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减值准备不是一种盈利管理的策略,反而是一种事先约定规则的透明性资产减值会计处理方法,建立在对金融资产(如贷款)的充分研究和数据统计的基础上的客观处理。中国人民银行也于1999年建立了信贷信息系统,具备了全面的数据信息。基于这些基础,可以进行公允价值的反周期策略,优化现有的会计准则。
1.基本模型
根据目前专项减值损失准备提取(个别测试)和一般损失准备提取(资产组测试)的周期时间平衡原理,我们构建如下新的综合损失准备金(动态准备)计算公式:
其中:gent为期间新的准备金计提数量;Lt为当期贷款的余额;α是为了弥补内在损失的一般准备金率;β是本方法的关键数据,是经过监管机构长期统计研究的结果,是针对长时期资产信用等风险的专项损失准备率;spet是公允价值计量得到的实际专项贷款的损失。
可以看到,公式前半部分是新增贷款的准备计提,是一个正常值。后边则是动态准备因子:在经济膨胀时期,由于即时的损失比率低于长期损失的平均值,那么这部分准备就会上升;在经济衰退时期,由于即时的损失比率高于长期损失的平均值,那么这部分准备就会下降。
这个模型也可以分解为多个资产类别(资产组)的方法计提(公式3-2),因此可以按照不同贷款类别提取准备金,符合我国的贷款发放和信贷风险管理的实践,使会计计量和监管措施更具相容性。在使用本模型中不需要银行去主观判断经济周期,而仅仅是根据银行自身的贷款风险管理客观数据。
(www.xing528.com)
为了避免贷款损失准备金的过低和过高,我们可以设定模型的上限和下限。经过如此设计,贷款损失准备的过度冲击就得到了平滑,公允价值减值(影响损益表)顺周期效应也得到了减缓,有助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稳定(图3-1)。
图3-1 经过动态调整的贷款损失准备波动模拟图
注:左图极度尖峰线是问题贷款比率,另一条是综合贷款损失准备率。右图是动态调整后的模拟线。
资料来源: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
2.动态减值准备的运作原理
如果一国建立了良好的信贷管理与监测系统,就具备了建立动态减值准备处理方法的基础。银行按照平均信贷损失率α为新增贷款计提一般损失准备,这部分进入监管资本核算,是对那些没有确认发生的损失,但根据经验预计有可能发生损失的贷款而计提的,这个参数是与资产组综合测试对应,从经济周期的角度而言是一个中性,不涉及经济周期位置。不同的贷款资产组具有不同的α,可以通过历史数据统计得到。例如可以分为住房按揭、工商业贷款等。
专项贷款或者个别贷款的信用风险(实际遭受的损失)的确认进入单项资产测试的减值中是按照一个经济周期水平逐步进入的,在经济衰退中速度非常高,而经济膨胀中速度很低。继续使用公允价值计量,但是在减值处理中加入动态因子。参数β是用来描述资产组中专项(个体)贷款损失率历史平均水平。通过比较β值和某一时点上通过公允价值计量得到的实际专项(个体)贷款损失率,就可以判断专项贷款或者个别贷款的信用风险(实际遭受的损失)的确认进入单项资产测试的减值的时间(速率)。在经济看好时,这个过程长,公式(3-2)的后半部分为正;在经济不看好时,这个过程十分短,公式(3-2)的后半部分就为负。一个经济周期下来,公式(3-2)的后半部是稳定值,由于银行具备了动态缓冲,信贷的顺周期效应得到改善。通过长期监测,能够收集到一国整个经济周期的信贷市场的违约率变化。结合风险管理技术,运用计量模型收集整个经济周期下的参数α和β,那么银行经营处于的经济周期位置就会不断影响专项准备和一般准备的转换,动态减值准备让公允价值计量符合谨慎性监管的要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