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贷危机背景下,对金融机构使用公允价值会计的讨论越来越多。支持者认为市场价格是资产机制的最有效估计;反对者则认为在危机时期,市场价格不是价值的最优体现,反而会导致更为严重的信息误导。本文阐释了市场价格能否反映未来真实盈利能力的环境条件。在金融危机条件下,由于市场流动性供给的稀缺导致价值急剧下降,市场价格就应该成为模型的基础或者历史成本的估值体系的补充。在其他时间,包括由于未来现金流预期导致的价格下降时期,盯市规则仍然发挥有效作用。
IASB(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颁布了国际金融报告标准(TFRSs)应用于欧盟全部企业。FASB(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GAAP(Generally Accepted Ac⁃counting Principles)应用于所有美国企业财务报告。后者在具体运用上更具体,它分为三个层次应用:第一层次的估值是以交易市场得到的可靠计量为基准,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第二层次的估值是基于最近同类金融工具的交易价格为基础;第三层次是允许使用理论估值模型。中国《新会计准则》中针对金融工具的四份具体准则参考FAS7也采用类似的估值方法,但是没明确具体适用性规则,存在道德风险问题,在金融企业的实际运用中存在很多难点。根据美国金融危机下金融机构的经验和我国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的相机抉择标准,加大新会计准则的可操作性。
一般情况下,三种估值方法的结果很相近,所以通过构建多层次金融市场,提供活跃市场中的报价,进而提高金融会计信息质量。但是,在金融危机下三种方法的结果相差很远。
(1)正常时期,继续使用单一盯市的公允价值会计报告。在金融市场得到充分发展的情况下,绝大多数金融商品均有可观察的活跃市场(在持续经营条件下,有大宗买卖,且有公开的标价,包括出标价、投标价和中间价并随时可以取得),公允价值可在金融资产和非金融资产广泛运用,并在每个报告日均按新点(新的市场价格)重新计量,那么金融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将有可能反映金融机构的价值(不再是成本)。
(2)非正常时期,制定触发条款,采用多重价值报告体系,于附注中进行详细披露。在危机时期,如果第三层次的估值与第一(第二)层次的估值差距达到一定比例以上[5],比如5%,就要求金融企业提供多种估值。在这种情形下使用历史成本会计对提升金融稳定性是有好处的。多重价值报告体系能够促使监管者、投资者等金融会计信息使用者关注决定资产价格的金融市场出现的问题。这会让他们很好地去分析银行等金融机构是否能具备最终清偿力,或者能否偿还未来的债务。通过合理地触发规则条款,实现盯市的公允价值会计和历史成本会计的动态优化使用,避免“人为”增加波动性,同时也能合理反映金融企业价值的合理变动。这种规则的使用有助于消除公允价值的顺周期的放大效应问题。
【注释】
(www.xing528.com)
[1]本章主要思想发表于《金融稳定性与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优化——基于动态减值准备的思考》,《会计研究》2009年第5期。
[2]US GAAP(US Generally Accepted Accounting Principles)—FAS157也有类似的划分。
[3]从这个层面上,我们可以看出各国市场流动性注入的原因。
[4]指银行贷款发放倾向于随主体经济状况的变化而变化,银行信贷规模在经济增长时扩张,在经济衰退时收缩。
[5]这个问题是公允价值会计实证研究的方向,也是本课题后续研究的重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