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后金融危机时期的中国金融稳定性研究结果

后金融危机时期的中国金融稳定性研究结果

更新时间:2025-01-14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银行个体的流动性冲击造成的危机便有可能在银行间市场上通过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进行传导,最终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历史上银行业系统性风险不断,19世纪之前,金融危机在欧洲频繁发生。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及2008年9月美国次贷风暴。本文着眼点于危机后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测度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银行业普遍具有软资产、硬负债的特点,这造成了银行经营天生的脆弱性。一项存款的提前提取,银行必须使用流动性资产无条件支付储户相应的款项,一旦银行经营状况恶化,资不抵债或者流动性缺乏,那么该银行将无法满足提款者的要求。由于银行破产不同于一般的企业,实行先来先付服务原则即对于先提取存款的存款者将支付全部存款,后面的存款者将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害,因此,一旦储户听说银行不能满足提款要求时就会发生恐慌,而不管银行是不是暂时的流动性短缺,争相到银行提款,造成银行挤兑。这样,原本经营良好的银行也可能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在暂时的流动性短缺的情况下,要变现长期资产造成损失,从而真正的自我实现,不能满足储户的要求产生个体银行危机。

相对于其他行业而言,银行同业之间存在着更为复杂的信用关系(由各种债权债务产生)和信息关联关系。银行个体的流动性冲击造成的危机便有可能在银行间市场上通过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进行传导,最终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从直接联系看,当A银行破产时,A银行的债权人B银行必然遭受损失。由于银行是高杠杆比例经营,银行间业务通常金额较为巨大,如果B银行损失储备不足也会破产,以此类推,就会产生可怕的“多米诺”效应。从间接联系看,即使A、B银行之间没有资金关系,A银行的破产也可能对B银行产生重大的不良影响。由于信息不对称的作用下存款人无法判断哪些银行是好的银行,哪些是失败的银行,但是他们知道银行业的基本业务大致相同,一旦有银行出现问题,其他银行也会发生,出于对资产安全的考虑,储户也会争相到自己的存款行提款,造成银行业危机的发生。

历史上银行业系统性风险不断,19世纪之前,金融危机在欧洲频繁发生。1636年荷兰的“郁金香狂热”、1720年法国的“密西西比泡沫”和英国的“南海泡沫”,都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恐慌。1922—1929年,美国大危机,由于还没有建立中央银行制度,美国遭受危机带来的巨大损失。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及2008年9月美国次贷风暴。这些危机的一些共同特点就是银行流动性紧缺,信贷紧缩,银行间相互传染发生。

要想控制危机的蔓延,一个重要的课题就是如何控制银行间的危机传染发生,而要控制银行间危机传染的发生即系统性风险的积聚,我们首先要对银行业系统性风险进行度量。我国对于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度量的文献不多,比较有影响的研究主要是李宗怡(2005)和马君潞(2007)两者对系统性风险的测度文献,且这些文献研究的样本时期选取都是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前,随着全球危机的发生,我国的货币当局和监管者加强了金融业的监管,银行业的经营也变得更加谨慎,银行间的借贷关系、市场流动性状况等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这些因素的变化必然会使得产生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源头以及传递路径都有可能变化。本文着眼点于危机后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测度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www.xing528.com)

虽说到现在为止,我国除了曾经的海南省的一家银行倒闭外,没有其他银行倒闭,看起来银行业系统性风险不会在我国发生,但是只要深入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我们就会发现我国银行业转轨时期的特点。一方面,早期,我国实行大一统的银行制,国家对银行采用发证经营,国家承担了银行资产最终的经营责任,如果银行经营的状况恶化,则由国家成立专门的资产处理公司进行承担和处理,国家实际上对银行的经营提供了最好的担保;另一方面,国家对于存款人的存款承担了最终的偿还责任,尽管在转轨时期银行的不良资产巨大,经营效益低,但是存款人并不担心自己的存款安全性。总结以上经验可以看出,实际上是国家信用从中间隔断了存款行为和银行经营性的关系。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以上条件会逐渐变化。随着国内银行股份制改革的完成,原有的国有银行的股份结构会有所变化,国家信用将不会对其经营进行担保,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那些经营状况好、资本和资本回报率高、风险管理能力强的银行将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保持自身稳定发展。另外,随着存款者的风险意识的增强,会逐渐关注银行资产的质量和银行经营的整体效益水平,因此,银行的资产质量和经营水平会逐渐与存款者的存款行为有一定的相关性。全球金融危机后我国银行业开始采用公允价值会计计量,银行经营状况的好坏会及时反映到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波动性会加强。这样,遭遇流动性冲击的次数就会增多。一旦银行经营变坏,就会通过公允价值变动将信息传递给储户,从而造成挤兑,最终导致银行破产,并有可能在银行间进行传递,引发系统性风险。因此如何防范和控制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