机都是因为外部冲击而引致的,而次贷危机是中心国—外围国家的传递,并没有受到外部冲击,而是美国本身经济和金融市场自身的问题。只在外围国家传导的金融危机只能发展成为区域性金融危机,而不会波及全球发生系统性金融危机。
此次次贷危机由于是从中心向外围的扩散。美国作为国际储备货币国家以及全球经济中心,通过全球一体化的金融市场和其经济高度的关联性和溢出效应,引起全球系统性金融危机。由于此次金融危机不同于以往金融危机的传递路线,使其成为继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全球最为严重破坏力最强的一次全球性质的金融危机,导致大规模、长周期的经济衰退。
下面主要分析此次金融危机是如何由中心—外围传导。
(一)美国—欧洲的传导(www.xing528.com)
次贷危机从美国到欧洲的传导主要通过金融渠道。由于欧洲银行业与美国银行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次贷危机的冲击必然会通过金融渠道迅速传导至欧洲,使欧洲首当其冲成为全球的重灾区。首先,自2002年以来,随着欧洲银行业盈利模式的逐步转型,大量欧洲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看好美国的房地产行情,开始大量投资美国次级贷款金融产品。根据2008年IMF的数据显示,银行对次级债的净暴露额为7 400亿美元,主要由美国银行持有(53%),其余由欧洲(41%)、亚洲(5%)和加拿大(1%)银行持有[59]。随着次级房屋抵押贷款基础产品违约率上升,其衍生类产品风险开始暴露,欧洲银行投资的次贷金融产品巨额亏空也随着暴露。其次,欧洲银行业偏重发展投资银行业。由于一体化货币的产生,欧洲商业银行在证券、资产管理、投资等领域更容易开展金融业务。欧洲投资银行为了追求利润,大量投资美国投资银行的金融衍生产品。美国大量投资银行的倒闭使得欧洲投资银行面临巨大的交易对手风险[8][60]。
(二)美国—新兴市场国家的传导
金融危机通过汇率渠道传递到新兴市场国家。由于在次贷危机爆发前一段时间,美国、日本实行宽松的利率政策,美元、日元持续低利率,其中日元长期保持零利率,美国联邦基准利率在2001年的6%一路调降至1%左右[9]。国际投资资金为了追求套利利润,纷纷借入美元、日元,大量投资于新兴国家资本市场追求利息收入等资本收入,进行美元、日元的套利交易。次贷危机的爆发使流动性出现问题,伴随着金融机构的去杠杆化,从事套利交易的风险投资者纷纷抛售风险投资换回美元、日元还款。这样,伴随着去杠杆化和套利交易的终结,必然引起新兴市场国家汇率波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