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关于流动性风险与权益融资成本的研究大部分是以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及其考虑了流动性风险的改进形式为载体展开的,研究的焦点集中在流动性风险与期望回报率、流动性风险与资产定价以及资产定价中的流动性风险溢价等问题之上。
Amihud和Mendelson(1986)最早使用买卖价差作为流动性指标,考察了流动性与资产期望回报率之间的关系,他们发现股票的期望回报率是流动性指标的分段线性和整体凹性的增函数。此后,又有Datar等(1998)使用换手率、交易额、持有期长度及交易波动程度等来替代买卖价差作为流动性指标,研究期望回报率与流动性之间的关系,都取得了与Amihud和Men⁃delson(1986)相一致的研究结果。
在之后的研究中,Amihud(2002)又提出了由资产回报率绝对值与成交额之比计算的非流动性指标,并使用该指标验证了流动性溢价的存在,同时还发现了小规模企业流动性溢价最大的现象。紧随其后,Pastor和Stam⁃baugh(2003)也构造了新的流动性风险指标,他们将推动收益率发生反转的指令交易作为流动性的状态变量,以此来考察流动性与资产回报率之间的关系,他们发现资产回报率对于流动性风险的灵敏度越高,资产要求的回报率就越高。在流动性风险与权益融资成本的研究上,国内的研究是显得较为滞后的,但从2004年起,随着国外完善理论的引入,针对国内证券市场流动性风险在资产定价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流动性溢价的研究逐渐增多。苏冬蔚和麦元勋(2004)利用我国深沪两市A股数据分析了我国股市流动性与资产定价的理论与经验关系,发现我国股市存在显著的流动性溢价,其中,换手率低、交易成本高且流动性小的资产具有较高的预期收益。他们同时也对流动性溢价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探讨,认为产生流动性溢价的原因是交易成本而非交易频率。程兵和吴卫星(2004)在原始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中加入了流动性因子,通过对这个基于流动性的消费版的资产定价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在我国股票市场中,股票交易量对股票价格有着一定的影响。(www.xing528.com)
2006年之后,对于流动性溢价产生原因以及流动性溢价各成分影响的探讨又有了新的发展。张峥和刘力(2006)通过对多个流动性指标的实证分析,对流动性溢价对于股票收益的解释能力进行了考察,发现在市场卖空约束和投资者异质性信念同时存在的条件下,可能出现的投机性交易所造成的股价高估(投机性泡沫)是对股票收益的溢价部分更好的解释。罗登跃、王春峰和房振明(2007)通过建立一个包含市场风险和两种流动性风险的三因素资产定价模型,对我国股市总的流动性风险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中国股市不仅存在显著的市场风险溢价,而且存在显著的流动性风险溢价。
通过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回顾,我们能够看到,关于会计信息质量与权益融资成本、流动性风险与权益融资成本的经典理论都已经在国内得到了较好的应用,相关的实证研究也验证了会计信息质量与流动性风险对于权益融资成本的影响在中国证券市场上是存在的。但上述理论和实证研究仍然是拘泥于各自的研究领域,在会计信息质量与流动性风险之间缺乏必要的融合,对于会计信息质量以流动性风险作为具体传导途径影响权益融资成本等问题缺乏细致的研究。本文的研究便是着眼于会计信息质量与流动性风险之间的交叉融合,试图为会计信息质量、流动性风险与权益融资成本三者间联系与传导在我国的研究搭建桥梁,以弥补在三者结合领域研究的不足,也为会计信息质量与权益融资成本之间的传导机制提供更为广阔的视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